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51K

優質的教案幫助教師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實用的教案是要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實施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閲。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8篇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螞蟻外形特徵,體驗餵食螞蟻的快樂。

2.模仿小螞蟻爬來爬去的活動方式。

3.激發了幼兒對螞蟻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各種小螞蟻圖片展、活體小螞蟻生活情景展示;情景遊戲用的大樹洞、土洞。(圖片附後)

2.經驗準備:請家長帶幼兒觀察大自然中小螞蟻的生活情況。

3.材料準備:螞蟻容器、放大鏡、橡皮泥、毛根、幼兒操作卡、記錄表、螞蟻頭飾、ppt幻燈片、大樹葉、大米粒(圖片附後)。

活動過程:

1.感知小螞蟻的外形特徵。

(1)幼兒自由觀察,交流。

(2)説一説自己的發現。

小螞蟻長得什麼樣?螞蟻頭上有什麼?它有幾條腿?螞蟻都有什麼顏色?

(3)幼兒分組操作(幼兒自由選擇)。

第一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螞蟻半成品,請幼兒補插完整的小螞蟻(黑色的小螞蟻、褐色的小螞蟻、紅色的小螞蟻)。

第二組:投放《幼兒操作》卡,請幼兒找一找小螞蟻(圖片附後)。

小結:説一説都有什麼顏色的小螞蟻;數一數操作頁中共有幾隻小螞蟻。

(4)認知小螞蟻外形特徵。

螞蟻有頭、胸、腹、六條腿和兩隻觸角。

2.觀看ppt幻燈片,瞭解小螞蟻的生活方式。

請幼兒觀看小螞蟻身體結構的幻燈片,加深幼兒對小螞蟻身體外形特徵的印象,然後,觀看小螞蟻生活方式的幻燈片,簡單瞭解小螞蟻的生活方式。

小螞蟻生活在哪裏?它們是怎樣搬運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時候,是怎樣告訴同伴的?

師幼討論,通過探究瞭解到螞蟻的家在泥土裏;螞蟻的家在樹上;螞蟻的家在石頭縫裏等。

3.餵食小螞蟻。

小螞蟻喜歡吃什麼?

提供樹葉、麪包渣、石子,與幼兒一起喂小螞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

4.遊戲“小螞蟻回家”。

學一學小螞蟻走路的樣子好嗎?

幼兒帶頭飾,隨音樂模仿小螞蟻爬行、運糧食、鑽洞等動作,體驗小螞蟻爬來爬去的活動方式,遊戲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在語言區投放兒歌《小螞蟻》;在操作區投放小螞蟻結構拼圖;在運動區投放小螞蟻頭飾、樹洞、土洞等遊戲材料;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究。

活動反思:

讓幼兒的科學活動從身邊生活開始。對於幼兒來説,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不是目的`,小班幼兒更是如此。本次活動,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圍繞活動重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按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遊戲環境,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感知小螞蟻的外形特徵和愛吃的食物,即在活動中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

活動分析:

通過“小螞蟻”這個活動,使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得到了滿足。在觀察、思考、討論小螞蟻的過程中,幼兒會隨着對小螞蟻的認識、瞭解逐步加深。同時,使幼兒親近小動物、喜愛小動物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出來。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更加註重調動幼兒的探究興趣,注重幼兒對螞蟻觀察、瞭解和親近的過程,幫助幼兒學習觀察的方法,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通過引導幼兒認識小螞蟻,觀察瞭解小螞蟻身體外形特徵和體驗喂小螞蟻的快樂,模仿小螞蟻爬來爬去的活動方式,從而培養幼兒樂於觀察、善於思考、親身體驗、嘗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着爬着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麼才能過河?

二、 認識沉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現了什麼?石頭怎麼啦?

師小結:由於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由於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 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 幼兒操作,並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麼?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藉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麼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麼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於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鬆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設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魚缸、玩具,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玻璃珠、記錄紙,螞蟻、蘋果樹圖片等材料,啟發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開動腦筋,大膽地説出自己發現的沉浮現象。在記錄的環節中,合理選擇粘貼紙的記錄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能進行簡單的評價。基本實現目標。

二、教師的教

1.創設遊戲情境。教師以“小螞蟻出來玩,肚子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想爬過去;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請小朋友幫螞蟻想想過河的辦法”的情境引入活動,形象生動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興趣,圍繞問題“周圍什麼都沒有,只有石頭和木頭,你們能用這些材料幫螞蟻過河嗎?”,展開思考。遊戲情境的創設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動起幼兒參與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慮活動中幼兒的觀察,精心準備魚缸作為活動情境中的“小河”,讓幼兒直觀清楚地觀察到石頭、木頭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同時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探索的材料分組擺放在不同的操作區,改變以往教師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擁擠、混亂的現象,有利於幼兒專注觀察一種材料;另外還為幼兒準備了貼貼紙作為記錄的材料,在每個操作區投放記錄單,便於幼兒操作後,直接記錄操作的結果,解決幼兒獨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記錄單存在的`困難。

3.善於觀察啟發。能靈活駕馭課堂,善於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我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麼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麼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讓孩子知道,沉浮沒有絕對的定義。

4.評價鼓勵結合。最後環節教師能對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現象再次進行進行一個總結,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提升認識,再次利用記錄單將材料的沉浮現象一一呈現,並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給予肯定--獎勵一個大拇指,並出示圖片“大拇指”貼在幼兒操作正確的位置上,鼓勵幼兒,這也是一種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評價方式。

三、幼兒的學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樂於探索發現,學習簡單的記錄方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習詞彙“沉下去”“浮起來”。

四、活動中的不足

1. 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2.最後老師的小結不夠到位。當所有的記錄表都在黑板上時,師應作出總結,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強調:原來石頭、金屬類、玻璃類的物品比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頭、比較輕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來。

3.記錄卡設計不夠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中線以上表示浮,中線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貼滿的情況發生。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3

目標:

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準備:

1、餅乾屑、糖、調味品、飯粒等

2、記錄用的紙、筆、

3、螞蟻的課件、黑紙、瓶

過程:

一、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到屋外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二、觀察螞蟻的動態並記錄

1、觀察什麼地方螞蟻最多?螞蟻在幹什麼?

2、記錄各自的發現。

三、交流各自的發現。

1、交流各自發現螞蟻的情形。

2、討論螞蟻各自有沒有家,他們會把找到的食物怎樣搬運?他們怎樣通知朋友?

三、觀看課件後瞭解,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四、延伸活動:小實驗“螞蟻造家”。

將幾隻螞蟻放在裝土的.瓶子中,先觀察瓶中的土是怎樣的?然後用黑紙將瓶包住,數天後觀察土裏的變化?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引發幼兒的問題意識,能大膽的提問。

2.引導幼兒想辦法尋找途徑收集信息資料,積累經驗。

活動準備:

電腦5台,錄音機、圖書、記錄夾、vcd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回憶昆蟲的有關知識

多媒體課件演示,引出活動

1、看圖説説:它是誰?

2、為什麼説它是昆蟲家族的成員?

二、引發幼兒質疑

師:對螞蟻你們還有什麼疑問?

幼兒舉手質疑,教師記錄幼兒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有效地對幼兒的問題予以肯定,激發幼兒提問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提問質量)

三、引導幼兒解決

師:那麼那麼多的問題,我們如何去解決呢?(引發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於幼兒的回答教師始終保持欣賞、接納、尊重,以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四、自由尋求信息

1、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和積累,尋求問題的答案,(電腦課件、錄音機、圖書查找、詢問別人、vcd等)

2、教師隨機進行及時輔導,幫助幼兒掌握新的信息,解決知識問題。

五:延伸活動:

個別幼兒交流蒐集到的信息。

1、圖書展示介紹。

2、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實行重放功能,共同學習。

3、展示記錄表,瞭解介紹蒐集情況

4、錄音欣賞

六、引發再學習的願望。

教師:螞蟻王國的趣事説也説不完,還有好多的答案信息,我們等一下再作介紹。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螞蟻》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動物》中的第五課。螞蟻是本單元認識的第三種小動物,學生對螞蟻很熟悉,也非常喜愛它,但它的個頭不大,學生對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對螞蟻的觀察,一是自然下的觀察,另一個是在課堂中的觀察。本課安排三個活動:第一個是螞蟻的生活環境;第二個是觀察螞蟻、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並畫一畫螞蟻的身體;第三個是交流發現,進一步的觀察螞蟻,做好課後延伸的準備。

【學生特徵分析】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科學,要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小動物進行過觀察,有的很熟悉,這時老師要耐心講解,帶領他們進行觀察並且有合作意識,瞭解小動物的生存需要、身體特徵、生活習性等。讓他們細心觀察,養成觀察的習慣,對生命的珍愛和科學知識的探究。

【教學準備】

每組學生準備:少許麪包、白糖和死掉的昆蟲,一個放大鏡。

教師準備:小盆子、白紙、裝在瓶子裏的螞蟻、小瓶蓋、石塊、放大鏡、水。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部分,頭上長有觸角,胸部長有6只腳。

過程與方法

1.自然環境下和課堂內的觀察螞蟻。

2.用圖畫儘可能準確地畫出螞蟻的身體。

3.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螞蟻的身體結構,生活習性的觀察。

教學難點

細心、小心的觀察,觀察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激起興趣,觀察螞蟻

1.老師先講了《螞蟻報恩》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都很喜歡故事中的小螞蟻,記得鴿子的恩情,鴿子有危險時不忘報恩。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學《螞蟻》,板書:螞蟻。

2師:.螞蟻是我們常見的小動物,校園裏、花壇邊、牆角處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大家都見到過螞蟻排隊伍行進的情形吧。那讓我們一起觀察螞蟻吧,我們要到室外觀察螞蟻,帶上我們的麪包屑、白糖、放大鏡、死掉的昆蟲。同學們認真觀察。

3.師:用食物把螞蟻引出來,各小組靜靜地觀察,別碰到螞蟻的身體。

4.師:螞蟻的身體都有什麼啊?

5.生:頭、腳、胸、腹、觸角。(學生爭論不休,爭的回答問題)

師:你們回答的很好。再看看螞蟻的生活習性,喜歡吃什麼?需要哪些生存條件?(螞蟻學生很熟悉,便於觀察)

生:喜歡吃麪包、糖、昆蟲,住在洞穴裏。

師:螞蟻在爬動不好觀察,帶到室內觀察。

6.室內觀察,螞蟻放在透明的瓶子裏和放在瓶蓋子上,再放到水裏,這樣螞蟻就容易觀察。詳細地講解螞蟻的身體結構有幾部分,分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胸部有6只腳。

7.觀察結束,請把小螞蟻送回家。

(二)、在紙上畫一畫小螞蟻,我們觀察的結果。

1.同學們比賽,看誰畫得好。身體是怎樣的?分成幾部分?每部分都長着什麼?

2.教師提醒學生要把螞蟻的身體幾部分畫準確。

3.交流我們的圖畫。

(三)、交流發現,進一步觀察螞蟻。

在觀察螞蟻的過程中,我們有什麼新發現?

1.螞蟻是怎麼交流信息的?

螞蟻在行進的過程中,會分泌一種“信息素”這種“信息素”會引導後面的螞蟻走相同的路線。

2.教師讓學生看教材35頁內容和圖片。

3.引導學生彙報螞蟻是怎樣尋食、搬運、排隊等活動?

(四)、總結

1.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觀察習慣。

2.掌握螞蟻的身體結構。

(五)、課外延伸

1.上網、查閲資料知道螞蟻更多的生活習性。

2.通過學習,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其它的小動物,找到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泡沫塑料、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準備】

1.為了便於學生觀察,教學時可選用個體較大、生活在山上的大黑蟻作為觀察材料。

2.引導學生不斷改進觀察方法,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師要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切不可代替學生思考。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麼?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慾望

1.説説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隻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麼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教師不時巡迴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麼?説什麼?爭論什麼?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説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説説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問題,你們是怎麼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麼?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由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於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這樣的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後,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7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設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下面快隨應屆畢業生網小編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着爬着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麼才能過河?

二、認識沉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現了什麼?石頭怎麼啦?

師小結:由於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由於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幼兒操作,並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麼?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藉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麼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麼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於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鬆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小班科學小螞蟻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用讚美的情緒演唱好歌曲《小螞蟻》。通過演唱歌曲,教育學生學習小螞蟻遵守紀律、互相幫助,勤勞勇敢的精神,從小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

2.通過學習歌曲,讓學生感受歌曲兩大樂句節奏相同、曲調不同的特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專心聽音樂的習慣。

3.通過跳集體邀請舞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與同學的協作能力,同時主要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和集體合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歌曲《小螞蟻》,是一首生動活潑非常有趣味的兒童歌曲。讓學生通過了解小螞蟻的生活習性,知道它的羣體性很強,具有合作精神;互相幫助,遵守紀律,遵守秩序,具有吃苦精神。從而培養學生也要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

歌曲用了讚美的情緒,適合用中速演唱,上下兩大樂句節奏相同,曲調不同,各有八小節旋律組成,反覆強調了小螞蟻的文明禮貌行為。

教學重點:

感受和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

歌詞的記憶。

教學準備:

課件、小螞蟻頭飾,學生提前蒐集的螞蟻資料等。

起學過程:

1.組織教學。

(l)讓學生邊聽着《小螞蟻》音樂,邊按節拍踏步走進教室。

(2)做一個拍手律動。讓學生聽着小螞蟻的音樂跟着教師拍手,每四小節的前兩小節分別在胸前左右拍手,每四小節的後兩小節分別作邀請動作、招手動作、點頭動作和握手動作(聽着音樂做兩遍)。

2.導入新課。

(提前讓學生蒐集關於螞蟻方面的資料,觀察、瞭解螞蟻有什麼生活習性,學生有了這方面的資料準備,教師就可以提問。)

教師提問:“課下,你們觀察到螞蟻有什麼特點?你對螞蟻有哪些方面的瞭解?”

學生回答:“螞蟻的羣體性很強;善於合作;螞蟻見面相互用觸角問好,用觸角傳話,很有禮貌;螞蟻懂得天氣,一到下雨天他們就把家搬到樹上;螞蟻注意積蓄,具有吃苦精神;螞蟻的種類很多;螞蟻的分工不同,有指揮的、有傳信的、有搬運的、組織得很有秩序。”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提示、引導,給予表揚。然後播放音樂課件;(幾幅螞蟻圖)

第一幅:螞蟻面對面相互用觸角問好(體現螞蟻講文明、懂禮貌)。

第二幅:螞蟻排隊搬運糧食,同時有指揮的,有傳信的,各有分工(體現螞蟻遵守紀律,很有秩序)。

第三幅:螞蟻集體搬運一種大的食物(體現人多力量大,齊心協力、合作精神)。

邊放畫面,邊放《小螞蟻》伴奏音樂,教師達朗誦歌詞,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記憶小螞蟻的特點。然後教師總結:螞蟻這樣講文明、懂禮貌,螞蟻能做到的,我們更能做到。接着對學生進行這些方面的教育,教師説螞蟻的行為真值得我們歌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讚美螞蟻的歌曲,歌名就叫《小螞蟻》。

(用這種方式導入新課,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3.聽錄音唱。

讓學生完整欣賞一遍《小螞蟻》這首歌曲,體會情緒,感受節奏。教師邊聽音樂,邊加上動作表演一遍。

聽完後,讓學生觀察大歌譜(課件),教師領學生數出一共有16小節旋律,前八小節是第一大樂句(教師視唱),後八小節是第二大樂句(再現唱),然後提問:誰觀察出兩個大樂句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這時教師拍着手,唱着音高,拍出節奏,讓學生邊觀察邊感受,找出兩大樂句節奏相同,音高木同的特點。

4.朗讀歌詞。

讓學生先聽教師跟着音樂按節奏讀一遍歌詞,然後學生再聽着音樂接節奏朗讀一遍。

5.填唱歌詞。

先聽錄音範唱,小聲跟唱一遍歌詞,再聽伴奏音樂跟唱一遍。

6.做歌詞接龍遊戲。

為了讓學生便於記住歌詞,讓學生做歌詞接龍的遊戲,先是老師和學生接龍,然後學生分組接龍,採用出聲接龍和默唱接龍交替進行,直至學生掌握記熟歌詞。

7.表現歌曲。

提示學生用什麼速度和力度來演唱這首歌曲最合適,根據螞蟻的特點,進行研究討論。討論前,教師先給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唱出來,(三種速度:慢速、中速、快速。三種力度:強、中強、弱),然後學生通過唱,自己體會感受,選擇出合適的速度和力度,並説出理由。如選擇強的力度,可能因為螞蟻的那種吃苦精神;選擇弱的力度,可能認為螞蟻長得小,沒有太大的力氣。速度也不一樣,選擇快速,可能認為螞蟻想快快搬運糧食;選擇慢度,因為螞蟻走不快。不管學生選擇哪種速度和力度,教師都予以肯定,這主要為了初步豐富學生這方面的知識,進行初步地感受。但是還是選擇一種最為合適的中速和中強的力度來演唱比較好,然後集體拍手或踏步唱一遍。

8.跳集體邀請舞。

讓學生圍成一個大圓圈,頭上帶着小螞蟻的頭飾,再找出幾個學生當邀請者組成裏圈,教師示範裏外圈動作,講明要求,組織學生都參與,都分別當幾次邀請者和被邀請者,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

9.老師簡單總結活動情況。

提問學生,你們通過上這節音樂課有什麼新的收穫?(學了什麼?或感受到了什麼?或體驗到了什麼?表演了什麼?或受到了什麼教育等),學生基本上都能説出來,這種總結方式,讓學生善於動腦、善於歸納學習內容,也便於記憶、領會。最後教師期望學生都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