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10篇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打造無限創新科學課堂!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4W

本文集合了中班科學教案模板,旨在為幼兒教師提供一站式的資源參考。這些教案模板涵蓋了中班科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生活常識、觀察實驗和科學啟發等內容。希望通過這些模板的分享,能夠為幼兒教育提供更加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幫助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和探索能力。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10篇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打造無限創新科學課堂!

第1篇

本次活動源於主題《春夏和秋冬》裏面的小主題《四季輪換》,雖然主題是剛剛開始的階段,但是孩子們對於四季的輪換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能夠比較四季的明顯不同,初步瞭解四季輪換的順序,所以本次活動就是在此背景下設計而成的。

(1)在前期的《有趣的水》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故事《水娃娃漫遊記》的學習,已經初步瞭解了水循環的過程,知道了水的三態變化,所以孩子們對於循環是有經驗的。

(2)我們班的孩子比較活躍,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強,而且有探究大自然奧祕的願望,所以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鼓勵幼兒發現自然界事物循環往復的有趣規律,而且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自己的發現。

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分步講述故事的方式,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幼兒想象猜測“白天去了哪裏,雨去了哪裏,冬天去了哪裏”,引導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從而進一步理解什麼是循環,知道了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會消失的,進而萌發幼兒探究自然界事物循環往復的有趣現象,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本次活動萌發幼兒樂意探究大自然的奧祕,讓幼兒瞭解大自然中的白天黑夜的循環、四季輪換和水循環,通過本次活動孩子們今後就會更加細心的去探究大自然,熱愛自然界,就會有探究大自然奧祕的願望,所以本次活動也滲透了環保元素。

1、在聽聽看看説説中,初步發現自然界事物循環往復的有趣現象。

2、嘗試看圖講述自己的發現,萌發探究大自然奧祕的慾望。

嘗試看圖講述自己的發現,萌發探究大自然奧祕的慾望。

1、小朋友們,你們抬頭仰望過天空嗎?你們都看見了什麼呢?

2、有個小男孩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天空中的許多東西,也向媽媽問了許多的問題,讓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他想到什麼呢?問了些什麼?

(1)思考談論:白天去了哪裏,它會回來嗎?(引發幼兒説説自己的理由)

(2)聽一聽媽媽的回答:“哦,白天去了別的地方,白天過去了,黑夜就來了,當夜晚結束的時候,白天又來了。這個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循環着,沒有什麼會不見了。

(3)媽媽是怎麼告訴小男孩的?(進一步談論媽媽的回答:什麼是循環呢?)

(1)小男孩望着天空中的雨會怎樣問?(講述散文前)

(4)小男孩知道這個祕密了嗎?這個祕密是什麼?(出示2個字——循環)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循環,用一個什麼動作來表示?

(2)提問幫助幼兒瞭解小男孩和媽媽對話內容,知道四季輪換。

(1)在故事中有哪三種循環呀?(幼兒回答,教師播放課件小結。)

(2)小結:這個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循環着,真是太奇妙了!

1、今天這裏也有一些大自然中的朋友,你們去找一找它們可以循環嗎?是怎麼循環的呢?(幼兒4人一組,操作圖片擺放循環的過程)

(2)還有什麼也像它一樣循環的呢?(引發幼兒説説自己對於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循環的認識)

小結:原來在大自然和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事物是循環往復的,沒有什麼會真的不見的。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尋找大自然中循環往復的現象。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彙總10篇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錦:打造無限創新科學課堂! 第2張

第2篇

3.幼兒能運用自己的想象用拓印的方法設計風箏不同的圖案,並嘗試自己動手製作風箏。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課件(幼兒放風箏)、自制風箏多個、分組操作材料(顏料、骨架、膠帶、紙盤)等。

一、談話引出課題,觀看課件,激發幼兒對風箏的的興趣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讓我們來看一看春天裏他們在户外做什麼?你見過或放過什麼樣的風箏?

教師介紹風箏的發展歷史和製作過程,讓幼兒瞭解風箏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間工藝,知道我們濰坊市,因為獨特的風箏文化而被譽為“國際風箏之都”。

(一)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欣賞風箏,感受風箏的藝術美,幼兒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風箏的外部特徵。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3篇

幼兒用各種各樣的立體物(積木、紙盒、酸奶盒)粘在動物卡片後面,使“小動物”能在建構區站起來。但這樣特別佔地,積木搭建的地方就小多了。怎麼辦呢?我想如果不用這些佔地的立體物做支撐,想辦法讓幼兒畫的動物卡片立起來,就解決了空間擁擠的問題了。而且讓“動物卡片立起來”,內涵關鍵經驗——支撐、平衡,很具有探究性。我們班幼兒做過立體相框,是有一定經驗,所以我想引導幼兒使用紙製品來做動物卡片的支架,既豐富了建築區的材料,又解決了空問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通過探究使物體立起來的方法,發展幼兒大膽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活動目標:1、激發幼兒使用剪、折、粘、貼多種技能,探究平面紙製品立體化的方法。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創想,大膽創造的能力。活動準備:1、物質準備:幼兒畫好的各種動物多個,各種材質的紙(皺紋紙、瓦楞紙、電光紙、彩色複印紙、軟泡沫紙、宣紙、紙盒紙、牛奶袋紙),大森林的立體背景,膠棒,剪刀,膠條等。2、經驗準備:在教室環境中擺放幾種立體物,相框等。重點、難點:重點:啟發幼兒探究“動物”立起來的幾種方法。難點:找到使紙卡片平衡的支撐點。活動過程:1、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小動物“站”起來。教師:看黃老師帶了什麼?(出示做好的大森林。)幼兒:我們做的建築區的大森林。教師:在這個大森林裏,小動物很想站起來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盤裏的這些紙材料,你能有什麼辦法讓動物站起來?幼兒1:用紙在動物的後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個架子。幼兒2:做一個圓的筒,動物粘在後面。幼兒3:用奶袋紙卷一個棍。幼兒4:做許多的支架,粘在動物身上。幼兒5:把紙捲成一個桶,上面剪一個洞再把動物插上面。教師:小朋友方法真多,一會兒你們可以用不同的紙來試一試,想辦法讓小動物們站起來,然後把站起來的動物擺在大森林中。看看誰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用的方法最多。2、探究讓小“動物”站起來的多種方法。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供多種材質的紙張,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場景一:幼兒1在一個已經做好的.圓桶中間,剪了一個洞,然後把一朵小花插了進去,可是由於花的莖太細,總是立不直。教師:“想想能用什麼把它固定住呢?” 幼兒1先用膠棒粘了粘發現效果不好,於是用膠條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來了,能站起來了”,她邊説邊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場景二:幼兒2把軟的泡沫紙捲起來,反覆幾次,但都沒成功。教師:“老師能幫你嗎?”幼兒2:“我想讓小蛇橫着躺着。”可是軟的泡沫紙多次捲過後,打開時兩邊往上翹。教師:“你試一試把蛇架在紙上會怎麼樣?”幼兒拿起了剪刀在兩邊上翹的地方一邊剪了一個小口子,這樣蛇正好能夠架在泡沫紙上。場景三:幼兒3選擇了牛奶袋紙做材料,把紙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後捲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鴨子的兩邊分別用膠條粘上兩小棍,可是由於小鴨子身體長,站立的時候不穩,她皺着眉頭擺弄了半天。教師:“看看,小鴨子總是往哪邊倒呢?”幼兒3:“往後倒。”教師:“那你想一想怎麼辦?” 於是她很快又做了兩個小棍粘在了小鴨子的中間部分,這樣小鴨子就站穩了。3、分享:讓小動物“站”起來的不同方法。(1)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每個幼兒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動物立起來了。教師:“大森林裏站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幼兒快來介紹你是怎麼讓這些小動物立起來的呀?”幼兒1:我做了一個紙棍粘在小老虎的後面,小老虎就立起來了。幼兒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樣,粘在後面兩個棍,就像相框後面那樣。幼兒3:我在紙筒上挖了一個洞,把小猴子插在裏面了。我還做了一個支架,橫着豎着(比畫着)粘。(2)引導幼兒討論“大家都用了什麼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樣的?”教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們在做的時候,遇到什麼困難了嗎?幼兒1:我開始用的紙太軟了立不起來,後來換了硬紙就成功了。幼兒2:我在後面粘了一個小紙棍但老是倒,後來又在旁邊粘了一個就不倒了。教師拿起作品:趙吳,你告訴小朋友開始時你把小棍粘在哪哪裏了?為什麼會倒?趙昊指着小老鼠的一側:我粘這邊了,就往這邊倒。我粘了另一邊,就不倒了。教師:為什麼在兩邊粘就不倒了呢?幼兒説:因為平衡了。4、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好的“大森林”擺放到建構區,鼓勵幼兒繼續製作可以立起來的動植物。個人反思:1、本次活動其本達到預設目標,使幼兒想象得以實現。在活動中孩子們從始至終都很有興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個孩子都興致勃勃,想了一個有一辦法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裏時,更有了製作的興趣。在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共成功製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方法,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將紙猴子的“腿”向兩邊撇,紙蛇直接插在向兩邊上翹的長條紙上,在一個紙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2、活動中的不足:最後小結時,缺少對幼兒獨特的製作方法給予展示與肯定。主要內容:1、教師巧妙的支持促進幼兒發展。表面上看,老師這個活動中指導的語言並不是很多,但老師為幼兒提供的這個活動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兒在嘗試讓小動物站起來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原有經驗。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指導和干涉幼兒,而是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幼兒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比如引導一名幼兒發現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後幼兒自己來調整。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特別充分,老師沒有在技能方面幫助幼兒,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兒,教師的支持作用體現很到位。2、活動源於幼兒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這個活動的來源,不是教師人為的我要上什麼課,就創設或編一個情境,黃老師進行的這個活動就在解決和幼兒一起豐富建築區中出現的問題,是班級活動的需要,是區域遊戲的需要。3、注重環境的教育功能。老師對幼兒經驗方面的準備是隱性的,好像並沒有過多的讓幼兒説出怎樣才能把小動物立起來,但在環境中展示的立體相框、之前用各種盒子支撐的紙動物,已經為幼兒積累了經驗。這一次幼兒將日常習得的經驗都運用了出來,所以才探究出這麼多方法來。4、活動體現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製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特別突出,嚴錦寬的堅持性、豆豆製作方法的獨特性、幼兒在自己進行一個方法後的互相學習……幼兒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連教師都沒有想到。這都是在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學習任務、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綜合評析:根據《綱要》精神幼兒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在日常的建築區遊戲中的問題。活動目標明確,重點和難點突出,材料的提供有效支持幼兒完成任務,併為幼兒的動手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老師在活動中的觀察和分析適宜,以啟發提問支持、鼓勵幼兒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指導語言非常到位,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孩子探究的支持者”的教育觀念。在黃老師的活動設計思路中,體現了問題意識,在小組教研的討論中,也體現着教師的問題意識。其中徐老師的一個問題“老師引導幼兒説一共有幾種方法時,幼兒並沒有太多的回饋,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呢?”,引導着教師從關注活動的成功一面轉而進一步分析思考存在的問題,調動集體的智慧梳理思路,延伸活動,也使得本次研討活動更有深度和實效。

第4篇

1.通過感官觀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徵,知道筷子都是成雙成對使用的。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1. 每人一雙筷子(多種材料的),每桌一盤泡沫塑料塊。

1. 這是什麼呀?請你説説你的.筷子是什麼樣的?它是用什麼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別人的一樣嗎?有什麼地方不一樣?(顏色、形狀、長短、粗細、材料等)

(二) 瞭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們知道筷子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嗎?它們都是幹什麼用的?

2. 你們會用筷子吃飯嗎?請幼兒回答示範,教師示範並指導姿勢。

3. 我們都知道筷子是用來吃飯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麼人最早開始使用的嗎?

1. 我們來做一個遊戲,每張桌上都有都有一盤泡沫塑料塊,你們只能用筷子夾,夾到一個就放到另一隻手裏,我們比賽看誰夾得快。

2. 檢查泡沫塑料塊情況和握筷姿勢,分析討論什麼樣的筷子容易夾,什麼樣的筷子不容易夾,為什麼。

要求幼兒在家也嘗試用筷子吃飯,並進行檢查和鼓勵。

1、 能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筷子進行活動,既方便又簡單也很實用,很貼切農村的鄉土特色。

2、 設計的活動能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的水平,有利於幼兒手部小肌肉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 幼兒在活動中也能大膽地和同伴交流,將自己的玩法與同伴分享,氣氛活動,孩子也很積極投入。

第5篇

2、感受橋的不同,瞭解橋的作用,體驗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1、家長幫助孩子一起蒐集的關於橋的圖片和模型等,並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橋樑。

教師:你們看到了什麼呀?這些都是什麼橋?(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

教師:這是什麼橋?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它是什麼形狀的?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根據幼兒的講述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2、教師出示橋的圖片,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引導幼兒認識獨木橋、木橋、鐵索橋、拱橋、公路橋、鐵路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等。)

1、教師:那這些橋有什麼用?(引起幼兒對於橋功能的思考。)

2、教師:為什麼有的橋只能通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通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後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

3、幼兒觀看關於橋發展史的ppt,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經驗。

教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橋,我們古代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橋樑,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設計師和工人有設計造出了各種現代橋樑,我們一起來看看橋是怎樣發展的?

4、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繫更方便,而且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

1、教師:橋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想設計什麼樣的橋?

本次活動開展得意成功,主要依賴與家長的合作,家庭資源的充分利用,真正體現了家長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活動之前,家長帶領孩子參觀了家鄉的橋,給家鄉的橋攝像,同時還和孩子一起蒐集橋的圖片,製作橋的模型,無形中孩子對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國小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以後,我們將繼續合理開發利用各種家庭資源,同時也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導,以促進家園的互動,使每個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

小百科: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説是用來將交通路線 (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 (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 (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 (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

第6篇

1、通過操作讓幼兒知道種子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名稱。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1、各種泡漲的種子(豆),每個幼兒一個裝種子的容器。

2、四色卡紙若干,種子各結構的字卡(不同顏色底版),種子結構分類操作卡片,種子的三步卡。

師:“小朋友請你們摸摸、看看我們的肚子上有什麼?(肚臍)那現在,請小朋友看看,你們容器裏裝的都是些什麼種子?它們身上有沒有“種子的肚臍”?或者還有些什麼?”(根據已有的經驗,讓幼兒自由説説這些都是什麼種子,幼兒爭相回答,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你們知道你們容器裏的種子裏面有什麼?它們每一個結構名稱叫什麼,你們知道嗎?

1、師:“你們每人選自己最喜歡的種子,看看它身上有什麼?老師可提醒孩子把種子剝開看看裏面有沒有東西?(見圖1、圖2)(幼兒自由觀察、探索)

2、師:“請孩子把種子剝開的後,每一部分分別放在不同顏色的四張紙上。”(見圖3)

3、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都把種子剝成了幾部分?”(四部分)

(二)認識種子各部分的結構(見圖4、圖5)

1、師:剛才我們把種子都剝成了四部分。現在我們每人再拿起一顆種子,在看看我們手上的種子是否還能剝開四個不同的部分。

2、師拿起一顆種子説:我們先看看到種子外表有什麼?(一個小白點)告訴幼兒這小白點叫種臍。(出示種臍字卡)師:現在我們都把種臍剝放在字卡下方。

3、師:現在我們看到外面的這一層是什麼呀?(種皮)老師出示種皮字卡讓幼兒認識,讓幼兒把自己手上種子的外面的皮剝下來,放在字卡下面。

4、師:現在我們再把這光滑的種子輕輕的剝開,我剝開後發現裏面還有個小小的胚芽,看看小朋友手上的種子有沒有?(胚芽)老師出示胚芽字卡讓幼兒認識,讓幼兒把胚芽剝下來,放在字卡下面。

5、師:現在看看剩下兩個象什麼呢?引導幼兒:“葉子”。師:那就是種子的子葉,老師出示字卡,認識後,讓大家都把子葉放在字卡下方。

6、大家看着字卡和種子各部分的結構,認一認。(有興趣的幼兒可以再次剝種子與種子結構分類操作卡配對)

1、師:“現在,你們認識種子各結構的名稱了嗎?。”讓幼兒再次對種子結構的.認識,老師説種子的結構名稱,幼兒指出,或老師指種子的結構,幼兒説出其名稱。(見圖6)

2、師:“請小朋友回家再找找各種種子,看看它們是不是每個種子都有種臍、子葉、胚芽呢?”

3、種植實驗:師:“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如果我們把種子的一部分去掉它還能發芽嗎?”

3、紙張作業單(見圖表9),供幼兒區域活動時選擇操作。

本次活動用的材料——種子,是來自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的物體,但對幼兒活動來説卻有很大的吸引力。結合中班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在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和探索種子的結構上。

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通過自己先觀察、動手剝種子,來提取和激活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引發幼兒活動的願望。接着,我們反覆自己剝種子,讓幼兒在反覆的親身體驗中,積極的探索。從整個活動來看,大部分的時間是孩子們在活動(動手、動眼),在通過觀察、探索的活動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經驗。通過自己觀察和操作,幼兒知道種子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名稱。幼兒在實踐中激發觀察力、探索精神和提高做事的順序性。同時,該活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

第7篇

2、通過操作,知道風能產生動力、風的大小能影響物體移動的速度這些特性。

t:我們已經知道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現在我用扇子對着你們周圍的空氣扇一扇,你有什麼感覺呢?

t:為什麼你會覺得身上涼涼的呢?風是怎麼來的呢?

t:現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們,看看,有了風,把你身上的什麼地方吹的動起來了?

t:那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讓空氣動起來?(出示輔助材料)先請個別幼兒嘗試。

t:我這裏有一些玩具,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玩具?現在他們安安靜靜地躺在那裏一動也不動?我們怎麼樣想辦法請風來幫忙讓他們動起來?(提示幼兒可以交換玩)

小結: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變出風來,有了風,就能讓一些東西動起來。

(2)風的大小影響物體移動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t:跟風玩遊戲開心嗎?還想不想繼續來跟風玩一玩遊戲?(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這裏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誰來試一試,用泥工板讓牛奶盒跑起來。

小結:我們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個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兩人一組找空地方比一比)

t:(請幾個幼兒到前面來比一比)剛剛誰的牛奶盒先到達,誰的晚到,為什麼會這樣的?

小結:原來風大,東西就跑的'快,風小,東西就跑的慢。

t:那到底風大好呢,還是風小點好呢?(觀看視頻)

1、學習過程中幼兒的參與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師的期望值太高,孩子們一直答不出來,這時老師的主導性就加強了,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思考空間,答案會不可思議的。

2、事先對幼兒的已有經驗瞭解不夠,導致課堂上有些被動。

3、師幼配合的相當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師的思路走,這樣孩子的思維有些侷限。

4、科學課要求老師的語言組織要相當嚴謹,流程之間的銜接要過渡自然,今後上課我會多注意。

6、科學課重在讓孩子操作,教師的及時總結,幫助孩子清楚地理解這一現象,如果重新上,我會多準備些材料,讓大家自主分組討論操作,然後師幼共同驗證,只有孩子親自操作才會把實驗結論清楚地記住。

第8篇

1、通過嘗試,發現轉動塑料片能使小船開起來,而且轉動的方向不一樣,小船開動的方向也不一樣。

2、在不斷探究,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1、人手一隻用筷子做的小船,一片小塑料片,蒸飯用的盤每組兩隻。

2、(供幼兒操作的小船)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隻小船,它是用什麼做的?(用筷子和牛皮筋綁成的),另外,還有一張紅牌子。

你有什麼辦法能讓它開起來嗎?誰願意來試試?(請個別幼兒自由擺弄,想辦法讓它開起來)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開小船,發現用小塑料片做螺旋槳能使小船開起來的祕密。

1、每個小朋友都去試一試,不能用手推,也不能用嘴巴吹,就用老師給準備的這兩樣東西,想想怎麼樣才能讓小船開起來。

2、(集中交流經驗)誰願意上來試試,讓我們看看你是怎麼讓小船開起來的。

三、幼兒第二次嘗試開小船,發現塑料片擰的方向與船開的'方向之間的關係

1、為什麼有時候小船會往前開,有時候卻往後退呢?再去試試,看看你會發現什麼?(鼓勵能力較強的幼兒發現塑料片擰的方向與船開的方向之間的關係)

四、幼兒第三次嘗試,發現塑料片轉的圈數與船開得遠近的關係。

1、請兩名幼兒演示開小船比賽,討論為什麼小船會開得有遠有近。

第9篇

在平時的區域活動中發現孩子們對剪紙非常感興趣,經常把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藉此契機讓孩子再把圓形變成紙條的過程中,通過動腦,比較,培養孩子的認真觀察,手眼的協調能力。

2、通過觀察與比較,知道粗細會影響紙條長短的變化。

一人一把剪刀、圓形紙片,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

小朋友們,老師這有一個圓紙片,你們能把它變成一根紙條嗎?用你們手中的小剪刀一起試一試吧。

1、小朋友們剪完以後剩下了很多紙片,可不可以一點也不浪費,把一整個圓形都變成一個長長的紙條呢?

2、那請小朋友來試試看誰可以剪出長紙條。幼兒操作,教師引導幼兒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順着圓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説出剪螺旋形的方法。

1、 比較紙條的長短:紙條都剪完了,你們剪得紙條一樣嗎?(不一樣)哪不一樣?(長短不一樣,)還有哪不一樣?(短的'粗,長的細)如果讓你剪出一個長長的紙條你會怎麼剪?(剪得細一點,剪得越細紙條越長)

2、 現在我們來比賽請小朋友們剪出一個長長的紙條,誰剪的最長,誰就是冠軍。

除了圓形可以剪出一個長長的紙條,那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能不能剪呢?讓我們一起回班剪剪看吧。

第10篇

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我是想通過分水果來達到我想要的目的,因為水果是我們幼兒比較熟悉,也是比較常見的,運用幼兒所熟悉的物體進行活動的話,更能吸引幼兒的興趣,所以,我通過了對水果進行分合,而讓幼兒得到6的分法是有很多種的,通過自己的操作,來得到想要的答案。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裏來了兩個新的小朋友,你們想知道是誰嗎?

師:這兩個客人來我們這做客,還帶來了好吃的水果,我們看看他們分別帶了什麼?

師:(學小鴨子的`説話)小朋友們,我帶了六個橘子

(學小猴子的説話)小朋友們,我也給你們帶了六個水果,你們猜猜看,我帶了什麼水果?。對,是我最愛吃的桃子。

小鴨子:我有六隻橘子,我想分小猴子一個,你們想想看我還有幾個呀?

小猴子:那我也給小鴨子桃子吃哦,我比較大方給它三個吧,小朋友,我還有多少個呀?

師:如果小鴨子和小猴子把水果合在一起,但又想分兩份,每個人一份,每份裏面都要有六個水果,而且橘子和桃子都要有,你覺得應該怎麼分?你能不能幫助他們分一分?看看有幾種分法。請你把分的方法記錄下來

師:你把幾個橘子幾個桃子放在一起,是六個水果呢?你是怎麼記錄的?(根據幼兒的回答展示分合式)

師:請你們想想並紛紛,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讓這些水果分得有快有不會落下。

幼兒操作,師引導幼兒按遞增與遞減的方法操作並記錄

請各別幼兒給出自己操作的結果,其他幼兒進行核對與糾正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玩一個“抓球”的遊戲。我這又兩個盒子,老師呀,分別放了6個紅球和6個黃球,老師隨便在一個盒子裏抓球,請小朋友告訴老是,在另一個盒子老師要抓幾隻球哦。

請兩個幼兒上來,一個抓球,另一個答出並抓出球,與前一個幼兒的球數加起來為6。

在活動區中,擺放不同的水果圖片,幼兒自己在活動區進行操作,感知6的分法,師適時給予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