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書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9W

在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結合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展開自己的情感表達,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的閲讀歷程和心路歷程,留下寶貴的思考和回憶,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討厭書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討厭書讀後感7篇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1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於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於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於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於當下,當下的要做什麼,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説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於“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痺的藉口。哪裏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後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乾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2

1。為何選這本書?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於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2。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採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彷彿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説服和質疑中產生自己的思考。由於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於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歷對現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歷為藉口。

以我自身為例,我現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在過去的幾份並不愉快的工作中發現自己不擅長與許多人打交道,於是想找一份喜愛的,又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説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擔社會壓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適合和別人打交道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我的那些所謂的目的難道不是受過去影響嗎?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掌握在現在的自己手中,關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麼容易捨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

其實對我產生啟發的是下面這個觀點。

阿德勒提出,我們應着眼於“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於“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經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閒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於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託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託於未來。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3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説,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説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為什麼説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説,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4

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沒打算寫點東西,我看書一直都是看過之後評價了好壞推薦與否就拋到腦後了,雖然説這種讀書方法不被倡導,但我甘之如飴。過來寫讀後感是因為這兩天在看《認知覺醒》周嶺的書,裏面的很多點都戳我的心,當然我很推薦這本書,不過我現在還是迴歸正題吧。

整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現的,展現了阿德勒心理學,這本書一開始就是一個青年聽説某個智者説: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他無法接受這個觀點,於是找到了這位智者開啟了對話。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沒聽過阿德勒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家之一,於其同等的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佛洛依德,榮格。這本書中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目的論,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不一樣,弗洛伊德説的話我們現在普遍都這麼認為,弗洛伊德學説認為呢,現在是過去的自己造就的,過去對現在影響很大。但阿德勒卻這麼認為,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你覺得有影響是因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覺得有影響,是你拿過去作為藉口,你把過去的經歷作為藉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來表達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他提出要學會分辨人生課題,比如我愛你,這是我的課題,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愛不愛我,不關我的事,與我無關,這是你的課題。想明白這一點,很多煩惱都沒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比如説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書中提到了關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力鬥爭,比如説: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種上下級的關係,以一種指導的關係進行教育,子女往往會輸在權力鬥爭中,但權力鬥爭的輸方往往會對贏方進行“復仇”,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為了復仇表現出來的叛逆形式是逃學、上網、染髮等等讓父母感到不滿的事情。那麼良好人際關係的相處方式是什麼?

書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與交流者是一種”橫向關係”,不表揚也不批評的關係。那麼我們常用的就是“縱向關係”,比如父母對孩子説的:“做好的,好樣的”,這種表揚,這種上下級的態度,容易聯想到操縱,干涉。以表揚的話語來操縱孩子做自己滿意的事情,來干涉孩子們的想法。但是有時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導才能走向正確道路,所以這時候就有了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被稱為“鼓勵”,比如説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應該説“做的好”,應該説“謝謝”,把孩子和自己劃到一個高度來,以示尊重。

當人聽到感謝之詞時,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當然有一種有價值,是: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着,家人們就開心,那就是價值。其實在關於這點上,橫向關係我很贊成,但實際使用起來卻很難。阿德勒心理學也可以説是被使用的心理學。

説實在的,今晚和我一個姐姐討論了一下這本書,主要是我單方面瘋狂輸出,輸出完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語言漏洞很多,很多點都沒讀透,但我還是堅持發表了一篇讀後感,畢竟要是讓我再讀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別的不想説太多了,有興趣的就去看看這本書吧,書中還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活在當下,人生意義等等。這本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想活得自由獲得幸福,就要有邁開腿的勇氣。打開這本書,你就邁開了第一步。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5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它沒有小説那樣華麗與曲折,但卻給人無比的力量,讓人深刻的反思與啟發。全書圍繞哲學家與青年人的辯論與對話展開,深入淺出,餘味繞樑。以下分享觸動我的幾個點~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於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問題並不僅僅於此。因為問題不在於過去或者外部環境,而在於現在,在於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採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裏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狀意味着打破現有的條件或規則,意味着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的不斷產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説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於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後者。歸根結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説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後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後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區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並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説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説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麼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做呢?你可能會説,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麼怎麼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慾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麼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並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麼做呢?是否會時常看別人臉色併發誓忠誠於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麼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幹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係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後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6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例如,“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麼看,怎麼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於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後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着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後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後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説。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説:過去並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瞭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稜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説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後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峯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後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麼殘缺,結局一定歸於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説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遊刃有餘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日裏,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矇蔽隱祕的初衷。

我討厭書讀後感篇7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並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着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説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那麼大的火,出於一種不甘示弱的心裏。事後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説出來時,也覺得並沒有什麼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並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説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説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後,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説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雷霆而製造憤怒”後舉出的。説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説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着説一句“沒關係”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髮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麼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取;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併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説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並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於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這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歎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複發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其實現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般來講,它也並不可恥。畢竟孔聖人也説過“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於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麼,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麼做的都是我們説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於別人怎麼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裏,領導下發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裏,一羣男生們在比較着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着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為了誰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現,它並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悦別人,只為悦納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