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8W

一份實用的教案是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能力的,教案在撰寫的時候,老師需要注意與時俱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7篇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1

探究活動分析: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温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採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於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着給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象--引導學生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後,將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繫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徵與生活建立聯繫,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可以引導學生閲讀提示,並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並把改進後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温、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温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説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2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安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認識光源,二是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這裏麪包含兩個概念:一是光源,發光的物體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難度,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小孔成像實驗盒的實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思考、討論,千萬不要急於把答案告訴他們。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盒,並能夠用語言和簡圖解釋小孔成像的實驗;

2、瞭解什麼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知道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着直線傳播的;

3、感受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奇妙。

教學準備

教師——抄有單元小詩的小黑板、有關光的教學圖片、手電筒、蠟燭、小孔成像道具。

學生——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製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光源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首優美的小詩。

小黑板出示單元小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師:“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學生猜猜。

3、師:光與我們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對於“光與色彩”方面的內容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學生談談關於光與色彩都有哪些瞭解。

4、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會發光?我們怎樣給這些光源分類?

(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設計意圖:以謎語小詩導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明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學生沒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應由教師引出這樣的概念,學生以此進行分類。

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1、師:從我們看到的現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樣行進的呢?

2、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

3、師:這只是我們的假設,有什麼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

師生討論實驗方法和要點:怎樣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中間的孔照到牆上?

4、出示材料,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5、交流: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實驗説明了什麼?

(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設計意圖:科學課不能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應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後,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再設計實驗驗證,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閲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瞭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度。

2、瞭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查閲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後,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節。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鍊,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並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後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範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事實與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尋找證據。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查閲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蒐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閲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閲資料,蒐集證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閲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閲。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後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採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蒐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蒐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

4、整理與分析。

學生蒐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後,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彙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於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於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查找資料,繼續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於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①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幾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②我們周圍常見的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玻璃、紙、布等。

(2)科學探究。

①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②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③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況標誌着一個社會技術發展的水平。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將能夠了解生活中的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並能通過調查身邊常見的材料,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學習成果評價:

(1)概念發展。

層次①:學生不知道周圍的物體是由材料做成的。

層次②:學生知道了周圍的物體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種類不同。

層次③:學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玻璃、紙、布等。

(2)探究能力。

層次①:學生能感知身邊的材料。

層次②:學生通過調查能辨認不同物體分別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

層次③:學生能觀察並描述常見材料的主要特徵。

教學背景: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一般都是由具體的事物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概念,學生對物體非常熟悉,因為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可以直接憑感官體驗。而材料這一概念相對抽象,雖然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但材料名稱、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統的研究,因此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既是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在研究材料的活動中,希望他們把具體事物與詞彙建立聯繫,並進一步發展運用感官進行觀察的能力,並逐步發展他們用語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學準備:

①用各種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課件(古代材料和現代材料)。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知道我們這節課要研究什麼嗎?那麼什麼是材料呢,舉例説一説。看來同學們對材料並不陌生,那麼材料在生活當中究竟有哪些應用?每種材料又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板書課題)

2、調查瞭解身邊的材料。

(1)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我們身上穿的、佩戴的、隨身攜帶的物品都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2)看來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判斷得也很準確,下面我們小組合作完成兩項調查。調查一下書包裏的物品和教室裏的物品分別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邊調查邊記錄,小組討論調查哪裏的物品,到老師這裏取記錄單。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3)調查結果展示彙報。

(4)小組交流:材料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應用?

(5)通過上面的活動,你有什麼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們周圍,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種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門就用了木頭、金屬、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們就任選一種材料進行研究,看一看每種材料有什麼特點,它們在製作物品時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1)小組討論,到前面取材料。

(2)學生活動,探究材料的特性。

(3)彙報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無處不在,説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材料組成的物質世界裏。

(1)思考:如果沒有材料會怎麼樣?

(2)課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現代材料。

(3)總結,提出希望。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學知識:

1.瞭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築中的重要作用。

3.瞭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學重點:

設計並建造房子

三、教學準備:

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類型麼?

2.欣賞一些不同類型的房子,説説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麼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類型,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麼不同?

學生談論,彙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於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彙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接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麼經驗?

學生討論,彙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唐山大地震的慘烈程度,歸納地震災害的特點:暴發突然,猝不及防,預測預報困難,成災廣泛,後果嚴重。

2.能明白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推測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擬實驗感受地震產生的原因。驗證推測的正確性,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綜合概括、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瞭解我國古代對地震的探究,瞭解科學家在地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侯風地動儀的接受,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5、地震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既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對待事物的能力。

6、通過唐山地區的重建,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教學準備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壞情景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視頻資料等。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和現代地震儀的資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資料,演習教具。

教學過程:

一: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1.講述:今年5.12號在四川的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關於地震你知道一些什麼?

2.讓學生討論,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讓學生閲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唐山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震的級別,地震給唐山造成了什麼樣的災害?

4.地震後發生了什麼現象?地表形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讓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言。

二:認識地震的形成

1.實驗;用一疊紙、木片等物品地表巖層進行模擬實驗。注意安全

a.把一疊紙平放在桌上,兩手從兩邊把紙慢慢向中間擠壓,觀察現象,如果是一層層的巖石當擠壓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b.用薄木片進行上面的實驗,直到木片折斷,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2.問:實驗説明了什麼?

3.討論:地震是怎樣產生的?並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4.看p49的小資料,瞭解地震的形成。

三:發生地震時怎樣做

1.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2.如果現在發生了地震,我們該怎麼辦?

3.進行一次課堂演習:發生地震時怎樣逃生。

四:全課總結:通過學習你明白了一些什麼?出現地震時,在家裏你會怎麼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