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彙總5篇 "綜合優質國小數學教案,助力學生快速提升數學成績"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8W

本文收集了國小數學各年級的教案,並進行分類整理,方便老師備課和家長輔導。教案涵蓋數學基礎知識、思維訓練和例題演練等方面,每個教案都有詳細的教學步驟和操作細節,是國小數學教育的有力助手。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彙總5篇

第1篇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水槽和托盤、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盒子各九個(綠的和藍的為空盒子,綠的比藍的輕,黃和紅盒子中裝東西,輕重相近,比白藍盒子都重,四個盒子中綠的最大,藍的最小,黃的和紅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師介紹遊戲:遊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後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麼挑呢?

(二)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並同時遞給學生並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並且用我們的兩隻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並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願意把你的感受説給大家聽一聽嗎?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願意嗎?

教師:我看到想參加我們活動的同學,現在都已經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給他.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 ,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説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麼?(大的重)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着老師呢.

1.老師這裏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説給同學聽聽.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麼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6.小結:看來,並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裏,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麼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麼不發表意見了,有什麼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麼辦?(動手掂一掂)

4.説説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3)看來,在有的時候用我們的一雙小手也不能準確的判斷出物體的輕重了,那麼有沒有辦法呢?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彙總5篇

第2篇

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遊戲情境中,體驗前與後的位置與順序。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台排成隊列 (5名學生排成隊列,其餘學生描述其中一位學生的位置)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把原來排在第二位的同學,依次往後進行調換,換三次,最後一次換到了隊伍的末尾。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引導學生( )同學在( )同學前面,在( )同學後面,( )在最前面等較規範的語言來描述。

1、(有了前面的情境設計做鋪墊,學生已初步體驗到了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因此新課知識,應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討論來掌握。)

2、老師出示電腦:小動物賽跑 電腦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蝸牛參加賽跑,起跑後不久,他們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學生看電腦觀察小動物的位置變化) (暫停演示)

問:你看到了什麼?現在跑在最前面,它後面有哪些小動物?誰第二?小白兔跑第幾?小蝸牛跑第幾?

(目的:啟發學生的法語異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再次體驗到前後順序具有相對性)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後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後面數,得到不同的答案)

(1)請一名學生扮演司機,老師扮演售票員,5名學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個不同的地方),其餘學生扮演等車的乘客(可任意選擇站起來牌),在教室裏進行坐車遊戲。 師出示其中一個站牌,請學生説説站起來牌的意義。

師:各位乘客,歡迎您坐我們的公共汽車,本車的起點站起來是火車站,終點站是動物園,有上車的乘客請上車。

師:你想到什麼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師都報出站不同,學生自由地上下車,但要求説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請同學們看,現在老師是前面朝你們站着,那麼黑板在老師的哪一面?老師在黑板的`哪一面?你們在老師的哪一面?(與一名學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

換位置後再問:現在呢?(後面)師生同時向左轉後再問:現在呢?(後面)

(1)回家後,幫你的玩具排排隊(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狀的積木),並向家裏人説説他們的前面順序

(2)向家長説説,做課間操時,排在前面和後而的分別是誰?

第3篇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比“速度”、“圖形放大縮小”“水果價格”等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教師要利用好這些情境,真正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比的本質的目的。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生活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學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過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利用“蘋果買賣”“圖形放大縮小”等素材,設計了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3、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第4篇

知識目標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能力目標:在創設的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培養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狗為什麼會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嗎?

在紙上任意點兩點,用線聯接它們,量一下它們的長短,比較一下誰最短?

學生獨立完成36頁的“量一量,從a到b的三條線中,哪條線最短”。

教師提出距離的概念: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如圖《河道長度》,把原來彎曲的河道改直,a、b兩地間的河道長度有什麼變化?

如圖《九曲橋》,公園裏設計了曲折迂迴的橋,這樣做對遊人觀賞湖面風光有什麼影響?與修一座筆直的橋相比,這樣做是否增加了遊人在橋上行走的路程?説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師鼓勵學生試着舉出類似的例子。師生共同討論。

第5篇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後對物體進行細緻觀察和局部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着於“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後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於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後開展實踐活動。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通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麼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徵。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説説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説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徵。

(3)抽象出幾何圖形並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並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誌。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後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通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着這些“體”的初步表象迴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徵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裏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瞭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滾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後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饋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裏摸物體,把手觸摸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信息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並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矇眼的學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後説出摸的是什麼形體;“蘑菇”卡通要求矇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搭一搭”是各種立體的形狀特徵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後運動,應該使用什麼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麼積木?搭工廠煙囱用什麼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徵的體會。“數一數”綜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複雜物體裏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遊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於現象: 為什麼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麼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於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麼?怎樣摸出圓柱?用什麼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儘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瞭解情況,對活動的進程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説説收穫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