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教學反思9篇 從語言活動教學中探究學生思維習慣與能力的培養——一位文輯的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1W

本次活動旨在討論語言活動教學的有效性,並對其中的優點、不足以及改進方向進行深入探討。參與者將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學生語言學習的理解以及如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提高等,以期為實現更好的教育目標提供思路和借鑑。

語言活動教學反思9篇 從語言活動教學中探究學生思維習慣與能力的培養——一位文輯的反思與思考

第1篇

本週的主題是《中國娃》,它的目標是讓孩子們瞭解中國的地大物博,和一些我們中國的國粹,漢字作為我們中國的象徵標誌之一,藴育博大的文化,讓孩子們瞭解我們有趣的漢子包括象形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而且考慮到孩子們馬上就要上國小了,到時候識字量就會相當大,所以我覺得讓孩子們多認識一些漢字是很有必要的。

在活動的設計時,我考慮到本班幼兒的特點以及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目標:

1、瞭解漢字的起源,知道漢字是中國人發明的文字。

3、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漢字,產生對漢字的興趣。整個活動的設計能夠考慮孩子的特點,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合理的安排、組織每個環節。活動從始至終都能夠較連貫、較順暢的組織,環節與環節的銜接也能做到承上啟下且逐步加深。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非常的高,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裏,並在活動中體驗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整個活動的設置我都以幼兒為主體地位,基本能達到活動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但我在組織的過程當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1、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幼兒在家裏收集更多的有關象形文字的圖片資料。這樣也可以對象形文字有一個更深刻的瞭解。

2、在整個活動的最後我沒有讓幼兒進行發散的思維,只是侷限在了我現有的、準備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見漢字,包括廣告牌、宣傳單、報紙、電視等等。

3、在提問時孩子給孩子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由於太受時間的限制,提問時太過於倉促了。

語言活動教學反思9篇 從語言活動教學中探究學生思維習慣與能力的培養——一位文輯的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七色花》這篇文章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姑娘,因為迷路,從老婆婆那裏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就用這七片花瓣實現了她的七個願望,用最後的一片花瓣,幫助殘疾人維佳恢復了健康,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做有意義的事,要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在《七色花》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邊閲讀邊猜想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採用多種形式的閲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教學活動中通過設計不同的互動環節,如: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等,把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討論中,我又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實現什麼願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大家都爭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與別人分享,給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和交流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一下子激活了他們的思維火花。

課堂是幼兒舒展靈性的空間,只要留給他們一定的思維、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幼兒暢所欲言,再加上老師的引導、鼓勵,那麼孩子的靈性可以進一步得到舒展。這一節課,我最大的收穫是感動,讓我發現孩子們都有一顆善良、美麗的心靈。

2、充分運用好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合理引導幼兒的想象力。

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讓幼兒擁有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勇於表述自己見地的機會,給孩子們創造自主、寬鬆、充滿樂趣的互動環節,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在快樂中學得本領。

第3篇

活動前,我讓家長與孩子談一談孩子名字的含義和故事,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大膽交流表達,瞭解自己名字的與眾不同以及家長對自己的期望。

活動時。首先,我們從外形感知"我和別人不一樣",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記錄從粗略到細微發現了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既是對幼兒觀察能力更進一步的培養,也有利於幼兒感受個體的多樣性。當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平時未注意到的某些特徵時,他們會顯得興奮和好奇,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將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有的孩子在探索中發現我們的名字也是不同的,名字也是區別他人的一個方面,但對於自己的名字的獨特性和含義幼兒瞭解的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認識名字的機會。

由於最近都在上有關樹葉的主題活動,小朋友們對身邊的落葉都很熟悉,所以孩子們對活動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最後的仿編詩歌,我發現孩子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很仔細,袁帥説:“樹葉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蟲爬過來,躺在上面,把它當做搖籃。”、汪涵説:“樹葉落在草地上,小豬拿起來,把它當做扇子。”等等,小朋友好象對仿編詩歌很感興趣,於是我就把他們編的句子合起來編到詩歌裏,小朋友聽到是自己編的句子,都非常興奮,編的就更起勁了。

雖説到最後活動將近半個小時,但時間好象還是太短。於是,我就請小朋友活動後找個好朋友一起編,或編給老師聽。活動後我想,孩子對仿編詩歌的興趣這麼高,何不請他們把編好的句子讓爸爸媽媽寫好帶到幼兒園來,再編成新的詩歌,貼在班級裏,孩子們肯定會更開心的。

第4篇

本次活動中為了孩子們能更好地掌握好《十二生肖歌》的內容,讓孩子們能對十二生肖的名稱及排序掌握更為熟悉。在課前我先收集十二生肖的動物圖片,有的是從貼紙上貼下來。自己也製作了一個我的生肖。製作一些頭飾可放在語言區。我先出示我自己的生肖,提問:這是老師的生肖,什麼?大家都興奮的説是雞,我媽媽也屬這個,有的説我媽媽屬猴、狗………通過提問讓幼兒初步瞭解十二生肖的基本名稱。然後提問幼兒你的生肖是什麼?接着出示十二生肖的圖片,請小朋友按着次序排好隊來了,請幼兒依次説出動物名稱。接着學習兒歌前三句,教師念後一句兒歌內容,邊念邊出示背景圖片。我們採取互相換形式朗誦,在熟練兒歌內容後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掌握兒歌內容及動物的順序。我們玩了一個“猜猜小動物”的遊戲,先出示動物圖片然後讓幼兒排第幾。這個遊戲幼兒非常感興趣,大家都急着公佈答案。先採取小組形式,讓小組長抽一個動物圖片,然後幼兒猜該動物排第幾。只要説出數字就行了。

在整個活動中,我通過遊戲的方式能較好地把握好孩子的興趣點,孩子們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對兒歌的內容也把握較好。整個活動的環節設計比較清晰,遊戲裏的層次也是由易到難,讓孩子們對兒歌的有一種學習的挑戰。在面對孩子們的各種回答時,我認為孩子們能鼓起勇氣回答問題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表現了,我並沒有直接否定孩子的回答,而是説“你的答案離正確答案已經很近了,再好好想想。”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發現孩子們的表現更為積極,回答沒正確的孩子會繼續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

第5篇

小班語言活動《水果寶寶去旅行》是我來到轉龍鎮幼兒園第一次公開教學活動,雖然以前也參加過此類型的教研活動,但是還是有那麼一點小緊張,在緊張的情緒中準備了此次活動。我設計這節課是希望通過兒歌欣賞,圖片展示,遊戲活動等活動來培養幼兒對兒歌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創編能力,體驗兒歌和遊戲帶來的快樂。為了這一節課我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設計流程,編寫教案,下載音效,選配樂,製作課件等,本以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課心情並未感到輕鬆,在反覆回憶活動過程及聽取同事們的聽課意見後,我對我的這節課作如下反思:

教授者對課堂狀況應該有個預設,對幼兒的認知面應該有個預測。如我在問到"什麼是旅行?"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答不上來,最後在問幾個孩子未果的情況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這樣明顯地削弱了課堂的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也就是説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既沒有預設也沒有預測,只是重點備了教材而忽視了還要"備孩子"!"備孩子"就是對你教授對象年齡層次,認知層次應該有個很準確地瞭解,這樣才能做到你拋下一個"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繼而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繫,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而平時我們在和孩子交流關於旅行的話題時總是説"去哪兒玩的呀?"等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接觸一些書面語,導致了認知面的狹窄。這是我要在以後的日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的。

還有我的課件中西瓜爺爺沒有在火車頭上,以至於活動中幼兒發現後一直在強調誰來開火車,還差一個,這些都是以後我在設計時應該想到的,應該準備更充分些、考慮更周全些。

有人説教無定式,的確,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教學就是一種駕馭的藝術,誰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那麼他的課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氣場!但這種駕馭是基於一個很科學的環節設定而説的。比如説我這堂課的遊戲活動就沒有設計好,事前我想過用頭飾帶幼兒遊戲,可是我考慮到我班幼兒平時我們就會以角色扮演來遊戲,所以在活動中我也沒用頭飾,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我還是應該準備一些頭飾,那麼孩子會更感興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

一個擁有超強駕馭能力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也是超強的,每句話都不累贅,每個問題都擊中要害。而活動中我發現我的語言有些囉嗦,太多的"嗯,呀"等象聲詞。有些地方過度不自然,比如在導入西瓜爺爺的卡片時就很含糊地帶過了,如果換成這樣:出示了火車圖片後就問"火車是空着的,要想讓他動起來必須有人來開呀,那他是誰呢?",然後亮出西瓜的圖片,貼近火車的駕駛室,再問"西瓜爺爺開火車去幹什麼呢?",然後就順理成章地導入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這樣一來乾淨利落,毫無贅述,環環相扣,緊密流暢。

教育就是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進步!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到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備課,注重環節的科學緊湊性,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錘鍊,爭取做個有超強課堂駕馭能力的教師。

第6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選擇了“藏貓貓”一個比較有趣的遊戲兒歌來進行今天的活動,在活動前夕,我們也已經與幼兒玩過一些“你問我答”的遊戲來進行鋪墊。通過設計圖片:小鳥藏在白雲後面;小兔藏在大樹後面;小魚藏在荷葉下面,這樣幼兒在生動有趣的畫面中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幼兒通過學習和理解兒歌來完整朗誦兒歌,其中初步嘗試運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讓幼兒理解兒歌,這樣就能充分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從而有利於培養了他們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活動中,幼兒對“藏”“猜”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總體感覺下來,活動顯得有點單調枯燥。幼兒到最後興趣驟減,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也發現了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在分角色“一問一答”時,幼兒對自己的角色不太明顯,可以提供小問號和回答的標記,可以讓幼兒更加明白,也更加感興趣。

2、在活動中過分強調幼兒學會念這首兒歌而忽略了語言遊戲的趣味,在集體跟着圖片念兒歌的時候適當的演示小動物的圖片,增加一些趣味和身體動作效果會更好。可以不出示小動物身體部位,讓幼兒暢所欲言,然後再一起來看看躲在後面的是誰,更加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3、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可以增強一個“藏貓貓”的遊戲,讓幼兒體驗語言遊戲的快樂。設置三個場景,在幼兒凳子下面放置小動物的圖片,在根據自己手中的圖片來進行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鞏固理解這首兒歌,還能夠讓幼兒體驗在遊戲中的快樂,這樣更能提高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聽君一席話,豁然開朗,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讓老師們來對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第7篇

詩歌《我喜歡》是我園胡玲教師的獲獎作品,詩歌雖短,但温暖美好、意藴深刻,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當我們瞭解到胡玲老師的創作過程時,更覺得源於生活的作品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詩歌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胡玲老師和他們班保育員女兒貝貝的一段對話。孩子説::"我最喜歡媽媽了。"胡老師追問:"你喜歡媽媽哪裏呢?""我喜歡媽媽的手"胡老師又問:"為什麼喜歡媽媽的手呢?" "媽媽抱着我。"胡老師又問:"那你還喜歡媽媽哪裏呢?"孩子天真無邪的具有童真童趣的回答,經過整理加工就成了今天朗朗上口的兒歌。

"我喜歡媽媽的××,因為××"是個倒裝因果句。這個兒歌如果單純朗誦學習,小班幼兒也是可以掌握的。如果要安排仿編句子,在小班就有難度了,於是經過研修團隊的分析,我們決定在中班試教。目標定位在:幫助幼兒理解學習詩歌的基礎上,能夠仿編其中的句式。經過幾個班的試講,總結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證明我們的選題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孩子們最熟悉的是媽媽,最喜歡的是媽媽,所以他們也最愛談論媽媽。但是幼兒對媽媽愛的表達是漫無天際的,中班幼兒也很難表達的很完整,為了讓孩子在本次活動中能夠把愛媽媽的原因進行聯想並表述清楚,我們藉助這首詩歌的句式給孩子提供了表達愛的支架--我喜歡媽媽的××、因為媽媽的××可以……。

如果你問孩子:"你喜歡媽媽嗎?"相信回答是一致的。如果你再問:"你喜歡媽媽的什麼地方呢?"相信回答是五花八門的。這樣就會給活動的展開帶來困難。

1.首先執教老師以貝貝小木偶與孩子們玩的語言遊戲開始,把身體各部位的名稱自然引出,幫助幼兒鞏固了對身體各個部位的瞭解,增加了知識的儲備,為孩子們的"敢説"提供幫助,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樂趣。

2.下一個環節是讓幼兒傾聽兒歌,在聽之前老師把一個問題拋給幼兒:"你在詩歌裏聽到了什麼?"一方面從遊戲轉為傾聽,加上一個任務意識會讓幼兒更專注。另外讓幼兒談論詩歌中的內容説出身體的各個部位做了很好的鋪墊。

3.緊接着,在教師温柔優美的完整朗誦中,表達愛的"支架"出現在孩子面前:"喜歡媽媽的××,因為媽媽的××可以……。"讓幼兒理解,媽媽的每個部位都能給我們温暖和愛護,進而詩歌所要抒發的情感也滲透給孩子,讓孩子想要表達的對媽媽的愛不再漫無天際、摸不着頭腦。然而我們在試教過程中,孩子們很難把已有經驗與媽媽愛自己的方式用語言完整的表達出來。於是我們採取的解決策略是讓幼兒先學習理解,再進行模仿改編。在感受詩歌情感時,通過老師問、孩子答;男孩問,女孩答;在音樂伴奏下齊誦的形式,反覆練習句式"我喜歡媽媽的xx,因為媽媽的xx可以……",形式多樣的朗誦形式突出了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

4.在分析詩歌時,我們選擇了"媽媽的額頭和我玩頂牛牛"的遊戲,通過讓幼兒重温這個遊戲,喚起幼兒聯想與媽媽互動的經驗,為幼兒改編句子做了鋪墊。

有了對身體部位的瞭解加上對詩歌的模仿學習,孩子們知道可以仿照詩歌中的句式,並結合身體部位與媽媽的互動的經驗可以表達出喜歡媽媽的原因了,這個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讓每個幼兒都能在一節活動中有機會表達是所有語言教學活動的難點。

老師提供給孩子一些媽媽身體部位的卡片,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講述。採取自己練習、同伴講述的講述讓每個孩子得到練習的機會。

2.我們運用了第二個遊戲"開火車",讓自由講述好的幼兒和老師的火車頭連接,組成一列完整的小火車進行集體講述,展開了讓幼兒主動學習的陣勢,這樣幼兒就有了參與完整仿編詩歌的機會,我們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這次教學展評活動給了我們學習、提高的契機,通過團隊研修,集體的智慧加上執教老師的創意,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各樣的思維進行碰撞,所提出的策略我們都在試教中看成效。結果發現,我們的有些策略既繁瑣又偏離了語言活動的主線。

1.由繁到簡:比如我們剛開始的火車遊戲是讓幼兒自己選擇粘貼好幾個身體部位,結果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都在粘貼這個活動上,而用詩歌的句式進行表達就被沖淡甚至給沖走了,無論老師怎麼引導,幼兒還是沉浸在黏貼的過程中很難自拔。也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於是我們就換了幾次學具,終於可以把幼兒的選擇和自由表達給連接上了。

2.由次到主:教師有趣的引導更能試幼兒把自己創編的句子與詩歌連起來:"小朋友我們編的這首我喜歡的詩歌可真長呀,就像一列火車,你們願意上火車嗎,那就選一選,編一編吧"但是每次老師在把握這個環節時都怕時間拉長而草草收場,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進行了反覆討論,這個環節是幼兒主動學習的主體部分,不能簡單的當成一個結束環節。

第8篇

繪本《轉不停的小狗》內容有趣、幽默,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故事通過向幼兒介紹了從以前手工製作蛋糕,到現在機器化製作蛋糕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也將這一部分作為了活動的重點,活動過程中我藉助設置懸念,讓孩子們學做小偵探,整個活動我利用了遊戲的貫穿,為孩子們設了寬鬆愉悦的閲讀氛圍,提高了幼兒閲讀興趣。現就這一活動作反思。

1、考慮到孩子們對蛋糕房不是很理解,課前提前讓幼兒知道並認識蛋糕房所用到的工具。

2、為讓幼兒活動中不分散注意力,在重點部分用心形圖片把蛋糕房的機器遮擋住。

3、從幼兒現實生活出發。充分活動準備考慮到孩子們對故事的接收能力,把重點部分用ppt的形式向幼兒展示,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想説、敢説、願意説”的輕鬆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讓活動變得更加的精彩。活動中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對老師的提問能積極應答。

在活動開始部分,談話設疑,引出故事內容中。要求幼兒用一句話説一説自己家的小狗最喜歡做什麼事情。“用一句話來説”的要求,既然能提高幼兒概括總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控制時間,因為對於這個問題,孩子們可能會有説不完的事情,而此環節只是起到喚醒孩子經驗的作用。接下來觀察封面上小狗怎麼了也是受用快速過度。因為“轉不停的小狗”形象非常明顯,尤其是小狗的眼睛以及小狗身體四周表示旋轉的線條,所以,這裏的觀察不是無意義的,而是也有着很強目的性的。但這裏我對幼兒的回答一下子到點上,就沒有深入地讓幼兒討論交流得出螺旋形旋轉的圖形,這是一個失誤,以後教學還要多加註意。

故事《轉不停的小狗》非常有趣,本身就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故事學習理解的詞比較多,幼兒不是能很好地掌握。為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為閲讀解決掉關鍵詞。在教學中,我邊去掉紅色的心形圖形邊讓幼兒觀察理解。自然的引導幼兒關注蛋糕房機器及大偵探和小狗的表情和變化,豐富幼兒的詞彙表達。如用詞彙描述表情,用肢體模仿表現蛋糕房的機器的運作,及大偵探和小狗的動作和表情,達到動靜交替。在閲讀的同時也可以鍛鍊幼兒小肌肉的發展,從而讓幼兒喜歡朗讀故事。在故事結尾處老師運用誇張的肢體動作,表情,繪聲繪色的語氣、語調幫助幼兒進行情景化的觀察講述,希望可以製造懸念讓幼兒被故事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從而順利完成活動目標。

活動第三個環節中,為進不步讓幼兒深入到故事中來,老師請幼兒來做小偵探,仔細觀察畫面,説説小狗為什麼打轉?真正進入到“理解故事內容”的重點環節,給予幼兒觀察、想象、交流的空間,同時,以“小偵探”的角色扮演吸引幼兒加入到挑戰中來,既滿足了幼兒“偵察”的需求,更發展了幼兒觀察理解等能力。

在講述故事時,老師説:小偵探們,你發現小狗在幹什麼呢?當老師出示四種機器的圖片,幼兒個個聚精會神,對老師的提問也競相回答。進入到第五個環節啟發幼兒想象故事結尾。老師提問:小狗看着這些旋轉的機器,頭昏眼花,不停地跟着轉圈圈,大偵探也在跟着看,猜猜看,大偵探會怎麼樣?幼兒磊聲説出了大偵探也跟着頭暈了。老師再問:大偵探暈了,小偵探你們呢?幼:沒有。老師露出誇讚:你們還清醒的很。那小狗到底有沒有生病啊?幼:沒有生病。老師問那你有什麼辦法讓小狗不轉呢?幼兒直接就回答:讓它不要看旋轉的機器了。所以説《轉不停的小狗》這一故事的幽默感此刻得以真正體現,幼兒的猜測、觀察、講述,則能進一步地感受到故事所傳遞的一種幽默感。

活動後同事給予的建議,為我指明瞭以後在閲讀活動教學的方向。現記錄下來,

1、建議在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的時候,注意引導幼兒掌握一些物體的表現符號,如表示“暈”“轉"“風”等的螺旋線條,等等,有利提高幼兒的故事閲讀能力。

2、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還比較不足,像做蛋糕的過程大多數的幼兒還沒有看見過,現在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有條件的家庭不妨自己家添置一套做蛋糕的器具,這樣既可以飽了口福也可以豐富了孩子的閲歷。只有眼界打開了,才能獲得更多課外知識。同時幼兒的理解力、表現力也就會大大的增強。

3、果再增加自主閲讀這一環節!建議教師在引導幼兒閲讀的時候,要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自主觀察畫面,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説一説,提高幼兒觀察力和自主閲讀的能力。覺得孩子會有更大的閲讀空間!

4、在教師講述故事前,教師先給幼兒一個懸念:小狗為什麼會轉不停?是不是生病了呢?帶着這個懸念幼兒有了繼續閲讀的願望。

第9篇

?軲轆軲轆》主題中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設計了語言活動《了不起的輪子》、《人體軲轆轆》、《輪子歌》、《快樂輪胎》,音樂活動《歌曲:這是什麼車》,美術活動《繪畫:氣球娃娃》、語言活動《輪子歌》、紙工《汽車畫廊》、體能《遊戲:拖拉玩具來追我》。通過引導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活動中,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寶寶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高興極了,也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圓圓的輪子,知道了獨輪車、自行車、三輪車、汽車、火車,它們的輪子都是不同的。並告訴他們一些交通常識以及各種汽車的名稱,我們還讓寶寶説説自己認識的汽車。

今天的這個活動是《了不起的輪子》,課前我和孩子們收集了很多有關輪子的圖片和實物,如:各種各樣的汽車圖片;玩具汽車、火車;實物:滑板車、自行車、溜冰鞋等等。孩子能通過圖片及實物認識很多有關輪子的車。在課前孩子對有輪子的車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也是我在課前給孩子的一個知識的鋪墊。

在整節課的環節上,孩子們是很自然的進入主題。首先我告訴孩子我還請了兩位小客人,從而引出動物小烏龜和小蝸牛,就因為這兩個動物走路慢的特徵,我設計了一個提問,讓孩子為小動物想出一個走路快的辦法來幫助它們解決問題,孩子們表現非常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小動物想出了很多有關有輪子的車來幫助小動物。老師進一步提出為什麼這些車能幫助小動物走得快,從而進入正題--因為有了“輪子”。通過輪子的自訴,讓孩子們體會到輪子的自豪;知道輪子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輪子又是如何來幫助我們的。

通過前一個環節,孩子對輪子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讓孩子給圖片分類(有關有輪子的和無輪子的各種圖片),通過給圖片分類讓孩子進一步瞭解、加深對輪子的認識。最後讓孩子給少了輪子的汽車添加輪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貼輪子、畫輪子等。孩子可自由選擇,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1、在第一個環節,當我出示小動物烏龜和蝸牛的頭飾提出誰知道它們走路是怎樣的'時,有的孩子説它們走路慢,可也有的孩子説它們走路快的,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問題,我想對於一個小班的孩子來説,他們能從圖片上認識烏龜和蝸牛,但他們可能沒有真正看過烏龜和蝸牛走路的樣子,所以會説他們走得快。如果在課前我讓孩子親眼看看烏龜和蝸牛走路,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了。

2、在孩子進行圖片分類時,我讓孩子把圖片分成兩類貼在黑板的左、右兩邊時,沒有考慮到小班孩子的高度,部分孩子不夠高,出現貼不到的現象。

通過這節課讓我真正體會到上好每節課,教師都要考慮到每個環節、甚至每個細節,如老師的每個提問,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回答,老師的提問孩子是否能聽懂,老師的提問是否為了目標而進行的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