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案7篇 國小科學教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工具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國小科學教案是國小教師教學的必備資料,涵蓋了國小各個年級的科學知識點、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評價方式等。通過科學教案的編寫、使用和評估,能夠更好地幫助國小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方法,提高科學素養。

國小科學教案7篇 國小科學教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工具

第1篇

1、每天吃的飲食,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學生:碘酒、土豆、蘿蔔、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實物;

俗話説:“人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科學,吃得健康,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1)學生閲讀教材40頁的資料,並劃出你知道的營養成分。

素菜、水果類:主要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纖維素

(2)指導學生用”碘酒“探測”澱粉“的實驗,並觀察異同,做好記錄;

(2)指名學生上講台在統計表中畫圈,其餘學生思考愛吃食物含有什麼成分;

(3)分析統計表,説説你發現了什麼?存在什麼問題?

瞭解我們一在中必須補充哪些營養,以及各種營養需要多少?並從哪些食物中獲取?

國小科學教案7篇 國小科學教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工具 第2張

第2篇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徵,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麼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繫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徵,判斷。板書:白醋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麼?説説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瞭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麼做的?有什麼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麼氣體?怎麼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於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麼現象?説明什麼?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麼現象?説明什麼?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並説明為什麼。

5、小結並延伸閲讀:並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閲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於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2.幼兒園小班科學小實驗小蘇打和白醋還能做什麼實驗

1.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始實驗。這個實驗可能會弄得比較髒亂。我們選了後院的露台上。這樣做完實驗我們只要用水衝一下露台就可以了。(我們國內沒有院子,可以在浴室裏進行,好沖洗,不過要保護寶寶,不要滑倒哦)

2.將所有的實驗材料搬出來,放到寶寶容易夠到的地方。

第3篇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裏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學生彙報:觀察燒杯裏的水,你觀察到水裏有什麼?這些結果你是用什麼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裏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麼才能知道這杯水裏有沒有我們剛才説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藉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台(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三、組織學生藉助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裏到底會有什麼?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彙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並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閲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並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第4篇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水和水蒸氣》。教材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個實驗:往淺碟子裏放入水然後放在陽光下,觀察碟子裏的水量變化。通過這個實驗引出水蒸發成水蒸氣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麼情況下會蒸發得更快些。然後選擇其中一種方法:蠟燭加熱湯勺中的水來進行實驗。第三部分是講水蒸氣又會重新凝結成水,並通過實驗“把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進行證明。最後根據這個知識點來解決上一節課的遺留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根據教材內容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環節一:動態觀察,引出蒸發,環節二:實驗探究,加快蒸發,環節三:靜態觀察,發現凝結,環節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環節五:課外延伸,迴歸生活。下面我進行具體的展開介紹。

為什麼説是“動態觀察”呢?因為在上這一堂課之前我讓學生回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觀察一塊濕手帕上的水的變化,分時間段進行記錄:5分鐘、30分鐘、2小時、第2天早上,讓每位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水蒸發成水蒸氣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收穫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課,我首先請學生彙報他們的實驗結果,許多學生説手帕慢慢變幹了。然後我接着提問那麼手帕裏的水到哪裏去了呢?我請你們説説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説水變成了水蒸氣跑到空氣中去了,這時我順勢引出蒸發的概念: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我們叫蒸發。

學生對於水蒸氣肯定很好奇,這時候我再請學生把這塊手帕重新打濕,觀察一下濕手帕上的水蒸氣,可以用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可是為什麼啥都沒有觀察到呢?這個時候我再請學生比較一下水和水蒸氣,這樣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氣的特點總結出來了:水蒸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氣體。這個環節是我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添加的,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明確水和水蒸氣的`區別,深入的瞭解水蒸氣。

然後請學生舉舉生活中水蒸發成水蒸氣的現象,學生説濕衣服慢慢變幹,下雨過後水窪裏的水會慢慢變幹,洗了的頭髮會變乾等等,讓他們從中感受到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那怎樣能讓它蒸發得快些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

活經驗會想到可以用風吹,用太陽曬,用火燒等方法,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讓湯勺裏的水在短時間內蒸發,我們選擇用“酒精燈加熱”的方法。課本中是用蠟燭進行加熱,但是我覺得這個方法有三個問題:第一,點燃蠟燭會浪費很多時間;第二,蠟燭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第三,蠟燭加熱會產出很多黑煙,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我們選擇酒精燈,方便而且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實驗記錄單我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讓學生觀察的更仔細,分成三步記錄:剛開始我們發現水中有很多小泡泡,水面沒什麼明顯的變化;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水中有很多大泡泡冒出,水變少了;最後我們發現湯勺裏的水沒有了,都蒸發成了水蒸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加熱可以加快水蒸發成水蒸氣。

並且表格最後我加入了一欄“加熱中我們還發現了湯勺中的水面上方出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親眼目睹“白汽”現象。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空氣中充滿了看不見的水蒸氣。那水蒸氣會重新變成水嗎?許

學生會説可以重新變成水。“那同學們想不想親眼看看水蒸氣變成水?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實驗試試看。”然後進行小組實驗:將一隻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觀察燒杯底部的變化。學生從實驗現象中可以發現燒瓶底部出現了小水珠,得出水蒸氣可以重新變成水。

那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什麼?先不急着回答,我拿出準備好的熱燒杯放在熱水上,請學生觀察,發現熱燒杯底部沒有水珠。通過這樣的對比,再請學生來思考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得到答案: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也相應的突破了。

這個時候再來解決上一節課遺留的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由於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杯外壁形成的小水滴。

該環節重點分析第二個實驗中湯勺水面出現的“白汽”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燒水時水壺口也會出現這種現象,那麼這種“白汽”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首先,這個“白汽”是看得見的,説明它不是水蒸氣,因為在前面的知識點中講過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所以這個“白汽”應該是水。那這個水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再來分析下,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水壺口中的水在加熱後會有很多水蒸氣跑出來,這些水蒸氣温度很高,遇到的外面冷的空氣後變成了小水珠,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汽”。這樣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再加上深入的分析,這樣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難點也突破了。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家裏的牆壁上、地面上會有很多“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還可以請學生課後繼續查資料研究,讓他們意識到科學源於生活,生活展現科學!

第5篇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製物品被鏽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鏽就要了解鐵鏽。

1、提出問題,明瞭探究任務:鐵鏽是從鐵變來的,那麼鐵鏽是鐵麼?生答。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鏽鐵、鐵鏽(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鏽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鏽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鑑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説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説明鐵

鏽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麼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麼生鏽?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下週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鏽的方法。

第6篇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課堂教學要“重學生髮展”,輕“知識傳授”;重學生“研”,輕教師“教”;重“探究過程”,輕“探究結果”。擺脱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着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作為探究的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力圖貫徹新課程的教學思路,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把知識的獲取過程看作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結合國小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把知識教學伴隨在培養能力、情感、態度的過程中,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

認識紙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古代造紙技術和現代造紙工藝一般流程。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引導學生經歷“製漿——灌漿——濾水——壓幹成紙”的簡單手工造紙過程。讓學生體驗簡單的造紙活動,體驗紙張的'來之不易。

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勤儉節約的思想。

讓學生體驗簡單的“造紙”過程,進一步理解紙是由各種纖維經過加工而成的。

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經歷造一張紙的完整過程,並探究解決有關紙的相關研究問題。

1、 紙巾、玻璃杯、清水、攪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組一份。

師:上節課,我們研究了許多紙的性質。你們還記得嗎?

師:那麼誰能告訴大家,造紙術是哪個國家最早發明的,又是怎樣造出來的?

師:看了這些圖片與資料,老師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你們猜猜看是什麼?你們又有什麼想法?

師: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組成員討論一下,我們小組打算採用怎樣的方法,選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樣的方法來造紙?

師:一邊巡視指導,一邊以一個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實驗中。

師:剛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來了。現在誰能告訴大家,紙是怎樣一步一步造出來的?

教師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共同歸納造紙工藝的一般過程。

師:召開造紙工藝成果發佈會。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師:比較一下,我們造的紙的厚薄一樣嗎?紙面平整嗎?怎樣才能造一張厚薄均勻的紙?

師:我們現代的造紙工廠,是不是也像我們這樣造紙的嗎?

師:(出示錄像片)觀看嘉興民豐造紙廠的造紙工藝流程,教師略加解釋、補充、説明。

師:本節課你的最大收穫有哪些?還有什麼疑問?還有什麼想法?

小小一張紙,涉及到那麼多的科學知識,請大家在課外蒐集一些紙品材料,準備下一節課繼續探究有關紙的相關問題。

生:紙由各種纖維組成的。不同的紙在顏色、光潔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學生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發現。講述古代造紙的工藝流程。

生:各小組發表自己的實驗研究方案。其他小組的學生認真傾聽他人的方案。

生:學生根據查閲的有關資料,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第7篇

2、瞭解一些判斷風向和風cb稠油泵力的方法,認識風向標和風力計。

會用多種方法來觀測風向,會根據觀察自然現象估測風力的大小

能夠製作風向標,並知道怎樣使用。瞭解風向標的工作原理。

1、組織學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瀝青泵的是什麼風?風吹來的方向。

9、連續觀測一週的cg高温齒輪油泵天氣情況,把結果記在活動記錄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