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8篇 優秀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簡易易懂、提高學習效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26K

本文介紹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包含了數字的認識、簡單的加減法運算、簡單的幾何形狀等內容。這些教案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並提高計算能力,同時引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8篇 優秀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簡易易懂、提高學習效率

第1篇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概念,並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1、猜體重?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麼做單位?(板書:千克?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板書:1千克=1000克)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水果市場逛一逛。看,這裏到處可見一箱箱的水果,真熱鬧啊!讓我們拿一個大蘋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個蘋果重200(克)]

[出示:一卡車蘋果重3()]一卡車蘋果的重量是3克,還是3千克?都不恰當,是吧?因此,人們就又規定了一個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單位——噸。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噸與千克有什麼關係呢?

1個同學的體重約是25千克,4個這樣的同學約重多少千克?(約100千克)

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約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聯繫班中40個體重約是25千克的同學,讓學生感悟1噸的重量。

(3)你能説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嗎?請在小組內相互説説。

小結: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

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後,提問:“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千克和克呢?”

4噸=4000千克,因為1噸=1000千克,4噸就是4個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噸,因為1000千克就是1噸,3000千克有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就是3噸。

2、在一輛載重是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為什麼?

大家好!我叫小馬虎。星期日旱晨我從2分米的牀上起來,洗刷完畢,就去吃旱飯。我吃了一個50噸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後開始做作業。我做的幾道題是這樣的:

下午我去逛公園,看見公園裏有一隻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時30分我睡覺了。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後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説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於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於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教案8篇 優秀三年級數學課教案:簡易易懂、提高學習效率 第2張

第2篇

1.通過操作、觀察,掌握利用連乘、連除列出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2. 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列式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師:同學們,我們來到了美麗的生態園,在這裏,到處是五顏六色的花,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板書學生梳理出的數學信息)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1)師:要解決三種顏色的花一共擺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啊?怎樣列式?

學生列出算式,教師適時出示課件5×8=40(盆)、3×40=120(盆),追問:你能説一下你所列的兩個算式的含義嗎?

學生回答,教師提升:通過分步列式,先求出1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分佈計算的過程,並引導學生兩個算式所表達的含義。

組內交流,討論綜合算式的列法,並講解出該綜合算式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然後教師利用課件演示綜合算式的含義,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再看情境圖,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導學生列出分佈算式。

在學生自主學習、列式的基礎上,師:誰願意到黑板上來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佈算式?

學生板演自主學習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質疑:96除以2表示什麼?48為什麼要除以4?

學生:96÷2=48(盆),表示每個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個花架有四層,每層有12盆。

學生回答,教師提升:對,先算每個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層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後教師利用課件進行演示講解。

師:誰能列出一個綜合算式?小組內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質疑:96除以2表示什麼?為什麼要除以4?

學生回答,教師適時提升:對,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個花架上,每個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個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層,每層有多少盆花。教師利用課件演示,講解。

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畫面,找到已知信息和問題,明確數量間的關係,並獨立解決。

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畫面,找到已知信息和問題,明確數量間的關係,並獨立解決。

師:同學們,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麼收穫?(課件出示教材豐收園圖)

學生可能回答:我會積極學習了。教師適時追問:你哪個環節最積極?學生可能説:擺一擺,操作方面。

學生也可能回答:我學會提問了。教師適時追問:你都問什麼問題了?(課件“會問”綠蘋果圖片飛出果籃,同時出示問題:你都問什麼問題了?)

學生選擇學具,利用擺一擺,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第3篇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

(2)筆算。哪類題目要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這裏的兩位數我們指的是一般的情況,不包括整十數

(3)估算。估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把兩位數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數來估算的。估算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

1、其實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們前面口算中出現的那類題,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筆算。

(1)、談話:今天我們仍然到奶牛場去參觀,看看奶牛場一天能生產多少牛奶。(出示主題圖)

(2)、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能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問: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有什麼不同的地方?(0沒有和什麼數位對齊)

猜: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在算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它)

把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比一比,你更喜歡哪個豎式?為什麼?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學生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積的末尾0的處理。

這是一道三位數乘四位數,你能不能用新學的辦法來計算?

隨學生回答並板書,結合板書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這樣就會了,不過最後還要加上3個0。

看來學了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一些更難的計算。

問:題目要的是什麼?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你能想到什麼?

看圖説説圖意,再列式計算,説説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説説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後,再指名説説算

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

學生獨立閲讀題目後,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

這部分教材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筆算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和估算以及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結果,然後介紹簡便的筆算方法,這樣安排可以減少計算的錯誤,並使學生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

第4篇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説説知道了什麼,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麼?以及聯繫與區別。

4、第5題,先獨立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第5篇

1、通過總複習,使學生對“時、分、秒”和“千米和噸”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計算和估算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觀念,克千克和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各單位之間的進率。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數學中我們已經學了幾組表示事物及其特徵的特定單位。你們知道有哪些單位嗎?

出示時間單位時、分、秒。討論:怎樣才能感受和記憶這些時間單位?

讓學生從鐘面的認識,1時、1分、1秒內所幹的事情,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等方面複習時間知識。

讓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用語言描述,全面複習所學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

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全面複習所學的質量單位及其進率。

出示課本第122頁的第9題,讓學生説一説題意,再獨立解答。最後交流自己的算法。

結合課本第10頁的第4題,讓學生根據路程的遠近,猜一猜他們是步行、乘車還是乘飛機?

通過第125的第8題,使學生掌握千克與噸之間的計算與估算。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複習了哪些知識?你掌握的怎麼樣?還有什麼困難?

第6篇

1、知識與能力: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運用噸表示物體的重量;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並服務與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知道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1.故事激趣:熊老弟、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走到一座小橋前發現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限重1噸”。這是什麼意思?它們能過橋嗎?該怎樣過?

a、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舉例)用地秤來稱。

2.感知1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激趣:1噸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嗎?

推算:一個三年級的學生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是1噸?

觀察感知,形成表象:請40個同學站在講台上,這些同學的體重合起來就大約是1噸。

1.這4個動物能過橋嗎?他們該怎麼過?你還要知道那些條件才能知道?

2.老師們也想去運動場看看,你能告訴他們該怎樣過橋嗎?

談話:簡單介紹黃河大橋在兩年內就修了兩次的原因。黃河大橋上現在需要招聘一批檢查員,你想去嗎?

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限重13噸”,下面這些車能通過嗎?

b、楊大哥的車裝載3頭大象,每頭大約重5噸。 c、李師傅的車裝載6噸大米和7000千克的麪粉。

d、張大伯開着一輛限載4噸的卡車裝載着10頭牛,每頭大約重500千克。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説什麼?(告訴學生:在陝西省80%的車禍都是由於超載造成的。)假如你的親戚中有人是司機,你今天回去會對他們説些什麼?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腸,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坐上了大約重1克的出租車,來到了動物園。我們先看了大約重80噸的熊貓,又看了大約重8千克的大象。我説:“這麼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吧?”爸爸説:“不對,世界上最重的動物是藍鯨,一頭藍鯨的重量大約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頭藍鯨的重量就相當於二十幾頭大象的重量,二十幾頭大象擠在一塊該有多大呀?藍鯨可真大﹗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四、加強練習、鞏固提高(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經常用到數學知識。

第7篇

1.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就連火車上都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用乘法的知識解決乘火車中的數學問題。想試一試嗎?(板書課題:乘火車)

①、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自學要求:圍繞思考問題進行自學,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和同桌小聲地進行交流。

(1)老師這裏也有一個問題,你們能解決嗎?出示問題:5節卧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請小組同學派代表板書計算過程,並口頭説明計算過程,只要學生的算法是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再討論豎式得數360的“0”漏寫得“36”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積的個位上的“0”處理問題。

將本題與上節課例題(出示16×4的豎式計算過程)相比較,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兩題的豎式計算過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3、總結方法:筆算連續進位的乘法,關鍵是不要忘記加低位進上來的數。

第8篇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裏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2、有沒有看過春節聯歡晚會啊?什麼時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時刻啊!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②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③也就是説一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麼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幹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鍾,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②師:一整天結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③從這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現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現在你能從圖上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繫和區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②從普通計時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説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並把它轉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1、我們的手錶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圖中的情境説説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在的人們離不開鐘錶,可是很早以前並沒有鐘錶,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體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後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着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後來,人們發明了鐘錶,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到網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