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到30的教案通用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更加成功,一定要認真寫教案,只有將教案制定的出色,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1到30的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1到30的教案通用8篇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其意識、能力還不夠強,尚處於探索狀態。我們班許多幼兒在遊戲的時候,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左右,更分不清他人的左右,能力差的幼兒甚至經常穿反鞋,為了引導幼兒能清楚地區分自己的左右,掌握左右的概念,感知左右的相對性,特設計了此活動。通過此活動,讓幼兒在觀察、探索、操作、遊戲中感知、區分左右的空間方位,並迅速做出判斷和反應,從而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判斷力。

活動目標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空間方位知覺能力和判斷力。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3、在區分左右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1、文具盒、鉛筆、橡皮、膠棒。(每人一套)

2、蘋果圖片一套。

活動過程

一、手指操《大象蓋房子》

二、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謎語:一棵小樹五個杈,不長樹葉不開花。從早到晚不講話,寫字畫畫不離它。

三、區別自己身體的左右。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師:小朋友們,看看剛才猜謎語時舉起的這隻漂亮的小手,是你的左手還是右手?(右手)

師:把你的右手舉高一點,大家説説,我們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寫字、畫畫、吃飯等等)

右手做得事情可真不少!

再舉起你的左手,我們的左手可以做什麼事情?

師:左、右手要多鍛鍊,多鍛鍊會使我們的小腦袋越變越聰明。

2、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讓我們伸出左右手拍拍這對好朋友,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樣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體,你能找出像左、右手這樣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嗎?誰來指一指,説一説?

(左腳右腳、左腿右腿、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肩右肩等)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找出了這麼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來。

3、遊戲:聽口令、做動作(聽覺反應訓練)

比一比看誰的反映又準又快,速度由慢到快、程度由易到難。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左手指右眼,右手指左眼。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橢圓形。

2.能夠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3.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ppt、熊媽媽、熊妹妹、橢圓形的鏡子圖片、圓形、操作冊

活動過程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動。

引導語:“有一天,熊媽媽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們看到一家店裏掛了好多的鏡子,就走了進去。熊妹妹拉着熊媽媽走到一面鏡子前問:“媽媽,這面鏡子真奇怪!”

2.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出示橢圓形的鏡子圖片,請幼兒自由發揮。

(2)出示圓形,讓幼兒感知橢圓形和圓形不一樣的地方。

3.小結橢圓形的特徵,重點引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橢圓形的基本特徵。

(1)橢圓形兩頭比圓形長。

(2)上下對摺和左右對摺出來的折印不一樣長。

4.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生活中類似橢圓形的物體。

5.分發操作冊,幼兒探索操作:

(1)引導按照顏色進行分類。

(2)引導幼兒按照大小進行排序。

(3)以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橢圓形。

6.幼兒操作,老師巡視指導並重點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動手操作。

7、老師對本次活動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這節認識橢圓形的活動課結束了、覺得孩子還是學會了至少目標是達到了。我的這節活動是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去學習認識圖形、我還是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本班孩子的特點來安排的,我們班幼兒很活潑所以不能用太沉悶的教學模式來上、我是想讓孩子在動靜交替的模式中去學習去探索。這節活動整個設計流程不錯、就是在對孩子提問上有點差錯、老是提問的不夠準確。有的問題太過成人化了、這是我不足的地方。還有上課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把握程度不夠。這是我應該注意的地方。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3

設計理念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千米的長度觀念比較難建立,除了選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於千米的感受,應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起來。教學“千米”時,一定讓學生們實地走一走,知道從哪裏走到哪裏(或往返幾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們初步形成千米的長度觀念。學生形成了較清晰的長度單位的觀念,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就容易掌握。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例4、例5,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二中的第1—3題。

學情與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教材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着,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於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製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教師提問:我們都學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後,讓學生具體表示一下1毫米、1釐米、1分米及1米的長度。

2、教師説明: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比較大的是米。你們還見過或聽説過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嗎?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千米。

教師出示例3的情境圖。(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播放提前錄製好的視頻錄像,錄像中出現路牌標誌)

提出下面的問題:類似圖中的情境你見過嗎?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學情預設:看到上面的情境圖,學生一下子會調出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會想到周圍的路標。]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路標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麼意思。

教師指出:在計量比較長的路程的時候,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2、出示老師收集到的學校附近的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當地某個標誌性建築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義。

3、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師:那麼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呢?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有什麼關係呢?

同學們都喜歡上體育課,(教師出示學校操場的圖片)學校操場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個學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這裏僅以400米為例説明大體教學思路,實際教學時,儘可能用學生身邊的數據),算一算,跑幾圈就是1000米?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91、92內容,練習十六1—3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能準確、熟練的認出整時。

2.學會時刻的兩種記錄方法。

3.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教學重點:認識鐘面,能準確、熟練的認出整時。

教學難點:時刻的兩種記錄方法,認識刻度不全的表,讀法。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一個實物鍾,一個刻度不全的表,一個沒有刻度的表,一個電子鐘,作息時間表,畫於紙上的鐘面。

學具準備:每人一個實物鍾和一個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聽這是什麼發出的聲音?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鐘錶。

2.今天,我們就來和鐘錶交朋友。(出示課題“認識鐘錶”。)

二、教學新課:

3.認識鐘面。

(1)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鐘錶,象我手上拿的是比較常見的鐘,你們也帶了小鐘,是嗎?這是一塊玻璃,玻璃裏面是鐘面,請同桌兩人仔細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鐘的背面有許多旋鈕,你可以撥一撥,動一動,有什麼發現?

(2)把你的看到的和你的發現和同桌的同學交流一下。

(3)哪個同學來彙報啊?(請學生指着鐘面説)

(4)小朋友們都很能幹,我們來聽聽鐘的自我介紹,好嗎?(課件出示一個動畫鍾自述。)

(5)小朋友你們認識小鬧鐘了嗎?如果沒有小鬧鐘,在老師的鐘面上你能找到時針和分針嗎?把小鬧鐘放進抽屜,指着我的鐘面複習時針分針。

時針最短,最粗,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走得也比較快;秒針最長,走得也最快;有12個數字的刻度,時針走一格,分針走一圈,針按順時針方向轉,時針走得快、分針走得慢……

我的鐘上還有一根針。(定時針)

讓學生在欣賞鐘錶的過程中,激發對學習的興趣。

瞭解學生的起點,以便確定教學起點。

通過獨立觀察,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用動畫鐘的形式小結知識,容易引起學生興趣。

4.認識整時。

(1)、小朋友真能幹,老師這裏有一張圖片,你認識嗎?(這是神州6號飛船發射升空的畫面,你們知道是什麼時刻發射的嗎?)老師這裏有個小鐘能幫助你,這個鐘面表示的時刻是多少?

(2)你怎麼知道是9點鐘呢?

(3)9點鐘是我們平時的説法,9點也叫9時(師板書)誰來讀一讀。

(4)9時除了這樣表示,你還見過別的表示方法嗎?出示一個表示9時的電子錶。9時在電子錶上是這樣表示的。我們可以這樣寫:先寫一個9,然後寫2個小圓點,最後寫2個“0”。(板書兩種方法,並將9時的鐘面貼於黑板。保留板書。)

(5)小朋友我們已經知道了神州6號發射的時刻是9時,宇航員在太空中到中午要吃午飯了,看這是幾時?出示11時的鐘面。你認識嗎?請你在紙上用2種方法記下來。請你來做做小老師。

(6)到下午宇航員要和地面工作人員對話,彙報情況,看這是下午的幾時?(出示鐘面)

(7)請你幫鐘面上的時間找朋友。為什麼你們連線可以又對又快呢?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誰來介紹給大家。

(8)師小結:對,我們先要看時針,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分針指12,就表示整時。

(9)判斷是否是整時?

(10)小朋友們學得真不錯,我們再來認一認,出示一個時刻不全的鐘面。現在你知道是幾時嗎?(5時)再出示一個無刻度的鐘。

(10時)

3.現在的鐘表除了幫助我們認時間之外,還有美化生活的作用。出示一些時尚表,運動表等。

三、鞏固應用:

1.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認識了整時,你們會撥出整時嗎?

拿出鐘面我們來撥一撥,有小朋友起牀7:00,中午吃飯12:00下午4:00放學,6:00吃飯9:00睡覺。

2.畫鐘面。

四、課堂小結:

a)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b) 質疑:你還有別的問題嗎?

3.課堂延伸:今天這節課我們學會了如何看時間,那麼你在生活中見過時間嗎?電腦或投影出示生活中的時間。(如:商店的營業時間8:00—22:00,汽車站牌,作息時間表等等)

以後請你去生活中找一找。

學生會説9點鐘。

學生獨立書寫,展示優秀作品,集體評價。

當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3,就是3時;時針指着8,就是8時;時針指着11,就是11時。也就是説: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時針指幾就是幾,分針都要指12才對。

對其中特殊鐘面提問:12時(咦?怎麼12時的鐘面上只有一根指針呢?)喔!原來12時,時針躲到分針後邊去了。6時(6時鐘面的分針和時針有什麼特點?)6時鐘面的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直線上。

學生自己舉例。

先看時針,再看分針,為後面的教學做鋪墊。

時刻不全的鐘在生活中很常見,數學應該和生活緊密相連。

讓全班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數學生活化,向課外的延伸。

自我點評:

本課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確定教學起點,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通過獨立觀察,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導入部分的鐘表欣賞,結束部分生活中的時刻,以及出示沒有刻度的裝飾表,無一不體現除數學生活化的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來看,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和突破了教學難點,又注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和合作學習,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符合當前的數學教學思想。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圓的認識及圓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提示:

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掌握用圓規畫圓。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瞭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單元主題圖呈現的學生所熟悉的校園及周邊環境的情景圖,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到圓、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慾望,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到本單元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1呈現有圓的物體,根據它們的共同特徵抽象出圓的平面圖形。通過圓規的自我介紹,讓學生掌握畫圓的方法,並歸納出“圓是由曲線圍成的一種平面圖形”。

例2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

發現圓的直徑和半徑都有無數條,在同一圓裏,所有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特徵。

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認識。可以在眾多所畫圖形中較為準確地辨認出圓。有一定的研究圖形特點的方法積累(如: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這些方法可以為課堂中學生研究圓的特點有一定啟發。同時,學生能夠體會到圓廣泛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並能舉出生活中圓的例子。但不能很準確地對於生活中圓的例子進行準確性描述。舉例説出生活中見到過的圓,學生回答:筆筒、膠條……不能正確認識到這個物體上的某個面是圓形的。但對於讓學生做到真正深入認識圓是由之上的若干個點連接而成,以及在學生頭腦中充分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還是比較困難的。

同時,六年級的學生對圓規都有一定的瞭解(平時買作圖工具時都是成套的,包含圓規),一般都有畫圓的經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什麼是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物品或圓規畫圓,會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

2.過程能力與方法:使學生經歷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與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熟練掌握畫圓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準備兩張白紙、一個圓片。

學具準備:

圓規、圓形物體、直尺。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欣賞單元主題圖,激趣引入。)

1.觀察主題圖。

提問:同學們,在我們美麗的學校內有一個水池,你們觀察過嗎?池內的魚兒美麗,水面平靜。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平靜的水面上投進一塊石子後,水面盪開的波紋,應該是一個近似的什麼形狀?請用動作説明。

圓在生活中太常見了!許多物體表面的形狀與圓有關。根據你們的經驗,能舉個例子嗎?

2.揭題:看來同學們對圓已經有了一些認識,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

3.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其實圓也和學過的這些圖形一樣也是一個平面圖形,但是和這些圖形又有不同之處,你發現了嗎?(圓是由曲線圍成的一種平面圖形) (注意:①學生自帶的圓形物體可以讓學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體時,要明確指的是哪一個面;③不能把球誤認為圓。)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感知圓來源於生活,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另一方面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感受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圓規畫圓。

(投影展示例1圖中圓形物品)

教師:同學們觀察圖中的物品,它們是什麼形狀?

預設:(生:圓形。)

教師: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平面圖形中最完美的是圓!”。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畫一個標準的圓嗎?(指向明確用工具畫圓,並請學生嘗試畫圓)

學生獨立用畫圓,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學生畫的圓。(由於是第一次畫圓,學生畫的可能不規範)

教師可以提問,請你介紹一下你用的.是什麼工具,是怎麼畫圓的?

學生回答用圓規畫圓。

此時教師可演示怎樣使用圓規正確的畫圓。(強調不能用手握住圓規的兩腳來畫圓)

然後跟着要求同學們用圓規再畫一個標準的圓。

學生獨立畫完之後,投影展示學生畫的圓,指明學生説畫法。

預設:我用圓規畫圓,我把圓規的一個腳固定在一個點上,另一個腳繞這個點旋轉1圈,就畫出了一個圓。

?設計意圖:讓學生嘗試用圓規畫圓,體會用圓規畫圓的步驟,明白到圓的大小與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關,用圓規畫圓很方便。】

2.認識圓。

(1)提問:觀察對比上面所畫的兩個圓,是不是一樣的?(預設:不一樣)

哪些地方不一樣?(預設:大小、位置)

請同學們思考為什麼不一樣呢?

圓的位置不一樣,是因為固定點的位置不同,其實,我們把在圓中心的這一固定點叫做圓心。畫圓時,固定的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圓心到圓上任一點的線段是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與圓上的線段是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如下圖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圓規畫圓的體會,介紹圓心、半徑,明確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這樣學生初步感知圓心、半徑和直徑的含義。】

(2)強化認識半徑。

教師:剛才同學們畫的圓都比較好,我們還認識了半徑?那現在大家就在你剛才畫的圓中畫出這個圓的半徑來,畫得越多越好。

教師可以提問:想一想,圓有多少條半徑? 能畫完嗎?

預設:在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畫不完。

提問:你是怎樣觀察得出在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的?

預設:因為半徑是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這樣的線段有無數條。

教師:那麼半徑是一條怎樣的線段呀?是連接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展示動畫從圓心到圓上的一條線段,齊讀) 由於圓周上有無數個點,所以半徑就有無數條。

教師:現在就請同學們畫出這無數條半徑的代表,你認為畫幾條合適。(預設:1條,因為所有半徑都相等。)

質疑,請學生説理由:直尺量;或用圓紙對摺。

説明半徑的特徵並板書:在同一圓內,半徑有無數條,並且長度都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通過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及在小組裏相互交流、討論,獲得圓的特徵之一。不僅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3)強化認識圓的直徑。

①除了半徑以外,在圓中還有沒有像這樣比較特殊的線段能決定圓的大小。(預設:直徑)

教師:指明學生到黑板上畫出來,並提問畫時要注意什麼?(預設:過圓心,兩端在圓上)其實直徑就是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

②請學生在自己畫的圓內畫出直徑的代表。畫得越多越好。

③揭示直徑的特徵:在同一圓內,直徑有無數條,並且長度都相等。

④引出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或動手驗證;直尺量;或用圓紙對摺。

通過對摺等活動,得出:圓是軸對稱圖形,每條直徑所在的直線都是圓的對稱軸。

?設計意圖:讓學生掌握通過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及在小組裏相互交流、討論,獲得圓的特徵之一。不僅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學生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4)揭示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d=2r, r=1/2d。這個關係的前提是什麼?(預設:同一圓內)

為什麼要加這個前提,不要行嗎?

學生討論後彙報。

師生共同小結:在同圓或等圓裏,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也都相等;直徑等於半徑的2倍。

三、鞏固新知

1.練習三第1題:用彩色筆標出下面各圓的半徑和直徑,並量出長度。

2.完成第13頁課堂活動第1題。

第1題(1):畫幾個圓心在同一點而半徑不相等的圓;畫幾個圓心不在同一點而半徑相等的圓。

畫完第一問之後,教師可提問:圓心在同一點上,為什麼有的圓大,有的圓小?

(預設:因為半徑不一樣,半徑越大,圓就越大)由此得出:圓的大小是由半徑決定的。

第2問畫完後,教師可以提問:這幾個圓的大小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圓在這裏,有的圓在那裏呢?(預設:因為圓心的位置不一樣)由此得出:圓的位置是由圓心決定的。

第1題(2):學生獨立畫半徑為2.5釐米的圓,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小組內交流。

3.獨立完成教材13頁課堂活動第2題,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讓學生對圓的特徵進一步理解,對於圓的特徵更加熟悉,對所學知識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達標反饋

1.説一説圓中什麼樣的線段是半徑、什麼樣的線段是直徑?

2.判斷題。

(1)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也都相等。 ( )

(2)從圓心到圓上的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 )

(3)畫一個直徑為4釐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應是4釐米。 ( )

(4)直徑是3釐米的圓比半徑是2釐米的圓大。 ( )

3.填一填。

(1)一個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裏,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直徑是( )釐米,半徑是( )釐米。

(2)在一個長6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裏,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半徑是( )分米。

4.盒子裏剛好放下三個罐頭,每個罐頭的半徑為3釐米,盒子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五、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圓有哪些認識?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談自己的收穫,暢所欲言。

教師: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車輪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把“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深化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強調數學與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更是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向生活。】

教學反思: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 。在教學中充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徵。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1、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繫生產、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通過屏幕顯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圓,如鐘面、車輪、圓形桌面等,接着又讓學生舉例説出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麼要製成圓的,並出示小猴坐車的幾個形象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慾。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並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着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麼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後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説一説。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説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敍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着分一分、(邊説邊分,先再最後)。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着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麼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説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後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後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説一説62=3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説一説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並説説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説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後請學生説一説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麼。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説説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並: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常可愛的卡通頭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説一説。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着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着頭像的邊剪,就是沿着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並説一説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麼。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台展示學生的作業,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麼?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裏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週,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週。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麼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麼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麼發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並説説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並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並説一説測量時要注意些什麼。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週圍一圈,最後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穫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説些什麼?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總説明

認識周長的教學設計凸顯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賦予教學內容更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拓了十分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更來自於探究過程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奇和喜悦。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把對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分解為認識邊線、認識周長兩個階段,並創造性地把對邊線的認識融於學生熟悉、喜愛的卡通圖畫之中,使學生的認識經歷了豐富的感知過程。剪一剪、指一指、説一説、描一描等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探索活動中充分地實踐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豐富的感受之後,周長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課堂的生命活力體現在教師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如何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一元硬幣的面的周長,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思考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師生分享着發展的快樂,成長的愉悦。

課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本課的結束環節,教師安排了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短片欣賞,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學習數學的情感也由此被進一步激發。

認識1到30的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習辨認整點。

2、教育幼兒珍惜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

3、感受時鐘的用途,體驗遊戲的快樂。

4、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5、探索、發現生活中時鐘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時鐘的經驗,並瞭解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

物質準備:親子活動“自制一隻可撥動時針、分針的時鐘”、大鐘模型一個、大灰狼頭飾等

重點難點:

學習辨認整點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猜謎引題,認識時鐘

1、猜謎引題,激發興趣

師:有一對好兄弟,總愛圍着桌子轉。弟弟要比哥哥長,哥哥倒比弟弟短。要是一個不留心,它就會悄悄溜走了。請你猜猜它是誰?(時鐘)

2、交流經驗,理解用途

你見過時鐘嗎?在哪裏見過?它有什麼作用嗎? 幼兒相互交流,並積極發言。

3、師小結:時鐘是我們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們:現在是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了。它是我們生活的好幫手,我們的生活少不了它。

(通過猜謎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動的主角——時鐘,幫助幼兒聯繫生活實際,初步感知下時鐘的用途,為接下來的活動打下基礎。)

二、觀察並認識鐘面

鐘面上有什麼?(刻度、時針、分針、秒針、數字)鐘面上有什麼數字?(1~12)它們是怎樣排列的?仔細看一看,鐘面上兩根針一樣長嗎?(長短、粗細不一樣。長針叫分針,短針叫時針;時針比較粗,分針比較細)

(重點介紹分針和時針,幫助幼兒加強記憶,更好開展下面的活動)

三、“時針分針來賽跑”遊戲,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師:今天時針哥哥和分針弟弟要進行一場比賽,你們猜誰跑得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教師將時針撥到12點上,併為幼兒介紹這是比賽的起點和終點,教師操作鐘面,讓時鐘走一小時,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

提問:

1、分針和時針跑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什麼祕密呢?

2、它們朝哪個方向跑?跑了多遠?(朝一個方向,從數字1走到數字12)

3、你還發現了什麼?(分鐘走一圈,時針走一格)

師小結: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分針跑完一圈,時針走完一格,分針走一圈是一小時,時針走一格也是一小時。(豐富詞彙:順時針方向)

(該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通過指針來比賽的遊戲,引起幼兒興趣。教師操作鐘面,幫助幼兒初步感知時針和分針的運轉關係,分針轉一圈,時針轉一格,一格便是一小時。如果孩子們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再玩一次比賽遊戲,引導幼兒發現規律,幫助幼兒加深認識。)

四、學習辨認整點。

1、重複上面的遊戲“時針分針來賽跑”,通過遊戲讓幼兒瞭解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誰,就表示幾點整。

師:現在時針指在數字1上,分針指在數字12上,現在就是一點整。也就是我們平時説的一點鐘了。(幫助幼兒聯繫生活實際,感知整點概念)

2、通過“放炮仗”遊戲,進一步學習辨認整點。

(1)師來撥動時鐘,請一名幼兒來回答鐘面上的時間。如果回答正確,請其他幼兒通過放炮仗“嘭啪”以示鼓勵,並大聲説出來這是幾點了;如果回答不正確,請其他幼兒通過“嘶~嘶~”的聲音來提醒,並請別的幼兒嘗試回答。

(2)請若干幼兒上台來撥動時鐘,教師和其他幼兒一起做炮仗玩遊戲。

(以遊戲的方式幫助幼兒進一步加深對整點的認識。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其中,體現出活動的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五、結合幼兒自制時鐘進行練習,教育幼兒要珍惜時間。

1、師:小朋友們,快拿出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時鐘,給大家欣賞一下吧!

(幼兒相互交流,促進彼此友誼,並體驗到親子活動——“自制時鐘”的成就感。)

2、師幫助幼兒回憶一日生活,並請幼兒根據時間撥動時鐘,鞏固對整點的認識。

“六點鐘,我起牀了!”、“九點鐘,我在上課!”、“十一點鐘,要吃飯了!”、“下午兩點,我們在睡覺!”、“下午五點鐘,放學了!”

師小結:小朋友們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你們馬上就要上國小了,會有更多的學習任務。我們可以請時鐘幫忙,提醒我們做好每天該做的事情,按時起牀、準時睡覺。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守時的好寶寶吧!

六、遊戲體驗,複習鞏固

1、“小羊小羊幾點鐘”

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老師當老狼,小朋友們當小羊。老狼出示時鐘時,“小羊小羊幾點鐘?”請小羊説出時間,“x點鐘。”等到規定的幾點鐘時,老狼就開始抓小羊。

2、“老狼老狼幾點鐘”

老師當老狼,小朋友們當小羊。老狼説幾點時,小羊就把手上的鐘撥幾點。小羊撥好了鍾就停下來,請老狼看時間。如果撥錯時間,可能會被老狼吃掉。

(最後的遊戲活動是本次活動的**部分,遊戲有兩種方式,在活動時間允許的基礎上,可以自行選擇自由遊戲。遊戲過程中要注意孩子們的安全,儘量避免跌倒事件。)

活動延伸:

收集孩子們製作精美的時鐘,放入區角中。待區角開放時,讓孩子們繼續玩“小羊小羊幾點鐘”或者“老狼老狼幾點了?”的遊戲。

小百科:時鐘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計時器,人們通過它來記錄時間。至今為止,在中國歷史上有留下記載的四代計時器分別為:日晷、沙漏、機械鐘、石英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