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9W

詳細的教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通過教案的制定可以避免在教學中出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7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2、在探索活動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變的。

【活動準備】

1、圓形餅乾(大、中、小)每位幼兒三塊放人盤中。

2、投影儀、電視機。

3、課前請幼兒洗手並消毒桌面。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1、觀察餅乾,感知形狀與大小,發散幼兒思維。

師:“盤子裏的餅乾你們喜歡嗎?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生活中,你還發現什麼東西是圓形狀的?”

2、品嚐餅乾,比較大、中、小。

師:“三塊餅乾比較一下,你發現有什麼不一樣的?”圖案、花紋、厚薄等。)

“請你挑一塊你最喜歡的餅乾嘗一嘗,然後説説你吃的餅乾?”(從大、中、小來分。)

“你吃的叫什麼餅乾,你是怎樣知道中餅乾的?”(讓幼中餅乾是相對大、小餅乾而言的。)

小結:“中餅乾比大餅乾小些,比小餅乾大些,安排們叫它中餅乾。”

二、在探索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

師:“剛才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餅乾,你們看,餅乾被口洧什麼變化?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餅乾被咬,掰了以後,像什麼呢?”……發揮幼兒想像探索大或中餅乾的變化。(像船、山峯、扇子……)

師:“餅乾被小朋友咬了以後,發生了許多變化,改變的形狀。”

三、請幼兒繼續吃餅乾,想像、交流。(先吃完餅乾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比較大、中、小”是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利用生活中常見物“餅乾”進行粗淺的數學活動。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幼兒在活動中感到親切、自然。活動過程,難易結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恰當的設問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多通道感知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便於幼兒掌握學習。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使幼兒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讓小班幼兒在沒有學習壓力和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輕鬆愉快地學到了粗淺的科學道理,從而掌握了有關數學的奧祕。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2

一、目標導航

1、知識與技能:通過讓學生整理3種水果學具,探索出由比較物體數量的多少到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認識符號“>”、“<”、“=”的含義,能正確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數學思考:引導學生從事簡單的統計活動,用象形統計圖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化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能夠用詞語(大於、小於、等於)和符號(“>”、“<”、“=”)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

4、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課題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準備了許多水果,邀請了幾個小夥伴一起慶賀自己的生日。教師邊説邊出示:

3只小猴子、4個蘋果、3個橘子、2根香蕉(這幾種水果凌亂地放在草地上)

2、引導學生思考:這裏一共有幾種水果?它們各有多少?怎樣才能一眼看出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

3、小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用學具擺放小猴和3種水果。

4、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擺放的結果:

5、演示:把主題圖擺放成教科書第17頁的圖,整理成象形統計圖:

3 4 3 2

6、讓學生動手數一數:圖中有幾隻猴子?有幾個蘋果、幾個橘子、幾個香蕉?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在相應的圖下出示數字(3、4、3、2)。

7、引入新課:這些物體的個數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體個數的多少的數字也有大小,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數的大小。(引出課題:比大小)。

(二)引導觀察,理解新知

1、觀察已整理好的象形統計圖,問:從這幅圖中小朋友發現了什麼?

2、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1)一隻小猴剛好可以分到一個橘子。(3和3同樣多,3和3是相等的,3等於3,3=3)。

(2)同理導出:3<4,4>3。

(3)你是怎樣認識“<”、“>”的?

交流認識、記憶“<”、“>”的方法。“左邊大,大於號;右邊大,小於號”或“大於號開口朝左邊,小於號開口朝右邊”等。

(4)用遊戲的方式熟記這三種關係符號:教師説符號名稱,學生舉牌,教師舉牌,學生説符號的名稱。

(三)深入觀察,靈活運用

1、繼續觀察主題圖,問大家還能説些什麼?

如:(1)猴子的只數比香蕉多,不夠分,主人應先讓客人吃。得到:3大於2 2小於3

3>2 2<3

(2)同理,還可以得到:4>2,2<4等。

2、創設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個蘿蔔,跑來5只小白兔,如果一隻兔子吃一個蘿蔔,夠不夠?

(四)課堂小結,深化鞏固

1、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2、教師概括: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可以用關係符號“>”、“<”、“=”來表示,“大口朝較大數,尖尖朝較小數,大口朝左邊大於號,大口朝右邊小於號”。

3、開放練習:讓學生用1、2、3、4、5及“>”、“<”、“=”符號組成不同的式子,然後交流。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識“>”“t;”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説:稱稈 鴨子 耳朵 紅旗 小棒。

生配合回答1~5各數

1.教師報數請學生拿:2、5、3、1、4。

2.4、2、5、1、3,請學生把以上幾個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同桌互相檢查、糾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設計意圖]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開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時出示主題圖)。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於是他們跑到花果山上採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時出現了小小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小猴們分水果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問:1.圖上有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

2.圖上有幾隻猴子?如果每隻猴子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

(二)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指導學生操作學具,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説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字。

(2)教師説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説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於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於3”。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學生操作學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2)請學生觀察“>”,教師及時板書簡筆畫,“一條大魚和小魚,大魚在前讀大魚”,學生學説順口溜幫助其進行形象記憶。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條小魚和大魚,小魚在前讀小魚。”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誰和誰比較進行教學,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回答後,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在前用大於,小數在前用小於,相同數間用等於;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

5.發散思維。

(1)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於幾,幾小於幾?

(2)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時出了什麼問題嗎?(培養學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你們説説怎樣分才公平?(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後讓學生各抒己見。

三、方法應用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隻燈籠,誰多誰少,幾大於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隻小猴,誰多誰少,幾小於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注意巡視,及時批改。

3.請學生讀一讀兩道算式。

(二)做教科書第21頁練習二第5題學習小組的同學互相説圖意:

1.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小於幾?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數字幾來表示,幾大於幾?

(三)遊戲:比一比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於幾?”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什麼和什麼比,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這節課大家學會了什麼?

五、課堂檢測

(一)遊戲:看誰找得快

1.教師出示數字2和4,問:中間用什麼符號連接?請學生快速在學具盒裏找出今天學的符號,舉起來,看看誰最快。

2.小組遊戲:請學習小組的組長出示兩個數字,其他同學找符號。

3.填第22頁第6題,相互評價。

(二)出示第17頁下面思考:

(1)學生自由看圖:你從圖中看到了什麼?

(2)小免和胡蘿蔔各有多少?請你一數

有誰能夠把你數出來的個數分別是多少寫出來?

(指名上台寫)

(3)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4)一隻小免吃一個蘿蔔,夠嗎?你有什麼好辦法讓他們夠吃?(再增加一個蘿蔔或者是 趕走一隻小免)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5各數的實際含義,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來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運用“=”、“>”、“<”來描述數的大小。

2、學生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開火車數數。

2、説一説上節課學了哪些內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讓學生回顧怎樣區分“=”、“>”和“<”,藉助順口溜來記憶。

二、鞏固提升

1、完成練習三第1題。

(1)指導學生看第1幅圖,然後説説這道題是什麼意思。

(2)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後全班交流。

2、完成練習三第2題。

指導學生看圖理解題意,然後獨立解答,小組內相互交流,最後全班評價展示。評選出每組畫的同學,讓其他學生説説為什麼好,好在哪裏。

3、完成練習三第3題。

(1)師: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2)師:“數一數,比一比”是什麼意思?怎樣數才不會數錯?

引導學生先數出小狗和小貓以及花朵的數量並把數字寫上去,再進行比較。

(3)還可以怎樣比?

4、完成練習三第4題。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2)師:圖中都有哪些動物?它們的數量分別是多少?

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除了動物,你還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充分地説,鼓勵學生把一句話説完整,並且出示相應的數字卡片,進一步理解1~5各數表示的實際含義。

(3)師:小鳥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嗎?

?設計意圖】

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有序看圖的學習習慣。通過數一數活動加深學生對於1~5每個數字的含義的理解,並進一步建立數與圖之間的聯繫,培養良好數感。

5、完成練習三第5題。

(1)引導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説一説的方式來表示1~5這幾個數字。對於學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同桌互相交流,説一説自己是用什麼方式表示出的這幾個數字。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示?

6、完成練習三第6題。

(1)出示愛心桃和三角形,讓學生説一説它們各有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4=4。

(2)讓學生給圓形塗色,要求圓形要比愛心桃多。

師:圓形要比愛心桃多,應該怎麼塗?

先讓學生説一説應該塗幾個圓,再指導學生填空。圓形有5個,所以圓形比愛心桃多,5>4。

(3)師:五邊形比愛心桃少,應該怎麼塗?

提示學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訴學生只要比愛心桃的數量少就可以,讓學生體會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塗的數量要和式子相對應。

7、完成練習三第7題。

讓學生先觀察這幾個數字,再填入正確的括號裏。使學生體會4大於2,也可以説成2小於4。

8、完成練習三第8題。

先讓學生觀察珠子的排列規律,再用水彩筆塗一塗,最後把數量填入括號裏。

三、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19頁思考題。

師:這隻猴子説的對嗎?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四、總結昇華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又有哪些新的收穫?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信息窗三。

教材簡析:

本節課的學習是建立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應用題以及初步掌握萬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之上的。教材呈現的是小女孩參觀姥爺的花圃的情境。藍天、小鳥、蜻蜓、樹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活畫卷。通過圖中提供的各種花卉的棵數和已賣出花卉的棵數,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綜合應用萬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題思路。

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並能結合具體情境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感受混合運算在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作用,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談話:同學們,這兩天我們和小麗一起來到了姥姥家,給姥姥、姥爺帶來了禮物,還參觀了養鴨場。今天,我們再和小麗一起去姥爺的花圃看一看,好嗎?

(課件顯示不出現數學信息的畫面)

談話: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嗎?你都看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和情景圖的引入,以學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動(買禮物—參觀養鴨場—參觀花圃)為素材,構成“情景串”,既使學生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又易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觀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賣出花卉的信息,提出問題。

一串紅:上午賣出80棵

下午賣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賣出35棵

月 季:下午賣出78棵

(畫面上顯示出已賣出花卉的信息 )

談話:很多人都來買姥爺種的花,姥爺細心地把每天的賣花情況做好記錄,這是其中一天的記錄。仔細觀察,你都發現了什麼?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

(1)一串紅一共賣出多少棵?

(2)這三種花一共賣出多少棵?

(上述問題可直接讓學生口頭列式解決)

談話:看到這些賣花的信息,你還想了解點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

(1)這些花原來各有多少棵?

(2)賣出後,各剩下多少棵?(師隨着回答 板書:各剩下多少棵?)

(學生能談出想法即可,如果談不出教師也不必勉強。)

談話:小麗也想了解還有哪些信息,我們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設計意圖]先出示關於賣花的信息,目的是讓學生簡單的做一分析之後,主動地想到“原有的-賣出的=剩下的”這一數量關係,自然而然地教給學生一種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對信息的選擇也多了幾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問題。

鬱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鬱金香多60棵

一串紅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紅少180棵

(畫面上補充顯示其他信息 )

談話: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從中瞭解到什麼?

引導學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問題。

學生可能發現:

(1)一串紅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紅少180棵,鬱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鬱金香多60棵。

(2)根據一串紅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紅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來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據鬱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鬱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來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談話:我們從圖中瞭解到這麼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關兩步計算的問題嗎?(學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問題)

(1) 一串紅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來山菊花和一串紅一共有多少棵?

(5) 鬱金香和月季花原來一共有多少棵?

教師隨着學生的回答板書問題。

[設計意圖]將信息分層次地出現,有助於學生對信息進行有條理地分析、整合、梳理。這樣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又照顧到個體差異。知識的呈現過程層次清楚,能組織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中來。

3、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談話:大家提出這麼多問題,真棒!下面我們先來解決“一串紅、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嗎?

(1)解決問題:“一串紅剩下多少棵?”

談話:要求出“一串紅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嗎?

引導學生回到情境圖中找到合適的信息,並列式解決問題。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紅原有450棵減去上午賣出80棵,再減去下午賣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賣出多少棵,再用原來的-賣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時講清思路,鼓勵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倡導算法多樣化。

(2)解決“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談話: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紅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紅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賣出35棵。

談話:你想怎樣解決,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內交流解題思路,並列式計算。

全班交流,學生可能出現二種分析思路:

①從問題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來有多少棵山菊花,再減去賣掉的,算式:450-180-35

②從條件入手。根據一串紅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紅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減去賣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講清解題思路即可,教師隨着學生的回答板書:450-180-35,提問先算什麼,求出什麼?後算什麼,又求出什麼?)

(3)解決“月季剩下多少棵?”

談話: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分析思路,並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時由板演的同學當小老師,講述解題思路以及計算方法。

(4)讓學生口頭解決剩下的其他幾個問題。(重點讓學生説清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本信息窗呈現了豐富的信息,學生通過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許多不同的問題。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決定從分析“賣花”信息入手,着重解決“三種花各剩下多少棵?”這一問題。其中“一串紅剩下多少棵?”對於學生來説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較而言較難理解一些,因此解決時教師引導學生找信息,小組合作分析解題思路;至於“月季還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學習做基礎,解決這一問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自主練習第1題。

以“開小火車”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口算,增強團隊意識。

2、自主練習第2題(如果時間充分,可再補充一些混合運算式題)

以“爭奪小紅旗”的形式組織學生獨立計算,小組訂正。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小紅旗多。

[設計意圖]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樂於比賽的特點,將枯燥無味的式題以比賽的形式出現,既調動了學生計算的興趣,又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同時倡導小組合作交流、創設和諧愉悦的課堂氛圍。

四、課堂總結。

談話:這節課大家學得高興嗎?你有哪些收穫?(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引導探究兩位數比較兩位數的規律1。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究總結兩位數比較兩位數的規律。

教學方法:

教法:引導探究法、練習法

學法:

討論法、鼓勵發

教具準備:

例4放大圖兩幅、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教育

一、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課。

二、五月是份民族團結、所以經常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十位是8的兩位數有

(80。81。82。83。84。85。86。87。88 。89)

2。比89多1的數是()

比89少1的數是()。

3。 84是由()個十和(4)個一組成的。

同學們表現真棒,看來你們把昨天的數的順序掌握的很好了,那麼我們今天來學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二、新授。

教學例5。

(1)出示計數器圖。

讓學生觀察後問:

“左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右邊的計數器表示多少?”學生回答後,老師板書:23 25、又問:“23和25這兩個數相比較,哪個數大,哪個數小,應該怎樣表示?”老師在○裏填上“

(2)出示小棒圖2。

教師問:左邊有多少根小棒?右邊有多少根小棒?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2 37

教師追問:“左右兩邊的小棒,哪邊的多?(左邊多)42和37兩個數比較。哪個數大?”

學生回答,老師再做説明,42和37相比較,42大,37小,我們用“>”來表示它們的關係。

3、另一幅圖創設情景,幫小烏龜回家:提問個別學生誰大於誰?把你的想法説給大家聽一聽。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第42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巡視指導,對有困難學生可對照數目表,做完後集體訂正。

2、擊掌辨大小遊戲:出示卡片,並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四、課堂小結

兩位數比較兩位數,十位相同,個位大的那個數就大。兩位數比較兩位數,十位大的那個是就大。

五、作業:完成同步練習冊比較大小。

板書:比較大小

2337教學反思:

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反思如下:

學生語言表述不清楚,不流暢;這節課我主要訓練學生會説誰和誰比,誰大於誰,誰小於誰,學生表述比較費力,在後面的教學中必須加強訓練。

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大小教案篇7

學習目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瞭解數位(個位、十位、百位)的意義及順能正確地讀、寫100以內的數。

過程與方法:能用100以內的數描述身邊的事物,體會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感受數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1、在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中,學生能正確的讀、寫100以內的數,掌握比較大小的方法,會用“>”、“t;”、“=”表示比較的結果。

2、能夠正確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教學準備掛圖、小棒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觀察情景圖

1、同學們也讓我們踏上神祕的南極大陸進行實地考察,好嗎?

2、你在南極大陸上都看到了什麼?看誰能把話説完整。

3、先讓我們估計一下,天上有多少隻賊鷗?冰上有多少隻賊鷗?冰上有多少隻企鵝?

學生試着估計一下,並説説是根據什麼估計出來的?

二、提出問題

看樣子南極的朋友還真不少,就讓我們用數字把朋友的數量記錄下來好嗎?

三、解決問題

1、想一想,這些數字你想怎樣記?

2、把你的好辦法,跟小組的同學説一説,讓他們幫你聽聽怎麼樣。

3、你能把這些數字記錄下來嗎?試一試。

4、相信你會把這些數字讀得非常正確。

5、小組同學交流想法,並用計數器演示。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計數器幫助演示數的寫法,並讓學生説説每一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加深數位意義的理解。

6、小組內一個同學用計數器演示,其餘同學讀數並把數字記錄下來

7、:通過讀數和寫數,你都有什麼發現?

揭示:讀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四、應用拓展

1、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我們的周圍什麼地方用到數字?(全班學生的總數、男同學的人數、女同學的人數等等)。先讓學生用該數字説一句話,再讓其餘同學把數字記錄下來。

2、“自主練習”第1題,先讓學生獨自做題,把自己寫的數讀給小組同學聽,在小組內交流寫法。

3、“自主練習”第2題,先讓學生整體觀察這張表,有什麼發現?再讓學生獨立填寫各空格里的數。填完後,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有什麼發現?

小組交流。

全班彙報。

五、課堂: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第(2)課時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上節課我們在南極考察時看到了天上有47賊鷗,冰上有32只賊鷗,看到這兩條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2、學生自由提問。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如果出現“一共有多少隻賊鷗?”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數出賊鷗的總數,如果有學生會計算的話,可以計算出來,但對學生不作統一要求。如果學生不能提問出“天上的賊鷗多還是冰上的賊鷗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問。

二、解決問題

1、“怎樣才能知道天上的賊鷗多還是冰上的賊鷗多?有什麼辦法?”讓學生知道問天上的賊鷗多還是冰上的賊鷗多,其實就是比較47與32的大小,“怎麼比較47與32的大小呢?”

2、學生獨立思考。

3、小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

三、拓展應用

1、“自主練習”第3題,學生獨立做,做完後小組交流想法。

2、“自主練習”第5題。

(1)同學們先用小棒擺一擺,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擺的。注意讓學生把圖中的條件和問題表述清楚。

(2)在理解圖意後列式計算。

(3)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樣想的,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

(4)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法做第5題。

3、“自主練習”第7題。

(1)、先讓學生明白題意。

(2)、學生獨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選擇的結果和想法。

(3)鼓勵學生説己的想法。

四、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