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寬和窄的教案模板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為了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教案的制定是很關鍵的,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數學寬和窄的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參考。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模板8篇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情感與態度:在學習中使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於題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學約好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時48分出門,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1)在這段文字敍述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

早晨7時48分出門;

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2)9時15分、7時48分、1小時23分各表示什麼,有什麼不同?

9時15分、7時48分表示時刻,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

1小時23分表示時間,是指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

(3)出示問題“小丁丁幾時幾分到達動物園門口”這是求時間還是求時刻?

是求時刻

(4)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關於時間的計算的問題。(出示課題)

[對於學生經常會混淆的“時間”“時刻”這2個數學用語進行簡單的辨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明確地知道是要求什麼?]

二、中心階段

1、請學生試着計算。

2、彙報

(1)畫圖

(2)豎式算

注意:這步計算,“分”的計算滿60要向“時”進1,因為分與時之間的進率是60。

答:小丁丁9時11分到達動物園門口。

3、比較2種方法得出2種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觀、很簡潔。

4、小結

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來解決某一時刻經過多少時間會到哪一個時刻的計算問題。

三、練習階段

7時50分+45分=()時()分

8時26分+2小時37分=()時()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實驗,獲得有關容量守恆的經驗。

2、樂意動手動腦探究水的變化,瞭解它的主要特性。

3、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容量比較;

2、標有刻度的瓶子,水,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提問

1、出示趣味練習:容量比較教師:小朋友看一看這六瓶水是一樣多的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小結:現在我們想辦法做一下實驗,比較一下水的多少吧。

二、實驗操作

1、教師:用什麼辦法驗證呢?怎麼操作?

要求:實驗用的兩瓶水不能混在一起,實驗時動作慢一點,避免將水灑出影響實驗結果。

2、記錄實驗結果

(1)高矮不同的兩隻瓶子方法是通過比較水位的高低,我們可以看出瓶子的水是一樣的。原來瓶子的高矮是不影響水的多少的。

(2)粗細不同的兩隻瓶子小選擇兩個相同的空瓶,把裝在大小不同的瓶內的飲料倒入其中,比較出飲料一樣多。

方法,任選一個瓶子,將一瓶飲料倒入,用筆畫或粘紙條的方法做標記,把飲料倒出後再將另一瓶飲料倒入該瓶,看飲料位置與原來留下的標記是否一致,比較出飲料一樣多原來瓶子的粗細是不影響水的多少的。

(3)一隻含內容物的的瓶子內容物為石子方法是取出瓶中石子,比較水位的高低。

內容物為海綿小結:方法是將海綿中的水擠回瓶中,比較水位的高低。

原來瓶子裏面是否有物體是不影響水的多少的。

3、總結:瓶子的高矮、粗細、內含物是不影響水的多少的,這種現象就叫做容量守恆。

三、活動延伸想一想,如果把兩塊一樣重的橡皮泥塞進不同形狀的瓶子裏,橡皮泥會變重嗎?回去試試看吧!

反思

本節教學,課前我準備不充分,語言組織不嚴謹,在環節上銜接不好,以至於活動層次有點不分明。這個活動的教具太多,擺放的問題我考慮的不周到。針對這個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課後我深入地反思,希望在下一次活動中,能夠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

理解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正確計算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計算,説出下面各題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頁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敍述四幅畫的內容。

2.嵌入數學問題:(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業沒分到,怎樣用算是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並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這個內容不是國小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問:怎樣列式?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

2、同學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説説,教師板書。

3、指板演題,問為什麼十位上要寫0?

4、你有什麼看法?學生討論後,教師把省去的.這步去掉。

小結:這題是怎樣計算的?

5. 試一試。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題問:為什麼6015÷3上的中間會有兩個0?強調簡便寫法

6. 出示計算 420÷3

學生説,教師板書。問:商末尾這個0能省略嗎?為什麼?強調簡便寫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要注意什麼?

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商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幫助廣大國小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祝大家學業進步!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釐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釐米”。

電化教具:

電腦,投影儀。

學生學具:

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二、創設情境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麼方法來説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一用手量,然後再統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測量結果,發現了什麼?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麼,有什麼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麼?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範,讓學生討論錯在哪裏,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四、理解與應用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台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

六、作業

1.書p15 1、2

2. 《自主練習》p6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不含括號的乘法和加、減法兩步混合運算 的運算順序,並能按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類比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並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將本課學習的策略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教學準備:

課件、常規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談話:你有過到商店買東西的經歷嗎?在商店裏購物時,你 遇到過怎樣的數學問題?

2.出示例1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自主觀察。

3.提問:小軍和小晴一起來到商店想買一些學習用品。你能看圖説説,圖中有哪些學習用品,它們的價格各是多少嗎?

二、互動新授

1.引導學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1)出示問題(1):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2)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答。

(3)通過交流,板書學生所列的分步算式,並要求他們結合列出的算式説説思考的過程。

(4)引導綜合算式。

介紹:像剛才這樣,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時,列了兩道算式,並一步一步地去解答,這種方法叫“分步解答”,這兩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們還可以把這兩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兩步運算的算式。 結合解題思路邊介紹,邊板書“綜合算式”:5×3+20。

(5)初步理解運算順序,介紹書寫格式。

提問:用這道綜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應該先算什麼? 師明確:用綜合式計算時,一般要寫出每次計算的結果,並用遞等式表示。先在原題下面,即第二行的左邊寫“=”,再在“=”後面寫第一步運算的結果,沒能參加運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接着對齊第二行的“=”,在第三行寫“=”,並在“=”後面寫第二步運算的結果。(教師邊説邊板演)

讓學生照樣子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6)認識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提問:觀察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書課題:混合運算) 學生獨立思考後,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2.引導學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1)出示問題(2):小晴買2盒水彩筆,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

(2)啟發: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怎樣想?

(3)鼓勵:試着列出綜合算式,如有困難,可以先列分步算式。

(4)討論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提問:這道綜合算式應該先算哪一步? 要求學生根據確定的運算順序,試着用遞等式計算。

3.歸納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引導比較:觀察2道綜合算式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指出:在這樣的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中,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後,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再讓學生完成計算。

2.“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獨立思考,標出每題的錯誤之處並改正錯誤。

(2)彙報交流,引導反思:進行混合運算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4.“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計算出每組上面的得數,再和下面的數進行比較。最後集體交流,説説計算的方法。

5.“想想做做”第5、6題 讓學生先讀題,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再列式解答,最後交流彙報。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即在沒有括號的算式中,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6

教學內容:

課本22頁例3和做一做及練習四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地點為觀測點判斷方向。

2、在學生學會確定任意方向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3、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教學用具: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師:老師站在大家的正東方向上,那麼你們站在老師的什麼方向上呢?(西方)對,我們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

2、分別指兩名學生,讓大家根據方向説一説他們的位置關係。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先弄清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再根據兩名學生的位置分別説一説誰站在誰的方向上,使學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對關係。)

3、師:今天我們就來繼續研究兩個物體位置的相對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對上兩節課學習內容有一個大體的回顧,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22頁例3主題圖。

(1)讓生觀察地圖

師:北京和上海兩地相距大約1000千米,説一説,上海在北京的什麼方向上?

①組織學生用直尺,量角器測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麼方向上。

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②討論: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30℃方向上,那麼北京在上海的什麼位置呢?

組織學生觀察上圖,在小組中討論,然後交流説一説。

出示提示

1、確定以誰為觀測點,並建立方向標。

2、用語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體位置。

討論後每組選出一名同學在班內彙報。

生彙報。

可能會説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師對照圖示指一指,肯定兩種説法都是正確的。

師小結:以北京為觀測點,上海在北京的南偏東約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為觀測點,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觀測點不同,物體的相對位置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2、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並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

2、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

2、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製折線統計圖,並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係,以後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__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後來,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青少年中敢於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____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____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説,邊通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複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裏你得到了什麼信息?(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説的信息,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根據數據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瞭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____—____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後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課件演示)

數學寬和窄的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5以內的序數,練習從不同方向進行序數點數的方法。

2、激發幼兒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興趣,感受遊戲的樂趣。

3、能與同伴合作,並嘗試記錄結果。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1、小動物若干,立體狼堡一座、小手貼

2、塑料泡沫墊拼貼的狼堡

活動過程:

1、接到電話,羊村裏的羊兒們都被灰太狼他們抓到狼堡裏去了,我們要怎麼辦?先來看看狼堡的地形,觀察使幾層樓,每層樓有幾個房間。

2、在立體狼堡上分別找灰太狼、紅太狼、小白狼住在幾層樓的第幾個房間?(強調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兩種方法,在立體狼堡上左邊和下面貼上一隻點數的小手)。

3、認識地上的狼堡圖,回憶灰太狼、紅太狼、小白狼住在幾層樓的第幾個房間,貼上相應的圖片,別進了狼兒的房間。

4、帶上自己喜歡的動物胸飾,按照指令找相應的房間。

5、教師在相應的房間放上羊兒,請小動物聽指令營救羊兒。

6、在歡快的氣氛中將羊兒送回羊村。

教學反思

1、幼兒在本節課中非常積極。

2、幼兒通過這節課深刻的認識到了5以內的序數,由於教具比較新穎,遊戲比較多,幼兒在本節課中玩得非常開心。

3、本節課的設計簡潔明瞭,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在玩中輕鬆學到了知識。

4、在認識5以內的序數的同時,幼兒還能正確的認識到了動物們愛吃的東西。

5、在跳田遊戲中,幼兒還可以提高自身的跳躍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