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説課稿7篇 言文課談話:打開高中語文的新窗户!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2W

本文將圍繞“高中語文説課稿”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作為一名公文網站的編輯,我將為大家介紹如何撰寫一篇高中語文説課稿。語文説課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備的重要文稿,它不僅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的工具,更是展示教師教學能力和思路的重要方式。通過本文,希望讀者能夠對高中語文説課稿的撰寫有更深入的瞭解。

高中語文説課稿7篇 言文課談話:打開高中語文的新窗户!

第1篇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説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邊城》)《祝福》是屬於前者。

小説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衝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説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於學生學會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説閲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説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説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説的閲讀,小説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説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4、 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

5、體會小説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高二的學生對於小説並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閲讀小説。但是學生閲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説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採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鑑賞小説的基本方法。

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閲讀的自覺性。

由於小説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説,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説並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僱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於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於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後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於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着差異,各自採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敍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孔乙己》順敍中有補敍,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敍中有插敍,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採用了倒敍,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後再追敍祥林嫂的生前事蹟,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後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説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説語言,要注意把握敍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説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鑑賞小説了呢?可以肯定地説"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鑑賞小説的方法,然後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鑑賞本篇小説,並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於其他小説的鑑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採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學生讀小説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3)要有感情地複述,儘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説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複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1、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再到魯鎮:順着眼,眼角帶着淚痕——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從小説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麼做工?為什麼改嫁?為什麼捐門檻?為什麼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不被承認後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徵?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1)要了解小説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説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説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於人,人又反作用於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説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説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把祥林嫂喪子之後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並進行排練。

高中語文説課稿7篇 言文課談話:打開高中語文的新窗户! 第2張

第2篇

你們好,我是西安市長安二中的語文教師王穎,我説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執教的這節課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創設意圖,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

首先,我來説一下教材:《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於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的典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其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新教材舍掉了老教材的《秦風。無衣》,我個人認為更多看重的是本文的文學之美,即情感的複雜性和藝術手法的多樣性。因此,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采薇》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複雜心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思鄉懷親和保家愛國交織在一起是本文鑑賞的重難點,真正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是本課的重點。詩歌鑑賞是個個性化的解讀過程,我本節課大膽的設計,希望學生不盲從參考書,讀出自己的認識,併力求他們能養成緊扣文本,咬文嚼字的習慣。下面,我來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鑑於《采薇》比其他文言文在疏通文意上有較大難度。為了培養學生對詩經的興趣和提高其鑑賞能力,所以我安培用兩個課時精講。

在第一課時反覆誦讀,充分解決了字詞問題的基礎上,依據新課標中的“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用自己獨特的閲讀體驗鑑賞詩歌,體會詩中主人公複雜的思想感情。

2、大膽的質疑前人的觀點,養成不盲從,深入思考的習慣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及賦比興,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反覆朗讀去體會徵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鑑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導入:課前播放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營造氣氛。

導語:由《鄉愁四韻》的朗誦,演唱引出中華民族的故土情結,歸到戰爭背景下的鄉愁,導入本課。

1、四人一組討論你從字裏行間讀出了哪些感情?學生各抒己見,師生互動交流

2、小組討論,學術爭鳴,評論王夫之的“哀景寫樂”。

3、教師再次質疑,毛序説本詩是周王“遣戍役勸將士“之作,歷來受到詬病,那麼作為小雅的詩,要放到廟堂上去唱是否合適?,教師談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思考。

4、教師板書歸納總結全詩矛盾的情感,順勢引出情景交融的手法,學生自由發言賞析,並舉課外例子加以練習教師板書歸納全詩藝術手法,點評《詩經》被奉為經典的原因。

5、由學生用一句話説出本課感受。教師也談自己體驗和師生交流,佈置作業。在歌曲《説句心裏話》中結束全課。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3篇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後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説明。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後,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閒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後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瞭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基於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覆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閒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説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着我將要説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課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麼説“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徵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

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美人二八顏如花”,“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着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着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淒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後提問:為什麼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後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導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並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説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説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説: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弔,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鉅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並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閒愁,是浪漫的愁、是懷着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着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説的愁。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着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後,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

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裏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後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着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鑑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我形單影隻,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湧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置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閒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後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鑑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覆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後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置了這兩項作業。

第4篇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歎,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本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着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着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一)導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説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説,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説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羣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本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説“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説“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説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説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本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説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説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説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説“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説,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第5篇

?將進酒》是編排在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學習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詩歌。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比學習,瞭解李白和杜甫的創作風格。李白、杜甫是唐代詩壇上雙子星座。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杜甫沉鬱頓挫、語言極其精練,具有現實主義風格。其中李白的《將進酒》是張揚個性的一首勸酒詩,學習此詩有助於同學更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及其詩風,由於此詩易有及時行樂、悲歎人生的消極思想,如何看待這種思想,如何理解詩人的狂歌痛飲。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對同學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三階段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不僅要求要讀懂,還要求學生學會鑑賞。因此,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念態度。據此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為: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珍惜現在的時光,培養學生勇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首詩整體基調是豪放的,但是詩中詩人的情感是複雜的,詩中一方面大喊“鐘鼓饌玉不足貴”表現出蔑視權貴世俗的人生態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負,學生對此又是怎樣看待的,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髮表自我見解,加深對詩歌的主旨理解。

1.教學方法:我採用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對比法等,使學生動口動腦,積極思考,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手段上,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製作七個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2.學法: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帶着問題讀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整體上進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展示課件一)導入

(二)解題:將字的讀音、字義並聯系《詩經衞風氓》詩句“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中將的意思加深對詩題的理解。

(三)解題之後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李白的這首詩,讓其他同學注意他朗讀時的字音和節奏,明確個別字詞讀音。(展示課件二)

1.讓學生依據詩歌的內容作一個大膽的分析:宴飲後的李白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並説出你的依據是什麼?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杯莫停。”“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展示課件三)

2.李白為什麼要這麼狂喝痛飲啊?從詩歌的內容裏,你能找出原因嗎?(詩歌中的哪一句話集中而鮮明的表明了這一原因?)

3.好友相聚,本來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應該把酒言歡。李白卻為何有違常情,不喜反愁呢

4.播放朗誦錄音(展示課件四)讓學生找出李白的愁懷在詩中具體表現為怎樣的情感變化過程?及相關的句子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於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歎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讀李白的這一首《將進酒》飲酒詩確實能讓我們產生的審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還是一種消極行為。這種豪放不羈的灑脱一但與酒結緣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為代價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詩,卻不可模其行。正所謂美酒誘人,可不要貪杯呦!

第6篇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説。它以明代皇室尚鬥促織,並徵之於民間,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為背景,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徵暴斂的罪惡現實,寄託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眾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現了對清代黑暗現實的強烈憤慨。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於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第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

知識目標:掌握文學常識,瞭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於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目標: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目標: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託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眾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教學重點: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鑑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教學難點:鑑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1、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瞭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裏窮得叮噹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蒐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説的

“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裏的人傷心,他就跟着落淚;“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麼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鋭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能閲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説家,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鬱自傷,窮愁潦倒。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餘年,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讚美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簡明而生動地道出了《聊齋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第7篇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閲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鈎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閲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1、#教案#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粧"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説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説《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説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説説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閲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閲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為什麼説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説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

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