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快樂學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思路説明5篇 “追尋母愛,樂學啟蒙——《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W

本文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掘全文中的情感、語言、主題等方面,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領悟如何閲讀並欣賞兒童文學作品。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思路説明5篇 “追尋母愛,樂學啟蒙——《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第1篇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瞭解。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生:我吃過,爸爸説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麼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麼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裏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麼?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教例中,我關注到學生“吃青蛙肉”這一狀況,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愛吃青蛙肉”的同學也受到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思路説明5篇 “追尋母愛,樂學啟蒙——《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1、導入:在一個美麗的小池塘裏(出示掛圖)有一羣可愛的小蝌蚪(板書),他們一個個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的游來游去,他們想找媽媽(板書),但是又不知道媽媽是誰,我們來跟它們一起去找媽媽好嗎?

2、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來,齊讀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這羣小蝌蚪是怎麼找媽媽的呢?這個故事可好聽了!仔細聽老師講,注意聽清每個字的讀音。

這個故事好聽嗎?那就趕快打開書本,用自己喜歡的語氣來讀一讀這篇課文吧!遇到生字寶寶就趕緊把他們圈劃出來。

a.這些生字寶寶迫不及待的從課文裏面跑出來了,我們能認出他們嗎?來,讀一讀吧!(出示生字卡片,齊讀生字卡片)。教師相機指導生字標準讀音。

b.請同學們又輕又快的拿出自己的小卡片,同為的相互讀一讀字音,記一記字形。

c.小老師領讀:誰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大家再來讀一讀這些生字?讀對了咱們就跟着他讀,不對,我們就及時糾正。指名一位同學拿生字卡片領着學生讀。

d.教師重點指導:同學們記憶力真不錯!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平舌、翹舌、前後鼻音。來,咱們再來試試吧!

e.字音總算記住了,我們有什麼好方法記住他們呢?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編故事

好了,生字寶寶們該給回到課文大家庭去休息了。誰來讀讀這些句子?(出示小黑板)注意讀準字音。

1、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指兩名學生讀---相機指導---男生讀---女生讀

2、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請一名聲音洪亮的同學試着讀一讀。聲音很宏亮,誰再來把字音讀得更準些?再齊讀

3、你們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女同學一齊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老師想 來看看男同學的表現,來,齊讀。

4、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這一句老師想先來讀一讀;同學們現自由地讀一讀,讀完趕快停下來。誰也想來試試?你來。你來。我們一起來讀,好嗎?

5、我聽出來了,同學們的發音很準。上面的這四個句子其實就在咱們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中,咱們再來把這三個自然段齊讀一遍。再來仔細的把這一段讀一遍,要把句子讀得更流暢。

1、同學們真不錯,不僅把字音讀準了,把句子也讀通順了,現在請四人小組再來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是什麼樣子?把有關的句子在書中畫出來。

2、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呢?誰把課文中的句子找出來了?你是個讀書認真的孩子!

3、那小蝌蚪把誰當成了他的媽媽呢?通過讀,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最開始把鯉魚阿姨當成了它的媽媽,後來又把烏龜當成了它的媽媽。(出示鯉魚和烏龜的頭飾。)小蝌蚪和鯉魚阿姨,和烏龜、青蛙媽媽又是怎麼對話的呢?誰想戴上頭飾扮演小蝌蚪,鯉魚媽媽和烏龜、青蛙媽媽,咱們來分角色讀一讀他們的對話,怎麼樣?

感謝小演員們的精彩朗讀,接下來我們來學寫幾個生字,出示“有”、“條”生字卡片,讀生字。

一、要學會寫字,先要觀察。一邊看看老師是怎麼寫的,一邊書空。

二、在仔細觀察這兩個字,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呢?“有”下面的月,撇要變成豎;“條”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

三、請大家拿出筆,擺正姿勢,在書上描紅,注意格式。

今天咱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回去把這個好聽的故事講給你的小夥伴聽,好嗎?

第3篇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十四課。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後變成了青蛙,説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藴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認知目標 (1)、認識“故、迎、阿、姨、追、頂、披、鼓”等八個生字,會寫“有、在、什、麼、變、條”等六個生字。 (2)、瞭解蝌蚪與青蛙的特點,認識蝌蚪與青蛙。 2、能力目標 (1)、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及其外形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準確理解和運用“蹦、跳、蹬”等課文中出現的動詞。 3、情感目標 (1)、通過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體會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1)、瞭解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難點:理解並體會課文中出現的表示動作的詞在運用上的準確性。 四、教學對象的分析及採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於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説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我將以動畫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主要通過課件演示的形式,讓學生區別動詞;鑑於學生表現欲強,愛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2、引導探索、開拓思路。 由於低年級學生愛説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我將以多媒體出現青蛙生長過程四個階段的圖片,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青蛙形體的變化,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髮現文中沒有説明的細節。如眼睛的變化等。 3、課外延伸,積累知識。 根據低年級學生聰明、好學、求知慾強的特點,我將運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青蛙的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能從課外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閲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閲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播放動畫、展示圖片、出示練習、播放朗讀,使學生在看、聽、説、練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課文內容,在調動感官功能的基礎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認識青蛙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着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於探索的精神。 3、啟發教學,提高認識。 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想象氛圍,以青蛙對話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識後的交流,鞏固知識,加深認識,開拓思路。另外,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青蛙是益蟲。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採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於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並説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説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感知課文時,結合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當中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 3、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時,以課件演示動畫,使學生體會領悟這三個詞的區別。在認識青蛙特點時,以課件出示圖片,瞭解青蛙的形體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4、在發散思維訓練時,安排了青蛙鳴叫的課件演示,啟發學生想象小青蛙與媽媽的對話內容。 5、以電腦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圖片及文字資料,並播放文字資料的錄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七、教學流程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課文 1、師引語: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誰? 【課件演示】説謎面:大腦袋,園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叫,抓害蟲,頂呱呱。 2、生交流,説謎底。(板書:小蝌蚪) 3、【課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圖片,説説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模樣? 4、引語:今天請大家聽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設計意圖:以猜謎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初步認知小蝌蚪。通過圖片演示,學生對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層,通過看圖填空的説話練習,引導學生抓住特點觀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養和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感知課文。 【課件演示】播放錄音,要求大家聽完故事後想一想,説一説。 1、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引語:剛才,大家聽故事時都非常認真,也非常專心。現在,誰最想説一説。 3、【課件演示】出示畫面,引導學生説一説。

4、自讀課文,用“——”在課文中畫出描寫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設計意圖:動畫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形式,將其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學習樂趣。同時讓學生在觀察中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引導學生讀、思、説,結合課件點撥,使低年級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三〉、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説説。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他們是怎樣接近這些小動物的?他們都説了些什麼話? 2、比較、體會、領悟: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1)、【課件演示】播放動畫。 a、小蝌蚪與鯉魚對面迎上去的動畫; b、鯉魚在前面遊,小蝌蚪在後面追上去的動畫; c、鯉魚在前方,小蝌蚪游過去的動畫。 (2)、【課件演示】播放語句,引導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區別。 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就游過去。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演示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區別三個詞,同時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將內化的語言以身體語言表現出來,符合低年級學生愛模仿的特點。) 3、分角色朗讀。 (1)、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分角色朗讀。要求:戴上頭飾,配上動作,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選擇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體會語感。) 〈四〉、啟發思考。 引語:為什麼小蝌蚪認定大青蛙就是他們的媽媽? 1、點撥朗讀。 鯉魚和烏龜是怎樣向小蝌蚪描述他們的媽媽的?用“~~”畫一畫,讀一讀。 2、看圖填空。 引語:小蝌蚪見到的大青蛙是什麼樣子的? 【課件演示】出示圖文練習: (1)、選詞填空。 披、鼓、蹲、露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 )着一隻大青蛙,( )着碧綠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對大眼睛。 (2)、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配上動作。 暗示——小蝌蚪獨立生活,遇事能主動探索,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藉助鯉魚、烏龜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點,從學生初步感受抓住特點描述的方法並引導學生想象青蛙的模樣。結合課件,看圖填空,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現青蛙狀態,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暗示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發散思維。 引語: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變成了青蛙,聽到了媽媽的招呼,他們是怎麼做的? 1、【課件演示】結合動畫,選詞填空。 蹦、跳、蹬 他們後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葉上。 2、【課件演示】播放青蛙鳴叫的聲像,引導學生想象説話,小青蛙和媽媽都説了些 什麼? 3、誇誇想想。 (1)、你們喜歡小青蛙嗎?能誇誇他們嗎? (2)、當媽媽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呢? (設計意圖:低年級兒童愛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對話,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開拓學生思維。表揚是教學中常用來激勵學生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去表揚小蝌蚪,有助於學生領悟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六〉、課外延伸。 1、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青蛙的知識? 2、聽聽小博士的介紹: 【課件演示】播放介紹有關青蛙知識的文字資料。 青蛙的品種繁多,據統計,全世界有1900多種,我國就有150種左右。著名的彈琴蛙,是我國的特產,它鳴聲婉轉,彷彿古代仕女於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則鳴聲低沉粗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聲除了給人以“音樂”的欣賞外,它還能預報天氣。唐詩中有“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書中也有“三月九年級聽蛙聲,卜水旱”的記載。近代,我國有不少農諺也是反映蛙鳴與天氣的關係的,如“雨後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幹得犁頭翹”,等等。 青蛙還是捕食昆蟲的健將。當青蛙尚處於幼蟲(蝌蚪)時,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隻孑孓;而到成蛙時,用它靈巧的舌頭,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蟲。 青蛙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特別是我國特有的中華大蟾蜍,經處理曬乾成幹蟾,可治療小兒疳積。從它的耳後腺、皮膚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經處理後製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藥品,具有強心、鎮痛、止血和治療疔瘡等作用。青蛙是益蟲,所以必須加以保護,不準捕殺。 (設計意圖:以課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於學生深入瞭解青蛙,保護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 找 媽媽

第4篇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法)

1. 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羣小蝌蚪在班幹什麼?(在池塘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麼樣?身子什麼樣?尾巴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4)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遊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並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麼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麼?鯉魚媽媽説了什麼?(學生自己讀)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後腳。

(5)師 :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髮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後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7)師: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麼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隻烏龜)(啟發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烏龜説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着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着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麼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隻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青蛙媽媽説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着媽媽去捉害蟲)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第5篇

師;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讓我們一起來當這羣快活的小蝌蚪好嗎?

生:知道,老師你看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長長的尾巴。

(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池塘裏快活地遊着。)

師出示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的圖片並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説:“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別處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鯉魚媽媽的情境,你們邊表演邊思考一個問題——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是怎麼遊的?

師:請小朋友説説你是怎麼模仿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雖然長出兩條後腿,但我看到圖片上的小蝌蚪還甩着尾巴在遊,所以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圖片上小蝌蚪的兩條後腿有的伸、有的縮,我認為那是小蝌蚪在學蹬腿,所以我邊蹬邊甩尾巴。

師:小朋友們觀察真仔細。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扮演鯉魚阿姨和長出了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好嗎?

師出示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圖片並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伯伯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 “媽媽,媽媽:”烏龜伯伯笑着説:“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烏龜伯伯的情境,小朋友們邊表演邊思考——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是怎麼遊的?

師:請説説你是怎麼模仿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因為剛長出的腿比較短,我把手放在身體旁邊當小蝌蚪的兩條前腿,邊蹬邊遊。

生;我看圖片上小蝌蚪的動作很像我學蛙泳的動作,邊蹬腿邊劃手。

師:小朋友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模仿的動作都各不相同。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演烏龜和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好嗎?

師出示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圖片井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跟睛。小蝌蚪游過去叫:“媽媽,媽媽屍青蛙媽媽笑着説:“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邊表演邊念口訣)一前上擺,二後襬屈膝,三兩腳蹬地跳出,四雙腳輕落地。

師:老師把這動作取名叫“立定跳遠”,小朋友覺得怎樣?想學嗎?

老師把立定跳遠再示範一遭,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一看完成動作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師:輪到你們練習時看誰把動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媽媽旁邊。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練習。(在《小青蛙找家》的音樂聲中練習。)

1.創設學習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這種教學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討?

1.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創設情境並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活動環境中,讓學生入景動情、明理知味,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從而獲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把興趣指向學習內容,調動學生學習、鍛鍊的積極性,以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本課把教材內容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通過遊戲貫穿課堂。在課堂中緊緊扣住故事發展的情與景,使情景交融,學生的練習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這節課,學生始終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環境中,自覺、自主、能動地學習,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學生的身體得到了鍛鍊,體驗得到了加強,交往得到了提高。

在課堂中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是新課程下低年級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本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扮演鯉魚阿姨、烏龜伯伯與不同時期的小蝌蚪,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交往能力進一步提高;讓學生思考井模仿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又長出兩條前腿及長成青蛙的動作到引入立定跳遠的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學生的身體得到了鍛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