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合集3篇 "探索科學教學的精髓:教案模板大全"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合集3篇

第1篇

?探索紙的祕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包括:認識各種各樣的紙、觀察各種不同用途的紙、瞭解紙的發明及造紙材料、比較各種紙的不同,重點比較紙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瞭解紙的消耗等。要完成這些內容並非一節課所能解決的。所以,在教學安排上我將《研究紙的吸水性》作為本課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時間為1課時。

2、設計實驗研究,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能(重點和難點)。

3、意識到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製造了不同特點的紙,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科學探究”這一主線展開:提出問題——進行預測——制訂方案——交流討論其方案的科學性——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這樣一個活動過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瞭解,產生科學探究的熱情,為今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課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其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對於問題的提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另一種是由教師直接提出來。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其設置的情境進行假設,產生多種不同的意見,從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問題。既照應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又涉及到今後的認知規律,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

是直接探究問題,還是從已經瞭解這些問題的人那裏找到答案呢?對於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毫無疑問應選擇前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設計檢測方案,並進行反覆交流、討論和相互質疑,通過實驗研究,用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本課研究紙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過程,而它的知識目標對於學生來説,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讓學生了解紙的發明,體會到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重要原因,從而萌發要設計一種新型紙張的美好願望。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具體體現。

滴管,水、水槽,小夾子,紙(餐巾紙、廣告紙、牛皮紙、硬板紙、報紙),水杯,尺等。

師:每一小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來看看,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認為紙能吸水,有的紙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紙吸水比較慢,比較少。(板書:快、多;慢、少。)

(4)教師提出問題:在同一時間內,哪些紙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紙吸水又慢又少?

(1)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自的預測。

(2)彙報研究方案,小組間相互質疑、補充,使其方案更科學化。

(4)彙報實驗結果。(你們小組是怎樣做的?得到什麼結論?)

3、瞭解紙的發明,意識到人類根據自身的需要發明了各種不同的紙。

(2)思考:為什麼有的紙容易吸水為什麼有的紙不易吸水?

(3)拓展: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紙。

師:剛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組已經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現在請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來談談你們小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組成員或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建議,進行補充。

生1:我們第三小組的方案是: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這時很多同學相繼舉起手來。)

生2:我同意他的意見,但我認為應該分別向每一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再來比較哪種紙“長”得大。

師:你為什麼要求在每種紙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麼來滴一滴水?

生2:因為只有向每一種紙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跡的大小 。我想借助講台上的那個“吸管”(滴管)來滴。

師(拿起滴管):是這個嗎?這叫滴管,用來滴少量水。

師:其他同學,你們同意他們的這種方案嗎?(大家表示同意。)

師(指向第三小組):同學們都同意你們小組的方案,能演示給大家看一下嗎?(第三小組演示:由一個同學依次向每一種紙滴一滴水。)

師(激發矛盾):老師看到這位同學先在牛皮紙上滴了一滴水,然後又在其餘四種紙上各滴一滴,同學們對他這種做法有什麼意見?如果每隔十分鐘往一種紙滴一滴水,這樣做行嗎?

生:不行,應該同時往每一種紙都滴一滴水,因為不同時滴的話,那麼先滴水的紙上,水跡肯定會大些,這樣會影響實驗效果。

師:那麼我們將這一小組的方案定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們這一小組是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裏浸濕,然後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一個瓶子裏,再來比較哪一瓶裏裝的水多一些,就説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對他的方法有一點補充,應該將所有的紙同時放入水裏浸濕,然後還要同時取出來,再擠出水來比較。

師:這位同學説的意思你們聽明白了嗎?大家對他們這種方案還有什麼建議?(沒有人回答。)

師(舉起一大一小兩張紙放入水中):是不是這樣同時放入水中再同時拿出來?

生5: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所有的紙應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紙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這個實驗就準確了。

師:你們小組接受他的建議嗎?(學生點頭。)那麼我們將這種方法確定為第二種方案。(板書:方案二:擠。)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6:我們小組與第五組的方法有相似之處:也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放入五杯水中浸濕,並且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樣多,五個杯子也要一樣大小。

師:你們小組同意他們提出的想法嗎?(學生同意。)那我們就將這種方案定為方案三。(板書:方案三:降。)

生:我們還有一種方法,是將這些紙全都同時插入水中,紙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後同時取出,看哪種紙吸上來的水跡高,就説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該生走上講台,選擇了夾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將五個夾子分別夾住一種紙,再將夾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時放入水中,同時拿出來進行比較。

生9:我覺得不行,他剛才拿棍子時,棍子是傾斜的,這樣,有的紙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紙插得少一些,結果就會不準確,我認為應該將棍子兩頭固定起來,各種紙插入水中同樣多,結果才會準確。

生10:我還要補充一點,夾子在夾各種紙時也要注意夾入部分同樣多,保證露出紙的長度相等。

生11:各個夾子之間還要分開一點,以免各種紙粘到一起,影響最終結果。

師:同學們都很不錯,想到了這麼多方法,我們就將剛才這種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嗎?(板書:方案四:插。)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搖頭。)

師:好,根據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有了四種方法:滴、擠、降、插,每種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説,同學們已注意了紙的規格,要同時放進去同時拿出來。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現在請各組討論一下,選擇一種方案,想想看,你們都需要些什麼工具,每組派一名同學來領取所需用具,進行實驗。

新課程給教師提供了很大的發揮餘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取捨課程資源。

在教學《探索紙的祕密》一課時,我們就經歷了多次反覆的實踐。剛開始,教師給學生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提出問題,並確定研究的主題,結果學生熱熱鬧鬧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紙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較紙的厚薄,有的研究紙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紙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與彙報時,同學們還在忙着“研究”自己的主題,而不理會別人的發言。這樣,他們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義上,而沒有絲毫的改變與提高。這種研究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種真正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讓三年級的學生搞研究,不能趕熱鬧,各搞各的,而是要讓他們結合大家的智慧,通過共同探討,不斷完善和提高。於是,又經過幾次嘗試,將研究的主題由多個遞減為三個,兩個,一個。最後發現,選取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研究紙的吸水性,讓學生之間、各小組之間相互合作、相互質疑,共同努力,最終達到科學探究的目的。而對於剩下的內容,則可以抱着“授之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學生自己課下去研究。所以,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處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低估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的方法做實驗,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走進“坐吃山空”的誤區。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

例如,學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吸水性時,就經歷了同學們相互之間不斷提出質疑,不斷進行改進的過程,並通過實驗演示,在教師再次激發矛盾後才確定其方案。剛開始,學生只説分別向每一種紙滴水,看哪一種紙上的水跡大,馬上就有學生指出:應向每一種紙滴同樣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這個工具,研究方案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學生對此方案已沒有異議,但這與比較科學的方案還有一定的距離。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教師正準備直接給學生一些提示,可一個念頭打消了這種想法。與其直接暗示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只有讓學生不斷思考、反覆實踐,才能達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讓學生來演示這個還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實驗還沒演示完,就有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原來,他們發現:用滴管向每一種紙滴水時,不能一個接一個地滴,應該同時滴,再來比較水跡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經很完善、很科學了。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逐漸成熟起來,他們已明白要做比較的實驗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總之,討論和質疑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正是在這種討論和質疑中,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師要捨得花時間,給學生創造的機會,營造平等、和諧、相互尊重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討論和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不隨意發表意見,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一點暗示或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討論“柳暗花明”。

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合集3篇

第2篇

1、用解剖等方法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經歷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2、在對各種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統計活動中能產生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課後有繼續探究的興趣。

3、能用多種感官對多種果實進行觀察、比較,知道果實裏都有種子,不同的果實果皮的軟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實種子的數量也不同。

4、能自己設計“豌豆莢裏的種子數”圖表,並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佈規律。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 教學難點:瞭解豌豆莢裏的種子數。

1、小組或個人觀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實及種子若干,蘋果、板栗、圓椒、花生等果實若干。

2、小組和個人使用的“( )個豌豆莢裏的種子數”統計表。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認識它們嗎?能説説它們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提出按從外到內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先比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豌豆花的內部構造,與課文中的油菜花構造圖進行比較,描述它們的異同。 按照順序比較兩種植物的果實,再輕輕打開莢殼比較內部的種子,尋找構造上的相似之處。 能全面描述比較後的發現。得出結論: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實;油菜與豌豆的果實雖然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多不同,但它們都有莢,莢裏的種子有順序地排列。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其他的果實和種子是不是也和它們一樣呢? 蘋果的果實不能掰開,怎麼觀察呢?確定觀察的方法:咬、解剖。 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比較活動。 描述所觀察到的果實與種子的特點:

(2)種子外面包着的東西是一樣的嗎?有什麼不同?

(3)種子的數量相同嗎? 種子外面的殼的軟硬厚薄與種子的數量有關係嗎?為什麼?

3、豌豆莢裏的種子數。 不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不同,那麼相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相同嗎?

猜想:豌豆莢裏有幾粒豌豆? 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確定用統計豌豆莢內種子數量的方法。提供統計記錄表,討論該如何填寫。 個人、小組統計記錄。 説説個人的統計圖表與小組的統計圖表有什麼變化? 全班設計合作完成“全班()個豌豆莢裏的種子數”統計圖表(可以讓學生蘸紅色印泥表示種子數,會非常有趣)。 根據統計圖表,説説應該怎樣來描述豌豆莢裏的種子數量? 人的身高、樹葉的長度也會有這樣的規律嗎? 為什麼豌豆莢裏的種子數會有這樣的分佈規律,與自然界有關係嗎?

第3篇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採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採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採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師:“你們知道植物製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根從土壤裏吸收水和養分,莖把水和養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3. 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3)設計實驗證明根部吸收的水和養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麼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麼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麼方法證明?給實驗用的水染色起什麼作用?

4. 説説植物的根和莖除了吸收水和養分、輸送水和養分以外,還有什麼作用?(還有支撐植物,使它們能更充分地接受陽光照射。)

2、收集和閲讀各種植物的資料,帶少兒植物圖冊一類的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