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7W

一份高質量的教學反思是能夠幫助我們分析教學情況的,為了後續教學能力的提升,我們需要認真撰寫一篇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7篇,供大家參考。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7篇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1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青山不老》是一篇閲讀課文,而語文閲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陳老師在六(2)班第一次進行試教《青山不老》這篇課文,現反思如下:

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在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陳老師都在試着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但是在課堂的生成方面還是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教師的教態還可以放自然些。可能陳老師一直都是任教低年級的,今天在上高年級,在教學課堂調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調動起來,沒有讓全體學生參與思考,發言。

二、課堂語言還要精煉些,評價較單一,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學生回答問題時,感覺老師牽得太緊。老師應該注意引導、進行耐心地傾聽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沒有做到關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

四、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五、參照物太小,沒有達到比較的目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畝到底有多大時,請學生把畝化為平方米,再把3700畝同一間教室來相比來達到理解有目的。讓學生動手動腦進行計算,本來是很好的環節,但是這個過程費時比較多,而且參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這個參照物換為一間學校的話可能更形象,學生更容易作比較來理解。

六、時間的安排上還要調控好,拓展部分不夠時間來進行寫感受。在前面讀詞語時速度、節奏都可以加快點。可留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後面的環節。有點前鬆後緊的感覺。

第一次上完課後我們同科組的老師一起評課,分析存在的問題,然後一起探討更好的教學方法。在11月7日陳老師在六(1)班進行第二次試教。陳老師修改了教案,並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感覺這次上課陳老師有了質的飛越。這是一堂精彩的課。

一、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

教師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豐富,精心設計過渡語言,自然流暢。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再沒有牽得太緊。而是在耐心地引導、傾聽,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第二次上課陳老師緊緊抓住統領課文的三個問題:

1、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2、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整節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層層深入,老師進行引導、進一步感受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實現自主學習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整個課堂以大問題來進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蹟”,“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悟老人執著的種樹精神,領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溝、保護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並能説出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自然環境的惡劣,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艱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繼離世。當老農面對眼前這一切困難與痛苦時,他仍然繼續堅持種樹,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這片青山。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精神。學生積極地參與並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形象地創設情境,突破難點。

陳老師在讓學生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先設置相應的情境,再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當地環境的圖片,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所以學生很深刻地理解當地險惡的環境。

五、本節課上學生的朗讀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得非常到位,讀出了應有的情感。

總之,這節課目標要明確,抓住切入點,進行對文本的剖析,學生通過精讀、思考、感悟,老師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達到了昇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2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必須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之後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3

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後代。

1、課前,我讓同學們查找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我也準備一些有關資料以及音像資料。

2、進入新課前,我播放了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看完後讓學生暢談感受,是他們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3、因為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根據閲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

(1)重點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通過朗讀、質疑問難、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人經過15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使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

(2)對奇蹟背後的.探究:“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這個問題我讓同學們從這座山溝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考慮,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老人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

4、課文最後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文的中心句,點明瞭文章所表達的意旨。這裏我適當的穿插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個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蹟,奇蹟是做了每個人都沒有做完的事,不管多麼艱辛。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4

今天教完了閲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國小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閲讀xx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閲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閲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閲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閲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閲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

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

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

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xx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5

語文閲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閲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後,試着把握好閲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國小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可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麼傢俱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裏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説些什麼?經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閲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通過講述一位老人多年來堅持在深山種樹的故事,讓我們瞭解到了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本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是一篇很好的略讀課文。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閲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以及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巧設鋪墊,注重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二、成功之處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重視了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三、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我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反思教學反思篇7

青山不朽是一篇背景清晰、重點突出的略讀文本,即通過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瞭解青山不朽的意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的難點在於理解青山永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體現的.精神。通過這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略讀課文不像精讀那樣嚴格和詳細,但在閲讀方法上,它並不排除精讀的重點。重點仍然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閲讀。

本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文中的三個問題:

老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談論“青山不老”的含義。全班圍繞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動靜結合,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缺點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相對單一,指導語言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言表達缺乏情感,學生課堂閲讀不到位,學生小組討論時間不夠,教師缺乏情感性閲讀指導,同時閲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允許學生閲讀自己應有的情感。

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註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裏體驗課文,與課文對話。今後,我會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給大家上更好的一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