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23教案最新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4W

教案在起草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創新教學方法,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寫教案都是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123教案最新5篇,感謝您的參閲。

認識123教案最新5篇

認識123教案篇1

本單元教學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教學要求是: 整體感知每種圖形的形狀,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識別各種圖形,在常見物體上找到這些形狀的面,並説出它們的名稱;能用簡單的方法制作這些圖形,初步感受圖形的變換。在本單元裏不細緻研究圖形的邊和角,不用語言描述圖形的特徵。

全單元的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再教學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這樣安排有兩個原因: 一是低年級學生一次學習的內容不宜過多,把五種平面圖形分兩次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二是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面的物體很容易找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比較豐富。先安排這些圖形的教學,再以它們為基礎教學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便教利學。

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的教學過程是: 選擇積木畫圖形在積木的其他面上尋找同樣的圖形出示標準的幾何圖形並交代名稱在常用的物體上找出圖形的實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表象的教學過程是: 摺紙或拼圖做出新的圖形給予名稱在熟悉的物體的面上尋找圖形。

1 選擇適宜的方式首次呈現圖形。

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教材讓學生照例題中間的圖示,畫出這些圖形。這種方式呈現平面圖形有兩個好處: 一是能得到比較標準的圖形。積木是比較規則的形體,藉助積木畫出的圖形比較規範,標準的圖形才能形成正確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內含的數學內容豐富。學生只要把積木按在紙上,沿着底面的邊就能畫出圖形。在畫圖活動中不僅產生了興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圖形的形狀,還能體會面與體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教材讓學生用已經認識的圖形通過摺疊、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這兩個圖形。這樣設計,除了能得到比較標準的圖形外,還有兩點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的物體雖然能夠找到,但往往不適宜用於首次感知圖形的形狀。因此,不採取長方形、正方形、圓那樣從熟悉的物體上剝離出平面圖形的導入方法。二是對摺正方形紙可能折出已經學過的長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學習的三角形。把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經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認識的平行四邊形。操作和交流產生的認知衝突,能激發學習熱情。

教材裏還有一點需要説明。第18頁第4題在一個正方體上選幾個面分別畫出正方形,第5題用一個長方體畫出不同的長方形,這兩個活動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狀。至於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樣,長方體一般有三組不同的長方形面,都僅是滲透的內容,不是基本的教學要求,教學時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這些知識。

2 加強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繫。

讓學生通過做圖形(畫、折、拼)來認識圖形,雖然得到的圖形比較標準,建立的表象比較正確,但也會使學生產生新知識脱離現實生活的錯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材在兩次試一試裏都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見到的有關圖形。試一試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已經提供的素材裏識別。如從信封、禁煙標誌、手帕等實物圖中找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從紅領巾、交通標誌、籬笆等實物圖中找三角形和梯形。這個層次的教學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狀是長方形、信封上寫郵政編碼的格子是正方形;籬笆上可找到許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邊形第二層次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裏見過這些圖形。尋找圖形的活動能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有助於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這些圖形,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層次的教學要幫助學生區分面和體,如桌面是長方形的,不能説成桌子是長方形的。

3 有層次地安排操作練習。

讓學生在做圖形的活動中體會圖形的形狀,逐步形成正確的表象是本單元重要的教學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練習四里有層次地安排了許多操作活動: 先在釘子板上圍出圖形,再在方格紙上畫出圖形,然後是塗顏色將圖形按形狀分類,最後是圖形的簡單變換。

(1) 分析圍圖形和畫圖形的過程,一般是: 提取記憶中有關圖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圍或畫的圖形是什麼形狀)動手圍或畫(把頭腦裏想的形狀表達出來)驗證圖形(觀察圍或畫成的圖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時,這三步是連貫且融合在一起的。

圍成或畫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較容易,教學時要重視驗證圖形這個環節,聯繫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長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學生圍成或畫出平行四邊形有一定難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過驗證這個環節,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圖形的表象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加強。

(2) 在塗顏色將圖形分類的練習中,出現了各種位置擺放的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對各種位置擺放的圖形作出正確的判斷,能使圖形的表象更穩定。

(3) 通過折、拼等手段變化圖形,能進一步加強圖形的表象,溝通各種圖形的聯繫,滲透事物運動變化的思想,為以後的教學作好準備。如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可以折出長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圖形也不同。這些對摺的方法在初步認識分數時經常用到。又如把長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邊形,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是以後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的操作活動。學生對圖形變換的活動很有興趣,教學要抓住原來是什麼圖形、變成了什麼圖形、怎樣變化的這三點進行。

認識123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 教幼兒認識梯形,正確説出其名稱,知道梯形特徵。

2、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培養幼兒的分析比較等能力。

3、 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4、 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 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磁性教具:各種幾何圖形

2、長方形、梯形紙各一張(人手一份),彩色紙條若干

3、吹塑紙做的梯子,紙折的輪船

4、畫有各種幾何圖形的紙幼兒人手一份,油畫棒若干

活動過程:

一、複習幾何圖形

師:小朋友,大家學過許多幾何圖形,現在老師説兒歌,大家猜一猜它是什麼圖形,好不好?

1、圓溜溜,胖乎乎,滾來滾來真可愛。

2、三條邊,三個角,站着像小山,樣子真漂亮。

3、四條邊一樣長,四個角一樣大,穩穩當當最像樣。

4、四條邊,四個角,上下對邊一樣長,左右對邊一樣長。

師:小朋友真聰明,認識了這麼多圖形寶寶,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新圖形,它和長方形很像,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出示梯形)大家看它像什麼?(梯子),這是梯形寶寶,我們叫它梯形。(幼兒跟説)

二、認識梯形

1、現在大家一起數數,梯形有幾條邊?(4條邊)梯形有幾個角(4個角),對,梯形有4條邊,4個角,,長方形有4條邊,4個角,那梯形和長方形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

引導幼兒觀察上下兩條邊的長短(師:長方形的上下兩條邊一樣長,梯形的上下兩條邊長短一樣嗎?)小結:梯形上下兩條邊一條短,一條長。

大家再看看梯形上下兩條邊的距離怎麼樣?(一樣長)

師:它到底一樣不一樣,我們來做個實驗。老師這兒有許多彩色紙條,咱們用它來量一量。先從上邊這條邊開頭量,上邊的邊到下邊的邊是這麼長,我們把多餘的部分剪掉。再從上邊這條邊的中間量,上下兩條邊的距離是這樣長,我們把多餘的部分剪掉。最後從上邊這條邊的後面量,上下兩條的距離是這樣長,我們把多餘的部分剪掉。好,現在我們把三條彩紙比一比,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長呢?(一樣)這説明上下兩條邊的距離是一樣長,也就是上下兩條邊是平行的。(幼兒反覆説)

大家再看看梯形旁邊兩條邊是怎樣的?(斜斜的,像個小坡一樣的)

教師小結;梯形有4條邊,4個角,上下兩條邊一條長,一條短,並且是平行的,旁邊的邊是斜的。其實梯形有好多種,今天咱們認識的是特殊梯形,等小朋友長大後再認識其它的梯形。

2、幼兒動手操作,體驗長方形和梯形的關係。

師;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老師給每個人準備的長方形和梯形,大家把它們兩個重疊在一起,折一折,變一變,看看發現了什麼?

引導幼兒説出自己得到的結果。梯形兩邊比長方形多出兩個三角形。請小朋友把多出的兩個三角形折到後面,梯形變成了長方形。再把折到後面的三角形打開,長方形又變成梯形。

3、今天我們認識的梯形寶寶真調皮可愛,喜歡翻跟頭。瞧,它翻呀翻,這樣站立,是不是梯形???? 它又翻呀翻,這樣站立,是不是梯形??????? 這樣呢??? 這樣呢?對,調皮的梯形寶寶,不管怎樣站立,它都是梯形。

三、幼兒操作,鞏固對梯形的認識。

我們的生活中許多東西都是梯形,(出示梯子。輪船)梯子是不是梯形?(對,它每一個格子都是梯形)再看看輪船,船身是不是梯形?(對,它是一個倒立的梯形)

小朋友的桌子上有許多漂亮的圖片,選一張自己喜歡的,看看圖片上哪部分是梯形,把它用好看的顏色塗出來。

四、作業展評

請幼兒相互説説自己圖片上畫的什麼?你塗的是那一部分?為什麼?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能通過幼兒的觀察 比較,從而得出梯形的基本特徵。運用“梯形寶寶翻跟頭”,變化不同的位置,增強幼兒方位感。用“塗”的方式使學會的梯形,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進一步的應用,科學和藝術有機整合,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

1、量梯形的上下兩條邊的距離時,教師應先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該怎樣量,再與同伴相互討論,最後得出結論,這樣效果會更佳。

2、“塗”畫的時候,個別幼兒的行為習慣較差,應加以糾正。

認識123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觀念。

2。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理解他們的含義,會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觀念。

教學難點

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觀念。

教學過程

一、鋪墊教學。

1。回憶舊知。

(1)把12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

(3)把3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多少支?

教師明確:通過仔細觀察這幾道題中都有“平均分”,就是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樣多。通過剛才的分,我們可以看出,平均分後,每份都能得到一個整數,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後都得到一個整數,這兒有一個,我想把它分給兩個同學,那麼怎麼分才使兩個同學覺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樣多,才能使每個同學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談話導入。

?出示圖片“例1”】這半個餅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嗎?那麼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2。教學例1:認識 。

(1)認識一個餅的

①出示圖片“例1”。

②教師説明:把一個分成兩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數表示就是這塊餅的二分之??

(板書: )寫的時候先寫“一”,再寫“2,”最後寫“1”。

③學生看圖獨立想 表示的意義。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 表示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師提問: “一”、“2”、“ l”各表示什麼?

學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數線,“2”表示平均分的份數,“l”表示取的份數。

師強調:寫的時候,注意這條線要寫得平直,橫線上、下的數要對齊。

(2)指導讀寫

(3)反饋練習

①引導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試析出它的 ,塗上顏色,並在塗色的一半上寫 。

教師提問: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狀也不同,為什麼每一份都是這張紙的 ?

②判斷圖中的陰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為什麼?

3。教學例2:認識

(1)【出示圖片“例2-1”】

教師提問:通過看這幅圖,你都知道了什麼?

(2)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並給它塗上顏色,塗完後小組討論判斷對錯。

鞏固意義: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三份,陰影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三分之一。

(教師板書: ,讀作:三分之一)

(3)拿出準備好的綵帶,學生討論:“怎樣才能剪下它的 ”

4。教學例3、例4。

(l)引導學生每人拿出兩張長方形的紙,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後填空。

(2)同桌討論,教師各組巡迴檢查,瞭解學生自學情況。

(3)集體反饋: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樣?

教師貼圖:

(4)判斷。

下面哪個圖的塗色部分是 ,在()裏劃√。

5。教學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形紙、直尺和彩筆,在長方形紙上畫出1分米長的一條線段,把它平均分成10份,標出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怎麼寫?

(2)小組討論,看圖。

(3)羣體討論。投影展示學生的答案,師貼出放大圖。

教師提問:數一數,這條線段上有幾個 ?

教師明確:把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個這樣的 。

6。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特點?(板書:幾分之一)

四、課堂練習

1。填空: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寫作

把一條1米長的綵帶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斷:

(1)

(2)把一塊蛋糕切成7塊,每塊是它的 ( )

(3)把一根繩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 )

3。一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每份長( )米。

4。讀出寫出這些分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五、課後作業。

1。小軍跑步,他跑了全長的 ,請你在線段上表示出來。

2。讀出下面各分數。

3。寫出下面各分數。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

認識123教案篇4

蒙氏數學: 《認識時間(一)》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係,辨別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

2、嘗試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表示事情先後順序的詞語。

3、培養秩序感,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綠豆芽生長過程各階段的圖片(剛放進水裏的豆子、已發出根鬚的、長出小葉片、長成長長豆芽的各一種)。

2、學具準備:彩筆、鉛筆。

3、《操作冊》第4冊第7-8頁。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走線,線上遊戲:小豆芽。教師帶領幼兒在線上邊念兒歌邊做模仿的動作。

2、集體活動。

①出示綠豆芽圖片,任意擺放。請幼兒按其先後順序排列,並説出自己是怎麼想的和這樣擺的理由。

小結: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是有時間順序的,先長出什麼,再長出什麼,最後長出什麼。

②教師和幼兒一起説説昨天發生了什麼事情,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明天打算做什麼。體會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到來。練習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表示時間概念的詞。

③交流小結,展示有創意的排序作品。

3、分組活動。

做《操作冊》第7頁。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讓幼兒收拾整理學具。

活動延伸:

1、完成《操作冊》第4冊第7-8頁活動。

2、在一日活動中經常使用時間段提醒幼兒,使幼兒體驗到時間的變化,如:現在是早操(遊戲、活動、離園)時間到了,請大家在5分鐘內收拾好物品,準備户外活動。。。

3、每日離園前幼兒互相説一説昨天做了什麼事,今天做了什麼事、明天將要做什麼事等。

教學資源

小豆芽

小豆芽,歪歪嘴,

胖嘟嘟兒沒長腿,

沒長腿,咋走路?

蹲在水裏打呼嚕,

睡一覺,醒來了,

伸出小腿踩高蹺。

認識123教案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國小學科:數學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複習所學過的平面圖形。

(2)畫圖工具、自制圓片、硬幣等。

二、教學課題

通過學生人人蔘與,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及二者的關係,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2、學會用圓規畫圓,瞭解其它畫圓工具的使用方法。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圓與生活的聯繫,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三、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圓的認識”是一節幾何內容的課,是平面幾何從直線平面圖形到曲線平面圖形的突破,無論從內容的本身或是研究方法,都與以前有所不同,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學重點: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圓規,圓形紙片。

四、教學方法

整堂課的設計,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體驗成功的喜悦,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讓課堂真正煥發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最後,引用借鑑古代關於圓的記載,既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又使學生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瞭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今天非常高興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新的知識。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平面圖形。――圓。以前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圓,這節課我們將更深入的認識圓。【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説到圓,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你能説出你平時見到的物品中,哪些是圓形的嗎?(生舉例師強調――指物品的表面)

師:看來大家平時非常注意觀察。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有關圓的圖片。我們一塊來欣賞一下。

師:看來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處不在。有人説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剛才説過的這些物品為什麼是圓形的呢?例如車輪做成方的行嗎?這節課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一起走進圓的世界,領略其中的奧祕。

(二)展??

1、師:剛才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圓,説了這麼多的圓。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

用什麼工具畫?生:用圓規。

師:下面同學們試着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圓。畫圓的時候,要邊畫邊想你是怎麼畫的?學生操作畫圓。

師:畫好了嗎?讓一個畫得好的同學説一説用圓規畫圓時應注意什麼?

(生:圓規的尖不能移動;兩腳間的距離不能變;旋轉一週;拿的姿勢)

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解)畫圓時,要用手捏住圓規頂端的手柄,稍用力將針尖的一腳按下,使針尖固定,再旋轉圓規的另一隻腳。

總結:定距離――定針尖――旋轉一週

大家都學會了嗎?現在是不是很想再試一試?好,下面就再畫一個圓。不過在畫之前我有一個問題要問,我發現剛才同學們畫的圓中,有的同學畫的大,有的同學畫的小。這是為什麼呢?(圓的大小由筆尖和針尖的距離決定)

這次畫圓,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們全班同學畫的圓能不能一樣大?應該怎麼辦?(筆尖和針尖的距離一樣就行)下面我們就把筆尖和針尖距離統一定為3釐米。試着畫一下。學生再次操作畫圓。畫完小組檢查。看是否差不多大,如果不一樣大想一想是什麼原因。

2、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師:我們現在學會了畫圓。看着孤零零的一個圖形,有沒有覺得缺少了點什麼?對,沒有標註上名稱。每個圖形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比如長方形有長和寬,三角形有底和高。圓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稱。想不想知道?下面自學課本94頁的有關知識。

學生自學課本概念。學生小組交流。

誰能説一下,通過剛才的學習和交流,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什麼是圓心?什麼是圓的半徑?什麼是圓的直徑?

指名上黑板畫,其他畫在自己的圓上。並用字母表示。

畫完後小組同學互相檢查。

我們現在知道了圓各部分的名稱,剛才你畫的圓可以怎樣描述?半徑3釐米的圓現在量一量你畫的圓半徑是不是3釐米?測量完後小組互相檢查並交流。

(2)認識圓的特徵

這麼快我們已經學會了畫圓,並且知道了圓的很多知識,可是,圓中還有更多的奧祕在等着大家去探索。大家想不想知道圓的更多的奧祕?下面我們繼續探究。拿出你準備好的圓形紙片。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把你手中的圓紙片,藉助尺子圓規等工具。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相信你一定會有精彩的發現。有信心嗎?

要求: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有了精彩的發現要和大家一塊交流。出示學生髮現結論:

圓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折、量、畫)有道理嗎?説明理由。

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觀察、量、折、畫的過程。補充:同圓)

一個小組的發現可能不完善,發揮我們集體的智慧使我們的發現更加完美。

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折、觀察、量)如果用字母怎麼表示?【板書公式】。

剛才畫的圓還可以怎樣描述?直徑6釐米的圓。隨機舉例直徑半徑

小組説一條自己認為最特別的在全班交流。

圓是軸對稱圖形;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圓沒有長和寬;

我們的同學表現非常棒,看來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短短的時間就發現了這麼多有關圓的奧祕。其實呀,早在我國古代名著《墨經》中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是指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等於半徑)也是揭示了同一圓中半徑都相等的道理。還記得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嗎?

出示: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出示課件幫助理解。有困難嗎?小組討論一下。

小結:看來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藴含着豐富的數學知識。人們認識了圓,然後利用圓為人們服務,如果沒有了圓我們的生活會失去許許多多的精彩。

(三)應用

師:同學們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還是要考考大家。

最早畫圓就是利用正方形內最大的圓和正方形的關係畫圓的。出示:“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所謂圓出於方,就是説最初的圓形並不是用現在的這種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的。所謂方出於距,是説方的圖形是用距(直尺)畫出來的。

這時我記起了一句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圓規你真的就不能畫一個圓嗎?有難度可以討論交流一下。

同學們不但會用圓規畫圓,而且想了這麼多畫圓的方法。其實這些辦法和圓規畫圓的方法是一個道理的。

(四)談收穫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看來同學們這節課的收穫真不少。其實圓中真是藴含着無窮的奧祕。古希臘一位數學家也曾説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我國人們對圓也情有獨鍾,“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吉祥如意,飽滿豐腴的意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例如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就説――圓滿;祝福新人用‘花好月圓’;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圓圓的,就把這天定為中秋節,一家人團聚,就叫做――團圓,吃着圓圓的月餅。這一節課,通過對圓的學習,感受到了圓的無窮魅力,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看,這個句號也是圓的呢!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參與式教學,通過情境導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等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人人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圓滿完成了數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