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探索科學世界:大班級精彩教案集錦"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6K

本文精選了多篇大班科學教案,涉及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等多個領域,旨在幫助老師在教學中更加生動有趣地引導學生探究科學世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

大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第1篇

1、知道各種蔬菜都有種子,初步瞭解種子會長在植物的不同部位。

2、能積極的運用自己的經驗選用合理的方法採集不同的種子。

1、各種帶種子的蔬菜實物(冬瓜、南瓜、茄子、黃瓜、西紅柿、芸豆、絲瓜、毛豆、土豆、山芋、大蒜、等)

2、採集種子的工具(勺子、一次性手套、剪刀、刀、盤子)

師:咦,今天是誰的生日呢?是你們小朋友?(不是)

哦,記得今天是種子國王的生日,他高興送給我們許多蔬菜,你們想不想知道他送給我們哪些蔬菜呢?(打開種子王國背景圖呈現各種蔬菜幼兒觀察實物蔬菜)附:各種實物的蔬菜圖片

2、請幼兒觀察實物並回答蔬菜的名稱------------(幼:土豆、茄子等)

師:那麼多的新鮮的蔬菜想叫他們在我們的`幼兒園的菜地裏也長出那麼多的果實那怎麼做呢?

師:那種子從哪裏來呢?這些蔬菜都有種子嗎?種子藏在哪裏了?

你用哪些工具來採集種子呢?(幼:用勺子挖、用夾子夾,用手摘等)

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採集蔬菜種子並把自己採集到的種子放到圓盤中自己觀察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並分別説明。

幼:他們的種子就是他們的本身,把他們的本身出芽的地方切一小部分放到土裏就可以生長。

師:這些種子都是種子國王送的,我們到我們的小菜地裏採集我們自己種的種子去。

幼兒自帶工具到菜地採集種子(芸豆、辣椒、茄子、絲瓜、等)

幼兒介紹自己採集的蔬菜並詳細説明他們的種子,並談談在户外採集種子的感受。

(1)將幼兒財界的種子製作成標本,展覽在教室裏供大家觀賞,並相互交流製作方法。

活動中充分讓幼兒動口動腦,既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發展了思維,各種各樣的種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又不被注意的東西,因此調動幼兒主動參與蒐集各種豐富的材料,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鼓勵幼兒自由的觀察、操作、發現、比較、討論與探究,充分展示了一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發現學習的動態活動過程。

大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第2篇

1、學習識讀温度計,並從記錄中發現温度與天氣的關係。

2、出示温度計實物,請幼兒説一説它有什麼用途,怎樣使用它測量温度。

3、小實驗:請幼兒將温度計分別放在熱水和涼水中,觀察温度計內水銀柱的變化。

4、實驗後幫助幼兒總結:氣温變熱,温度計的紅線上升;氣温變冷,温度計的紅線下降。

1、請幼兒觀察和記錄室內温度,然後帶着温度計到室內測量,觀察温度計上的紅線的變化,比較室內、室外的温度。

2、請幼兒選擇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測量並記錄下彎度,然後再到背光陰涼的地方測量,觀察温度計內水銀柱的變化。

4、讓幼兒知道從天氣預報中瞭解温度變化,並注意增減衣服。

教師指導幼兒記錄一天內不同時間室內或室外的温度變化,讓幼兒從中發現時間與温度的變化。

教過《水温的變化》一課之後,總的感覺是得失摻半,成功失敗兼而有之。成功之處在於對本節課的教學資源做了較為恰當的處理,其中有預設性的,如選定分析水温變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關於實驗誤差的處理;失敗之處在於這節課沒有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課後的兩個問題(兩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熱水,放置一段時間之後,温度是否相同?怎樣使一杯熱水的温度儘快地降下來?)沒有按計劃解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不高。回顧這節課,具體反思如下。

?水温的變化》是學生在掌握了温度計的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而且是他們在學習科學課程以來所進行的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研究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但是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賴於比較準確的實驗數據,因此,也就要求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操作比較精確,除了全班學生採用統一的計時方法之外,主要是負責讀數的小組長按照要求準時正確地讀出温度計上的數據。然而,許多學生在這個環節做得不夠好,他們都急於觀察一下温度計上的度數。結果,在記錄温度和分析數據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還有幾個負責讀數的小組長也沒有做到專心致志,所以讀數時秩序有些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將温度記錄在課本上,算出鄰近兩次測量的温度差之後,便急於觀察熱水的温度,卻很少去深入思考熱水温度變化的規律,或者説對於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種科學求證的探究熱情。

由此看來,先前的猜測環節也是存在缺陷的,問題主要在於猜測的結果沒有引起學生從事探究的興趣,就是説,沒有將猜測的結果轉變為學生探究的目標。產生這種後果的原因固然在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之間我更傾向於前者,在於國小生還不善於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在於學生剛剛接觸實驗探究這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於我對上述情況缺乏必要的預見,對學生的情況缺乏深入的瞭解,自己的教學期待遠遠大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説,自己對學生情況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來,順利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困難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將探究活動前猜測熱水温度變化的環節進行一番改進。我原來的做法是,在組織學生談話,得出熱水温度會逐漸降低後,接下來又組織學生進一步猜測並得出下面兩個假設:一是熱水温度的變化是先快後慢的:二是熱水温度的變化是先慢後快的。這樣的猜測結果對於學生來説顯然是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淡化了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可以改為這樣導入“熱水的温度會逐漸降低,那麼,熱水温度的變化具體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呢?這節課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深入探究一番。”然後,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就會避免出現先前那種拖泥帶水的導入方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同時,有利於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定位在接下來的制定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上面。

對於實驗數據的分析,我捨棄了課本中提供的採用折線統計圖的方法,改變為讓學生計算出鄰近兩次實驗數據的差,最後再將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都呈現在黑板上面,讓同學們直接觀察這些温度差,並找出變化規律。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為他們還沒有學習折線統計圖,因此運用起來自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是為了便於看出實驗效果,本次實驗所使用的熱水的温度儘可能做到很高,這又導致折線統計圖上的`温度變化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三是這樣做,可以讓每個小組測量的數據都能夠得到利用,既滿足了實驗結論普遍性的需要,同時又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實驗操作的價值,這是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具體體現;四是這樣處理,也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我在以前教學這一環節時,也是採用了這種分析實驗數據的方式,效果比較理想。

如何處理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對於本節課來説是一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處理誤差的態度與方法是教給學生正確地看待實驗結果,教育他們重視實驗操作的規範性,讓他們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在概括實驗結論時,由於有些小組所測量的數據誤差較大,結果有的學生便認為結論的得出有些勉強。對此,我沒有敷衍塞責,而是正確面對,讓同學們綜合考慮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用普遍性來糾正某些學生頭腦中個別情況的不足,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温度計液柱頂端相平,讀數的時機過早或是過晚,等等。從這一點來看,對於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的處理,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予以理性面對、科學分析。

這裏還涉及到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問題。依我看來,預設是一節課應當完成的基本目標,在完成這些預設性目標的情況下,學生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生成則是基於人──學生髮展基礎上的教學目標,關注的是眼前的學生,關注的是這一個學生,而且由於生成的問題來自於學生,因而更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掌握。一節課,如果僅僅是着眼於並完成了預設目標,那麼,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毫無靈動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説,生成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課堂。

第3篇

1、通過觀察發現葉子由葉柄、葉脈、葉肉三部分構成。

2、通過操作實驗發現樹葉裏的祕密(葉綠素),從而發現常青樹和落葉樹的不同。

3、能相互交流探索過程,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願望。

師:前兩天我請小朋友收集了很多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葉子,現在請你來説一説,你見過的葉子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呢?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發現葉子的有黃色、綠色、紅色很多的顏色,形狀也是各不相同的。

師:樹葉除了形狀和顏色不同之外,還有哪些祕密呢?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樹葉,請你們每人選一片樹葉,看一看,摸一摸,找找樹葉上面有些什麼?(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師總結: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説得也很好,可以拿在手上,連着樹的那個小柄叫葉柄。

摸上去軟軟的,就象我們人身上的肉一樣,叫葉肉。還有中間的小小的小經叫葉脈。

師:你發現樹葉上有什麼?(請一名幼兒拿着樹葉上來講講,教師通過視頻演示。

2、出示結構圖:根據幼兒的介紹引導他們發現樹葉有(葉柄、葉脈、葉肉)三部分組成。

請其他幼兒把椅子底下的`樹葉拿出來,找一找你的樹葉上的葉柄、葉脈、葉肉在哪裏?

我們剛才通過觀察發現樹葉有葉柄、葉脈、葉肉三部分組成的,那你們來猜猜看,樹葉裏面會有些什麼呢?

請幼兒做實驗:準備兩種顏色的樹葉(黃、綠)請幼兒將兩種顏色的樹葉分別放在一次性被子裏搗碎,看看會有什麼不用的變化?並把發現的記錄下來。

教師小結:綠色的葉子有綠色的水分,黃色的葉子沒有水分也沒有顏色。綠色的葉子裏面綠色的汁叫葉綠素。這個葉綠素能夠製造氧氣,有了它我們小朋友就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了。

師:那黃色的葉子為什麼沒有水也沒有顏色了呢?(因為這種黃色的樹葉葉子很薄,裏面不能吸收很多的水分,到了秋天被風一吹就從樹上掉下來了,所以我們叫它落葉樹;而綠色的葉子比較厚,還有一層油膜,能夠吸收足夠的水分,所以它能牢牢的長在樹上,這種樹我們就叫它常綠樹了。

第4篇

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對大班幼兒來説,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隨着幼兒年齡增長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故意大聲尖叫。為了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良好的説話習慣,我設計了這節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聲音的奇妙,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瞭解噪音和樂音,懂得在生活中避免噪音,感受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1、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知道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知道物體通過振動產生聲音,不同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1、幼兒操作用具:碰鈴、鈴鼓、三角鐵、玻璃瓶、紙、塑料袋、紙盒、橡皮筋、米粒。

2、教師操作用具:鼓、各種聲音的錄音,三個裝水的玻璃杯子。

一、遊戲:“杯子會唱歌”,引起幼兒興趣。

1、引導幼兒嘗試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的方法,如拍手、跺腳等。

2、引導幼兒讓物體發出聲音的方法,並感知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三、小實驗《米寶寶跳舞》,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

1、幼兒將米粒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觀察發生的現象。

3、再次進行實驗,把一隻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感受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原理。

小結:各種聲音,都是由於物體振動所引起的,敲鼓時聽到鼓聲,同時能摸到鼓面的振動;人能講話時由於喉嚨聲帶的振動。

1、教師播放兩段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那種聲音好聽?優美好聽,聽起來很舒服的聲音被人們稱為樂音;刺耳、難聽、雜亂的聲音讓人聽了心煩,稱為噪音。

3、説説噪音對我們身體的危害?聽到難聽的噪音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小朋友知道了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好聽的聲音是樂音,難聽的聲音是噪音,今後我們要多聽樂音,保護自己的耳朵,不要聽噪音,自己更不能發出噪音。

第5篇

1、引導幼兒發現網狀物品的作用及其應用情況,並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述。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2、收集的各類網狀物品若干(如窗紗、菜罩、蠅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網、網兜、捕蟲網、髮網等)。

1、教師:蜘蛛網的用處真大,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網或像網的東西,

教師:這些東西為什麼要做成網狀的?做成網狀有什麼好處?

教師小結:有的是為了美觀,有的是為了透氣,有的是為了讓人們看得更清楚等。

2.引導幼兒説説自己平時看到的網狀物品,並説説它們的作用。

1.教師:如果請你設計,你想做一張怎樣的網,用來幹什麼?

如捕捉動物的網,用作遊戲的網,用於日常生活的網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