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範文合集3篇 無縫契合的科學教案示例彙編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W

本合集收錄了各年級各科實用的科學教案範文,涵蓋了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備課和上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實用的科學教案範文合集3篇 無縫契合的科學教案示例彙編

第1篇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慾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已接觸很多工具(鉛筆、橡皮、水果刀等)對它們十分感興趣,但幼兒對工具的認識僅是一些感性經驗,對工具的具體用途、種類還不是很瞭解。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1、通過交流展示各種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種類很多。

2、在觀察操作嘗試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發展綜合能力。

3、能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觀察和探索的樂趣。

1、課前幼兒收集各種工具。老師和幼兒到室外尋找特殊的工具。

2、卷筆刀、削蘋果機,刨子,開瓶器。以及相對應的輔助用品。

1、師:“前幾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工具,今天讓我們就來試試這些工具,看看它們有什麼用。” (幼兒分別操作工具,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1、師:“剛剛小朋友都使用這些工具,請你來説説你使用了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

3、教師小結: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學習中用到的。

4、師:“桌子上還有一些工具請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麼用?” 5、分類並認識字卡。

師:“現在請大家把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幫它們分分類。”(幼兒操作)

師:“你為什麼把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導幼兒説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出示字卡:學習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訊工具。

師:“桌上還有一些工具我請幾位小朋友來介紹一下它們的名稱和用途,並將它們分分類。(個別幼兒講述、操作)

師:“老師這還有兩樣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什麼?”引導幼兒説出農作工具並認識字卡。

9、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很多的工具它們有學習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訊工具、農作工具。還知道了他們各自的用途。 三、總結認知激發探索。

出示鋸子,提問幼兒這是什麼?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

教育幼兒要愛觀察,愛探索,長大發明各種有用的工具。

實用的科學教案範文合集3篇 無縫契合的科學教案示例彙編 第2張

第2篇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繫起來。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深處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本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表。

1.出示鋼尺,如何使鋼尺發出聲音呢?請同學上來試試。

2.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他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會發生變化嗎?

1.假設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發生了變化,那麼我們如何來驗證這個實驗呢?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案:

(2)實驗前先進行預測,根據鋼尺伸出桌面的變化,音高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預測的理由是什麼?

(3)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注意區分尺子敲擊桌面發出的聲音和尺子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把觀察到的現象(音高用高、較高、較低、低表示)及時記錄下來。)

尺子伸出左面的長度(釐米)我想到的(預測)我聽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變化順序

3.整理數據:通過表格中的數據,統計好“我們的觀察柱狀統計圖”的表格,根據實驗數據,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合法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律嗎?還能發現什麼?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本課是單元的難點,引領學生探究時,確實是障礙重重。首先,尺子振動發出的聲音較輕,學生的習慣還是沒過關,做不到安安靜靜地做實驗,給聽音帶來了不便,第一個實驗中,撥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須注意的細節,一定要用一隻手用力地在桌子邊緣處按住尺子,防止撥動時尺子敲打桌面發聲,干擾實驗。其次,部分學生觀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動一再走入低谷,聽出用力不同,尺子發出的聲音強弱不同後,再問:“兩次實驗中尺子的振動有什麼不同?”第一次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再重複實驗,也只有少數學生注意到“振動的距離”不同,此時乘機讓學生用手的動作模仿了一下,給出了振幅的概念,覺得大多數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不同,進行了第三次實驗觀察,這才堪堪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再後面,就更加舉步維艱了,首先,用四個杯子聽音,有一部分對音樂不敏感的學生根本聽不出來,為強化學生對音高的感知力,我覺得可以用一種樂器先來讓學生聽聽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許會好一些(我在四年級只有一個班級,這階是沒法試了),然後,橡皮筋拉得不同長的音高音低,也有許多聽不出的,同樣的,用眼睛,也沒有幾個學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動地有快慢,這一環節的結論得出,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學生有太多的不確定

按書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這樣的概念,要再細化,比較難(本來説預期他們瞭解金屬傳播能力最強的)。而且鋁箔紙棒,做起來很難,要特地去買材料,我把這個材料改成鉛絲了。

土電話是非常好玩的一個實驗內容,我把教材裏的線加長,加長到30米,讓學生對着話筒輕輕説話,他們驚訝地發現,聽筒裏能聽到!這比在教室裏進行實驗要好得多,因為在教室裏,本來就能聽到互相的説話聲嘛,還要電話幹嘛啊!好玩之餘,學生也對固體傳聲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課裏的活動有多少,(由於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並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鬆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鬆,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第3篇

本單元包括五課,分別是"認識水"、"有趣的浮沉現象"、"改變浮和沉"、"水面的祕密"、"水往高處走",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本單元是在第二單元"我們怎麼知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瞭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本單元是國小階段對水進行探究的第一單元。學生對水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水有徐徐哦親身的體驗,這些經驗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練習後邊的內容,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會不斷深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會更多,關於水的知識性內容會更全面,因此本單元有關科學方面探究方法的滲透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的探究方法、獲得有關水的基礎知識之後,便於進一步研究有關水的相關知識,將探究活動持續下去,學會長期談及活動的方法,培養長期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

本單元課與課之間也有緊密聯繫。"認識水"一課,是探究水的起始課,通過研究水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利用感官認識食物的重要性,併合理運用感官觀察水,讓學生認識水的特點;"有趣的浮沉現象"和"改變浮與沉"兩課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浮力以及改變浮沉的方法,從而認識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水面的祕密》和《水往高處走》

兩課是由生活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通過實驗解決問題,使學生通過動手做,認識到水的表面張力和水的毛細現象的特點,並學會用掌握的只是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

一、充分利用我們周圍水的分佈狀況,認識水的分佈廣、用處多。

二、利用現有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施,進行課堂試驗,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學習掌握什麼是水的浮力,流水產生力量。

三、學生利用自備材料進行製作蠟花、潛艇模型、小水輪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1、指導學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佈和水的基本性質;進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併合理運用感官對水進行觀察。

本單元着重對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動手操作、交流彙報、獲得結論"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學生意識到觀察實驗是一種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夠採用簡單的儀器進行定量的觀察、實驗,採集數據並做簡單的記錄;會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2、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

3、由於浮力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到可以運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和周圍人們的生活。

4、體驗到科學探究成功的快樂;體會到科學知識與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2、認識沉到水底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體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6、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具備觀察實驗能力。掌握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1、實驗發現,在水中不論下沉還是上浮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島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二)》。

2、水流產生力量的大小與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關。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並能判斷什麼樣的物質是液體。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學習習慣。

認識水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性,並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1、在講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裝着一杯醋、自來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各組一杯海水、自來水、礦泉水、魚塘水、筷子。

1、教師指着講台桌上的7杯液體(焦急狀地):糟了,剛才老師在倒水的時候忘了給不同的杯子做上記號,現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學們快想想辦法幫老師把當中的一杯水找出來吧!(學生一聽是要幫老師找"水",都非常的樂意,積極性很大。)

2、你們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找"水"?各小組討論分辨的辦法。

4、小組代表上台辨別哪一杯是水。師追問學生:你是怎麼找出來的,為什麼這樣想?

5、肯定、鼓勵學生能根據平時的經驗進行分析、辨別出了這一杯自來水。這樣的方法對於我們的研究、學習活動非常有用。

1、剛才同學們幫老師找出了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別水?

2、那麼只有正確認識了水的特徵,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來。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麼呢?

3、藉助桌子上的這些材料你們想用什麼方法研究水的特點呢?

4、在不明白某種物質是否安全、衞生的情況下,能不能隨便就去嘗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物體像水這樣攪起來有泡泡,還有旋渦,又沒有固定形狀的?

7、今天,老師還帶來了海水、魚塘裏的水、礦泉水、想了解它們嗎?

8、老師會分給各組一份這樣的一些水,希望每組都能像剛才那樣仔細地去觀察這三種水,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這裏,老師還要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就是有些水大家並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嘗它們的'味道?

9、各組派一名學生領材料。並分組自由觀察研究。教師巡視。

11、剛才大家發現了這三種水各自不同的特點,那麼它們和自來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嗎?

1、通過剛才的觀察研究,你們有什麼收穫嗎?還想研究什麼?

3、提出希望今後大家都能保持這種良好的科學探究的習慣。

科學探究方面: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浮沉現象提出猜想和假設;能通過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科學知識方面:認識水有浮力並知道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緻觀察、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分組實驗材料:木塊、玻璃球、圖釘、橡皮筋、橡皮泥、飲料瓶、水槽、氣球、測力計、鈎碼等。

師:故事:在森林裏,一隻飢餓的狼正在追趕一隻小兔子,它們跑啊跑,終於來到一條小河邊,走投無路的小兔子靈機一動,抓起旁邊的一塊大木頭跳進河裏,慢慢地遊向河對岸。狼也緊追不捨,來到河邊,看見河裏的小兔子,便大聲喊道:"別以為抱着個東西就能游過去!"於是,它抱起一塊大石頭跳進河裏,大家猜結果怎麼樣?

通過情景圖,再現生活中的浮沉現象,目的是以情景圖為載體發現現象,以現象為依據提出猜想,以猜想為導向進入浮沉現象的探究過程。

在本環節教學中,師生準備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會怎樣。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猜想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由於不同的生活經驗會做出不同的猜想結果,產生分歧,促使學生將探究活動深入下去,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樣學生經歷了從問題、假設、驗證到結論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完成了沉浮現象的初步認識。(課件展示)學生彙報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中發現的現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現象。為什麼木塊、乒乓球、飲料瓶等物體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雞蛋這些物體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為它們輕。可能因為是空心的吧?木塊是不是空心的呀!)

通過實驗我們得到了一致的結論:水中有一種力量在託着水面上的物體,所以它們能浮在水面上。板書:浮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