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熱的教案最新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15K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學會制定相關教案是必備技能,教案是教師為了掌握課堂節奏預先撰寫的文字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化學熱的教案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閲。

化學熱的教案最新8篇

化學熱的教案篇1

一、教材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説,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説出分子的三條性質。

2.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提高對奇妙的化學世界的探索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子的性質。

?難點】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五、説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新課導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在這裏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出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猜想。接着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通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説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2.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間有間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並解釋原因。之後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係,通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温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通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3)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着,運動的快慢與温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乾、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通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由於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我會採用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鹹,醃蘿蔔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温度有關,温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説,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為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説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裏,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化學熱的教案篇2

學習目標:

理解溶液的概念,會判斷常見溶液的溶質和溶劑。

侯課:

請同學們把書本準備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準備上課。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學:

(一)出示自學指導。{1分鐘}

(投影)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認真默讀教材p26-28內容,思考:

1、什麼叫溶液(溶質、溶劑)?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中,溶質和溶劑分別是什麼?

2、同種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樣確定溶液中溶質和溶劑?

5分鐘後比一比誰能正確背誦上述知識點並解答相應的習題。

(二)檢查自學效果

1、課本p32 習題 一、選擇題1-3 二、填空題

2、觀察下列實驗現象,從溶質角度分析可得到什麼結論

p27 實驗9-2 p28 實驗9-3

三、後教

(1)先交換課本後更正。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兩名同學的板演,發現錯誤並會更正的請舉手。(指明優生更正)

(2)討論:(先讓優生“兵教兵”,優生講的不對或不全的,教師更正或補充)

評選擇題:

分別説明溶液的特點,溶質和溶劑,引出溶質、溶劑的概念,並歸納溶液的組成和性質。

評填空題:

鞏固學生關於溶劑,溶質的概念,加深對於概念的理解。

評第三題: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並分析由此得出的結論。(溶質可以是固體、氣體、液體。)

四、當堂訓練,導學案p30-31

必做題1-13

選做題14-15

五、精講、點撥,更正、小結。

教學反思:

化學熱的教案篇3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儘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xx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着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説是承前啟後,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後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後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後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於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並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並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並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化學熱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係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慾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教學重點、難點:實驗的探究。

教學過程:

設置化學情景:展示化學在古代的成就,説明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化學。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1、我們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每天我們都在與多種多樣的物質打交道。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的角度討論身邊的物質,如:水、空氣、食物、燃料和衣物,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給人類更多的新物質:塑料、橡膠、各種各樣的合成材料,這些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

討論:人們身邊的物質,激發學生的興趣。

2、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質是怎樣得來的?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某些綠色植物是如何將水、二氧化碳轉化成澱粉?澱粉、蛋白質、脂肪在人體中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吃的食鹽和食醋中含有什麼成份?

3、觀察與思考:碳酸氫銨的分解

閲讀:學生分析推測。

實驗:碳酸氫銨的分解,簡單介紹儀器。

學生觀察現象:白色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試管口有白汽冒出,聞到刺激性氣味。體驗實驗結果並與剛才的分析作比較,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學的重要。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觀察與思考:鐵絲生鏽

現象:鐵絲生鏽了,燒杯中紅色的水倒吸入導管中。

初步分析實驗説明了什麼?讓學生明確,觀察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環節,要學會觀察。

2、體會化學工業的作用

觀察與思考:火柴的燃燒

比較實驗現象的差異:火柴燃燒後紅色的液體顏色變淡而木柴燃燒後則沒有明顯變化,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視理解環境問題。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把學生引進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黴素的發現,dna結構的發現,克隆多利綿羊,高能燃料可以推進火箭,半導體硅晶片可用以造計算機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導纖維,高強度陶瓷可製成航天飛機的防熱瓦、納米材料等。交流化學科學的發展,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練習與實踐:p9123

碳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

在此反應中哪種物質得氧?發生了什麼反應?具有什麼性質?而另一種物質呢?

在此反應中碳得氧,發生了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氧,發生了還原反應,具有氧化性。

聽老師講解

對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認識。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獲取化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證明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性。

三。碳的還原性

1.c + 2cuo△2cu + co2↑

屬於什麼基本反應類型?

2.c + co2高温2co

鍊鐵,介紹此反應的實際應用。

記錄筆記

看多媒體播放的資料

理論應用於實際,瞭解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

本節課知識重點。

整理筆記

及時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麼性質?

1、木頭電線杆或木樁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頭表面稍稍烤焦。這是為什麼?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鍊鐵

思考並回答

鞏固所學知識

評價學生的表現,與學生交流,提出希望。

學生談心得體會

對本節課學生的表現及時總結與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解釋和原因分析。

2、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之間的關係,認識水分子的特徵。

教學起點分析:知道水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相當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但是不瞭解分子的特徵,不能自發地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於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不易產生探究衝動。教學的起點應當定位於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微觀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們為什麼覺察不到水的蒸發的?水在什麼情況下更容易蒸發?在蒸發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什麼變化?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喜歡潺潺的小溪、奔騰的江河、波濤洶湧的大海嗎?

[生]喜歡。

[問]它們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師]水是由什麼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組成的。

[師]你知道一個水分子的大小嗎?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約含有1021個水分子)。

[師]這樣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沒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瑩的水滴,又怎麼會有奔騰的江河 ,洶湧的大海呢?

[設問]那水分子有什麼特徵?

為什麼有時會幻作朵朵白雲,有時又能化做綿綿細雨、皚皚白雪?

[生]狀態變化。

[師]水變成雲、雨、雪是水的存在狀態發生變化的結果。

[投影]第一節 水分子的三態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板書]水的三態變化

[投影]出示目標

[投影]封閉在針筒中的水。設想把封閉在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態的水就會變為水蒸氣,體積會明顯增大。

[問]請大家猜想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水分子會發生什麼變化?

[學生猜想]水分子本身變大了? 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

水分子的數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熱都衝到針筒的那一端去了?

[師]下面我們來研究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國中學習方法?

先來觀察: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問]從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間相互交流)

(學生七嘴八舌)固態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動

液態的水:水分子無序排列,在一定體積內較自由地運動

氣態的水:水分子自由運動,充滿整個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間擴散

分子間的間隔不同

[師]小結: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質在氣態時分子間的間隔比在固態液態時要大得多

[説明]圖中的質量是不相同的,圖中水分子的個數也不相同,圖示的

目的僅在於表示分子的間隔不同,所以,同一質量的水在變為

水蒸氣時,分子本身沒變,分子間的距離,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過剛才的研究:大家來小結一下。

[板書]水由固→液→氣時

分子數目 分子間的距離

不變 改變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問]這樣的變化是變化還是變化?

[生]物理變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邊斑斑水跡,太陽光照下,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問]這是什麼原因?

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初步瞭解有關氮氣和稀有氣體的一些主要用途。

2、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強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瞭解空氣的組成。

2、介紹空氣污染的嚴重危害,以增加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用品

水槽、鐘罩、燃燒匙、酒精燈、紅磷。

教學過程

(提問)

①下列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電燈發光(物理變化)爆炸(舉例説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②判斷下列例子哪個是描述性質?哪個是表述變化的?

(講解)通常鎂燃燒,酒精燃燒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

(提問)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板書)第一節 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和用途

(演示)實驗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提問)①實驗現象

②為什麼紅磷燃燒時只消耗鐘罩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閲讀)課本有關內容,並簡介人類對氧氣的認識過程。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燒產生的煙霧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煙霧

③汽車排氣形成的煙霧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①工業三廢的回收與處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講解)

1、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應”對自然界的影響。

2、臭氧“空洞”的形成──對自然界的影響等。

[作業] 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恆定律,能説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②能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恆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後,是對化學反應的後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恆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佈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瞭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 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採用“觀察、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討論 、分析、練習 、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後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後什麼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後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於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係,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後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質量不守恆?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恆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採取什麼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麼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並思考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後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後你有什麼收穫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蒐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

[佈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t;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後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後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後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後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後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並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恆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説質量守恆定律適用於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後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聖,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並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恆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恆定律,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昇華的過程。

化學熱的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温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會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會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九年級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説,國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為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説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衞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2.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3.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説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閲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3.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温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閲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4.佈置作業

(1)必做題:

a、每個同學通過查閲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

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台環境現狀分析”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化學熱的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愛護水資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介紹了水資源概況和水資源保護兩部分內容。

水資源概況,一方面從儲量上説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説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過一些數據和圖表來説明水資源情況,如利用幾組對比數字突出我國大部分城市用水緊張的現狀,意在強化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是從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角度談的,同樣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文字。這裏只給學生關於節水和水污染問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體的內容留待學生在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中自己去尋求、獲得。本課題後的調查與研究和習題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這類活動。這樣既體現了本課題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給教師的發揮和學生的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和危害。

(2) 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明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3) 初步學會寫調查報告,圍繞課題製作學生作品。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調查採訪、查閲文獻、網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關水資源及其利用、保護等信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以及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3)認識網絡資源在學習中的作用。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

二、學情分析

山區農村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較輕微,學生對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認識;學生愛好電腦也喜歡上網,但只會在網上游戲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網絡來學習。

三、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節課要在網絡教室裏進行。

教師通過展示多媒體素材創設教學情景,製作網絡課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學生任務來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採用自主性學習、協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收集多媒體素材,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自主分成小組,對學校、家鄉的水資源現狀、使用以及污染程度進行調查。

五、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

(1)運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美麗水景圖》,通過欣賞大自然水體的美麗,讓學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彩,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從而產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訪環保專家》的錄像資料,讓學生初步瞭解到我國水資源的缺乏以及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激發起學生的水危機意識。

(3)出示“國家節水標誌”圖,引導學生先思考,再通過網絡搜索,查出“國家節水標誌”圖的準確含義,讓學生初步體驗網絡在學習中的作用。

2、自主學習:

(1)打開課件,點擊“學習目標”。

(2)在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件,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自主性學習。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教學所探索的核心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我在課件中收集了豐富的文字材料和錄像資料,設置了幾個優秀的有關《水資源保護》網站的鏈接,學生能方便的點擊相關鏈接查看具體內容,通過查看這些內容,能深刻的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山區的信息比較閉塞,好在今年國家給我們配備了遠程教育資源衞星接收系統,從此我們山裏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優秀的教育資源了,《校園主頁》上有《湖北教育網台》和中央電教館的《中國小遠程教育資源》的鏈接,學生點擊這些鏈接也能查看相關內容。我設置的《同步練習》有兩個目的,一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告訴學生,生產紙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們的學習或生活中儘量減少紙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如這次的練習通過電子郵件上交給老師,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只強調個別化學習是不夠的,我在課件中設計了與校園論壇的鏈接,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交流,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交流學習成果的空間。

在學習中,學生會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來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聽幾遍,感興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瞭解,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教師苦口婆心地灌輸,學生反而能更主動、更快樂、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3、學生作品製作:

開放式的自主學習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如果不採取積極有效的辦法,部分學生是很難實現學習目標的,我採用任務驅動法,設置了任務:(一)每一位學生寫一份關於家鄉、學校水污染和用水情況的調查報告,找出問題並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組以《愛護水資源》為主題,製作一個學生作品:學生網站、演示文稿、化學牆報(選其中的一項)。素材來源於網絡搜尋和社會調查,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強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對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園內張貼化學牆報,邀請學校領導和老師參加學生的社會調查彙報,觀看學生網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師生進行愛護水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一是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二是可以增強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熱愛家鄉的觀念。

5、總結評價:

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為以後的教學積累經驗。將優秀的學生作品發佈在校園網上,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設計理念

設計這堂課,主要依據《化學課程標準》中的一些精神,使學生“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逐漸學會“用”化學,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然的關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擴大信息時空,提高學習效率。”

化學熱的教案篇7

知識目標

使學生理解如何應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使學生了解應用化學原理選擇化工生產條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理論聯繫實際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領悟理論知識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樹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認識;並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

本節教材體現了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原理等理論對工業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在運用理論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

教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原理等知識,並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合成氨的生產條件。第二部分是拓寬思路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探討合成氨的發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材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使合成氨的化學反應速率增大所應採取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據實驗數據討論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在兩個討論的基礎上,教材又結合合成氨生產中動力、材料、設備、催化劑的活性等實際情況,較具體地分析了合成氨時壓強、温度、催化劑等的選擇情況。此外,還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等條件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學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討論合成氨的發展前景,拓寬學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更多地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訓練科學方法。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合成氨條件的選擇”的教學:

1.提出問題:針對合成氨的反應,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單位時間裏提高的產量,這是一個化學反應速率問題。

2.複習提問:濃度、壓強、温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的結果。

3.組織討論:

①為使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增大,應採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應是可逆反應,在實際生產中,僅僅考慮單位時間裏的產量問題(化學反應速率問題)還不行,還需要考慮如何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問題(化學平衡的移動問題)。

③針對合成氨的反應是一個放熱的、氣體總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討論為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應採取的方法。

4.閲讀圖表實驗數據印證理論:學生通過閲讀表2-4的實驗數據可知,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得出的結論與科學實驗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綜合上面的討論情況,同時綜合考慮合成氨生產中動力、設備、材料等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研究合成氨條件的選擇問題。此外,要結合合成氨生產過程示意圖,簡單提及濃度對合成氨生產的影響以及原料的循環使用等問題,以使學生理解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應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的。

化學熱的教案篇8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能與熱能。

?課標分析】

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瞭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從化學鍵入手,説明化學健與能量的密切聯繫,揭示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本質原因,然後分析了化學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儲存與吸、放熱的關係,為後面“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奠定基礎。第二部分,教材通過三個實驗説明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主要表現為熱量的形式,引出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的術語。第三部分,教材為了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圖文並茂的説明了生物體內生命活動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能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認識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係,認識化學技術在其中的重大,甚至關鍵的作用。

通過化學能與熱能的學習,學生將對化學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開發新能源中的作用與貢獻有初步認識;初步樹立起科學的能源觀;這將增進學生對化學科學的興趣與情感,體會化學學習的價值。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通過在國中的學習,他們對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這一現象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這堂課中他們要初步明確產生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什麼,就是要求他們要從感性認識升級為較為理性的認識,這就要求他們要有化學鍵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們剛剛學習過,所以接受本堂課的內容對他們來説就顯得比較輕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2、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吸放熱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

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揮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質疑、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於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參與化學活動的熱情,將化學能與熱能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樹立正確的能源觀;

?教學重點】

用化學鍵、物質總能量大小、物質穩定性來解釋和判斷吸、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深層微觀本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