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討厭的熊讀後感推薦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8W

寫讀後感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啟發我們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和解決方案,讀後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好討厭的熊讀後感推薦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推薦5篇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1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書中的很多説法和自己以前的認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觀點有點不想接受。但仔細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個很能隱忍,缺乏改變勇氣的一個人。我也常常羨慕身邊樂觀、開朗、會説話、會辦事的人。覺得自己的缺點很多,很怕犯錯。記得小時候父母批評哥哥們的時候,我就會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從而避免被説。無論是被父母説或者被老師説都會難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説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在單位聽領導的。成年後尤其是前兩年我常常在心裏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讓本來就怕犯錯怕受傷的我更加放不開手腳,不敢去嘗試。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了迎合別人而生活,以至於都不知道自己內心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原因論和目的論是兩者截然相反的説法。原因論給自己的不改變找了理由,也讓自己的不滿有了發泄的出口(錯在別人)。但目的論卻是很痛的刺到了內心深處。而且我覺得自己要跳出來看,能客觀的看待過往的經歷和他人對自己的影響,才更能接受目的論。

如這本書所説,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説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長與人交往,因為不知道該説什麼。上學時,我往往是旁聽者,插不上話。自己心裏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麼改變。現在想想也許我是因為怕受傷,怕那種沉默的尷尬,怕被拒絕的難堪,所以不敢去嘗試,害怕改變帶來更加糟糕的後果,害怕別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寧願隱忍。我還記得我國小時常會被調皮的同學欺負,我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會告訴家長。到國小6年級時,一個同學打了我一下,我還了手,那個同學居然驚訝於我的還手。現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變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為自己要接受改變之後的種種意料不到的變化,更多的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改變和態度的改變。對於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內心不夠強大,決心不夠堅定,改變很可能半途而廢。第一步邁出去了,還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順暢的變成一種常態。這個過程太挑戰了。

書中説: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雖然會冒出很多反駁的理由,但仔細想想,這些理由都是藉口,是為了不改變而找的藉口。我是一個不會維護自身權益的人,雖然聽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還是不能突破自己。對有些人來説太正常的要求,我卻開不了口。沒有開口,沒有改變,我還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開了口,我不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也就是説我踏出第一步後,第二步不知道該怎麼邁了。如果從原因論來説,我可以很好的解釋我無法改變的原因,但這對我沒有真正的幫助。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這話雖然感覺不舒服,但它能讓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變的原因。

關於憤怒,我還是有點不能接受。因為有控制對方的目的,所以發怒。對此,我如書中的青年一樣覺得無法想象。真的按書中的思路去想的話,感覺有點可怕。比如:我心中對工作中存有的怒氣發到了孩子身上。我因為預期沒有達到(如:到時間洗漱了,孩子卻遲遲不來。該睡覺了,孩子還磨磨蹭蹭)而對孩子發脾氣。這實在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通過怒氣來發泄自己的無力感和失控感。這個媽媽實在是面目可憎。

被討厭的勇氣,讓人有愛又恨的勇氣。雖然目前我還沒有改變,但我不會給自己找那麼多理由了,也不會去盲目的羨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為改變做好準備。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2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關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薦的,最開始看到書名你會覺得它應該是一本心靈雞湯,於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購物車遲遲沒有付款,後來陸續看到很多人説這本書不錯,於是決定入手看看。

這是一本心理學書,是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整理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編撰的心理學書。它是通過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來逐漸解答青年對人生的種種疑惑,從中闡釋阿德勒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等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不同,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目的論”,即人們所考慮的不應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聽過,曾經跟朋友也一直探討過這個問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是不是終其一生的,前幾天微博熱搜也出現過類似話題“原生家庭能不能決定一生”,20多萬人的投票有15萬人認為能決定一生。按照阿德勒的觀點,一定不是,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他認為任何經歷本身並不一定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過去的經歷的確會對我們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説,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

眾所周知,今年贛榆有一名城頭中學的大學聯考生薑同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選擇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卻毅然選擇了鹽城師範學院定向培養鄉村教師的英語專業,選擇四年後回到贛榆做一名鄉村教師。説實話,剛開始看到新聞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後來想想,他的行為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邁,從小家境貧困,母親患有精神智力障礙,父親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論的觀點,生在這樣的家庭,他應該是抱怨父母,抱怨命運不公,墮落度日,覺得自己這輩子毫無出路。尤其在這樣一個拼爹的時代,可是他沒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裏沒有抱怨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實證明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即便在僅有的一盞不知道幾十瓦暗黃的燈光下依然努力奮鬥,並最終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僅成績優異,還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説他喜愛英語,希望做一個鄉村教師,可以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農村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説實話,我不相信他那樣的家庭環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帶給他什麼樣優質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雖滿臉成熟,沒有看上去像18歲的同齡少年,但他沒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選擇,我相信他的未來不會差。

書中還談到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他認為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課題分離不是人際關係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實我覺得不太能苟同。我認可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但不認可父母及老師應該將課題分離出來,放任孩子的學習。我現在任教一年級,我們班有些孩子已經展現出不愛學習,不聽課這一面。接照阿德勒的課題應該分離理論,此時的父母老師都不該干涉,任由孩子自行發展,告訴他你需要我幫助的時候你告訴我,我會伸出援手。我不認為是這樣,這個年紀的孩子説實話還沒有形成自己相對成熟理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現。他們還沒有明確判斷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説許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娃還沒有從幼兒園那種自由自在的環境中清醒過來,還沒有“我是一名國小生”了的概念,沒有我要“學習”的意識,如果此時老師和父母任由他發展,不進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毀掉,難道家長、老師這時候不該及時主動參與孩子的課題,與他進行有效溝通,幫助他樹立學習的意識嗎?我所謂的干涉不是要打要罵,只是因為孩子還不懂甚至不清楚“學習“這一行為的重要性,作為成人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其瞭解。

書中還有許多現點讓人讀來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學是個人的心理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時此刻,獲得人生之自由與幸福。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3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説,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為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4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説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説: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説: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如果説弗洛伊德像一個聖父高舉受害者的大旗告訴你“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闆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説,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一、關於心理創傷:

阿德勒説,心理創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於是你一直向後看,試圖從過往經歷裏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歷。此時就無所謂創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歷。

二、關於接納自我: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三、關於“你是一切問題的原因”: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説明還沒有擺脱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説不管外部環境如何,不管你經歷了什麼,你能把握並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心背後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麼重要,我只關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座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的方向看。

四、關於自卑感: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於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後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好。

五、關於自卑感的來源——缺點: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於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達,各種“比較優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於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我的感想: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後來發現不過是作者發現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座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後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麼覺得。

但是誰説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幹什麼,如果你只追求心裏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於改變的哲學,並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5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湧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