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35K

編寫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思考的一種有效手段,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1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是第三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掌握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法,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與公倍數的教學非常相似,吸取了公倍數教學時的教訓,本節課教學公因數概念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讀題,説清題意,再進行操作,這樣以來學生是帶着問題去操作的,不像公倍數時部分學生題目都理解不了就開始動手操作,不能完全達到本題操作的目的。在教學求公因數方法的時候,我也讓學生與公倍數求法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公倍數是無限的,沒有給定範圍時要寫省略號,而公因數是有限個的,要寫好句號,表示書寫完成;還發現找公倍數時是找最小公倍數,而找公因數是最大公因數;還發現求公因數的方法中是先找小數的因數再從其中找大數的因數,而求公倍數卻是利用大數翻倍法,找出來的是大數的倍數,再從其中找出小數的倍數。不僅兩個例題的教學過程相似,連練習的設計也是相似的,所以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時候,已經對練習的形式較為熟悉,練習完成的較好。正因為兩節課太相似,所以小部分學生已經有些混淆了,分不清怎麼求公倍數,怎麼求公因數,這個是在以後教學中要避免的。

這節課的作業也能反映一些本節課上的問題,在教學公倍數的時候,我沒有強調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作業中不少學生在公倍數一欄填寫的數字,同時出現在左右部分的集合中,在這節課練習時,我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希望學生們能記住,在完成練習五的時候還發現,部分學生對於2、3、的倍數的特徵記得不清楚了,所以在判斷是不是它們的倍數的時候還有一些人用大數去除以2、3、5的方法來判斷,耽誤了很多的時間,這是我上課之前沒有想到的,要是在做這一題之前先讓學生回憶2、3、5的倍數的特徵,想必他們會節省更多的時間。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2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倍數、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知道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

第一節課,根據教材是以鋪地磚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要鋪整分米數的地磚而且要求要整數塊,引入了求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先分別求出兩個數的因數,並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出來,從而找出兩個數的公有因數,稱為這兩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通過例1的教學後,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兩數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練習時發現部分學生還是容易在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有疏漏,導致求出來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出錯。

第二節課,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數的另一種方法,分解質因數法,介紹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這種方法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但也發現部分學生沒有除盡,最後的商不是互質數,導致找錯最大公因數。

不過相對於第一鍾方法,第二種方法在書寫上更簡便,學生解題時還是比較容易理解,寫起來也比較簡潔,大部分學生在求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時還會選擇第二種方法。當然,我還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關鍵是能理解,懂應用。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3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因數與倍數的相互關係,會找1~100的自然數的因數,並且在學習面積概念時積累了“密鋪”的活動經驗開展教學的。對於《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一節概念課的教學,其教學重、難點我認為就是對“公”字意義的理解,也就是如何體驗這個數既是一個數的因數,又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才是兩個數“公有”的因數。為了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我們本學期的教研主題“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嘗試教學:

一、重視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一次猜想:一個長方形,長4釐米,寬2釐米。如果用同樣大的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去操作驗證,在操作中體會“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滿沒有剩餘”,初步感知正方形既要把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把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二次猜想:現在把長方形變大,長6釐米,寬4釐米,同樣的要求,這次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幾釐米?學生可以熟練地操作驗證,在活動體驗和交流中進一步感知選擇正方形時既要保證長方形的長擺滿沒有剩餘,又要保證長方形的寬擺滿沒有剩餘。

第三次猜想:繼續變大,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還是同樣的要求,用同樣大的小正方形來擺,剛好擺滿沒有剩餘,這次可以選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呢?學生繼續操作驗證。這時學生已經有了前兩次的`操作感知,積累了充分的活動經驗,這些活動經驗可以支撐他們去推理、想象,找到能“擺滿沒有剩餘”的本質,從而從整體感知正方形邊長的規律。

然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前後共擺了三個長方形,得到了黑板上的這些數據。仔細想一想,這些正方形的邊長和什麼有關?有怎樣的關係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規律,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通過創設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公因數產生的過程,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充分體驗公因數的意義。

二、藉助幾何直觀,增進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操作體驗和思考認知,學生認識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又經歷了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過程,學生能感知“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這三個概念之間存在着一些聯繫。為了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概念,提出問題:“對比這三個概念,現在你能説説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嗎?可以選其中兩個説一説。”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這時學生交流:“‘因數’是一個數的,而‘公因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公有的”、“‘最大公因數’首先它也是‘公因數’中的一個,而且是‘公因數’中最大的一個。”根據學生的交流,我通過課件,藉助韋恩圖形象直觀地演示了“因數”與“公因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之間的關係,增進了學生對概念意義的理解。

三、通過實際問題,溝通數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在學生充分理解區分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三個概念之後,提出問題:“一根綵帶長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來裝飾包裝盒,要求每段一樣長且剪完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學生想到:這是個用因數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求每段可以是幾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數。這時,引導學生改編成一個用公因數來解決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兩個數據,於是有的學生想到可以改編成:“兩條綵帶,一條16分米,一條12分米。把它們截成同樣長的小段且沒有剩餘,每段可以是幾分米?(選整分米數)”這樣的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既是在進一步理解概念的意義,又找到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概念的現實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是最棒的!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他們的認識不斷提升,我彷彿聽得到他們思維拔節的聲音。

當然,仔細琢磨,這節課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如:

1、在三次操作之後,找正方形邊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環節,有的孩子不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還停留在操作上,這就説明作為老師,在這兩個環節之間沒有為孩子搭建起合適的橋樑,沒有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的思維支點。

2、因為操作感知時間較長,在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目標——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環節就沒有充分的時間將孩子的各種方法展開交流,也是個小小的遺憾。

帶着原有的思考我們做了如上嘗試,然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個人業務素養也有待提高,所以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思考的終止,我又帶着實踐中的新問題上路了。期待着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領導、同行們的指點與批評!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4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應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概念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研究學習”、“自主探索”,學生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是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知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概念形成的過程。應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可能挖掘學生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形成概念。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幫助王叔叔鋪地裝,將學生自然地帶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交流、探索。“哪一個正方形紙片能正好鋪滿長16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為什麼?”這樣更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接着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長16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為什麼邊長是1釐米、2釐米、4釐米的地磚可以正好鋪滿?而邊長是3釐米的正方形地磚不能正好鋪滿?”讓學生在反覆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對公因數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師拋出問題後,讓學生獨立探究。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充分調動了已有知識經驗、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這個過程中,由學生自己建構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是真正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發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思考:

1.增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

在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銜接不夠緊湊,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的輕鬆、紮實。今後的教學中,在這一點上要都多下功夫。本課時的教學中,在組織學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數”的方法時,指名回答的形式過於單調,有的同學沒有選着擺一擺的方法,而是直接用邊長去除以小正方形邊長來判斷,我沒有很好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幫助學生理解,侷限學生的思維發展。

2.方法多樣化和方法優化

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時,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有層次地介紹各種不同的方法。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比較和優化。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5

?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商是三位數和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學習除數是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因此要在引導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切實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1、聯繫舊知,激發興趣

本節課我有意識的在一開始設計了搶答環節,讓學生判斷大屏幕上幾道題目的商的位數,進而發現不同,激發興趣,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從效果上看,學生在判斷的過程中比較感興趣,並能初步感受與舊知的聯繫與不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放手學生,設置大問題

本節課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在擺小棒理解算理環節,我領的比較多,學生和老師一問一答,比如:“先分什麼?再分什麼?每份是多少”等,雖然學生最後也弄明白了該如何分小棒,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在於老師的建議下,在重建設計中,我會注意放手,設置大問題。比如:“請同學們看着大屏幕上的小棒,想一想應該怎樣分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同桌交流一下。”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在思考會考慮擺小棒的全過程,而不是想一開始那樣,思路被割裂開了。之後再全班交流,教師也可適當引領點撥,但這和我之前的設計感覺就不一樣了,後者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在這方面,我今後還應提高意識,不斷實踐。

3、設計新穎的練習題,增多練習內容。

計算教學,單純的讓學生計算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我聯繫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設計出多種多樣的練習題,比如:計算之後讓學生思考問題“想一想: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什麼時候商是三位數,什麼時候商是兩位數?”或讓學生“火眼金睛”辨別對錯,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説一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感受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環節,將思路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或在最後讓學生根據所學再來一組比賽等,結合學生不同的計算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練習形式,使單調枯燥的計算練習變得生動有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將以本次講課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用本次活動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求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6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教材設計了一個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正方形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索公因數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通過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來引入公因數的認識。使學生初步體會學習公因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着重要作用。

這節課的上課情況感覺較好,課堂比較流暢,重難點也都注意到了,但是通過學生作業反饋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尋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容易出現漏掉因數的情況,如9的因數容易漏掉因數3等。在寫公因數的示意圖時,部分學生出現中間寫了公因數後,兩邊還是將所有因數都寫了進去,這一情況在預設時我雖然想到了學生會錯,也在課堂上進行了説明,但是少數學生還是出現了錯誤。

用例舉的策略找出所有公因數的教學中,教材上有種層次不同學生可以掌握的方法參考,在這裏的教學中我只是參照教材注重了這兩種方法的講解,這裏教材的應是要求學生有序地列舉就行了,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的方法可以不一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有些學生運用了一些比較獨特的方法尋找公因數,教師應該給予肯定,説明只要有序地列舉出因數來尋找公因數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學生出現的各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體會哪種方法更好,更適合自己,進而對自己的算法進行優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