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參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1W

一份好的教案是保證我們的課堂正常進行的依據,教案在制訂的時候,我們肯定要強調邏輯思路清晰,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參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參考5篇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70頁到74頁“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內容。

【教材解讀】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以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什麼是面積

⑴情境導入

老師手中有兩張紙,想請兩名同學來進行塗色比賽,看誰塗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張?為什麼?

生可能回答,選擇小的那張,因為它小,就塗得快。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説的,這張紙小,是指的它的面小,這張紙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實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請你摸摸數學課本的封面在哪裏,桌子的面在哪裏,你感覺誰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説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覺誰的面大?

⑵、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摸和看知道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出示課件: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課本封面的面積,鐘錶表面的大小就是鐘錶表面的面積。誰還能舉例説一説?

2、、通過封閉圖形理解面積的含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物體表面的面積。現在老師把這幾個物體的面給大家請下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現在同學們看到的就是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像這樣,首尾相連,密封起來的圖形就是我們學過的封閉圖形

它們有大小嗎?誰大?誰小?(生交流方法)

像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長方形的大小就是長方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大小就是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圓形的大小就是圓形的面積。你還能舉例嗎?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等等。

3、小結歸納面積的含義

誰能來説説,什麼是面積?

師:物體表面或封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補充板書:或

二、動手操作,建立面積單位表象

(一)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設疑。

出示兩個長寬各異,但面積相同的長方形紙,它們相比較,誰的面積大?(生交流)同學們意見不統一了,用觀察法更無法確定誰大誰小,用重疊法試一試。也不行,怎麼辦?誰來想個好辦法?

2、請學具幫忙:那就藉助學具袋中的學具在這兩張紙上擺一擺,比出它們的大小吧!動手操作要求: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個長方形,任意選一種學具來測量長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個長方形大?

(1)全班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a: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圓形擺,但由於原形沒有全部覆蓋整個長方形,不能確定哪個圖形大,哪個圖形小。

b:同桌兩人,一人用正方形擺,一人用長方形擺,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不一樣,也不能根據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關鍵是兩人的標準不一樣)

c:可能有的同桌都選用正方形來測量由於所選的圖形大小一樣,所以能根據正方形的個數來確定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d: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師質疑:為什麼不用圓形?

生展示時,教師不做評價,讓學生交流,質疑。(如果學生沒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師可質疑,為什麼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沒混着用呢?)

3、師小結:大家都認為要用同樣的學具,也就是要統一標準。有的小組用長方形作為標準,有的小組用正方形作為標準,都比較出了這兩張紙面積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種標準比較方便呢?人們習慣上用正方形的面積作為面積單位。

學到這裏,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二)認識面積單位:

1、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國際上也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

2、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

3、彙報學習收穫:

師:你們學會了嗎?老師來考考你

(1)1平方釐米到底有多大?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生交流)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一釐米嗎?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

如果讓同學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來?如果讓你用它去量你的課桌呢?請同學們試一試?

感覺怎樣?太麻煩了?那麼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適合量課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數學上是怎樣規定的呢?(誰來説)

在學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邊長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兩人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課桌的面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讓你拿這張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們的教室,你感覺怎樣?(太麻煩了)老師這兒還準備了更大的面積單位?

出示一張一平方米大的紙貼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計我們的黑板大約是幾平方米?

三、表象運用,形成技能

1、做課本76頁第1題,做完後交流。

2、做課本76頁第4題

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黑板長4()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小明身高128()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華腰圍6()一塊黑板的面積是4()

四、全課交流,知識提升:説説你這節課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書課題:面積和麪積單位。

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我們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研究卻剛剛開始,老師給大家留下個課下小調查:除了今天學的,還有哪些其他的面積單位?把你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和你的數學老師交流。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5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認識年月日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24時計時法,並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在能力上要求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遷移,培養善於思考、發現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場景,認識24時計時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意識到時間的寶貴,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教學重點:

24時計時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化。

教學突破: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大課堂的容量,將抽象知識形象化,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位老朋友,(課件出示圖片)

2.話説一天豬八戒收到了一張請柬,打開一看,(課件演示)

茲定於6月10日7時在瑤池舉行蟠桃宴,請天篷大元帥屆時光臨!

王母娘娘

6月9日

3.原來是王母娘娘要請他赴宴。這下可把他樂壞了,第二天天還不亮,他就一個骨碌爬了起來,匆匆趕往瑤池去赴宴,可是他從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時,瑤池的大門才姍姍打開。

4.這是怎麼回事呢?

5.請柬上的時間該怎麼修改呢?(課件演示:晚上7時)

6.一天中原來有兩個7時,那一天中還有兩個幾時呢?(學生回答)

7.下面咱們把同學們説的這些時間按先後順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知道?(學生回答)大家都見過這個場面嗎?(課件出示春晚倒計時場面)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計時的場面,當時針和分針同時指向12的時候,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

8.利用活動鐘錶熟悉普通計時法,豐富感知。 (播放活動鐘錶課件)夜裏的12時就是一天的開始,接下來就是凌晨1時,凌晨2時……。夜裏12時,這一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設計説明: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鐘錶的初步認識,只會讀鐘錶上的時刻,以及時、分、秒之間的簡單換算,通過調查瞭解到,大部分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匱乏,只會讀表,對普通計時法、一天24小時等不太瞭解或一知半解,而這些又是學習24時計時法所必備的。所以在這節課一開始我先安排這樣一個環節,喚起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印象。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引導探究、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感悟24時計時法。

1.老師把剛才的時刻都記錄了下來,請看:(出示課件)

凌晨1時

下午1時

凌晨2時

下午2時

凌晨3時

下午3時

凌晨4時

下午4時

早晨5時

下午5時

早晨6時

下午6時

早晨7時

晚上7時

上午8時

晚上8時

上午9時

晚上9時

上午10時

晚上10時

上午11時

晚上11時

中午12時

晚上12時

2.這種計時法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經常用到,我們就叫它普通計時法。普通計時法用1時到12時來表示時間,前面必須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時間詞,老師覺得用普通計時法來表示時間有點麻煩,並且前面如果掉了時間詞的話,就會出錯,就像剛才的請柬一樣。那咱們能不能發明一種簡明易記,又不易出錯的計時法呢?咱們乾脆不要前面的時間詞了,夜裏的12時,是一天的開始,我們就叫它0時,接下來就叫1時、…12時,那下午1時叫什麼呢?對,接着12往下數,13、14……。24時。(課件演示)

3.同學們真了不起,數學家們也是這樣想的,用0-24時來表示一天的時間,這種計時法,就叫24時計時法。

4. 24時計時法是怎樣來計時的?

下面咱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一天的時間,(出示課件)

(通過活動鐘錶來感受一天的時間。)夜裏12時,也就是24時計時法的0時,新的一天開始了,接下來是1時、2時………。12時。接着走第二圈,13時、14時……………。24時。一天結束了。下面我們再來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時間,請同學們邊看鐘表邊做動作來表示這時你在做什麼。

5.想一想剛才在一天的時間裏,時針一共走了幾圈?共多少小時?(板書)所以人們才發明了24時計時法。

6.那一天為什麼有24小時呢?這是有科學道理的,請看:(出示課件:地球的自轉)

7.小組探究,解決問題。

(1)撥一撥:在鐘面模型上從0時撥到24時,邊撥邊讀出每個時刻。

(2)填一填:用24時計時法填寫鐘面外圈的時刻

(3)議一議:鐘面上外圈數字表示什麼?外圈數字和對應的內圈數字有什麼關係? (如:1時和13時,2時和14時… … )

8.學習了24時計時法,剛才的請柬就可以寫成19時了。

你在哪兒見過這種計時法?

9. 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老師也蒐集了一些這樣的資料,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畫面)

(設計説明: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己來探究24時計時法這種計時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與智慧來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提升認識,總結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你喜歡哪一種呢?

那麼二者之間的轉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麼好辦法嗎?(看課件自主總結方法。)

小結:把普通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時針第一圈所走的時刻,也就是中午12時以前的時刻,直接把前面的時間詞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時刻,去掉時間詞,再在時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練習,鞏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賞古代的計時法。(課件展示)

2.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計時法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了,未來社會的計時法就靠你們去發明創造了,希望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作為。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篇3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裏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説説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 ○ 0.6

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並選派代表交流、彙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於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塗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並和同學説説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 ○ 1.5

(1)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彙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麼0.8肯定小於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

(2)談話:同學們説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彙報交流,並説説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並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説説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裏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 0.6○2.2 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麼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比較?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後教師總結。

(1)採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後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綵帶各長多少釐米嗎?(6釐米和9釐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綵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並説説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塗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後比較大小。

指名彙報,彙報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後指名彙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後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後集體交流,説説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篇4

教學內容:第五冊第100~102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能讀寫幾分之一,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與人合作並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喜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一根長1分米的線。

設計理念: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教學中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動手做分數的過程中認識幾分之一,能較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

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數是人們在長期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它不僅代表一個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更是一個包涵豐富思維的活動過程。因而要全面地認識分數,就必須讓學生經歷這個產生的過程,在動手做數學過程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中,始終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積極探索交流的氛圍中不斷完善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小明和小紅這對好朋友來到了郊外進行野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準備了哪些好吃的?(四個蘋果、兩瓶礦泉水、一個蛋糕)

那你們決得怎麼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請同學們幫幫忙,用手勢告訴我怎麼分?引導學生將各種食物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個的情況,為了表示這樣的結果,我們需要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設計意圖: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單刀直入。設疑激趣,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不受約束地展現自我,此時的他才會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學習之中。]

二、新授

1、認識1/2

我們用圓片來表示這塊蛋糕,剛才我們將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那麼我們就可以説其中的一份是這塊蛋糕的1/2。那右面這一份該用什麼表示呢?為什麼?(得出結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學1/2的寫法

那你能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嗎?

問:剛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樣,卻都折出了這個長方形的1/2,這是為什麼?

你還能將生活中的哪些物體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設計意圖:認識1/2是重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必須以豐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撐,因此,採用操作、演示、討論、説理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表示蛋糕、長方形紙片的1/2等活動,在腦海中建立起1/2這個分數與多幅圖象之間的對應聯繫,並突出1/2的本質屬性,使它深深地植根於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此吸納和同化更多的知識。]

2、認識幾分之??

剛才我們一起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請大家想想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們又該怎樣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題。全班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完整敍述。

創造一個分數。

活動要求: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四種材料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四人一組每人各選一種材料來表示它的幾分之一,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完成第2題

有四個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請大家看看對不對?(用手勢判斷)

[設計意圖:在認識1/2的基礎上,由感性經驗作背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放手讓學生藉助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等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學生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可創造出幾分之一。由此,讓學生理解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從而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1/2、1/3等,它們都是分數。你還能説出一些分數嗎?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稱嗎?讓學生自學各部分名稱。

[設計意圖:分數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嘗試,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4、比較分數的大小

輕鬆一下,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話説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過火焰山,那天氣可真是熱。豬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於是孫悟空買了一個西瓜,他們把這個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饞的豬八戒,你會選最大的一塊?還是最小的一塊?那你會選擇這個西瓜的幾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説説你的理由。

四人一組合作,每人選擇四個分數中的一個,在圓片上用水彩筆表示出來,再進行比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個大呢?和一比較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經過猜測、操作、討論、發現,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應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學出了一期新的黑板報,看看有哪幾個欄目,大約各佔黑板報的幾分之一。

2、介紹生活中的分數

3、今天你有些什麼收穫?

數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並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計算過程中連續進位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小明家離小華家有23米遠,娜娜家到小華家的距離是小明家到小華距離的4倍,娜娜家到小華家的距離是多少米?

學生列式計算(列豎式)

説説計算過程。

二、新授

小華從家跑步到體育場用了4分鐘,大生從家騎自行車到體育場也用肋分鐘。

小華每分鐘跑152米,大生每分鐘行248米。(出示主題圖)

小華家離體育場有多少米?

學生列式

你會計算嗎?動筆算一算

指明説一説計算過程

師:積的百位上應該寫幾?為什麼?

指2—3名學生説一説計算過程。

試一試

大生家離體育場有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板演,組織交流

三、練一練

1、用豎式計算

131×7612×83×4934×541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交流

2、算一算,看看積各是幾位數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發現了什麼?

3、教科書p73頁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交流

4、去年放養896尾魚苗,今年放養的魚苗數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養多少尾?

告訴了我們什麼信息?

提了什麼問題/

怎樣求呢?

學生説出方法並説出計算過程?

四、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

你覺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一樣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