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公開課教學設計6篇 教學設計:《半截蠟燭》公開課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8K

本文將分享一份高中語文《半截蠟燭》公開課教學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題和結構,提高學生閲讀和寫作能力。同時,該設計還兼顧了學生情感體驗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希望能為中學語文教育提供新思路和實踐參考。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學設計6篇 教學設計:《半截蠟燭》公開課

第1篇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鬥爭背景。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語文,我們的閲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説,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半截蠟燭》公開課教學設計6篇 教學設計:《半截蠟燭》公開課 第2張

第2篇

師在學習課文前,組織學生默寫詞語:半截、蠟燭、絕密、絕妙,其中“絕密”“絕妙”

師評點,強調“蠟”是“蟲”旁,“絕密”的“密”是“山”字底。

師:現在誰能説説,課文中的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説的時候儘量用上“絕密”“絕妙”這兩個詞語。

生:這半截蠟燭藏有裝着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這是伯諾德夫人想出的一個絕妙主意。

生:伯諾德夫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她將裝有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了半截蠟燭裏。

師:你把“絕妙”放到了前面。同一個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説法。那麼,這個絕妙的主意就絕對保險、萬無一失嗎?

師出示:“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師:這情報也許是自己部隊的作戰計劃,也許是敵人的又一個陰謀行動。現在,蠟燭已經被敵人點燃!

生齊讀: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師: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便圍繞着這半截蠟燭打響了─??

師: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概括自己聽了這個故事的感受,你們選擇哪個詞?

師:同學們都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體會。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驚險。請邊默讀邊體會。

師重點引導交流“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生:意味着蠟燭就要燃燒到金屬管了,就要自動熄滅了。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注意了聯繫上文思考。現在誰能連起來説説“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師:火焰吞噬着蠟燭,也炙烤着伯諾德夫人的心。誰能讀出當時的“險”呢?

師指導用虛聲表示險情,着重指導讀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東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師:面對險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辦法與敵人周旋。看起來方法不一樣,但“不一樣”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樣”呢?默讀課文,仔細想想。

生:課文中説兩個孩子“臉色蒼白”,“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這些都可以看出他們當時心裏很緊張

師:他們的緊張心情表現在神情舉止上了嗎?默讀課文,口頭填空。

“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説着,伯諾德夫人 把蠟燭吹熄。

在鬥爭的最後時刻,傑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兒傑奎琳___地對德國人説完,得到同意後,____地端起燭台上樓去了。

生:兒子傑克的表現給我的印象最深。讀第5自然段描寫傑克的句子傑克在自己的計謀沒有實現的情況下,能夠隨機應變。儘管厄運即將來臨,可他仍是那樣“從容”,“默默地坐待着”,一點都沒有反常的表現。

師:傑克默默地坐待着什麼“厄運”?請“瞻前顧後”思考。

生:傑克默默坐待的厄運是蠟燭熄滅,祕密暴露,情報站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然很從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師指導朗讀

生:我特別欣賞小女兒傑奎琳。在當時那樣緊張的情況下,她小小的年紀竟然表現得如此機智。

師:請大家“瞻前顧後”,聯繫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體會會更深。大家一齊讀第7自然段。生讀讀到這兒,你在想什麼?

師:我們來看看伯諾德夫人的表現。輕聲讀讀伯諾德夫人的話

生:將“亮”字重讀我覺得應該突出“亮”字,因為只有強調油燈比蠟燭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蠟燭換下來。

生:將“燈”字重讀我覺得應該強調“燈”,因為只有突出了“燈”,才能吹熄蠟燭。

生:將“瞧”字重讀強調“瞧”字是為了吸引德國軍官的注意。

生:將“先生”重讀我覺得也可以強調“先生”,這樣做可以不使德國軍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禮貌的樣子。

師:同學們的朗讀處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過,儘管咱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麼?

師:説得對。只要我們的朗讀處理是圍繞這一點的,那麼就都是允許的。

師:我們體會到了一家三口的緊張心理,又感受了他們臨危不懼的從容神情。從他們與敵人的反覆周旋中,我們是不是還有別的感受?

生:我覺得他們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們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沒有引起敵人的懷疑。

師: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

師:現在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傑奎琳,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傑克和母親也功不可沒。要想説服對方,就必須有充分的根據。想想,根據在哪裏?

師:還是逐字逐句讀嗎?生搖頭對,學習得講究方法。請大家快速閲讀相關的部分,尋找到需要的內容後,再仔細琢磨。同學間也可以商量商量。

生:我認為最後的成功應該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你想,兒子傑克在當時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樣“從容”,不就會引起敵人的懷疑嗎?

生:還有媽媽,她也是表現得那樣鎮定,一開始就“輕輕”地把蠟燭吹滅。

生:還有,一開始媽媽從廚房取出了一盞油燈,這樣,小女兒傑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蠟燭。

生:我覺得還有一點不可忽視。課文最後説小女兒正當“踏上最後一級台階時,蠟燭熄滅了”,多危險呀!那麼是誰贏得了這一點時間呢?是媽媽。她在一開始就試圖用油燈替換蠟燭,輕輕吹熄了蠟燭。

師:大家前後聯繫起來思考,非常好。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一點。

生:兩個孩子都還小,在敵人面前為什麼能這樣鎮靜呢?我想,那是受母親長期的影響形成的。

生:再説,“把情報藏在蠟燭裏”這個絕妙的主意本來就是母親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都説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沒有最後傑奎琳的靈活應變,後果不還是不堪設想嗎?能不能有一個恰當的説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傑奎琳。

生:全家人都為保住情報站做出了貢獻,小女兒傑奎琳起了關鍵作用。

生:情報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小女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你覺得出現最多的鏡頭該是什麼?閉上眼睛想想。

生:是那半截蠟燭。蠟燭是貫穿整個故事的,蠟燭牽動着大家的心。

生:我覺得是牆上的一面鍾,“滴答滴答”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聽着鐘聲,伯諾德夫人和兩個孩子越來越緊張。

生:我眼前總是閃過德國軍官陰險的眼睛。伯諾德夫人總覺得他們似乎發現了蠟燭的祕密。

師:你們都是出色的導演。雖然鏡頭不一,風格有別,但我覺得你們的意圖都是一樣的。能説説嗎?

生:我們都是為了突出當時的危險,表現人物的緊張心情。

師:蠟燭在燃燒,火苗在跳動,燭油在流淌,屋子裏是那麼安靜,連空氣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們一家三口的內心卻像風暴一樣。接下來,咱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想象一下他們當時的心理,好嗎?

師:好,那我就試着説説當時伯諾德夫人的心理。……這可怎麼辦才好?……兩個孩子臉色蒼白。傑克、傑奎琳,你們可千萬不能慌。……得趕快想個法子,不管怎樣,一定要鎮定,不能讓敵人瞧出破綻。哎呀,傑克,你幹嘛站起來,你要幹什麼?傑克,真是好樣的。……蠟燭呀蠟燭,你燒得慢一點兒……怎麼,強盜們惡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蠟燭,難道他們發現了什麼?就要燒到金屬管了,快想法子,決不能讓情報落到敵人手裏!傑奎琳的眼睛在發亮,哦,她説話了。謝天謝地,敵人沒懷疑,情報保住了。狗強盜,你們要完蛋了!學生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看來還比較成功,請你們給我總結總結吧。

生:我覺得周老師把伯諾德夫人心情表演得聲情並茂,想象緊張但不慌張。

師:謝謝誇獎,我一定再接再厲。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傑克、傑奎琳中任選一個説説,當然也可以挑戰我,選擇伯諾德夫人。説時,要“瞻前顧後”,想象一下他們的心理。

師:如果有興趣,課後可以幾個人合作,將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第3篇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課文對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已經達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別是成功地運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雖然花費筆墨不多,但簡約而不簡單,循一點,足可以窺見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説清楚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學習作者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的方法,以及環境描寫在烘托當時氣氛的作用。

主要採用“以讀促悟,以悟導讀”的方法,通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應當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緊抓文本語言不放鬆,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揣摩、想象、誦讀等方式潛心會文,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和嚴峻,更要感受他們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強烈的愛國心。

如何緊抓語言文字?於永正説:“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根據課文的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設計教學過程……”在這裏,我想更進一步地實現自身的意圖,那就是根據課文內容,教師要仔細斟酌、反覆鑽研,找到語言重點和情感重點的交融點,把最能體現當時形勢嚴峻,人物的內心品質的詞句提煉出來,也要大刀闊斧、刪繁就簡地把雖然也很精妙,但與中心無關或關聯不大的詞句撇開。具體展開就是把文中對人物的描寫(語言、神態、動作、心理)和環境的描寫(蠟燭)的詞句精選出來,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節中,引導學生再三咀嚼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啟迪智慧的基礎上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出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此外,在引導學生學習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軍周旋鬥智的基礎上,本人還力圖在訓練語言、積澱情感的同時,體現一個由扶到放,由指導到自主的過程。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和“提倡學生自悟自得”的語文教學理想境界。

教學中,我強化展現學生個體理解的豐富的非預期性與創造性,同時認為多元解讀並非沒有任何制約的純個體主觀心理反應,而是主觀心理與文本隱蔽信號的契合,因而教學中注意通過價值的引領讓學生領悟文本對話中“主觀”與“客觀”的辨證規律。

我在教學中力求把握整體性與主動性,將體驗,想象與語言發展結合起來。諸如引發認知衝突,進行爭辯,憑藉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體現“多維度” “多層次”的豐富性,又旨在激發學生思維,表達的積極性,使之獲得整體的發展。

第4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説説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

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税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裏?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着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第5篇

1、讀讀讀記記生字新詞,理解“小心翼翼,完好無損,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等詞語。

2、抓住語言、動作、神情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鬥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1、讀通讀順課文,理解“小心翼翼、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

3、默讀課文,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關鍵詞句,思考批註,伯諾德一家人有()美好品質。

1、説説主要寫了一件( ),甘羅是一個( )的人。

第6篇

語文教學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二是要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即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初讀,整體感知”和“再讀,重點感悟”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接着通過孩子的感情朗讀、教師點撥使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鬥爭背景。在“三讀,自主探究”這一主要塊面上,通過“説、讀、講、演”的方法理解、感悟、運用語言文字。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託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閲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説,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