市產業調研報告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在調研報告的撰寫過程中,務必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個人主觀色彩的誇大,調研報告可能需要引用各種來源和參考文獻,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市產業調研報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市產業調研報告7篇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1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為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04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04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為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為茶都,淳為茶鄉”。

“杭為茶都、淳為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户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户和企業。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為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為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為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為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為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為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户”、“市場+訂單+農户”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

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

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為明顯。

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

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

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為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為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們要藉助這個平台,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

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

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

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為“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2

為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一、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為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為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為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啟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為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温18.1℃,≥10℃的有效積温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為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二、合川蔬菜產業發化展的市場基礎

從總體上來看,人們的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温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的熱潮,以“綠色食品”為對象的蔬菜業醖釀着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將在非關税貿易壁壘的基礎上以低關税或零關税進入農產品貿易,迫使各國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些工業化國家由於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機會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國的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正由解決温飽、滿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證總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轉變,蔬菜作為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多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特殊商品,對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增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謂“一是三餐不吃飯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別是隨着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蔬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3

寧波的服裝工業歷史悠久,尤其是以“紅幫裁縫”名聞遐邇。目前,寧波服裝產業特色明顯、實力雄厚,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服裝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__年,全市擁有各類服裝生產企業3000餘家,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13.16萬人,年生產服裝能力近15億件(套)。其中:規模以上服裝生產企業43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06.47億元,同比增長36.63%;工業銷售產值200.84億元,產銷率達97.27%;新產品產值2.52億元,同比增長30.57%;完成出口的交貨值111.32億元,同比增長65.85%;實現工業增加值51.61億元;實現利税總額33.47億元,其中税金總額20.13億元,同比增長11.53%,利潤總額13.34億元。各項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較大提高,服裝行業經濟運行穩健發展。

一、寧波市服裝產業的特點

寧波是中國10__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在中國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且歷來是我國紡織服裝的重要生產基地。寧波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近代服裝流派-“紅幫裁縫”。寧波“紅幫裁縫”創造了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件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裝裁剪書”、“第一部服裝理論著作”。因此寧波堪稱是中國近代服裝的發祥地,而今的“東方商埠.服裝之都”。具有歷史的傳統優勢和深厚的服飾文化底藴。

現代寧波服裝產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開放之東風,汲服裝之鄉之靈氣,不斷搶抓機遇,創新進取,經過二十多年特別是近十年的迅猛發展,寧波服裝已從紅幫裁縫的手工業作坊生產轉向機械化大工業生產。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於國際服裝加工業的轉移以及國內服裝市場的繁榮,寧波服裝加工業初步興起。進入90年代,寧波服裝進入輝煌的創名牌時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裝企業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爾、羅蒙等,形成了國內少見的服裝名牌羣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國服裝工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寧波“服裝大市”的美稱也日益響亮。已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並構建了鮮明的產業和比較優勢。

二、寧波市服裝產業的發展特點和優勢

(一)產品門類趨向齊全

截止目前,寧波服裝產業已形成了以西服、襯衫、西褲、女裝、休閒裝、職業裝、童裝、內衣、工藝服裝、皮草等門類齊全的多系列服裝產品及領帶等服飾產品;形成了較全面地涵蓋梭織、針織、家紡、羊毛羊絨等多種紡織服裝的產業集羣。從__年-__年,我市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件)逐年提高(見下表),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17%、22%、24%、16%、5%、17%。__年,我市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11.63億件,其中梭織服裝2億件,針織服裝9.22億件,分別佔全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完成服裝產量的6.84%、2.47%、10.40%。西服、襯衫以及牛仔裝、職業裝、內衣等產品快速發展;服裝用紡織品的開發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部分高檔襯衫色織面料和高檔裏料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品牌服裝銷售量穩中有升。據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男西服男襯衫銷售品牌統計顯示,寧波男裝銷售市場綜合佔有率傲立羣雄、保持絕對優勢,每月位居第一,服裝業中國男裝品牌“領頭羊”的地位更為鞏固。

(二)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近幾年來,我市服裝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些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依據自願互補的原則,通過聯合、兼併、參股、收購等多種形式,完成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很多名牌產品企業,在不放棄製造優勢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服裝設計、研發、營銷及服裝展覽、教育和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環節。很多企業依託自身的品牌優勢,走“一牌多品”、“系列化、多層次”和“多品牌”發展道路,逐步實現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服裝產品在品種、檔次上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同時,服裝行業在數量上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和增加出口的基礎上,由於更重視技術創新和質量的提高,因此,不僅西服、襯衫繼續引領潮流,而且時裝、休閒裝、女裝、t恤、牛仔、職業裝、內衣以及皮鞋、皮帶、皮包、其他服飾等產品也得到了延伸,改寫了男裝一統天下的格局,尤其是重點男裝品牌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產品多樣化,面料高檔化,產業鏈建設逐步完善。面對國內大眾衣着消費向高品質、個性化發展的流行趨勢,寧波服裝企業成功地實現了正裝休閒化、面料高檔化的目標。

(三)品牌經濟逐漸顯現

我市服裝產業正在挖掘原創內涵,依託新型工業化,率先推進產業創新,創造品牌經濟。我市服裝行業已從追求數量型發展逐步向品牌經營跨越,企業自主創新強勁,品牌意識和依託品牌獲取效益的意識十分高漲。截止__年末,寧波服裝行業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雅戈爾、杉杉、羅蒙、唐獅、太平烏、洛茲)。雅戈爾、杉杉、羅蒙、培羅成進入“中國最有價值商標500強”排行榜,佔我市進入500強商標品牌的44.5%,其中“雅戈爾”商標以42.53億元價值位居“中國最有價值商標男裝西服行業”第一名(500強中國最有價值商標平均價值為19.73億元)。雅戈爾、杉杉、羅蒙、洛茲4個品牌進入了首批“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行列,佔全國入選服裝品牌的六分之一。羅蒙當選為我國西服行業標誌性品牌,雅戈爾當選為我國襯衫行業標誌性品牌,分別成為本行業品牌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全市擁有服裝類“中國名牌”產品13個,佔全市“中國名牌”產品總數的28.9%,為__年我市再次獲得“中國品牌之都”稱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品牌正在全面向女裝、休閒裝等產品拓展和延伸,品牌經營的業績嬌人。“名牌興企”已成服裝企業共識。同時表明我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已成功走上“品牌經濟”的道路。

(五)外向開拓步伐加快

加快服裝企業外向開拓步伐,鼓勵有實力、有潛力的企業走出去,是我市服裝行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戰略舉措。寧波裝進軍國際市場已多年。為提高企業國際化自主營銷的能力和水平,境外設營銷點是服裝企業的重要選項。如雅戈爾、愛伊美等品牌專賣店已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並且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業績。最近,寧波裝又登上世界頂級時尚發佈舞台-20家甬企代表中國服裝界在德國國際著名品牌時尚發佈會上舉行三天共六場時尚發佈,亮出“ningbo”牌,轟動歐美客商,成為寧波裝創建國際品牌的一個新的重要起點;也為提升中國服裝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應對國際品牌的挑戰邁出了重要一步。寧波服裝企業的外向度較高。__年,服裝工業完成出口的交貨值111.32億元,同比增長65.85%,佔服裝工業銷售產值總額的55.43%。產品主要出口歐盟、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中東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大多數是針織品,以加工貿易為主,主要是定牌加工的產品,多為中低檔產品。同時,我市“紅幫裁縫”質量效益型出口格局逐步顯現。據寧波檢驗檢疫局統計,__年1至11月,該局共檢驗檢疫寧波產出口西服986批、160萬套,總價達7463萬美元,分別比__年同期增長17%、12%和40%。西服平均出口單價上漲14.5美元,大衣、襯衫等主要服裝產品價格也紛紛走高。寧波“紅幫裁縫”外貿出口已從數量創匯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主要表現為高附加值西服佔出口西服比重增強。如奉化愛伊美公司高附加值西服佔出口西服的總量已超過90%,該公司出口西服的平均單價從過去的25美元提升到45美元,最高單價達65美元。近幾年來,寧波紡織服裝業出口和創利税指標一直保持在全國同行業首位。

最近幾年,寧波紡織服裝企業向我國中西部及境外開拓的步伐明顯加快。雅戈爾集團把工業園區建於重慶;博洋集團兼併宿州紡織廠並投資數億元擴建10萬紗綻的項目;維科集團全面收購武漢的湖北省龍頭企業一棉集團。除大企業挺進中西部外,更多的寧波中等紡織服裝企業也正在將工廠遷往安徽、重慶、新疆、鎮江、淮北等中西部地區,紛紛建起了自己的針織原料基地,形成了企業產業鏈。東部紡織服裝業向中西部轉移,有利於東西優勢互補,有利於我國實現從紡織服裝大國向紡織服裝強國的轉變。申洲集團、巨鷹集團分別在柬埔寨投巨資建設針織服裝製衣新項目,實踐境外投資領跑國內紡織服裝業,同時成功繞過歐盟對我紡織服裝設置的貿易壁壘。

(六)技改投入不斷增加

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寧波廣大服裝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__年,全市服裝業累計完成限額以上(5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2.16億元,同比增長5.9%,佔全市限額以上工業投資總額的2.81%。通過多年來的技改投入,大中型骨幹企業的主要裝備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增強了產品的後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智能化、信息化及產品附加值。雅戈爾、杉杉、羅蒙、愛伊美、太平鳥、洛茲、培羅成等服裝企業都已應用高科技面料,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先進適用裝備和現代化管理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而且提升了企業形象和員工素質,為推進我市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七)寧波服裝節凸顯寧波形象

1997年10月寧波舉辦第一屆國際服裝節,將寧波服裝業推到了國際交流的前沿,為寧波服裝企業提供了展示實力的舞台,“服裝節”開始成為寧波的一張響噹噹的城市名片。作為核心商貿活動的服裝博覽會,首屆亮相就以450個展位的規模躋身中國5強專業服裝展,開始凸顯寧波形象。自此以後,寧波每年定期舉行,至__年,已舉辦了十屆。十年間,寧波國際服裝節沿着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的道路,在業界脱穎而出。寧波服裝節托起的是自主品牌的t台,它為寧波乃至中國服裝品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服裝產業是寧波國際服裝節的直接受益者。__年,隨着服裝博覽會轉型為服裝服飾交易會,展會內容更加貼近服裝市場的需求,展會的主要功能定位轉移到“交易”上,從注重男裝向涵蓋服裝服飾全行業產品轉變,展位也隨之增加到2200個。有關數據顯示,連續舉辦了十屆的寧波國際服裝節,累計吸引了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賓客參會,國內買家和業內人士近20萬人次。寧波服裝節的成功,除了硬件設施的配套建設,還因為寧波會展業成功的市場化運作,使該節日益凸顯會展經濟的魅力,成為全國乃至國際服裝服飾產業的重要國際貿易平台。自__年以來,寧波國際服裝博覽會又先後被商務部和中國貿促會等單位授予全國37個“a級展會”之一;入圍“中國10大知名品牌展會”;“ifea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十大節慶活動”;“最具行業影響力專業展會”等殊榮。

三、寧波市服裝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寧波服裝產業面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

國內,如温州的男裝,已形成夏蒙、報喜鳥、莊吉等眾多國內知名品牌;温州政府制定的“穿在温州,建設中國服裝名城”的目標正在實現中。又如杭州和東莞虎門女裝以及佛山的針織等均顯競爭優勢。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取決於設計,品牌和營銷等高端環節。但在國際市場上,我市服裝產業的競爭優勢還基本停留在製造-這一低端環節上;我市大多數服裝企業,在國際服裝設計-製造-銷售大環節中扮演的是純生產加工型的角色。我市服裝的全國知名品牌多集中在幾個男裝(西服、襯衫)上,尚無世界品牌。

(二)集羣內綜合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整合

隨着產業集羣的加速形成,集羣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約因素,缺乏風險預警機制,服裝產業的抗風險能力不足。產業集羣間聯繫比較鬆散,相互之間協作配套不緊密,交流與合作不夠,甚至還存在相互替代性競爭。主要表現:區塊分割,各自為政;發展戰略和規劃各自獨立,自成一體;產業結構低層次重複,缺乏優勢互補;重複建設浪費資源;市嘗技術等信息缺少溝通和共享。

(三)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眾多的中小服裝生產企業產品品種單一或來樣仿製,產業以跟進型為基礎,專業化程度不高,簡單重複多,這是我市多數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服裝企業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少企業過分依賴於核心企業或主導產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和牽制。中小企業與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服裝龍頭企業之間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係,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四)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近幾年來,寧波市政府制定了工業結構調整“1+7”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優化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方向”等7個配套子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重點培育5大臨港支柱產業和10大重點優勢行業的方向,這在國內是走在前列的。但對服裝產業而言,尤其是從服裝產業的地位和創建“服裝名城”的目標來説,需要出台專題政策,明確進一步加強對服裝產業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五)高層次人才資源短缺現狀有待進一步改變

新世紀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寧波現有服裝人才隊伍還相對薄弱,特別是服裝研發、設計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及外貿人才等高層次人才資源嚴重缺乏,極大地制約着寧波服裝企業和產品的提升,影響到走向國際市場,參於國際競爭。

(六)產業文化的氛圍有待進一步提高

創建“服裝名城”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繁榮的服裝市場,多樣的服飾文化,定期的規模化國際化的專業交流活動,繁榮的商業環境等方面構築的文化氛圍。目前,寧波已擁有較強大的服裝產業規模,但自古以商業聞名的寧波,服裝產業的文化氣息還不濃。相比紹興、温州,寧波服裝專業批發市場的發展相對落後,無論規模、檔次還是基礎配套設施都無法與他們相比。除專賣店外,寧波的服裝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聯繫也並不緊密。另外,寧波人每年在服裝消費上的支出不算多,即與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國前列的位次不相稱。

四、寧波市服裝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目標

我市服裝業發展戰略定位可為:堅持領先發展,推進自主創新;確立品牌經濟、新興都市產業和先進製造業三大主題;加強國際營銷,以市場為導向,國際化為方向;以企業為主體,品牌為引領,專業為基礎,全面推進先進製造規模化、品牌運營商務化、產業延伸時尚化、專業技術科技化、行業運行社會化、企業發展協調化。打造寧波服裝產業高地和品牌高地,為寧波經濟轉型和中國服裝業提升作出新貢獻。

我市服裝業發展目標為:通過結構調整和能級提升,構建產業結構合理,主業突出、特色明顯、產品多元、規模適度、集羣優勢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的高度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和複合化的時尚產業製造中心。在時尚品牌運營、設計、研發、時尚信息、貿易流通、加工製造等方面,繼續引領中國服裝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世界服裝時尚採購與供應中心;同時開拓新的產業領域和市場領域,為提升寧波市就業率、gdp增長、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做出貢獻,帶動寧波經濟可持續發展。

五、寧波服裝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產業重組步伐

要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重點服裝企業,特別是產品附加值高、項目質量好、市場前景廣、競爭力強,但資金缺乏的高成長性服裝企業的扶持力度。要創新運營模式,提高活力,豐富產品構成和競爭多樣性。針織和梭織服裝構成寧波服裝的兩分天下,企業在加強各自專業性和特點的同時,加強產業關聯、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品牌共榮。要增強企業間橫向和縱向的經濟關係,積極培育和組建一批新的大集團、大公司,進一步加大扶優撫強力度,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大企業集團,從整體上提高我市服裝產業的競爭力。

(二)推進服裝產業創新,構建時尚產業體系

要加快服裝產業和服裝企業的原創科技化步伐,以重點大型品牌企業為主,率先實現設計開發、科技創新為龍頭的產業發展和經營,逐漸改變以製造加工為主的局面,提高科技開發能力和技術運行能力。要加快推進產、學、研聯合,同時要對服裝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和新產品開發方面,在政策上予以重點傾斜,以加快提升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使企業從研發、製造、物流、營銷全過程實現基本信息化。建立服裝產業信息平台,實現信息共享,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應變能力。要推進服裝產業與時尚科技、時尚文化、時尚展會、時裝媒體產業結合,大力發展圍繞時尚,依託服飾的新興都市產業,進而提升服裝業的規模化、社會化和都市化程度。

(三)繼續促進國際貿易,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

面對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國際貿易的挑戰,我市服裝業要切實增強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的能力,熟悉和運用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規則,有效提高對外經濟的效率和效益。要繼續鼓勵和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重點企業走出去,進行更廣泛、更深層次的以設計研發合作和國際品牌為重點的國際合作和競爭。要積極引導企業進一步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在全力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多元拓展新興的國際市常有條件的企業要瞄準國際著名服裝企業和品牌,投資收購國外服飾機構和一線大品牌,從事國際品牌經營。要繼續發展國際oem業務,建設一批上規模、標準化的oem生產基地企業。

(四)推進服裝商業商務建設,創新服裝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要以“品牌經濟、時尚產業、都市經濟”和“品牌商務、都市商業”概念,規劃並形成寧波品牌與商業互動,建立商場與服裝企業之間的良好商務平台。政府要給予技術投入大、研發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以技術投入獎勵。要出台鼓勵中小服裝企業創新的支持政策,設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基金,鼓勵中小企業創建品牌,對中小企業中的明星企業及最具潛質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要營造產業氛圍,培育都市服飾文化,繼續辦好寧波國際服裝節,強化服裝節專業化、國際化、時尚化的特點,使服裝節成為寧波服裝產業發展的良好平台。要辦好寧波服裝博物館,力爭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博物館建設成為寧波旅遊新景點、市民吸取服飾文化知識的良好場所。

(五)繼續推進品牌建設,全面構建服裝品牌高地

要深化實施和完善品牌提升戰略,保持寧波服裝業品牌領先的優勢。要從品牌數量到品牌質量,從產品品牌到企業品牌,從行業品牌到區域(城市)品牌,從單一品牌到綜合品牌,從有形品牌到無形品牌,實行整體培育和提升,走品牌集羣的道路。要以企業為主體,產品(服務)為核心,市場為導向,面向現代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全面構建寧波服裝品牌高地。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品牌,大力提高我市服裝企業以科技和專業創造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在服裝產品的生產製造、設計研發、市場營銷、商務服務,配套輔助、推廣傳播等方面,提出倡導品牌化標準。積極推進寧波“中國品牌之都”、服裝品牌強市的建設。

(六)努力培育人才隊伍,增強產業持續創新後勁

人才資源是實現企業復興和壯大的根本。要走人才集羣的道路,廣招英才,大力引進高能級的服裝人才。重點是引進國內外知名的高級服裝設計師、高層次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資深服裝教育家等。在具體政策上,政府應對引進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加大鼓勵力度,建立暢通的“綠色通道”。要提升造血功能,加強服裝業人才的教育培訓。重點是加強對教育和培訓的投入,廣泛開展多層次的服裝學歷教育和依託高校的資源或利用社會的力量,開展多種靈活形式的服裝職業培訓。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營造寧波是優秀服裝人才創業樂園的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和積極性。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4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説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户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枱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複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户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税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户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台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户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台電腦的經營户較少,大都在30台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着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台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羣;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5

設施蔬菜產業現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目前沙坡頭區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4.56萬畝,佔全市20.83萬畝的70%,佔全區84.5萬畝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黃瓜、西瓜等特色品種為主的日光温室示範基地66個,小拱棚瓜菜示範基地6個,建成沙漠日光温室1200座、0.2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達到65萬噸,產值達到9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蔬菜的收入達2204元,佔沙坡頭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4%,主產區設施蔬菜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設施蔬菜不僅成為農民投資回收最快、效益最為明顯的支柱產業,而且解決了3.6萬餘人的就業,有效帶動了流通、運輸、信息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日光温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種栽培模式為主,面積分別佔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兩種栽培模式為主。品種佈局上,番茄佔50%,茄子佔10%,辣椒佔15%,黃瓜佔5%,瓜類佔10%,設施園藝及其它佔10%,產品的外銷量佔90%以上。制訂推廣了12項提質增效措施,平衡施肥、無土育苗、小氣候調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co2氣肥、反光幕、新型覆蓋材料、陰陽棚及熱風爐等技術開始示範使用。

存在問題

1、流通體系不夠健全。一是沒有大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蔬菜交易在園區內直接進行,相互壓價時有發生。二是缺乏流通銷售龍頭企業,現有的流通企業經濟實力、帶動能力、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對市場調節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力量不足,技術服務滯後。現有市、鎮(鄉)兩級農業科技人員50多人,不僅斷檔老化、總量嚴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專業不對口,真正的內行更不多,指導千家萬户和幾萬座大棚的生產,不僅力不從心,碰到技術難題更是束手無策。由於技術服務跟不上,造成地區間、農户間的生產水平很不平衡,相當一部分日光温室的產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3、標準化監控機制不完善,品牌保護意識不強。超市等生產流通環節的監測不夠嚴格,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的價位優勢得不到體現;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時有發生,病蟲害重治輕防、以化學防治為主的現象比較普遍,食品安全生產的意識亟待提高。在銷售上雖然一再強調統一包裝,但部分運銷企業為節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廢舊包裝箱的現象仍有發生;在蔬菜暢銷時,部分農户對產品不分類,以次充好,對“沙坡頭”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響。

4、種苗生產銷售管理有待加強。個別種苗公司引進的蔬菜新品種不按程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就批量生產銷售,造成部分品種穩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種苗公司有銷售過期苗,病苗的現象;有的種苗公司技術力量薄弱,售後服務不及時。

5、基礎設施不夠配套,部分園區生產條件較差。一是老灌區設施蔬菜園區現有電路普遍為單相電,無法滿足捲簾機三相用電需求,影響了農民投資安裝使用捲簾機的積極性。二是沙漠農業園區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棚內平均温度比老灌區低2—3℃,外界温度零下14℃時,棚內温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滿足蔬菜正常生長的温度需求,遇到極端低温天氣,就會造成嚴重凍害;同時,風沙危害較重。

幾點建議

1、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一是採取招商引資、項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內引外聯,儘早建設集蔬菜展銷、檢測、收購、保鮮、加工、交易、外銷為一體的功能齊全、設備先進、輻射面廣的國家級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一個高效、暢通、可調控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中心,發揮其在資源配置、產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佈、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頭蔬菜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儘快研究蔬菜龍頭企業的發展問題,整合有關農業發展項目資金,集中財力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扶持現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民經紀人,通過聯合、重組,形成流通集團或大型龍頭企業,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走龍頭帶產業、產業連基地、基地連農户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2、多策並舉,強化技術服務。一是加強農業技術隊伍建設,適當增加市鎮(鄉)農技服務中心人員編制,面向區內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產特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加強現有技術人員的再教育,促其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服務能力。二是加強對農民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技術操作水平和市場經濟觀念,真正把廣大農民羣眾培養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充分發揮種苗公司技術力量的作用,通過銷售種苗,為農民提供全程技術報務。四是加大聘用山東農民技術員的力度,充分發揮當地“土專家”、“種植能手”的作用,為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典型。

3、強化監控,狠抓標準化生產和品牌保護。一是把好蔬菜生產環節關,堅決堵住農藥殘留。繼續完善無公害蔬菜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範,強化無公害蔬菜知識的宣傳,開展無公害知識培訓,教育引導農民認真汲取青島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訓,積極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殺蟲燈、遮陽網、防蟲網、生物農藥等無公害控制性設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源頭上保證蔬菜的質量。二是健全完善監測體系。現有的產地(田頭)市場要建立健全檢測機構,配備一定的人員和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蔬菜要加強檢測,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場,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要對農民種植的蔬菜實行動態管理,不定期地進行抽檢,積極探索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三是繼續實施統一品牌、分級包裝、統一標識和對包裝箱進行適當補助的措施,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傳力度,努力把“沙坡頭”蔬菜打造成寧夏、中國的名牌農產品。

4、狠抓種苗質量和供應管理。嚴格程序,規範品種引進。所有種苗公司引進的新品種必須按照有關法規嚴格進行試驗、示範,經有關部門評審鑑定,登記備案後方可推廣。加大對種苗市場的監督管理,堅決打擊向農户銷售過期苗和弱病苗的現象。建立獎懲機制,提升服務水平。對種苗質量高,技術服務好的企業,應給予相關項目優先申報及政策扶持;對育苗設施落後、技術力量薄弱、無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的種苗公司應限期整改或勸其退出種苗市場。

5、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努力改善生產條件。一是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園區供電線路改造,為提質增效提供基本保證。二是加強沙漠園區科研攻關,通過增設保温裙、防寒溝、雙膜覆蓋,增温火牆(爐)等,千方百計提高大棚保温性能;加快造林綠化,草、灌、喬和草方格相結合,在園區外圍和主幹路兩側建設防護林帶,減少風沙侵襲。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6

__是我省唯一的“省農機產業基地”,農機機電產業納入了婁底市“__”重點培育的十大產業集羣、全市6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並享受全省“__”重點發展的50個產業集羣的政策支持。全縣現有各類農機生產、經營企業(門店)500家,其中農機機電生產企業138家,,農機機電產業年產值達10.5億元,年出口額達500萬美元。現就有關情況簡要彙報如下:

一、我縣農機機電產業優勢明顯

(一)基礎條件較好。全縣有138家農機機電生產企業,具備了產業集羣基礎,經開區規劃了1600畝的農機機電產業園區,目前已有1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機專業市場”,是中南地區重要的農機機電產品集散中心,市場輻射湘、鄂、川、雲、黔、豫、贛、浙、粵、桂等20多個省(區)及緬甸、老撾、越南等國家,年交易額達10多億元。由於園區和市場的輻射和集聚效應,還吸納了一些配套的軸承、電機、三角膠帶及標準件廠家進駐,興辦了一批鑄造廠、冷作件廠、塑件廠等零部件配套企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營銷網絡,擁有一支萬餘人的農機營銷隊伍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以及越南、老撾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基本實現了產業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能夠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

(二)產品門類全。主要產品有微型組合米機、三輪車、拖拉機、水田耕整機、水稻聯合收割機、粉碎機、磨漿機、壓面機、水泵、電機、噴霧器、玉米脱粒機、半軸等60多個品種,300多種型號,其中大部分產品是全省的拳頭產品,已有27個產品納入國家和省支持推廣的農機產品目錄,16個產品納入國家和省購機補貼目錄,獲得國家專利產品近200項。去年,我們又與大學、農業大學、日本東星技研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科研合作關係,聯合在我縣設立了農業機械研究開發基地,着力開發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適用範圍廣的新型農機具。

(三)品牌效應好。農機聲名遠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其中微型組合米機佔全國絕大部分米機市場,被譽為“全國米機之鄉”,擁有4個“名牌”、2個“省著名商標”、38個省農博會金獎,1個產品正在申報國家免檢產品。特別是自以來我縣連續成功舉辦6次全國性的農機會展,農機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四)市場前景廣闊。隨着購機補貼等政策的連續出台,給我縣農機機電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國外市場前景也十分看好,據我們瞭解,包括印尼、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農機化水平還相當低,農機產品的需求量相當大,8月,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孟加拉國的農業部官員和農機專家對我縣農機生產企業及農機機電大市場進行了認真考察,他們對我縣生產的耕整機、家用組合米機、小型水稻收割機、噴霧器等小型農機產品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非常歡迎我縣的農機產品進入東南亞市場。

二、近年來我縣發展農機產業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引導規範,強化行業自律。一是加強政策引導。針對國家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和我縣農機產業的發展實際,我們適時出台了相應政策,以規範產業的發展方向。,出台了《關於做大做強農機機電產業若干問題的意見》;,確定了“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農機大市場+農機會展+自主創新”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明確走標準化、規模化、集團化、系列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產業發展之路;,制訂了《縣農機機電產業“__”發展規劃》,明確了“__”期間農機產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扶持重點及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經過連續這幾年的引導、規範以及上述政策措施的落實,我縣農機機電產業步入良性互動的集聚發展軌道。二是強化行業監管。,成立了縣農機機電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縣農機機電產業管理辦公室,積極開展了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的工作,並組建了“縣農機機電產業協會”,制訂了《協會章程》和《競爭公約》;,針對行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又先後組織成立了農機產業協會鑄造分會、組合米機分會、電機分會和運輸機械分會,並通過了分會章程,選舉了分會組織機構,簽署了行業公約,繳納了履約保證金,較好地解決了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的問題,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二)提高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後勁。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每年從全縣推進工業化基金、農機機電產業發展基金和科技三項經費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於產品研發投入。選擇1-2個科技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科技攻關;對自主開發或引進的新技術、新產品投產後每年生產經濟效益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農機企業,政府一次性獎勵3-5萬元。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進行校企聯姻,加快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縮短產品的研發週期,降低產品的研發成本。9月,我們與大學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大學在我縣設立第一個縣級研發基地;11月,與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就農機產業的從業人員培訓達成了長期合作意向;122月,我縣的農友機械公司、湘源科技集團等企業與農業大學工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3月,湘圓技術有限公司與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聯合組建了“農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月,省農友機械有限公司與日本東星技研所達成聯合開發協議。三是推進標準化生產。,縣農機機電產業辦與農業大學、省農機鑑定站及我縣的部分農機生產企業聯合制訂了組合米機的省地方標準;,主導制訂的省組合米機地方標準通過技術監督部門的審查,成功上升為國家行業標準,同時對電機、三角皮帶、篩片等主要農機配套產品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度,對質量未達標準的不準進入市場,不得進入企業配套,從源頭上確保了農機產品質量的提高。四是實行嚴格的'生產許可證制度。加大了對無證企業的查處力度,堅決制止未取得生產許可證企業從事納入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農機機電產品生產,確保產品質量。

(三)打造集約平台,促進聚集發展。一是建設專業園區。率先在縣經濟開發區設立了全省首個農機機電產業園區,規劃佔地1600畝,並出台了入園的相關税費、土地等優惠政策,積極引導農機龍頭企業進駐農機機電產業園區。目前,農友,湘源、金峯、韶峯等10多家農機生產企業相繼入駐農機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二是組建農機機電產業集團,搭建出口公共服務平台。充分運用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槓桿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兼併重組和優化整合,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組建成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並擇機整體上市。目前,行業整合和集團組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9月,我們成功將五豐、金三角、五金、正興等運輸機械企業按股份制組建了運輸機械集團五豐機械廠,11月,農友、永旺、白碧、遠達、恆昌、興鑫、良華等七家企業組建成省農友機械集團,今年以來又陸續把14家組合米機企業、2家耕作機械企業和2家鑄造企業進行整合,組建了興華、南方、勁鬆、金峯等有限公司,目前產業整合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三是實行專業化生產。嚴格控制整機生產企業數量,着力發展配套產品生產企業,實現專業化生產。目前整機生產企業從最高峯時期的138家降到現在的65家,配套企業從原來的63家發展到現在的125家,初步形成了以三塘鋪鎮、青樹坪鎮為主的鑄件生產基地,以印塘鄉為主的冷作件生產基地,以縣經開區、永豐鎮為主的終端產品生產基地,基本實現了專業化、集約化生產。

(四)突出本地優勢,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建好專業市場。1997年,我縣建成了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通過招商引資,投資5000多萬元,進行了市場的異地新建,其建築面積達到5萬多平方米,現有商户200多家,市場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其規模、銷售收入都比新建前的翻了一番,現已發展成為省有名的農機專業市場,中南地區重要的農機產品集散中心,並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機專業市場”。二是打造農機品牌。從起,連續6年成功舉辦了全國區域性的農機會展,每年參展客商1000多家,累計成交金額近40億元。去年,首次以我縣的名義舉辦了農機機電產品展覽會,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協會承辦、市場運作的會展舉辦模式,產生了會展效應,打造了農機品牌。三是提高知名度。積極組織本地農機企業走出去參加全國、全省農機產品訂貨會及越南國際貿易展覽會、東盟博覽會等各類專業會展,進一步提升農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五)促進農機產業出口,推動國際經濟合作。近三年來,我縣先後有湘源、白碧、永旺、金峯、神手等5家企業已辦理好自營進出口權手續,擴大了農機機電出口實體,進一步加大了我縣農機產品走出國門的步伐,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內外產品大型展會,大力提高產品知名度。我們先後組織企業參加了第三、四屆越南(胡志明市)國際貿易博覽會,第三屆東盟博覽會和第八屆中國農機論壇暨第六屆亞洲農機峯會等國際性會展,均取得了很好的收效。今年5月28日-31日,我們組織農友、永旺等農機企業參加了在越南河內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部分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展覽會,展會期間共接待越南、老撾等國家經銷商及客户達200多人次,簽訂合同30多份,預訂組合米機台,耕整機1000台,成交額達70多萬美元。我縣農友機械集團公司還與越南港越合力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聯手共同開發東南亞市場,目前已經在越南的河內、海陽、胡志明市等地建立長期銷售網點和維修服務部10多個,計劃今年下半年起赴老撾、泰國、緬甸、孟加拉國等國家設立4個以上的分公司,建立20多個銷售網點,產品出口額屆時將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大大提升產品在越南及其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同時,我們還將積極引導金峯、神手等已有自營出口權的農機企業走出去,到境外開拓國際市場,把產品儘快推向國際市場,為今後一段時期“走出去”的高速發展增添了新的平台和有效支撐,目前這兩家企業均已與國外客户取得聯繫,並初步達成合作意向,不久即可實現自營出口實績。

三、我縣農機機電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落後。骨幹企業和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帶動能力不強,絕大多數農機生產企業沿用家庭作坊式生產,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説,還沒有一家企業建立和完善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二)資本存量不多,發展後勁不足。前段,我縣農機機電產業依靠低資源消耗、低勞動力成本、低原材料價格,走“低價佔領市場”之路,隨着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產品成本增加,利潤空間大幅減少,企業生產經營日益困難。同時,企業融資能力普遍較差,很難在銀信部門貸款,“滾雪球”的發展模式,嚴重製約了農機產業的發展後勁。

(三)技術含量偏低,創新能力不強。農機機電產業的從業人員,雖然一部分是原有集體企業改制下崗再就業的熟練產業工人,但他們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專業技術培訓,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欠缺,高素質的產品研發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引不進、更留不住。由於人才缺乏,企業自主創新開發產品的能力較弱,工藝裝備水平低,產品科技含量低。

(四)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嚴重滯後,物流成本高。我縣的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尚沒有配套的貨運配送中心和農機會展中心,並沒有統一的檢測中心、培訓中心、創業中心等公共服務平台,物流時間長、成本較高。

(五)外貿人才缺乏。我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嚴重缺乏外語和外貿實務人才,特別缺乏既懂外語和國際貿易知識又熟悉生產的複合型人才。

(六)口岸聯檢機構不全,通關不便捷。由於婁底尚還沒有海關和商檢的辦事處,聯繫與業務辦理都十分不便。加上現在出關都要換海關監管車,既費時,又增加了企業的運輸成本。

(七)出口退税不到位。受國家税收政策調整等方面的影響,造成企業退税不能及時到位,一定程度影響企業出口創匯的積極性。

四、下一步工作重點

(一)繼續加大行業整合和分工協作力度,走集團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發展道路。

(二)下大力氣引進農機產業戰略投資者,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省農機產業基地”。

(三)繼續加大自主創新和技術產品升級力度,進一步優化我縣農機產品結構。

市產業調研報告篇7

紅薯產業作為我縣“兩紅一白”三大產業之一,如何做強做大做優,真正實現產業化經營已成為當前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最近我們對以李七裏峯為中心的薯製品加工進行了調查,就薯製品加工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了思考。

一、薯業發展情況

我縣薯業加工時間較長,以澱粉生產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裏峯村就靠隊集體生產經營,改革開放後,羣眾仍保留着澱粉和粉條生產的傳統習慣。90年代初,縣委、縣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薯業加工,以李七裏峯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幾個村莊的薯業加工區逐步形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又適時將薯業列為全縣三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發展,有力刺激了該產業的迅猛擴張,基地面積、加工規模都得到快速發展,紅薯產業已成為全縣羣眾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

1、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共有澱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裏峯、花園頭、劉七裏峯、高七裏峯、馬凹、柴家莊、仝市同、龍洞等3鄉、14個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幹達到1.5——2噸(折紅薯5——7.5噸),加工大户可達4噸,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鮮薯150噸,生產規模較前擴大3——4倍。全縣年加工薯幹約5萬噸,加工鮮薯6萬噸,生產粉面5萬噸。

2、生產週期縮短。近年從事薯乾和澱粉購銷的經紀人非常活躍,原料來源已擴展到周邊靈壽、阜平、曲陽、新樂等縣市的紅薯資源和山東等地的薯幹資源,生產週期也由原來的季節性生產發展到現在的全年長期生產。加工旺季分別是3——6月份的薯幹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紅薯加工期。週期的縮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產品檔次不斷提高。澱粉生產已由原來的手工作坊發展成為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生產,生產澱粉技術日趨成熟,澱粉的質量在同行業已負盛名。註冊了龍源、金莊等粉條品牌,生產冷凍拉直的粉絲、粉條,產品的檔次、包裝都有了較大提高。

4、效益顯著。受市場因素影響,紅薯澱粉加工的利潤與前幾年相比雖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個規模適中的澱粉加工户在薯幹加工期仍可日獲利90元左右。資料顯示,澱粉加工為農民年增加收入900餘萬元,澱粉加工户均增收兩萬多元,共上繳税金58萬元。澱粉加工業的發展還有力地帶動了紅薯種植、交通運輸、機械製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縣紅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全縣直接從事澱粉加工業的人數達到xx多人,僅花園頭村從事撈粉漿人數就佔該村人口的1/3。

5、發展前景廣闊。由於紅薯澱粉可廣泛用於化工、醫藥、食品、紡織、塑料、染料等行業,市場需求量大,紅薯製品深加工有較大市場潛力,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專家預測,今後xx年全球僅生物塑料用量就將達到3000萬噸。同時紅薯澱粉價格高並且穩定,每噸紅薯澱粉可賣到3000多元,較其它澱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發展紅薯澱粉加工業能夠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薯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紅薯產業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的已成為制約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瓶頸,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

1、污染嚴重。這已成為縣鄉村各級幹部羣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目前加工區日排廢水達到3000餘噸,全部充斥在李七裏峯、趙七裏峯、花園頭、馬凹、高七裏峯等村周圍所有大小溝、塘、渠,污水排放區域內樹木枯死、莊稼燒死,井水混濁變黃,臭味撲鼻,不能飲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廢水,已流到六一國小附近,對縣城西側郜河兩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氣熏天,嚴重影響了城區及加工區周邊羣眾生產生活環境。受害最深的趙七裏峯村羣眾為此多次信訪反映,成為影響全縣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產品技術含量低。我縣薯業加工的主要產品是澱粉,屬於初級產品,且生產工藝為傳統揚漿工藝,污染嚴重。雖有少量粉條生產,但大多為傳統生產,產品質量差,且無包裝、無品牌,附加值低。事實上,近年我縣已成為盧龍、遷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當地,效益卻供手送給了別人。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片面認為,加工澱粉不愁銷路,滿足於“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幹大事業,求大發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願鑽研、謀劃發展深加工、精加工項目。

3、行業不規範。澱粉產品沒有統一加工標準,沒有品牌,更談不上產品質量監測,不能進入大市嘗大流通。缺乏制約監督機制,個別加工户摻雜使假,用低價購買的木薯粉、玉米澱粉代替紅薯澱粉,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並以相對低廉價格銷售產品,結果出現貨真賠本、造假掙錢,形成無序競爭,如不及時採取措施,這一產業就會步固體飲料、膠合板業之後塵,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4、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薯業雖然被列為我縣“兩紅一白”三大主導產業之一,但還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機構,具體負責該產業的規劃實施、政策保障和問題協調,一些部門收費多,服務少。缺乏統一的中介服務組織。薯農與政府間、薯農與加工企業間、加工企業與外界市場間缺乏溝通的橋樑,沒有聯結各方利益的機制。缺乏統一品牌。我縣澱粉雖在外享有盛名,卻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產品銷售無序競爭,產品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既不利於提升產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偽劣產品破壞市場聲譽。

三、做大做強我縣薯製品加工業的對策及建議

紅薯產業作為我縣三大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發展以來,無論在基地規模、加工規模,還是在市場開拓上,都出現了較大飛躍,成為羣眾致富增收的亮點。做大做強這一產業,必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抓實關鍵環節,走可持續發展路子。

一是增強危機意識。市場競爭不僅是大魚吃小魚,而且還是快魚吃慢魚。當前我縣的紅薯加工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處於比較領先地位,但產品品種單一、質量標準不統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現狀,嚴重製約着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儘管目前產品有銷路,但由於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質低,從長遠看,不求發展,就勢必逐漸萎縮。山東招遠市金嶺鎮依託開發的藥用保健紅薯粉絲,而走俏國際市常湖南婁底採用先進的薯製品加工工藝,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並利用粉渣建設酒廠、飼料廠,形成了集團化專業生產。因此,做大做強紅薯加工業要首先引導幹部羣眾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通過參觀考察、座談交流、知識培訓、宣傳發動等途徑幫助他們分析形勢,研究市場,搞好定位,堅定以質取勝的信心,確保產品質量。要幫助加工户跨過“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為戰,不能再忽視盧龍、遷安的深加工業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縣薯製品加工業的崛起,樹立創大事業、求大發展的雄心,圍繞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市場擠佔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確目標定位,搞好產業規劃。定位高才能起點高,規劃好才能保證效果好。目前我縣的紅薯產業一定意義上説,仍屬羣眾自發生產狀態。應圍繞如何提升產業檔次、擴大基地規模、優化發展環境、推廣實用技術等有所作為,要做出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明確具體的奮鬥目標,指導全縣紅薯產業發展。規劃要切實可行,緊貼縣情,不能好高騖遠,偏離實際。目標要催人奮進,可望可及,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當前,要重點對薯業發展定位、專業市場建設、定標創牌、小區建設、污水處理、服務體系建設等,按照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要求做出具體規劃,分步運作實施,推進紅薯產業上檔升級。

三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帶領農民進入市嘗降低經營風險的有效載體。目前無論從生產規模看,還是從農民經紀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這樣一個市場中介組織,應儘快組建薯業協會或合作組織,靠協會溝通政府與加工户、加工户與市場間信息,規範行業生產經營秩序。協會或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既可借鑑乳業協會的經驗,由農口部門先牽頭協調組建,然後轉成民間組織,也可出台政策激勵加工大户、經紀人等牽頭組建。其活動經費可採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辦法籌集。協會重點負責信息服務、產品質量檢測、商標管理、市場購銷,維護行業秩序,協調解決該產業在生產、購銷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四是依靠品牌興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品牌是提高產品市場份額的保證。縱觀成功企業無一不得益於靠叫得響的品牌作支撐,而我縣紅薯生產作為一個產業,澱粉產品至今沒有註冊一個品牌。最近兩年粉條註冊了兩個品牌,但產量不大,帶動作用不強,還沒有在市場叫響,絕大多數產品銷售還屬“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產澱粉品質高卻叫不上名字,一旦個別摻雜使假者壞了牌子,勢必影響整個產業的生存與發展,應該儘快註冊品牌,統一質量檢測標準,不合格產品一律不準使用商標,唯此才能抵禦偽劣產品對澱粉加工業的衝擊,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拓展銷售市常要走無公害生產之路。隨着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對產品的綠色環保要求愈來愈強烈。光友集團的崛起,關鍵是得益於無明礬粉絲產品的問世。我縣澱粉加工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始終穩佔一席之地,必須走無公害生產的路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核心是“標準化”,包括產地環境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和運輸包裝標準化等環節。就我縣薯製品加工而言,多數還沒有達到標準要求,這是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必須儘快建立一整套生產標準和檢測體系,以此規範加工户的生產,保證產品質量,贏得市場主動權。

五要規範生產,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資料顯示,四川光友集團的紅薯深加工,價值能增加23倍;紅薯還可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裝用品。可見,開發紅薯新產品前景極為廣闊,是項很有前途的事業。應正確對待發展中遇到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可因噎廢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澱粉加工形成的污水處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術和工藝可資借鑑,並且從廢水中還可提取到飼料,既治污又能開發新產品。因此澱粉加工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解決好羣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可實行小區化管理。由政府出台佔地及水、電、路、税費的優惠政策,鄉鎮統一規劃,村具體組織實施,建設澱粉加工小區。有關部門要制定生產加工標準,對不符合生產條件的一律關停,實行統一進區生產,統一供水供電,統一排污治污,統一交納税費,規範澱粉加工業發展,實現輕污染、高效益發展目標。污水治理屬經營性項目,可採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設污水處理廠。

六是建立專業市場,解決有市無場和無序競爭問題。年產5萬噸澱粉的生產加工能力,年消化11萬噸薯乾和鮮薯原料的市場需求,在李七裏峯村一帶自發形成了紅薯交易市場,但目前的市場沒有固定場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礙交通,影響行唐縣的外部形象。並且交易過程中加工户間、經紀人間為了銷售或收購產品,常常競相壓價或抬價,競爭無序,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產業的進一步做強做大。因此當務之急是對現有馬路市場進行規範,可劃定場地,開闢紅薯專業市場,把路邊交易納入市場正當交易。同時加強對市場的內部管理,為本地羣眾和外來客商營造良好的交易環境,以市場興旺拉動產品銷售,提高行唐紅薯交易市場的知名度,帶動紅薯加工業的做大做強,加速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強對紅薯產業的領導。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強力扶持。我縣乳業發展及外地經驗表明,只有強勢政府加強勢企業,才能有強大的特色產業。應成立一套由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專門領導班子,並從有關部門抽調人員專職負責該產業的謀劃、佈局、區域調整、政策、信息、市場管理、質量標準等組織協調工作。要加強政策扶持、資金扶持、環境扶持,特別是當前應從小區建設、產品質量管理、組織化水平等方面加強組織領導。要深入一線開展專題調研,針對加工户反映強烈,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定期篩選一兩個重點,着力解決,該出台政策的要及時拿出意見,該依法治理的要決不手軟,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規劃,早治理,早規範。各職能部門要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以全縣大局為重,充分履行職責,嚴把各個關口,為加工户生產經營搞好服務,創造優質寬鬆環境,確保該產業始終沿着健康軌道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