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2K

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準備教案的時候也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和進度,教案對於教師展開課堂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文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5篇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篇1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並總結出圓柱的特徵。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徵。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徵,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並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瞭然,對於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於學生對於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製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製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品析:親自動手操作製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悦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麼是圓柱嗎?請同學説説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閲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麼特徵。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繫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製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4)引導學生自主閲讀並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麼特徵?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説説你的收穫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穫,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並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麼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紮實。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篇2

?認識圖形》教案

一、學習目標

1、通過網絡學習活動,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並能正確區分這些圖形。

2、通過學生自主拼、擺、畫、折、找等活動,能直觀感知平面圖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3、在經歷觀察、比較,描畫活動過程中,感悟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與聯繫,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

二、學習重難點

1、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

2、從立體圖形中“拓”出面、藉助“拓”出的面認識平面圖形。

三、學習過程

1、教師帶領學生回憶立體圖形的特徵

2、播放微視頻,學生觀看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以及三稜柱,播放從立體圖形中“拓”出平面圖形的過程)

3、組織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學具的不同形狀在練習本子上描、畫、印、拓出平面圖形。畫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分享他的作品。

4、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

5、認識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師:你能把一張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紙折成同樣的兩部分嗎?有幾種折法?誰願意介紹自己是怎麼折的?折出來的是什麼圖形?請大家動手做一做,準備好的、同學可以連麥老師哦

6、歸類整理

(1)課件呈現多個圖形,讓學生分別跟家長説説每個是什麼圖形?

(2)説一説:你是怎麼記住每種圖形的樣子的?

四、教師直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篇3

一、總體説明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本單元解決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和運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需要兩、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通過實際生活聯繫非常緊密、貼近度很高的生動例子,讓學生先從直觀的圖畫中瞭解信息,再運用瞭解的信息來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生動的實例,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結合適當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學設想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能運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瞭解和收集圖畫中的信息,再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信息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解決問題後總結和歸納生活中一般性的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建議用5課時安排教學。數學廣角(單元教案)

一、總體説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是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主要內容包括:統計中的重複問題和等式中實物代換問題兩種類型。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和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和等式中通過實物進行代換問題。通過運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運用集合圖推算事物的數量。

(2)通過實物代換,初步理解代換思想,推算事物的數量。

(3)擴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三、教學設想

根據奉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物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能通過實物理解重複現象和代換思想,再通過適當的練習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單元建議用2課時安排教學。

集合的思想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08頁例1,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難點: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教學準備

cai

教學過程

一、藉助熟悉題材,滲透集合思想

1、巧妙設疑,直觀感悟

(1)談話:老師知道同學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美術,有的兩樣都喜歡,老師想進一步瞭解你們,請允許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組進行調查,好嗎?

(2)(指定小組)分別在“音樂”和“美術”下面簽上名字,兩者都喜歡,兩邊都籤。

(3)全班一起統計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人數。

(4)(故作驚訝):咦,這個小組沒有這麼多人呀?問題出在哪兒呢?

(5)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統計過程中有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是重複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圈進行合併。

(2)讓學生説一説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3)讓學生列式求出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説説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3、運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

(1)情境出示課本p110第1 題。

(2)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3)同桌交流,重點説説想法。

(4)反饋。(昨天和今天進貨的重複部份用重點號顯示)

二、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1、談話: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裏生活好。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裏生活。這裏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裏生活?

(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展學生知識面。)

2、練習二十四第2題

要求:(1)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2)班內交流方法。

三、全課總結。

1、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2、小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等量代換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練習二十四第3、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難點: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卡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裏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説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説明什麼?(引導學生説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動動腦筋。或者在小組內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發與指導。)

小組彙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怎麼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4千克(等於4個砝碼), 1千克(1個砝碼)等於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1千克(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4千克(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説得都對,(展示: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於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為什麼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彙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裏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於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説説是怎麼思考的,最後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係進行替換(計算),最後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係,並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於180。

第2小題,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後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什麼是等量代換嗎?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例5體現了找規律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這裏的規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幾個點為端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這種以幾何形態顯現的問題,便於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解決這類問題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簡單的情況入手,找出規律,以簡馭繁。這也是數學問題解決比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選送節目為題材,討論怎樣分兩步找出組合數,再求選送方案的總數。這裏滲透了作為排列組合基礎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邏輯推理問題,藉助列表,則比較容易逐步縮小範圍,找到答案。這裏滲透了邏輯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探索,使學生掌握數線段的方法。

2.滲透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一定規律解決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3.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探索規律的能力。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找到數線段的方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指導: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讓學生説説幾年來每一學期的數學廣角學了些什麼。 探索例5時,應當先讓學生理解問題。可以通過讀題、説題意,使學生明白每兩點之間都能連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紙上畫畫、試試,再來討論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2.探究例6時,可以直接給出題目,由學生自己嘗試,也可以將例題分解,讓學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時,必須先讓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遊戲設疑,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吧,請你們拿出紙和筆在紙上任意點上8個點,並將它們每兩點連成一條線,再數一數,看看連成了多少條線段。(課件出現下圖,之後學生操作)

2.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學生表示:太亂了,都數昏了)大家彆着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新知學習

二、逐層探究,發現規律。

1.從簡到繁,動態演示,經歷連線過程。

人教版8和9的分與合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

3.對周總理和人民心連心有一定的認識,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初步感受。

教學重點

瞭解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情景,體會他們之間心連心的深情厚誼。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課文插圖,師生收集有關潑水節的資料和周總理的相關資料及各民族風俗習慣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案例(一)

第一課時

一、課件激趣

(課件出示傣族潑水節活動場面)

師:誰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活動?他們在幹什麼?(傣族、潑水節)簡介傣族潑水節的習俗。

師:你參加過潑水節嗎?想親身經歷、感受潑水節嗎?現在我們就去參加一次難忘的潑水節。(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師範讀課文,生初步感受潑水節的難忘。

2.學生輕聲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把生字多讀幾遍。

3.識字。

①小組合作檢查生字讀音:藉助字卡,生字條等。

②交流識字方法。小組內説説自己是怎樣認字的,然後全班推薦好的識字方法。

③遊戲檢查識字。奪紅旗──搶摘豐收果──把詞語寫在車票上,讀對了才能上車旅遊參加潑水節。

4.檢查讀課文情況:要求讀準字音,語句讀得通順。指名讀,挑戰讀,分組讀,自願展示讀。

三、再讀課文,交流思考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為什麼不用火紅?

2.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為什麼傣族人民聽説周總理要來,感到特別高興?

3.傣族人民是怎樣歡迎周總理的?畫出相關詞語,理解當時人民的心情。

4.指導朗讀:最後一句周總理來了!感情要充沛,聲音要自然,語氣、語調可根據自己的理解體現出個性。前幾句要做好聲音和感情鋪墊。

四、寫字練習

1.重點:思、壽、鳳、凰。鳳凰二字第一筆要寫成豎撇。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展示作品,學生互評互議。

第二課時

一、複習字詞

1.出示生字卡,組詞。

2.摘蘋果遊戲,檢查詞語。

二、細細品讀,感情昇華

1.學生自由朗讀四至八自然段,小組內交流學習收穫。

2.全班交流,品讀思考,教師相機引導:

①從插圖中發現周總理穿的什麼衣服?他為什麼穿傣族服裝?表情怎樣?理解笑容滿面,並練習説話。

②周總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樣過潑水節的?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

用一手一手,一邊一邊練習説話。

③你覺得周總理和人民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④為什麼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潑水節特別難忘?周總理和人們為什麼那麼開心?

3.朗讀指導,邊讀議邊想象,要滿懷深情地朗讀,讀出無比幸福,難以忘懷的情感。結尾感歎句要情緒激動,但不能只是提高聲音,要虛實結合,讀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覺。

4.小結全文。潑水節景難忘、人難忘、情難忘。

三、拓展

1.將收集到的周總理的圖片,故事等資料介紹給同學們。

2.中國民俗我知道。由學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紹各民族風俗習慣。

四、寫字

1.出示其餘生字。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練習書寫。

2.教師巡視指導。

3.作品展示,學生互評互議,評小小書法家。

(民族街國小劉冬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