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説課稿3篇 打造精品説課稿:實用指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4W

本站提供各類學科的精品説課稿,旨在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拓展教學思路。我們匯聚了眾多優秀的教育專家和名師,他們的精彩授課案例和教學經驗,將為您帶來新的靈感和啟示。歡迎廣大教師訪問本站,共同分享教學資料和經驗。

精品説課稿3篇 打造精品説課稿:實用指南

第1篇

析教材:《蒹葭》選自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詩經》兩首,是《詩經·秦風》中的名篇。詩歌採用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章法,描繪了主人公對伊人的傾慕之情和苦苦追尋的過程,以及欲見而不得的惆悵之情、執著之意,感情淳樸、真摯。文字很簡單,但卻有種美麗至極,百讀不厭之感。其根本原因在於它營造了一種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尋味。他(她)佇立凝望、反覆追尋,猶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寫盡了情致。雙聲疊韻,四言句式,重章疊句,一唱三歎,更是讓詩歌宛如一曲天籟,有餘音繞樑之感。

正是因為《蒹葭》藴含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於是編者將這被譽為“《詩經》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選編進了教材,作為國中階段最後一冊書最後一個文言詩文單元的最後一課,既想以此作為國中古典詩詞學習的完美收官,又想通過《蒹葭》開啟通往《詩經》的藝術大門,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鑑賞《詩經》等其他古典詩詞奠定良好的基礎。

析學情:九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三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領悟能力和欣賞能力。同時,詩中主人公對伊人的熱烈、執著的追尋對九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説,是一種新奇的情感體驗,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詩歌。再者,詩歌朗朗上口,學生易於背誦,樂於背誦。這些,都為學生學習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蒹葭》一詩場景朦朧,意境含蓄,學生要真正領會,實屬不易。再加上出於會考複習備考的需要,學生已經學過此篇,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學生再學此篇的熱情恐怕已經大打折扣。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與學的不利因素。

新課標要求國中生誦讀古詩詞,能“領悟作品的內涵,評價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體驗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基於對課標和單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體會詩歌的音韻美。2、分析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感情。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品析、探究和交流,分析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感情,探究詩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詩歌主人公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精神。

説方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主要採用瞭如下方法:

情境渲染法:一段介紹《詩經》的視頻資料,一幅契合詩歌意境的畫面,一曲與詩歌風格相吻合的背景音樂,將這些搬進課堂,旨在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既温習舊知,又獲得新鮮的視聽美感,消除因熟悉帶來的懈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入情入境感受詩歌的美。

誦讀品讀法:“詩非讀不能品也”,“好詩不厭百回讀”,文言詩文的教學應該始終扣住??

個“讀”字,學生誦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認為,教師朗讀教學的指導也絕不應該停留在“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感情”等淺而空的層面,而應該立足文本,精選角度,進行有效的朗讀教學的指導。《蒹葭》的音韻美體現在用韻換韻,體現在雙聲疊韻,體現在重章疊句,於是,我指導學生讀好韻腳、疊詞,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又緊扣一個“從”字,追本溯源,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分析“伊人”和追尋者的形象,感受詩歌纏綿悱惻、含蓄藴藉的情感美。

探究研討法:新課標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在感受了詩歌的音韻美和情感美之後,我引導學生個性解讀詩歌,探究“伊人”的豐富內涵,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鑑賞、文化積澱、精神啟迪上都有所收穫。

説過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定位成一次尋美之旅。詩歌中,抒情主人公“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只為追尋心中之美——秋水伊人;詩歌外,我和學生一道,深情誦讀,細膩品讀,個性解讀,追尋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內涵美”。

先是以一段介紹《詩經》的視頻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然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詩經》的“美”上來,先温故,以期“知新”。

然後指導學生誦讀詩歌,通過比讀、換讀、指名讀、齊讀等不同的方式讀好韻腳,讀好疊詞,感受四言句式的節奏,重章疊句的形式,從而領略《蒹葭》的音韻美。接着緊扣一個“從”字,追本溯源,引導學生細膩品讀重點詞句,如“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麗朦朧、可望難即的特點,“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尋者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及生命不息追尋不止的堅定執着。

最後引導學生探究“伊人”形象的豐富內涵。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交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各抒己見,進一步理解“伊人”形象。學生不僅會發現“伊人”其實就是我們心中追求的目標,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還會感受到我們所熟識的先賢聖哲甚至我們自己都是追尋者,心中的“伊人”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不斷前行上下求索。無論成敗與否,只要有追求,我們的生命就因此詩意而精彩。尋美至此,學生已經完全走進了詩歌,與兩千五百年前的華夏先民產生了情感共鳴,此時再來讀詩,學生定能用聲音演繹出那回環往復的音韻美與朦朧含蓄藴藉的意境美。

朗朗的讀書聲貫穿了課堂始終,而板書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尋美的歷程。(見ppt) 我期待,下課鈴聲的響起不是我和學生尋美歷程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通過學習《蒹葭》,學生能打開一扇通往《詩經》等古典詩詞的藝術大門,能夠去“發現美”、“追尋美”、“創造美”。正如新課標所強調的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正如我自己期待的,我的語文課,能多一點點温度和深度,讓學生獲得知識,體驗情感,啟迪精神。這,也正是我心中的“伊人”,我追尋的“美”。

以上就是我對《蒹葭》一課教學的思考。懇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精品説課稿3篇 打造精品説課稿:實用指南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圓的性質的重要體現,是圓的軸對稱性的具體化,也是今後證明線段等、角等、弧等、垂直關係的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圓的計算和作圖提供了方法和依據,所以它在教材中處於舉足輕重的位置。

另外,本節課通過“實驗--觀察--猜想--合作交流--證明”的'途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聯想能力、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利用圓的軸對稱性,可以對學生進行數學美的教育。

因此,掌握垂徑定理對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建立空間觀念、培養推理論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及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使學生理解圓的軸對稱性;掌握垂徑定理;學會運用垂徑定理解決有關的證明、計算和作圖問題。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聯想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聯想、猜測、推理、探索發現新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創新想象的能力。通過分組訓練、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穫的喜悦。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敢於面對挑戰和善於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於探索,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充分享受數學之美,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知識與技能目標固然重要,對於本節課:過程與方法和情感與態度更重要,因為這部分是幾何教學的重點,是由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過渡,過程與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有良好的情感態度能培養好的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由於垂徑定理的題設與結論比較複雜,很容易混淆遺漏,所以,對垂徑定理的題設與結論區分是難點之一,同時,對定理的證明方法“疊合法”學生不常用到,是本節的又一難點。)

教學難點:對垂徑定理題設與結論的區分及定理的證明方法。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多媒體生動直觀地演示,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探究討論——歸納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在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學生在積極思維的狀態下參與探究性學習 。

(1)對於圓的軸對稱性及垂徑定理的發現、證明,採用師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探究例1後引導學生髮現常見輔助線“半徑半弦弦心距”,得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關係式 .注意前後知識的鏈接.

本節課我採用實驗操作,直觀演示,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述,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並通過討論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同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實物演示,直觀生動地反映圖形特點。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用拓展——反思歸納”的教學模式,力求着眼於學生探究能力和多向思維的培養。

展示我國隋朝建造的趙州石拱橋,提出問題,你能求出橋拱所在圓的半徑嗎?以此情境,導入圓的學習。

並提出疑問:那麼我們將要學習的圓到底有什麼樣的性質呢?

設計意圖:通過我們的古老文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引起學生的聯想,為學生探究新知識埋下鋪墊。

把一個圓沿着它的任意一條直徑對摺,重複幾次,你發現了什麼?由此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引入新課的同時,運用教具與學具(學生自制的圓形紙片)演示,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實驗、觀察,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2)經過圓心的每一條直線(注:不能説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

(1)任意作一條弦 ab;(2)過圓心作ab的垂線得直徑cd且交ab於e。

引導學生分析直徑cd與弦ab的垂直關係,説明cd是垂於弦的直徑,並設問:它除了上述性質外,是否還有其他性質呢?這樣就很自然地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此時板書課題 垂徑定理 這樣通過全體學生參與實驗,逐步導出新課。

設計意圖:上述一系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實驗(問題)——探究——歸納”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直接參與的機會,在參與中,激發學習興趣;在實驗中,積累對數學的感知;在思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探究中,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整個過程,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猜想,敢於發現的精神。

你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可能有的學生用的是疊合法,有的學生用的是論證法,此處都予以表揚)

這裏要引導學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條件和結論,並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要能寫出

這樣做為分清定理的題設和結論作好鋪墊,從而達到解決難點的目的。此時板書垂徑定理的內容。

垂徑定理 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為了強調定理中的條件,出示一組練習:在下列圖形中,符合垂徑定理的條件嗎?讓學生搶答,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強調“垂”與“徑”缺一不可。

設計意圖:及時給出練習,便於學生理解概念,有利於新知識的內化。本環節要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思考,鼓勵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1.想一想:如下圖示,ab是⊙o的弦(不是直徑),作一條平分ab的直徑cd,交ab於點m.

2.同學們利用圓紙片動手做一做,然後回答:(1)此圖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其對稱軸是什麼?(2)你能發現圖中有哪些等量關係?説一説你的理由。

學生依據探究二的經驗來論證探究三,從而得到垂徑定理的逆定理

例1:如圖,已知在⊙o中,弦ab的長為8cm,圓心o到ab的距離為3cm,求⊙o的半徑。

1. 介紹弦心距的概念:圓心到圓的一條弦的距離叫做弦心距.

1.半徑為4cm的⊙o中,弦ab=4cm, 那麼圓心o到弦ab的距離是 。

2.半徑為2cm的圓中,過半徑中點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弦長是 。

3.如圖,mn所在的直線垂直平分ab,利用這樣的工具,最少兩次就可以找到圓形工件的圓心,你能説出理論依據嗎?

趙州橋主橋拱的跨度(弧所對的弦的長)為37.4m,拱高(弧的中點到弦的距離)為7.2m,你能求出趙州橋主橋拱的半徑嗎?

設計意圖:為了及時鞏固,幫助學生對所學定理的加深理解與使用講完定理及逆定理後,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有梯度的,循序漸進的習題,讓學生嘗試。

本環節我採用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探究體驗垂徑定理性質的應用。

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方法、感想方面的梳理)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採用學生自己回憶並敍述的方式,讓其梳理知識,感受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既是對所學內容的複習鞏固,又訓練了學生的歸納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形成知識體系。

一座橋,橋拱是圓弧形(水面以上部分),測量時只測到橋下水面寬ab為16m(如圖),橋拱最高處離水面4m

(2)若大雨過後,橋下面河面寬度為12m,問水面漲高了多少?.

2. 如圖,兩個圓都以點o為圓心,大圓的弦ab交小圓於c,d,求證:ac=bd.

設計意圖:本題在趙州橋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垂徑定理,運用垂徑定理。

作業設計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則,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並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設計方案:為了適應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了分層作業,

另外,又設計了應用練習,如何確定殘缺的圓形零件的圓心?

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走出課堂,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實踐、探究。

第3篇

今天我要説課的題目是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小羊和狼》。

?小羊和狼》這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小羊去河邊喝水,大灰狼要吃掉小羊,大象伯伯幫助了小羊,將小羊救下來的故事。圖片畫面色彩鮮豔,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且篇幅短,容易理解和感受,能夠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綱要中“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並且能很好的將樂於助人這一優異品質傳輸給幼兒,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大的幫助。

而且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具備主動積極的特性,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語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能基本講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變化,因此這篇《小羊和狼》非常適合在中班進行教學,以拓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良好品質的養成,能在活動後服務於幼兒的生活中。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階段特點和基本動作的發展情況,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情感目標:喜愛故事活動,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樂於助人。

2.認知目標:理解故事發生的情節,明白助人為樂的道理。

3.動作技能目標: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故事,並且能夠進行角色扮演。

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結合本次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將此活動的重點設置為:幼兒經過思考後可以理解故事發生的情節,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故事。需要突破的難點為:理解故事中包含的寓意,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納曾經説過,:“要給幼兒適合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教學方法尤為重要。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了以下教學法:

教師注重輕鬆的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以下教法:

①提問法: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③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角色扮演的環節中,激發幼兒對故事的興趣,更好的理解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幼兒注重自由地學――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採用以下學法:

①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學一學、做一做,使活動變得豐富,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②小組合作法:通過自由分組的方式,在遊戲中體會故事藴含的意義以及與同伴一起合作玩耍的樂趣。

這些教法學法都能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去參與到活動中,極大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有效的實現目標提供了依據。

為了能讓幼兒在一個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完成教學目的,活動前做了如下物質準備:《小羊和狼》封面和內容圖片共5張,小羊、狼、大象頭飾若干、教材繪本若干。

活動過程是為了實現活動目標而設計的,為了能讓幼兒在快樂中學,在本次活動中採用的是一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五個流程:

激發興趣---整體感知---幼兒理解---角色扮演---活動創編

根據綱要要求,教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所以此次活動延伸教師給幼兒佈置任務,將繪本拿回家與家長分享,進行親子閲讀,而且鼓勵他們在別人遇到困難時進行幫助,將故事內涵進行擴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