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集合7篇 "精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助你輕鬆掌握數學!"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本文為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集合,旨在為教師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涵蓋數學下冊全部內容,包括小數加減法、平面圖形、體積與質量等多個知識點,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集合7篇

第1篇

進一步利用平移、旋轉的知識把七巧板各圖形拼成魚圖。

一、 獨學:請觀察下圖,同位説一説第2個三角形是由第1個三角怎樣演變來的?

1. 七巧板經過平移或旋轉後得到了魚圖,請在魚圖中畫出相應的每塊板的輪廓線,標出序號同時説明每塊板是怎樣平移或旋轉的。

三、羣學:(鞏固提升)左圖是被打亂的4張圖片,怎樣才能還原成右圖?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集合7篇

第2篇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畫圖的方式,使學生找到打電話的最優方法;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課題)(談話引入)今天,我們學習打電話,你會打電話嗎?那我看看你們到底會不會?李老師剛接到學校緊急通知,要合唱隊的15人去參加演出,怎麼可以儘快地通知到這15個隊員呢?”同學們幫忙想想辦法吧!

2、幫忙轉告)這個幫忙轉告,怎麼個轉告法?你想讓幾個人去轉告?沒有別的方法了嗎?(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這裏有必要引導學生説出兩大種方法:平均分組和不平均分組。從平均分組到不平均分組有一個思維跨度,有時學生是不敢想或不會去想。在教學中很有必要鍛鍊學生的這種發散思維,這也是為等一下的優化方案做鋪墊。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在想辦法時,要大膽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我們才能從眾多的方法中選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種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組和平均分成5組比,哪種快。是不是分的組數越多就越快?我們怎樣才能比較出哪種方法最快?

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這個問題,我們假設每一次通話要一分鐘,每個學生都在家。那麼你估計一下你最少要幾分鐘?(學生可自由猜測)(設計意圖:猜想一是為了增加趣味性,讓學生心中有個疑團,提高探索的慾望。二是要讓學生體會驗證的必要性。)

1、每個同學獨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來,並比較一下,哪種方法最好,想一想,從剛才的比較中,你領悟到什麼了沒有?

3、反饋。學生分別説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所説的擺出磁鐵。並追問,你剛才比較了幾種方法?(設計意圖:讓學生把各種方法都列出來,再作比較,經歷優化的過程)

方案1要15分鐘。這樣肯定太慢了。那麼用分組的方法怎麼樣呢?請用分組的同學説説你們的方案。

這兩種方案與之前你猜想的結果怎麼樣?是不是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麼想説的嗎?所以在猜想上,我們要大膽,要想出你儘可能的答案,然後再驗證。如果每組分的.人數不同呢,結果會怎樣?

這兩種方法與前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時間會縮短?(每個組長都不會閒了)

老師、組長和組員都不閒着,應該怎樣設計方案呢?小組討論,彙報結果。

每分鐘通知的人數用不同顏色的筆表示。並讓學生講解。

(設計意圖:第二種方案的幫忙轉告。彙報時,讓學生説説自己都列舉並比較了哪幾種方案,認為哪種方案最好。只有讓學生親自去比較才能體會到優化的過程,切身體驗到優化是怎麼一回事。讓學生去比較了各種方案,學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種方案優化的原因,從組長不空閒到老師、組長不空閒,再到老師、組長和組員都不空閒。)

這的確是個好辦法,這個方案,你們發現有什麼規律嗎?

太棒了!這個同學的發現很了不起。我們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預設:第幾分鐘通知的人數,是前一分鐘通知人數的2倍。)

按照這個規律,第5分鐘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鐘可以通知多少人?

你又發現了什麼規律?(預設:2分鐘通知的人數=2個2相乘-1;3分鐘通知的人數=3個2相乘-1;4分鐘通知的人數=4個2相乘-1;……)5分鐘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鐘一共通知多少人?這樣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鐘?

同學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列舉出了這麼多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方法,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學生説後)怎樣才能比較出哪種方法最好?

第3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徵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摸、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並建立1釐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驗,有助於以後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合起來進行對比,並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採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並學習1釐米3。然後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釐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後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教師準備 ppt課件、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有哪些?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台上。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複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然後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①出示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稜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釐米3。

②得出結論: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釐米3(cm3)。

看一看:小組內拼一拼2釐米3、4釐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粒花生等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釐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①出示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紙板做一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第4篇

1、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初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和思想,經歷探索和理解分數的意義.’性質.和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概念的擴展,理解運算的意義,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經歷探索兩個數(指非0自然數,下同)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及求法的過程,進一步引發認識自然數特徵及其相互關係的願望.

2、讓學生在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的特徵以及探索和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經驗,並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的相應的基本技能.

3、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相關數據的過程,能看懂常見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關的折線統計圖.

1、在認識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抽象思維,增強符號感.

2、在認識公倍數,公因數,以及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中,能夠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併合乎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3、在認識分數的意義,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加減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能夠主動進行觀察和操作,比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驗證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與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不斷增強數感.

4、在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的特徵以及探索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過程中,進一步鍛鍊形象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5、在學習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以及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培養統計能力.

1、能從現實情景中發現並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能用所學的方程,分數,數對,計算公式,統計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應用意識.

2、在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體會其特點和價值.

3、在用數對描述簡單行走路線和簡單的圖形變換過程,用公式解決有關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的實際問題,以及用調查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等活動中,進一步體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應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選擇相應的策略的能力.

1、能積極參與各項數學活動,感受自己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方面的收穫與進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在探索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不斷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

3、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不斷增強學數學,因數學的自覺性.

4、在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逐步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5、通過閲讀"你知道嗎"以及參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活動,進一步瞭解有關數學知識的背景,體會數學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培養民族自豪感,增強創新意識,鍛鍊實踐能力.

重點:理解數對的含義,用數對錶示具體情景中的物體的位置.

難點:用數對描述實際情景中的物體位置到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的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

重,難點:會求10以內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100以內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重點:理解單位"1",分數單位及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應用.

重點: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有序列表思考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規律的發現過程.

難點:是把圖形分別沿兩個方向平移,根據這兩個方向平移的次數推算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

重點:使學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掌握約分和通分的方法.

難點:熟練,正確地進行約分,通分,分數大小的比較.

第5篇

2、掌握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進率,及它們與體積單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間的關係。

把泥放入一個長方體的小木盒中(壓實,與上口平),然後扣出來,量一量泥塊的長、寬、高。計算泥塊的體積。這個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是( )。

(1)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它們的容積。

通過上面的“做一做”,我們知道長方體小木盒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這個小木盒的容積。

(2)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但是計量液體體積,如藥水、汽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

説一説,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麼關係呢?教具演示。

(4)小組活動:(1)將一瓶礦泉水倒在紙杯中,看看可以倒滿幾杯?

(2)估計一下,一紙杯水大約有多少毫升,幾紙杯水大約是1升。

2、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容積的計算方法,跟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但是要從容器的裏面量長、寬、高。

例一個小汽車上的油箱,裏面長5分米,寬4分米,高2分米。這個油箱可以裝汽油多少升?

做一做:一個正方體油箱,從裏面量稜長是1.4米。這個油箱裝油有多少升?(訂正)

3、我們知道了計算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如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是用長乘寬乘高,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是稜長的3次方。那有些不規則的物體怎麼計算它的體積呢?

出示一個西紅柿,誰有辦法計算它的體積?小組設計方案:

1、生物小組買來一個長方體魚缸,從裏面量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積是多少升?

2、一個長方體油箱的容積是20升。這個油箱的底長25釐米,寬20釐米,油箱的深是多少釐米?

3、有一個稜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水箱,裝滿水後,倒入一個長方體水箱內,量得水深3分米,這個長方體水箱得底面積是多少?

第6篇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旋轉變換。結合生活實際,能初步感知旋轉現象,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魔方,再做這個遊戲時,最常用到的操作時什麼?(旋轉)

請同學們用手示範一下怎樣進行旋轉?(學生用手勢演示)

問:你們在做旋轉手勢時為什麼有的向左旋轉,有的向右旋轉?(因為有的是順時針旋轉,有的是逆時針旋轉。)

請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學提示其具體的旋轉方向。

師:剛才同學們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反覆提到一個詞“旋轉”,這節課,咱們就來共同研究“旋轉”。

師:同學們説的這幾種都是旋轉現象,那麼旋轉有怎樣的特徵和性質呢?我們藉助最常見的鐘表來進行研究吧。

師:請同學們觀察鐘錶的指針,描述指針從“12”到“1”師怎樣旋轉的。(指針從“12”繞點o順時針旋轉30°到“1”)

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指針從“1”繞點o順時針旋轉60°到“3”)

同桌互相説一説:指針從幾開始?是繞哪個點旋轉的?怎樣旋轉?旋轉了多少度?

師:要想清楚説明旋轉現象,明確以上幾個要素最為重要。

一是由圖1到圖2,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二是根據三角形變換的位置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

三是根據對應的線段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四是根據對應的點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後,不僅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

師:剛才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後,每個三角形的位置都變了,那麼什麼沒有變呢?(三角形的形狀、大小沒有變;點o的位置沒有變;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我們已經瞭解了一個圖形旋轉的全過程,想不想自己試着畫一畫呢?

引導學生明確:對應點與點o所連線段的夾角都是90°;對應點到點o的距離都相等。

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首先要確定它周圍的點,然後找到這個圖形各個點的對應點,最後連線。

第7篇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1.談話引入,回憶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什麼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的主題圖。提問:這些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教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都是立體圖形。提問: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種物體是長方體,誰能指出哪些是長方體?

3.舉例: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長方體的物體?長方體又具有什麼特徵呢?引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説一説。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講述: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

(3)再請同學摸一摸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一個點)講述: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説出名稱。

①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6個面)有幾組相對的面?(3組)前?後,上?下,左?右。

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教師分別出示這兩種情況的教具。

(2)稜的認識。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引導學生注意觀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