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模板彙總2篇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大全:打造高效教學計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1W

本文彙總了多種科學教案模板,包括針對不同年齡段和知識點的教案,可供老師們參考借鑑。這些模板都經過專業的教學實踐驗證,內容豐富、設計合理,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教案模板彙總2篇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大全:打造高效教學計劃!

第1篇

活動目標: 1、認識綠色食品標誌,知道綠色食品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健康食品。

2、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只有有了乾淨的水源、純淨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會生產更多的綠色健康食品。

2、綠色食品的標誌一個,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的字卡三張。

(本環節主要是讓幼兒認識綠色食品標誌,直接引題,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標誌上的圖案,從而瞭解標誌的真正含義。)

2、教師向幼兒講解標誌上圖案表示什麼以及它所藴涵的意義:綠色食品的標誌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培蕾組成,寓意為植被在陽光的照耀下長的枝繁葉茂,從而形成一片綠色的環境。整個標誌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

找一找,把綠色食品的放在有綠色食品字卡的一邊,把非綠色食品放在有非綠色食品字卡的一邊。

4、為什麼這些食品不是綠色食品?可能是什麼原因?

小結:同樣的牛奶一個有綠色食品標誌説明它是純天然的食品,而另一個則是在加工生產的過程中往牛奶裏添加了香料、防腐劑、色素等有害的東西,所以不能稱綠色食品。

(本環節在認識標誌的'基礎上進行親身體驗,嘗試把所帶的食品按照標誌分成綠色食品和非綠色食品兩大類,進一步加深對標誌的認識,並通過驗證比較給幼兒一個明確的答案。)

看一看這些地方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加工成為綠色食品?

(1)奶牛在黑煙沖天的工廠旁的草地上吃草,提問:這裏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

提問:這農田裏生產的東西能加工成綠色食品嗎?為什麼?

(3)山清水秀風景地。提問:這裏的牛奶、牛肉能否加工成綠色食品?為什麼?

2、師生共同總結:只有有了乾淨的水源、純淨的空氣有了樹木、草地的保護才會生產出更多的綠色食品,我們就可以吃到更多的綠色食品,身體才會更加健康。

(本環節讓幼兒瞭解怎樣才能生產出綠色食品?是活動的難點,通過直觀的教具,運用明顯的對比,啟發幼兒想象、瞭解生產綠色食品的條件。)

1、討論: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環境被污染的現象,我們應該怎樣做呢?(重點突出廢舊電池和塑料製品的危害)

(本環節的重要提問:“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會有更多綠色的環境?”引起幼兒的共鳴。在幼兒相互交流中產生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想法。)通過活動使幼兒真正瞭解綠色食品來之不易,並且學會了看綠色食品的標誌,從而幼兒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科學教案模板彙總2篇 精選科學教案模板大全:打造高效教學計劃! 第2張

第2篇

科學活動“插花”,是我們對導向式教學活動進行的一次嘗試。“插花”來源於生活,先拋給幼兒一個明確的任務——“插花”,讓幼兒圍繞任務去嘗試探索,從中發現問題——“怎麼插花瓶都會倒”,教師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慾望——“怎樣使花瓶不倒”,並提供材料支持幼兒完成。探索過程對幼兒很有挑戰性,“任務=材料+創意”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2.探索多種使物體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意識,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每組礦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塊、小石頭、橡皮泥、各種盤子、蓋子、硬板等若干。

一、拋出任務“插花”,發現花瓶易倒,引起探索興趣

1.師:老師做了很多花,想請小朋友幫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裏(礦泉水瓶)。

2.教師請一幼兒將三朵花插在瓶子裏,提問:花插在花瓶裏,出現什麼情況?(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較中瞭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師:今天帶來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們要想辦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材料,等會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個花瓶裏,請你們用最短的時間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請你貼上自己的號碼,將花瓶放在花壇上(地面有條線)。

師:風來了,要看看誰的花瓶比較穩固。(用紙對每個花瓶扇一扇)

幼兒行為一:同樣裝了石頭,一個倒了,而另一個不倒。

師:剛才用了同樣的風力.為什麼都裝了石頭的花瓶,一個倒了一個沒倒呢?

師小結:對,石頭裝多了就比較重,能使花瓶更穩固。

師:這兩個都是用了“光碟”。這個為什麼倒了,而這個不倒呢?

師小結:對,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盤變大了。

三、探索多種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師:桌上還有很多材料,這回要請你想出跟剛才不一樣的方法去試一試,你可以使多個花瓶站穩,比比誰想的辦法最有創意。在花瓶上也貼上自己的號碼。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孩子可以想出兩個以上辦法)

3.交流討論。師:我們來看看你們都用了哪些辦法。

幼兒行為一:會用多種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盤變大、將花站直。

教師對策:考慮進人下一環節“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教師對策:調整計劃,改變原先預設的第四環節,改為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繼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發展幼兒的逆向思維能力

1.師:現在桌上就只有許多花和花瓶,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使花瓶不易倒?

3.展示幾種成功的方法。如:將幾束花插在一個瓶子裏,將小瓶放在大瓶裏再插上花。

師:我也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師將花莖折短再插在花瓶裏),知道為什麼嗎?我們在區角活動中再去試一試是什麼原因。

1、引導幼兒在遊戲中認識飛、跳、爬、遊幾個表示動作的字,複習小鳥、小兔、小蟲、小魚等幾個動物詞;

2、發展幼兒擴散思維,讓幼兒初步接觸更多會飛、會跳、會爬、會遊的動物名稱。

活動準備:大盒子一個、小盒子數個(中間挖有一個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數份):小鳥、小兔、小蟲、小魚、飛、跳、爬、遊;磁鐵黑板;各種各樣動物圖片或動物字卡(與幼兒人數相同)

教師拿出一個盒子(事先已將字卡“小鳥”、“小兔”、“小蟲”、“小魚”放入,讓個別幼兒進行摸摸看的遊戲,摸出來後,該幼兒要説出這是什麼詞?若説對,全體幼兒齊聲説:“對、對、對,這是xx。”幫助幼兒進行小鳥、小兔、小蟲、小魚等幾個動物詞的認讀複習。

教師把小兔,小鳥,小蟲,小魚的字卡貼在黑板上。請幼兒説説這四種動物常做什麼動作?(小兔跳,小鳥飛,小蟲爬,小魚遊),教師在幼兒説出後出示字卡:跳,飛,遊,爬。

教師將字卡放入盒內,第一遍教師抽出一張字卡,全體幼兒認讀並做相應的動作;第二遍,個別幼兒上前抽讀並做動作,做對全體幼兒齊聲説:“對、對、對,這是x。”第三遍將幼兒分成數組,每組幼兒一個盒子,分別在組內進行抽字卡做動作的遊戲。

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動物圖片,並在黑板上貼上字卡:跳,飛,遊,爬。請幼兒把動物們對號入座,分別把它們貼到飛,遊,跳,爬四個字的下面,並讀出來。(能力強的幼兒可發給動物字卡)

小朋友回去後可以繼續找會遊,會飛,會跳,會爬的小動物的名稱,下次來教給其他小朋友。

我班幼兒挑食的問題比較嚴重,每天午餐時,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就很高興,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臉。因此,我試圖通過學習活動讓幼兒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另外,剛升入大班的幼兒,遇到問題還是喜歡找教師幫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綜合以上兩點,我設計了“十元午餐”的數學活動。

?一元午餐》原來是一本繪本,其中包含很多數學元素,反映了一個國小生的生活。因此我決定適當改編故事,開展一次數活動。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調整:第一,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一元錢可選購的東西太少),把故事改為《十元午餐》,將餐廳價目表上的價格全部換成以元為單位的。第二,原來菜單上只有奶酪、比薩餅、冰激凌等食品,考慮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我將菜單調整為有各種葷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勵幼兒科學合理地選擇有營養的食物,做到葷素搭配,引導幼兒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編故事,使之更加精煉(改編後故事圍繞吉米口袋裏的十元錢展開,吉米通過觀察菜譜,精心計算,合理運用十元錢),故事中包含了認識錢幣和計算等內容。

1.引導幼兒在遊戲情境中,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圖片1、2(具體見教案),統計表,錢幣(1元、5元、10元),幼兒菜譜,黑板。

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觀察圖片)

小結:午餐時間到了,吉米肚子餓了,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廳買午餐。

(2)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又快又準確地數出這裏一共有多少錢?(幼兒説出自己的想法)

小結:把相同面值的錢幣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數出一共有多少錢了。

(1)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錢幣,請你們用自己的辦法取出10元錢。

(2)你們是怎麼取錢的?(各取了幾張什麼面值的)把取錢的方法記錄在統計表中。(教師統計)

小結:可以拿各種面值的錢幣,(合起來是10元)這樣買東西會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2)(幼兒觀察菜譜)兩兩合作為吉米設計一份10元以內的菜單。(將幼兒設計的菜單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結:挑選食物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口味,還要想想食物是否有營養,不能偏食、挑食,當然還要算好價錢,不能超支。

(1)(幼兒觀察菜譜)四人合作為吉米設計一份10元以內的菜單,要既營養又實惠。

一、實踐生活化的情境教學,遷移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鬆、自然和真實。由於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願望,體現了個性化的魅力,實現了幼兒快樂學習的理想。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迴歸生活。”這句話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幼兒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以後,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動中可激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他們用相關的經驗來理解和解決問題。

“十元午餐”的設計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生活,平時幼兒都有和爸爸媽媽一起買東西、算價錢的生活經驗,只是會不會算、怎麼算、有沒有方法的問題。這種建構於幼兒經驗之上的活動,更貼近幼兒,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活動中幼兒也始終能夠圍繞着內容思考,從而達到預設的目標。但僅僅來源於生活是不夠的,活動最終的目標應該高於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後環節僅僅解決吉米的午餐問題是不夠的,可以將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個延伸環節,對學到的內容做個小結,讓幼兒知道以後如果有一個人點快餐的機會,也可以嘗試運用學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藝術,讓幼兒在主動建構中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幼兒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的出現也正是幼兒認知衝突的關鍵時刻,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現問題併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願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驗的需求和動機,同時對幼兒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合理運用間接引導,啟發幼兒學習,引發幼兒思考。

活動中幼兒設計菜單後的交流分享環節,他們一時不能馬上發現菜單中的問題,這時,教師不應急着給予幼兒提示,可提供幼兒充分觀察、思考、討論的時間,引發幼兒思考和發現其中的問題。當幼兒發現問題,説出自己的想法後,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概括小結,這樣才是啟發幼兒學習,引發幼兒思考的最佳方式。

活動中幼兒的回答往往是教師預設外的答案,迴避問題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教師可以思考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追問的,從而將問題挖深、挖透。例如“十元午餐”中取錢的環節,有幼兒提到取2元的,雖然教師事先準備的面值中沒有2元的,但教師可以進行追問,如果有2元的,我們可以怎麼取?還有哪些好辦法?這樣既圍繞目標,也發散了問題,還豐富了幼兒的經驗。因此,教師教育的藝術,對活動中幼兒能否主動學習、樂於思考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