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實驗教案8篇 “探索科學世界:大班實驗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4.53K

本文提供了一組適合大班兒童進行的科學實驗教案,教案內容生動有趣,旨在引導孩子對科學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將通過這些實驗提高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班科學實驗教案8篇 “探索科學世界:大班實驗教案”

第1篇

大班的孩子對動物的一些防身絕招已有所瞭解,然而對動物的再生本領卻比較陌生,活動以《螃蟹的奇遇》這個故事為背景,以螃蟹失去大螯、長出大螯、發現壁虎和蚯蚓的再生本領為線索。在欣賞課件和觀察畫面的過程中一些動物的再生本領。通過思考、交流、討論、分享經驗,從而激發幼兒對動物的再生本領的探索。

師:老師拔出的是假手指套,是魔術道具,真手指藏在了手背後面。

師:可是今天它被人抓進了籠子裏,它可不想待在裏面,如果你是小螃蟹,你會怎做呢?

師:看它真的爬上來了,想從洞口擠出來,可是它太用力了,把大鰲擠斷了。

師:螃蟹丟掉了一隻大螯很難過?這時壁虎看見了走過來説——(觀看動畫1)

師:螃蟹可不相信壁虎的話,它覺得壁虎是在騙它呢!可是壁虎説——(觀看動畫2)

生:我的尾巴被蛇咬了還會長出來,我們都有再生的本領,你的大鰲斷了也會長出來的。

師:原來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斷了可以再長出來,所以它覺得螃蟹的大鰲斷了也可以長出來,那它的想法正確嗎?(觀看動畫3)

師:那你們知道螃蟹除了大鰲斷了可以再長出來,還有哪些地方沒了也可以長出來?

師:螃蟹不僅大鰲斷了可以再長出來,腿斷了也可以長出來,更神奇的是它的眼睛壞了還可以再長呢!

師:螃蟹長出新的大鰲,它可開心了,又活靈活現的`在岸邊爬來爬去,忽然它聽到“哐”的一聲,發生什麼事了?(觀看動畫4)

師:告訴你們是蚯蚓,它被人用鐵杴砍成了兩段,它還能活嗎?(觀看動畫5)

生:別擔心,我們都有再生的本領,你還會再長出一條新的蚯蚓。

師:螃蟹説的對嗎?我們來聽聽蚯蚓自己來告訴你們答案。

師:螃蟹只説對了一半,蚯蚓不但會再生,而且兩個半段身體會分別長成蚯蚓,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其實啊,蚯蚓如果被切成三段、四段、也有可能長出三條、四條蚯蚓。

師:這些動物的特殊部位斷過之後可以重新長出新的來,我們把這樣的本領叫動物的再生本領。有了這個再生的本領,動物在遇到危險時就可以順利逃走,保護了自己。

1.出示動物卡片,幼兒自由討論,思考一些動物的再生部位。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動物朋友,你們看看你拿到的動物是誰?有不認的嗎?(一起認識水螅)

師:拿到相同動物的小朋友可以走到一起,大家討論一下,交流交流,看看它們再生的部位有可能在哪裏?

小結:其實自然界中像這樣有再生本領的動物還有很多,回去以後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資料,發現更多的奧祕。

師:互相觀察一下,看看你旁邊的好朋友,再想一想,一起思考交流一下。

師:那如果我們的四肢,器官失去了會不會再長出來?

師:所以身體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五、活動延伸:探究動物的其他自我保護方法。

師:動物除了有再生的本領保護自己,還有什麼本領也可以保護自己呢?(出示圖片)

師:那海馬呢?蜘蛛呢?不着急,這個問題你們回去後再慢慢探討。

拿到這個故事素材時,覺得要把它設計成科學活動,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再生?而再生的範圍非常廣泛,動物、植物、人類都有再生的功能,還有再生能源、再生資源等。但對於孩子來説,他們的認識是粗淺的,他們所能理解的再生的概念應該是簡單易懂的,所以,我還是圍繞故事情節,把再生的概念定義為,物體對失去的部分能長出與原來形態功能相同的結構的現象稱為再生。

大班科學實驗教案8篇 “探索科學世界:大班實驗教案” 第2張

第2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更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而且這種氣體的力量足可以吹起氣球的現象,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説都是非常新鮮、神奇的體驗。因此,這一活動對孩子們來説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小蘇打與醋的混合現象只是活動的載體,不是活動的唯一目標,活動旨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從而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1.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瞭解產生氣體的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記錄、分享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1.物質準備: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co2在生活中的應用課件。

1.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引導語: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引發思考:氣球為什麼能鼓起來?套在瓶子上的氣球中的氣體是從哪裏來的?(用嘴吹的、打氣筒打得、裝的是熱水???)瓶子裏裝的到底是什麼?

2.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提問:瓶子裏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材料混在??

(1)出示材料,幼兒通過聞一聞、看一看多感官認識實驗材料:醋、鹽、白糖、味精、小蘇打。

(2)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分組實驗、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實驗前提醒應該注意的問題:合作、安全、衞生等。

小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3.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提問: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小組討論怎樣幫瓶子把氣球吹起來,一個人能完成嗎?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提問:為什麼氣球有的大、有的小?為什麼有的組沒吹起來?你們組剛才是怎麼做的?

小結:材料的多少不一樣、套氣球的速度不一樣,都會影響氣球的大小。

4.快樂體驗——想辦法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提問: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進一步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鼓勵孩子組內、小組間合作互助。

小結:材料用的多一點,操作速度快一點,氣球就會吹得更大。

5.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

提問: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麼名字,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嗎?

播放課件(好喝的汽水飲料、幫病人減輕痛苦的乾冰、消防員叔叔的滅火器??),進一步激發探究慾望。

這種神奇的氣體到底是什麼呢?關於它,還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小祕密呢?回家把這個實驗做給爸爸媽媽看看,和他們一起研究一下吧!

?瓶子裏吹氣球》這是一節大班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通過猜測、探索、試驗,發現氣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師在第一環節就是讓幼兒玩吹氣球比賽,試一試,吹一吹,看誰的氣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夠用嘴巴吹氣球,並把氣球吹大。緊接着王老師便出示裝有氣球的瓶子,讓幼兒猜一猜氣球裝在瓶子裏能否吹大?這一提問的出現,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滿信心覺得氣球能夠吹大,還有一部分幼兒認為氣球吹不大。王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的想法是對還是錯呢?”,問題一出來,很快得到了幼兒的迴應“我們要試一試,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結果。”這樣的效果比起直接讓孩子去操作好多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為什麼氣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貫穿整個活動的關鍵。有的孩子認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認為是沒有力氣?當孩子們出現了一系列的猜測後,王老師展示自己的瓶子氣球,並吹給孩子們看,然後請小朋友們觀察,為什麼老師的能夠吹大,你們的不行。讓幼兒自主探索,尋找答案。在孩子們找到答案後,再請孩子們去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孩子們通過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氣球,而且能夠成功地將氣球吹大時,個個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從王老師這一節活動報告,讓我瞭解到了我們不管在任何時都要從幼兒出發去考慮問題,給孩子足夠思索、探究的空間,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遊戲中瞭解科學。

第3篇

1、初步瞭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着爬着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麼才能過河?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師小結:由於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師小結:由於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麼?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藉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麼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麼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於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鬆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第4篇

1、引導幼兒知道有光線的地方就有影子,光被物體擋住就會出現影子,影子與運動有關係。

2、啟發幼兒創造性的玩影子游戲,通過實驗理解影子的形成。學習用表格記錄自己的發現,並與同伴交流。

3、激發幼兒對影子的各種變化產生好奇,願意探索,大膽提問。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重點:有探究影子這一自然現象的慾望,體驗影子帶來的樂趣,能用記錄、與同伴交流等方式表徵。

難點:理解影子的形成,初步瞭解影子與物體與光的關係。

小結:光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1)引導幼兒變換手電筒的位置、變換玩具的位置,並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照射玩具。

這一課,目標要求畫自己的影子,課前,我躊躇滿志地告訴學生:老師要帶領同學們到教室外面作畫!每個孩子都很興奮,也很期盼,我也很期盼。終於,這一天的天氣不錯,陽光很好,適合到室外去畫影子。一年三趕上了好時候,這節課我便帶領學生來到了操場上。應該説,同學們的表現還不錯,在我課前一再的叮囑下,在操場上沒有混亂的局面,可也是問題百出:孩子們散在操場上在陽光下做着各種的動作,觀察着影子的、或者做起了踩影子的遊戲,這下可好,就有幾個孩子跑的遠了,影響到正在上着的體育課了,一下子發現:有部分的學生在樓房的陰影裏作畫,又擔心孩子們冷,挨着個的告訴孩子:到有陽光的地方去,有個別的孩子跪在地上了,怕他們的膝蓋受不了,也有的孩子作畫時一邊討論着一邊畫着,雖然是討論着作畫的內容,但也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等等的問題。活動結束後回到教室裏,同學們的情緒仍然很激動,這一課的作業效果也很不錯的。

回到辦公室,我反思着,孩子們在陽光下做影子的遊戲,觀察着影子,這些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了組織上,課前,我一再的強調學生要遵守紀律,萬不可出現讓老師扯着嗓子喊的現象,卻沒有對具體的細節做更多的思考。經過總結,後面的三個班要注意:除了繼續強調紀律之外還要做更細緻的要求:

2、分成活動組,選出組長,由組長具體協助老師管理;

另外這節課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一般是上午的時間比較好。原本許諾好每個班的孩子都到操場上畫影子的,可是受天氣的影響,另外的三個班到現在還沒能去,孩子們雖然沒有説什麼,但我不能讓學生認為我是一個説話不算數的老師。

第5篇

本篇是幼兒園大班活動,觀察電子計算器,説出名稱,討論功用,幼兒進行分小組討論電子計算器外形及基本構造,鼓勵幼兒在小組內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電子計算器的外形基本構造,學習操作電子計算器。擴大幼兒眼界,增加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1、瞭解電子計算器的基本部件(顯示屏及按鍵),並初步學習操作電子計算器。

2、小結:電子計算器是一種計算工具,人們用它算賬,用它計算數的多少。

1、思考:電子計算器是什麼形狀?上面有什麼?下面又有什麼?

鼓勵幼兒在小組內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電子計算器的外形基本構造。

1、小朋友相互學習,找出自己計算器上的開關,學着用計算器做加減運算題。

2、請兩位小朋友在計算器上用電子計算器做加減數學題。

1、思考:電子計算器有哪些優點,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用它?

五、回顧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的進化,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5、還有更先進的計算工具“計算機”,能在幾秒鐘內計算出幾億個數。

一天,班上小朋友帶來一塊手錶,上面有計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圍上去議論,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們有那麼大的興趣,我決定設計這個活動,讓孩子瞭解計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們對計算器有強烈探索意識的現象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認識電子計算器”。

在設計這個活動中,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其有的知識經驗,將操作、遊戲、講述溶為一體,並擴充了人類計算的發展歷程,給幼兒一個有關計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瞭解計算器的外形特徵,然後孩子們與同伴一起發現操作計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體會到計算器的優越性,最後回顧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的進化過程。

整個活動,我始終將幼兒放在第一位,儘可能將活動時間給予孩子,讓他們互相學習。讓孩子去發現、去操作、去歸納。教師以與孩子同樂的朋友身份給予隱性的指導,讓孩子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達到自己對計算器知識渴望的瞭解。

第6篇

植物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漫天飛舞的柳絮、楊樹、隨風飄揚的蒲公英,這些也都是孩子們親身經歷、接觸到的,它貼近生活。所以對植物奧祕的探索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在奇妙的植物中,藴含着許多的奧祕,其中種子傳播就是其中的一種。

2、初步瞭解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徵與其傳播方式的關係。

1、收集各種帶毛的、長刺的、帶鈎的種子圖片放在自然角中進行展覽。

3、蒲公英、蓮子、蒼耳、豌豆、榆樹、槭樹、黃豆、紅豆、綠豆等種子圖片;背景圖。

“你們都去旅行過嗎?用什麼方法去旅行的?”(客車、火車)“今天呀,老師請來了一些好朋友,它們也想去旅行,你們願意幫助它們嗎?”

二、請幼兒觀看《種子的旅行》課件、圖片,瞭解蒲公英。蓮子、蒼耳和豌豆的傳播方式。

1、播放蒲公英課件後請幼兒説一説:它叫什麼名字?(蒲公英)蒲公英種子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因為蒲公英的種子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所以蒲公英就是靠風來幫它傳播種子的。

請幼兒説説還知道哪些種子是靠風傳播的`,藉助圖片讓幼兒瞭解榆樹和槭樹的種子長着果翅的特點,它們也是靠風傳播種子的。

小結:藉助風力傳播的種子都有輕飄的特點,有些還有適合飛翔的絨毛或果翅等。

2、播放蒼耳旅行的課件後請幼兒説一説:蒼耳種子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蒼耳渾身長刺,容易粘到動物和人身上,動物和人走到哪兒,就把它帶到哪兒去旅行。

3、播放蓮子旅行的課件後請幼兒説一説:為什麼蓮子會隨着水流去旅行?

小結:豌豆成熟後在太陽的照射下果殼炸裂開,把自己彈出去。還有許多植物也是靠自己來傳播的,像我們常見的黃豆、紅豆、綠豆等。

三、師幼利用圖片共同小結幾種常見種子的傳播方式。

原來種子們有許多傳播的方法,由於它們的外形不同、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傳播的方法也不同。像蒲公英一樣很輕的種子,可以藉助風的力量旅行;像蒼耳一樣身上長滿刺的種子,可以藉助粘在人或動物的身上去旅行;像蓮子一樣生活在有水的地方的種子,可以藉助水的力量去旅行;像豌豆一樣的種子可以通過太陽的暴曬,用自己的力量迸射出來去旅行。

出示背景圖,讓幼兒把自己喜歡的種子圖片粘到相應的背景圖上,貼好後説一説為什麼這麼貼。

在閲讀區投放種子傳播的圖畫書和故事書,幫助幼兒瞭解更多植物種子傳播的方式。

活動開始,我以談話提問的形式引出了主題,然後通過逐一展示課件,讓幼兒瞭解了蒲公英、蒼耳、蓮子、豌豆種子的外形特徵及傳播方式。在遊戲中,又讓幼兒對種子的傳播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看看、説説、想想、做做中主動學習,培養了幼兒探索植物種子的興趣。但活動中也存在着不足:沒能讓幼兒親眼看到這些種子的實物,如果那樣會更直觀的認識種子的外形,效果會更好

第7篇

1、幼兒通過合作探索、操作實驗,讓瓶子裏的水位升高。

2、培養幼兒樂於實驗的科學態度,體驗成功的喜悦。

課件《貓咪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頭、海綿、棉花、紙、泡沫等、飲料瓶子若干、統計紙若干。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好朋友小貓咪。現在,我們一一看吧!

幼兒看到了貓咪在踢球出了很多汗想喝水,可是旁邊有一個大罈子他抱不動,罈子口太小又喝不到水,貓咪急哭了課件停止。

幼兒積極主動地幫他想辦法,並且安慰他。(我去給他送水,我給他買礦泉水……)激發幼兒的愛心。

師:請小朋友在為你們準備好的材料中選你們所認為能讓水漲高的試一試並在統計卡上做記錄。在投放的物體下面。如果能使水漲高就“√”不能漲高就“×”。

2、幼兒再次進行探索,體驗成功的喜悦,沒有成功的'這次改用小石子,水真的漲高了,幼兒特別開心,馬上要將好消息告訴小貓咪。

貓咪把罈子裏放上了小石子,水真的漲高了,喝到水了

貓咪來到了活動室,請小朋友們一起去户外踢球。讓幼兒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第8篇

在社會不斷髮展的今天,環保問題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面臨的,需要重視的一個大問題。如何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幼兒年齡小,如果以説教的形式向幼兒傳授相關知識,可能無法激起幼兒保護地球的情感。所以本次活動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及理解能力出發,運用錄像、圖片等直觀形象讓幼兒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感知地球知識,同時,讓幼兒深刻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1、瞭解有關地球的簡單知識,知道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2、初步瞭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為破壞及其嚴重後果,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3、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一、認識地球,瞭解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1、教師:小朋友,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你們知道我們的`地球長什麼樣的嗎?

讓幼兒欣賞有關地球的風光圖片,感受地球媽媽的美麗,體會人類與動植物和諧相處,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小結:地球是我們的家,也是動物和植物的家,我們要和諧相處,愛護動植物。

二、瞭解地球媽媽被破壞的情況,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教師逐一出示環境污染圖片,並小結地球生病的原因,讓幼兒理解樹木的亂砍濫伐、水的污染、空氣的污染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教師:為了幫助地球媽媽,使地球媽媽的病能夠早日痊癒,人們把每年的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告訴全世界的人都要愛護地球,保護地球。我們小朋友更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動植物也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家園,保護環境,從小養成好習慣。

小朋友,請你把今天學到的東西告訴爸爸媽媽,並和爸媽一起做地球的環保小衞士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