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反思7篇 回望天門山:反思教學方法與體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1W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名作,字裏行間透露出對祖國河山壯麗景緻的熱愛之情和對離別的無奈之感。本文將從教學角度對《望天門山》進行反思,探索如何更好地將這首詩融入課堂教學。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7篇 回望天門山:反思教學方法與體驗

第1篇

讀通詩句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詩中藴含的情誼的基礎。在教學本首詩時,我始終堅持將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體現了讀的層次性,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

課堂上指導學生合理利用課前查閲的相關資料互,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佈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描寫祖國山水的古詩,我們開一個祖國山水古詩交流會。”以此打破課內外的界限,擴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7篇 回望天門山:反思教學方法與體驗 第2張

第2篇

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誇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乾巴巴的反覆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後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於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

讀好古詩,是非常關鍵的,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是在讓學生理解好詩歌大概內容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有了大概之後,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我還允許學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結果,在課堂上的學生是讀得如痴如醉。

讓學生學會聽古詩,在課堂上,我比較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示範,在整合教育資源上,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體驗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發現古詩的樂趣和內涵。在課後,我還讓學生仿寫古詩,進行創作,直接將學習的內容為我所用。

在這一課堂上,其教學效果的評價非常重要,如何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延伸,積極引導,將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3篇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要改變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認識“天、門、山”三個甲骨文字開場,由文字想象引出今天要學的古詩,通過出示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課題,還使學生體會到漢字具有表意的特點。在精讀感知部分安排了“三找”:第一次是找描寫景物的字詞,感受景物的高廣、遼遠;第二次是找描繪色彩的字詞,從“碧”的字形入手,感知色彩的鮮亮,在讓學生了解碧在古詩中的應用,豐富古詩積累,除此之外,通過這一環節讓孩子們感受畫而的温暖昂揚一青山、碧水、紅日、白帆;第三次是找表示動作的字詞,重點從分析“斷、開、回”的字形體會山的雄偉和江的洶湧,之後又抓住“相對出”體會山的動態美。同時,在每個環節感悟之後注重朗讀感悟,如齊讀、指名讀、疊讀等。最後拓展鏈接部分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深入瞭解李白做此詩時的心情,最後結尾部分有感悟了古詩的吟唱,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節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如缺少老師的範讀,整節課還是以老師問學生答為主等,如果再次上這節課,我會先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後,説説感受,再説説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第4篇

這首古詩是偉大的愛國詩從李白,在25歲懷着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來到洞庭湖遊玩後,乘着小船順流而下,路過天門山時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河山的熱愛之情,我在教學本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達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節教學中有如下亮點:

1、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新課開始,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的圖片,學生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看圖説出山的特點,為理解詩句的內容打下基礎。另外再讓學生理解第一句詩句的意思時,説到長江,我出示長江動感的視頻及配樂的解説,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這樣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看了畫在,聽了解説後,自然能説出長江水的特點:如氣勢磅礴,氣勢雄偉,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當準確,這樣很自然地尋找到讀第一句詩運用的語氣。當學生理解第二句讀書時,我又播放了長江水擊打天門山的聲音的音頻,讓學生展開大膽地想像,瞭解天門山的高,陡峭的特點。在學生畫畫時,我播放了配音的詩朗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詩句的內容。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培養自學能力,在學生能讀準字音,會劃分節秦讀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自學提示

(2)請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説説:“中斷,開,回”分別是什麼意思?

(3)試着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學生們在老師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學,學習過多後學生又會和組內的同學交流,真正學習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另外我又在學習已學習好前兩句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習用學前兩句的學習方法來自學後兩句詩的意思。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詩句的意思,瞭解當時作者的心境,為朗讀打下基礎。

讀永遠都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由讀,再分節奏讀,再試着用氣勢雄偉的語氣讀前兩句,用高興的心情讀後兩句,接着讓學生比賽讀,齊讀,背誦。學生很自然地掌握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熟讀成誦。

有人説,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因此,在學習已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把握詩句的情感的基礎上讓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一畫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同時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節課教學中缺少了質疑的環節,再課時會問問學生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學生,而且有利於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激發學生問的興趣,也能更好地促進學了。

第5篇

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寶石。學好古詩對於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繼承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就是我教學李白《望天門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學反思。

談話導入——課件欣賞——學習古詩——背誦古詩——古詩配圖。

師:就在我們安徽省當塗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

師: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裏,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着李白一同去遊覽長江吧。

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的是:李白興致勃勃乘船順江而下欣賞天門山一處奇特景象,配樂,李白誦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生c:天門山真險峻,這裏的江水波濤洶湧可稱奇觀。

師總結:大家看得仔細,説得更好,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詩中內容。

師:想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畫面。

生a:東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峯,怎麼能用動詞“出”呢?

學生看到詩人在茫茫長江之上,孤帆順流而下,遠處天門兩山撲入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這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給人感覺呆板,而“出”給人感覺活躍。

生b:“出”表現詩人在行舟過程中由遠到近看到天門山的樣子。

生c:“出”給了我們動感,天門山由遠到近,由渺小到高大,顯現在我們眼前。

師總結:是啊,李白不愧被後人稱為“詩仙”。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更讓我們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讓我們帶着感情朗讀這首詩。

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裏備感輕鬆。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宂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着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覆覆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於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於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説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象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於李白瞭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歎。接着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説説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説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着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鋭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説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湧。輕輕鬆鬆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瞭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第6篇

不知道其他老師有沒有像我一樣的困惑,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後,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裏備感輕鬆。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宂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着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備課時,我反反覆覆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學生的興趣呢?於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説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象的詩人等等,並隨口背誦了許多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能例舉這麼多的詩來證明。我趁勢説道:“沒想到你們對於李白瞭解得這麼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望天門山的課件),欣賞結束後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歎。

接着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説説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説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我緊接着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鋭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説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波濤洶湧。輕輕鬆鬆學懂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既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瞭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第7篇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裏備感輕鬆。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宂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着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覆覆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於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於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説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説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象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於李白瞭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歎。接着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説説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説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着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鋭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説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湧。輕輕鬆鬆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瞭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2《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感覺,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後,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裏備感輕鬆。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宂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學習這首詩,先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後,説説感受,再説説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在作者觀看的位置這個問題,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在我的畫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明白這個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