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7篇 "掌握數字的樂趣——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學精粹"

來源:巧巧簡歷站 6.58K

本文為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涉及到整數和分數的乘除法,培養學生對數學操作和邏輯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7篇

第1篇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並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現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裏為什麼要建這麼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麼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麼有的寬鬆,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佔的空間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容。板書課題:體積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隻蘋果佔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麼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佔的空間小,石塊佔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麼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説説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麼規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牆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並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於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並分別記下襬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師:根據這種關係,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裏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最高興的是什麼?你還有什麼疑惑?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7篇

第2篇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7~48頁整理與練習回顧與整理和練習與應用第1~7題。

1.使學生加深認識因數和倍數,能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進一步認識質數和合數;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偶數和奇數;加深理解質因數,能正確分解質因數。

2.使學生能整理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內容,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應用相關概念進行分析、判斷、推理,進一步掌握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思維的初步經驗,提高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加深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回顧、整理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樂於思考的品質和與同伴互相交流、傾聽等合作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方面的知識積累和進步,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談話:最近的數學課,我們學習了哪方面的內容?回憶一下,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揭題:我們已經學完了因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內容,今天開始主要整理與練習這一單元內容。(板書課題)通過整理與練習,我們要進一多認識因數與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能熟練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能判斷偶數和奇數、質數和合數,瞭解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能正確分解質因數,提高對數的特徵的認識,加深對數的認識。

(1)你是怎樣理解因數和倍數的?舉例説明你的認識。

(2)2、5、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我們是怎樣發現的?

(3)自然數可以怎樣分類,各能分成哪幾類?舉例説説什麼是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

(4)什麼是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結合討論適當記錄自己的認識或例子。

第3篇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後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1)長方體的特徵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並思考:關於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麼?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於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師:現在請你們藉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徵?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6個面都相等;

小結:同學們從稜、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稜長度相等”的結論。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徵,現在請你們動手製作一個正方體,製作完後,量出它的稜長是多少釐米,並向同桌介紹你製作的正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後,學生已明確了面、稜、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徵,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師:我們都是從面、稜、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考查目標2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稜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餘兩個面有什麼特點

小結:從面、稜、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稜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1)正方體的稜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麪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稜長的和是48釐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麪積分別是多少?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稜特徵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後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係,為表面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第4篇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列舉的策略,會用這種策略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條理性、有序性,體會解決數學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策略意識和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5篇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並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於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1、認識長方體特徵:12條稜、6個面、8個頂點,理解並掌握相互平行的稜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徵:12條稜、6個面、8個頂點,理解並掌握12條稜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xx)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繫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徵。

①長方體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三)引導生通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稜長間的特徵。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徵。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後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繫。(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稜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釐米、寬4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稜長是多少釐米的正方體寬架?

第6篇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兩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框架一個。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逐個説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前面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現在你們再看這些圖形,和前面那些圖形一樣嗎?(屏幕上顯示: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

師:(指着圖)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一塊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一種圖形(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師:根據同學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誰能説説長方體的大概樣子呢?

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跟着老師一塊兒摸一摸(教師拿着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麼?

師:這樣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請同學們注意觀看屏幕(出示課件)。

師:對,這是我們對長方體的第一個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面。)這6個面到底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再注意觀看屏幕(逐個出示:上下兩面重合,左右兩面重合,前後兩面重合。)

師:接下來哪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想出來了請舉手。

師:這位同學到底猜想的對不對呢?咱們一塊來看大屏幕(顯示:前後兩個面重合。)這位同學猜想的'對嗎?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長方體6個面都是什麼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仔細觀察一下。

生乙:我的長方體學具4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一般情況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及電腦演示,我們就可以得到長方體面的特徵。(師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同。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説)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稜。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你有什麼感覺?

師:(拿出長方體稜長框架,師引導學生有順序地依次數出長方體稜長。)12條。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長方體有12條稜。(板書:12條稜)

師:現在,大家一塊來研究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邊觀察邊用直尺測量,思考一個問題:1、長方體12條稜按長短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帶着這個問題,四個人為一小組,邊討論邊分。(師巡視)

生甲:我們小組把12條稜分成了三組,最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較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最短的4條分成了一組。每組稜長度相等。

生乙:我們小組分成了兩組: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

(師:到底這兩組同學分的對不對呢?請同學觀看大屏幕,顯示1:最長4條分成一組,最短4條分成一組,剩下4條分成一組。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分成。顯示2: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這兩組同學分的對嗎?

師:12條稜一般情況下分成3組,每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特殊情況下分成2組,一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另一組有8條稜長度相等。相等的稜是相對的,也可以説成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我們就可以總結為(師邊説邊板書: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師:(拿出教具邊説邊指)三條稜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麼感覺?

師:這樣的頂點有多少個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顯示: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呢?拿出你們的學具數一數。

師:對,第三個發現,長方體有8個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出示課件)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邊説邊用鼠標指三條稜)

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邊説邊用鼠標指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出示學具邊説邊用手指)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現在,請同學們看着老師的學具,老師用手指,同學們説出它的長、寬、高。(師把教具豎放、橫放、側放、讓學生説出長、寬、高)

師: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的。現在咱們來做一些練習題。(電腦出示:練習題1)

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面畫“√”,錯誤的在括號裏畫“×”。)

第7篇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讓學生經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繫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視頻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杯中的水為什麼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麼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驗證。有:木塊、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塊、玻璃球……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後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餘部分,因為木塊佔有一定空間。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後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現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生:因為大石塊佔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説,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佔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1.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或者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另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多少或少多少,該怎麼辦?這就需要計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鑽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麼?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麼?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麼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麼?

(1)你們每人桌上都放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現在請你們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想想怎麼擺?

(四人一組討論)根據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麼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3.拼一拼,説説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