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教案7篇 "發現長方體之美:引領學生探索三維空間的精彩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8W

本文將介紹關於長方體教案的內容。長方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它具有六個面,八個頂點和十二條稜。通過本教案,您將瞭解到長方體的特性、計算公式以及相關的實際應用等內容,希望對您掌握和應用長方體有所幫助。

長方體教案7篇

第1篇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徵,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兩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框架一個。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逐個説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前面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現在你們再看這些圖形,和前面那些圖形一樣嗎?(屏幕上顯示: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

師:(指着圖)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一塊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一種圖形(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師:根據同學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誰能説説長方體的大概樣子呢?

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跟着老師一塊兒摸一摸(教師拿着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麼?

師:這樣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請同學們注意觀看屏幕(出示課件)。

師:對,這是我們對長方體的第一個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面。)這6個面到底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再注意觀看屏幕(逐個出示:上下兩面重合,左右兩面重合,前後兩面重合。)

師:接下來哪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想出來了請舉手。

師:這位同學到底猜想的對不對呢?咱們一塊來看大屏幕(顯示:前後兩個面重合。)這位同學猜想的.對嗎?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長方體6個面都是什麼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仔細觀察一下。

生乙:我的長方體學具4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一般情況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及電腦演示,我們就可以得到長方體面的特徵。(師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同。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説)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稜。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稜,你有什麼感覺?

師:(拿出長方體稜長框架,師引導學生有順序地依次數出長方體稜長。)12條。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長方體有12條稜。(板書:12條稜)

師:現在,大家一塊來研究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邊觀察邊用直尺測量,思考一個問題:1、長方體12條稜按長短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帶着這個問題,四個人為一小組,邊討論邊分。(師巡視)

生甲:我們小組把12條稜分成了三組,最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較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最短的4條分成了一組。每組稜長度相等。

生乙:我們小組分成了兩組: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

(師:到底這兩組同學分的對不對呢?請同學觀看大屏幕,顯示1:最長4條分成一組,最短4條分成一組,剩下4條分成一組。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分成。顯示2: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這兩組同學分的對嗎?

師:12條稜一般情況下分成3組,每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特殊情況下分成2組,一組有4條稜長度相等,另一組有8條稜長度相等。相等的稜是相對的,也可以説成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稜的特徵我們就可以總結為(師邊説邊板書: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

師:(拿出教具邊説邊指)三條稜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麼感覺?

師:這樣的頂點有多少個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顯示: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呢?拿出你們的學具數一數。

師:對,第三個發現,長方體有8個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出示課件)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相等嗎?(邊説邊用鼠標指三條稜)

師:相交於一個頂點的這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邊説邊用鼠標指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出示學具邊説邊用手指)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現在,請同學們看着老師的學具,老師用手指,同學們説出它的長、寬、高。(師把教具豎放、橫放、側放、讓學生説出長、寬、高)

師: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的。現在咱們來做一些練習題。(電腦出示:練習題1)

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面畫“√”,錯誤的在括號裏畫“×”。)

長方體教案7篇

第2篇

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原《大綱》要求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是: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與《大綱》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和要求,真正落實了幾何教學要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的要求。首先,重視空間觀念的培養。空間觀念的主要內容包括”能夠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有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圖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是一個思考過程,更是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無論是做長、正方體的模型還是畫出圖形,都要在頭腦加工和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嘗試和動手操作來實現,所以,《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操作、經歷過程,同時,增加了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內容。其次,在對長、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上,《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記憶和理解,強化了對測量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以及對測量過程的體驗。通過具體的長、正方體具體表面積的測量,讓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和知識,瞭解測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測量“當作單純的圖形面積計算。第三,《大綱》教材中,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以及它們的表面積、體積計算安排在同一單元,由於內容比較多,計算枯燥、複雜,且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識記圖形特徵、掌握計算技能,使學生感到難學,沒有興趣。

本冊教材把這部分內容分成兩個單元:本單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包括平面展開圖)及表面積計算;第七單元學習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點:第一,加強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平面展開圖的認識,充分發揮這些內容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開圖的知識,促使學生自主理解、建構表面積計算的知識。第三,減少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複雜性和相互干擾,減輕學生負擔。

本單元教材在內容設計和編寫思路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過去的教材在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時,雖然也有操作活動,但是不夠充分,僅僅是為了得出結論而操作。本教材在設計這部分內容時,進一步加強了操作活動,並把操作、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作為活動的目標之一。如先用細棒和珠子搭成長方體、正方體模型,然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稜及頂點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的認識。過去平面展開圖的學習只是作為計算表面積的準備,在講表面積時只作一個簡單介紹。現在將平面展開圖單獨安排一課時,先後設計了動手剪長方體、正方體盒子、展示剪開後的平面圖形、找平面展開圖中相對的面等活動,這種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相互變換的認識活動,不僅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的清晰表象。為自主探索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準備,更有利於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時,設計了自己數面、稜、頂點的個數,自己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異同點;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讓學生自己剪長方體紙盒;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時,先讓學生試算,然後交流各自的計算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歸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編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學會知識,培養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把數學學習的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自主建構新知的過程。

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及簡單應用。共4課時。結合單元內容,安排了”包裝磁帶“的綜合應用活動。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表面積計算的問題。

3、在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特徵以及它們展開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到的結果。

5、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嘗試計算、交流等數學活動,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和經驗,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材首先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讓學生從中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的物體,再自己舉例,豐富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直觀認識。接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先觀察長方體、正方體模型,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三個概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面的基本特徵。再讓學生觀察用細棒和珠子搭成正方體、長方體框架,並數一數各有幾條稜、幾個頂點。然後,通過説一説”正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點?“豐富學生關於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為抽象正方體、長方體稜的特徵做好準備。活動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教材設計了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表中的活動,並呈現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表格。在”議一議“中提出了”正方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問題,通過討論弄清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教材最後介紹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稜長等概念。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間。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面、稜的特徵時,分別採取先通過觀察、數、討論等方式認識長方體面、稜的特徵,再讓學生自己發現、交流正方體面、稜的特徵。再如,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可先讓學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進行交流、歸納,讓學生自己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點,真正理解為什麼説”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第2課時,長方體、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教材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認識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設計了三個層面的活動。

1.”把一個長方體紙盒剪開,鋪成一個平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身體驗”立體“變成”平面“的過程。2.展示剪開的平面圖,使學生直觀看到,一個長方體剪開變成平面圖形後,可以有不同的形狀。同時認識這些平面圖形都叫做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3.觀察自己剪的展開圖,找出展開圖上相對的面,並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從而認識平面圖各部分與原來立體圖各面之間的對應關係,發展空間觀念。活動二,認識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在認識長方體展開圖的基礎上,設計兩個層面的活動。1.讓學生剪開正方體紙盒,並在展開圖上將相對的面塗上相同的顏色。2.交流塗色後的平面展開圖,並用語言描述展開後的形狀。

教材選擇了學生熟悉的給長方體禮品盒貼彩紙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紙“的問題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已有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和長方體平面展開圖的知識遷移到長方體表面積計算中來。然後,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並理解表面積的概念。由於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比較簡單,所以,在”試一試“中由學生自主探索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給禮品盒表面貼彩紙“的意思就是把長方體的6個面都貼上彩紙,然後再鼓勵學生自己試着計算。交流時,要給學生充分展示不同計算方法的機會,肯定學生合理的計算方法,並在比較中,使學生學會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綜合算式計算。

教材選擇了學生身邊的學校粉刷教室牆壁的現實問題,用文字和情境對話的方式給出教室的長、寬、高和門窗、黑板的面積等有關數據,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和”自己試着算一算“的要求。讓學生把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靈活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來。然後,在交流學生個性化算法的過程中,認識到計算粉刷教室牆壁的面積時,要減去地面面積、門窗面積及黑板的面積,從而學會靈活運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試一試“中設計了計算製作沒有蓋的長方體鐵皮水箱的實際問題,再次給學生創造應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方法靈活解決現實問題的素材。

教材共設計了兩個探索活動。活動一,包裝6盒磁帶。教材首先提出了”把6盒磁帶包裝在一起,可以怎麼擺放?“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磁帶實際擺一擺,然後交流不同的擺放方法。接着設計了兩個問題。

(2)實際測量一下,哪種包裝方式用紙少。教材選擇了三種比較典型的磁帶擺放方式,讓學生分別實際測量它們的長、寬、高,計算它們的表面積,也就是用包裝紙的面積。並將相關數據填入表格中。通過實際測量、計算,用數據證明哪種包裝方式用紙最少。活動二,包裝8盒磁帶。教材提出”包裝8盒磁帶,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的問題,先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包裝方式,再比較哪種方式更省包裝紙。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認識到:重疊的面越大、越多時,其表面積就越小,也就越省包裝紙。實際活動中,學生可能還有其他擺放的方法,教師要給與關注。也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一下。

第3篇

正方體、長方體的積木各若干、每人一張作業圖、一張製作正方體的紙。

(1)、觀察:每人三塊積木(一塊正方體、兩塊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進行觀察,找出每塊積木在形體上的特點。如:三塊積木各有幾面?教師在幼兒觀察的基礎上告訴幼兒:六面都是同樣大小的正方體;長方體也有六個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長方形,有的四面是長方形,兩面是正方形。取出兩種不同的長方體讓幼兒觀察。

(2)、找找正方體與長方體。幼兒在桌上的'一堆積木中,根據教師的指令,拿出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積木。

幼兒運用積木建構簡單物體。請幼兒數數自己用了幾塊正方體的積木,幾塊長方體的積木。

(3)、想一想。教室裏、幼兒園裏有那些東西像正方體,那些東西像長方體?

(1)、每人一張作業圖。數數每一個圖形是由幾塊積木組成的,並在旁邊的圈中寫上相應的數字。

3、教師點評幼兒操作結果,並對整個活動進行小結。兒童

第4篇

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①教師準備:教材第20頁圖中的各個實物,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框架、投影儀。

②學生準備:收集一些長方體開頭的小紙盒,並將教材第169頁的長方體展開圖剪下來貼在硬紙板上備用。

1、觀察後回答:①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③指着左邊問:這些都是什麼圖形?(並在上面板書:平面圖形)

④指着右邊問:這又都是什麼圖形?(並在上面板書:立體圖形)

用兩個同樣大小的量筒裝600毫升的水。然後往其中一隻裏放入一塊石頭,讓學生觀察,這隻量筒裏水面的變化情況?小組討論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空間”這一概念。

從今天開始,我們的數學課主要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這節課我們首先學習長方體的認識,並板書課題。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徵。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摸)。這些地方我們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最後統一為“稜”)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

(5)用填空的形式小結長方體的特徵。(投影顯示)

長方體是由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圍成的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相對的`稜的長度。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投影顯示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在家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稜、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第5篇

準備:自帶一個小紙盒、記號筆每人兩隻、油泥每桌一份,米、兩個杯子

每個小朋友拿一個紙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聽的話説説你的紙盒是什麼樣的?

(1) 用一支筆數一數它的臉(面),用數字寫在中間,要有順序的數。

(2) 彙報自己數的情況,讓幼兒介紹數的方法(怎樣數不會漏掉?)

(2) 給頂點用一點點油泥做一頂小帽子,一邊戴帽子,一邊數一數有幾個頂點(幼兒不知道是頂點時不要直接説頂點)?

(3) 幼兒彙報,以及説説數的方法,教師記錄頂點8個。

(2) 用記號筆畫稜,一邊畫一邊數稜有幾條(幼兒不知道是稜時不要直接説稜)?

(2) 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不明顯的盒子問,如果裏面裝滿東西,哪個盒子裝的多?

我們用牙籤把盒子打開,看看有什麼變化?(面、頂點、稜還在嗎?)

第6篇

本節課本着“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課堂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通過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個問題的解決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跨越,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所以在把長方體的展開圖展現在學生面前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的思維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

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展開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對比長方體與其展開圖,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積,掌握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推導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究性的學習習慣,培養創新意識。

手工課上,同學們要做一個長方體包裝盒,老師提出了製作要求:長是7釐米,寬是5釐米,高是3釐米。做一個這樣的`長方體包裝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呢?(學生交流)

2.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長方體的表面積。

設計意圖:在新課的開始,創造一個動手操作的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出新知,為新課的學習作鋪墊。

(1)課件出示長方體紙盒(6個面都是長方形),提出探究問題。

①把這個長方體紙盒展開後,在展開圖上你能找到長方體紙盒的各個面嗎?

②你能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展開後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嗎?

(3)學生展示長方體紙盒的展開圖,説明每個長方形與原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

方法一 全部拆開,把相對的面擺放在一起組成三大部分。

方法三 把長方體紙盒的6個面剪成上、下面和4週三部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把長方體展開的過程,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培養空間觀念,為下面探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作鋪墊。

(1)課件出示例題:做一個這樣的包裝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單位:cm)

①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就是求什麼。(所有面的面積之和)

②呈現概念: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積。

①思路點撥:求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就是求這個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總和是多少,也就是求它的表面積。

第7篇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特徵,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並根據需要會簡單的計算。

揭示單元主題:長方體和正方體。這節課大家先來認識長方體。

從圖中找一找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建築物和生活用品。

2、師邊指邊説: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長方體的稜。

3、指導學生觀察:三條稜相交的地方叫作長方體的頂點。

⑴觀察、交流。提示:同學們在數面、稜、頂點的數目時拿着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比較好,不重複也不遺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

⑵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數面、稜、頂點的個數。

引導學生認識有特殊情況(相對兩個面是正方形,4個面完全相同)

如果學生不理解相對的稜,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對的稜。

1、學生動手操作,深化認識。提示:在製作中你發現長方體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每一組稜的長度怎麼樣?

學生討論後指出:像這樣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看看有什麼發現?參考課本19頁的表格進行自學,再小組裏説一説。

拿出學具動手插一個長方體框架,想想應該選用哪些小棒,怎樣插比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自己動手。

彙報發現:長方體12條稜可以分成3組,每一組稜的長度相等。

討論:做這個長方體的框架共需要多長的鐵絲?怎樣求總稜長?

橫着、豎着、側着擺放長方體框架,分別讓學生指它的長、寬、高。

同桌合作製作、討論,再彙報交流。(重點:最多看到3個面)

如回答困難,可讓學生拿出實物如圖中那樣擺放後再回答。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和特徵,稜長總和的計算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