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10種最典名的名菜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10 、紅燒鯉魚

泰安10種最典名的名菜

紅燒鯉魚的製作方法是;取1公斤重湖產鮮活鯉魚,宰殺,扒鰓去鱗,剔除內臟,洗淨。在魚體兩側隔1.5釐米用柳葉刀法劃開,塗上醬油。鍋置旺火上,倒入色拉油約500克(實耗50克),燒至八成熱,把魚放入油鍋,炸至刀口突起,外皮金黃色時撈出。花生油適量,白糖25克,熬成紅色,加醬油50克,稍烹,放湯(水)下魚,湯量以漫過魚體為宜,上加葱、薑片、花椒、鹽適量,15分鐘左右,出鍋盛盤。原湯加粉子適量、黃酒、花椒油,熬成漿狀澆入盤內魚上,即可上桌。

此菜風味特點:色澤紅潤,肉嫩味純。魚體呈紅醬色,肉奶白,鮮嫩,進口略鹹,收口鮮香,滷汁濃重。

9、 踏雪尋梅

主料:活桂魚7500g,豆腐200g

配料:西芹50g、海蔘20g、銀杏10粒,蟹黃5g,蛋清50g

調料:精鹽10g、味精5g、濃縮雞汁5g、料酒10g,澱粉10g

製作工藝:

1、桂魚剖腹去內臟,切下頭,尾汆熟,西芹去皮切片焯水待用。

2、淨桂魚剁成泥,加豆腐泥、精鹽、味精、蛋清、澱粉攪勻上勁後,加入蛋泡糊打勻,擠1公分大的丸子若干個,逐個入水汆熟。

3、取大圓盤,將魚頭、尾擺在盤子兩端,用西芹片圍邊,中間放丸子,上面擺拼用海蔘作成的梅枝,銀杏蟹黃做的梅花,空白處擺上踏雪尋梅字樣,兩側放“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字樣即可。

成品特點:融詩、書、畫、意於一體,味道鹹鮮,軟嫩可口。

8 、涼拌柳芽

東平縣大部分地區地勢低窪,湖濱河畔及窪地多種植柳樹,每當春風浩蕩之際,滿目是“萬條垂下綠絲絛”“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景象。在改革開放前生活困難的年代裏,人們吃的“野菜”中就包括柳芽。現在家庭或飯店中作為稀罕菜食用的“涼拌柳芽”,可以説,就是那時的遺風。

涼拌柳芽,是將二月初柳樹枝條上剛長出兩三片新葉的嫩芽摘下來,去除雜質,洗乾淨,放在沸水中焯透,再用涼水浸泡兩遍,每次約20分鐘。然後,將涼透的柳芽撈出,空盡水,入盆,淋以香油、老醋,拌以蒜泥,撒上適量精鹽,拌勻,即可食用。

此菜風味特點:青綠鮮嫩,味美爽口。

(也有春天摘了柳芽經沸水焯透,撈出晾乾備用的。做菜時,先將柳芽用水浸泡透,然後再以上法調製,味道亦好。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柳芽罐頭,食用更加方便。柳芽性寒,食之可以清熱敗火。)

7 、清蒸湖蟹

唐人盧純説:“四方之味,當許含黃伯第一”。含黃伯,就是指的螃蟹。螃蟹有多種食用方法,可紅燒、可醃製、亦可清蒸。

東平湖蕩眾多,盛產大螃蟹,聞名省內外。每年秋風送爽之時,正是湖蟹上市之際。湖周圍魚市上,到處可見肥大的螃蟹。此時是吃湖蟹的好時機。清蒸湖蟹,為東平縣傳統之佳餚。

東平湖蟹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元素,自古以來就被作為上等菜餚,“肌膚未解黃金甲,骨髓常留白玉膏”,是文人墨客對它的讚譽。湖蟹個體大,肉質豐,雄性蟹每隻重六兩左右,雌性蟹每隻重三兩。蟹體內膏滿黃實,食之色鮮味美,

用籠蒸熟,佐以醬油、老醋、薑末食之,膏滿實黃,其味鮮美無比。九月金秋,蟹肥菊黃,烹蟹下酒,遊湖觀光,是許多人嚮往的一種享受。有人品嚐了東平湖蟹之後,甚至發出了“醉卧東原君莫笑,菊蟹和酒傲王候”的讚歎!

6、東平湖菱角

東平湖菱角又稱青菱,為東平湖特產之一。按角的多少可分為四角菱、三角菱、兩角菱和無角菱。青菱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乾果可以加工成菱粉、冰淇淋,糖汁菱角,可以做糕點、釀酒、製糖等。

菱角,又叫水慄芰實,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我國,栽培歷史已在三千年以上。東平湖菱角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東平湖被稱為大野澤時,湖內即有菱角生長。據老漁民介紹,1948年秋天,湖裏菱角遍佈,幾乎難以行船,一派豐富景象。不幸的是,正逢收菱季節,1軍隊強迫漁民們到東平湖入黃河處的魚山挖工事,湖菱無人收摘,全部落入湖底。接着黃河發大水,倒灌入湖,菱角都被埋入泥沙之下。

建國前,東平湖裏的菱角皆為野生,產量很低。1950年,在現在的東平湖二級庫區新湖鄉王窪附近水域中,首次進行人工播種,面積約上萬畝(那時,東平湖水庫尚未修建,仍為自然滯洪區,水域可達梁山縣境內),1951年再一次擴種,全湖面積達到7萬畝之多,菱角長勢很好,年總產量估計可達400萬公斤以上。當時,東平湖隸屬東平、梁山、平陰三縣管理,各縣沿湖漁村,家家都有采菱船,菱角是漁民致富的重要途徑。1955年後,由於湖裏連年發生金花蟲災害,對菱角生長危害很大,致使湖菱面積急劇減少,產量大大下隆。1958年東平湖水庫建成,特別是對東平湖進行調蓄水運用,劃分成二級湖管理以後,水域面積大大縮小,湖裏產菱水面也相應減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期,湖菱面積大約5萬畝左右,年產菱角約300萬公斤。

菱分為二角菱、四角菱和烏菱,東平湖內以兩角菱居多。菱性喜温暖濕潤,需要充足的陽光,不耐霜凍,必須在無霜期生長。從種子發芽到第一批角果成熟約180天,結果期持續30天。每年清明前後,水温10℃左右,菱角在水下泥中生芽、抽莖、莖端生葉四、五片,在水下展開。葉兩型,沉浸葉羽狀細裂,水上葉菱形。葉柄有浮囊、出水飄浮水面,繼續在莖上分叉,株稠分叉少,株稀分叉多。夏末秋初開花,花單生於葉腋,白色或淺紅色。花受精後、掩入水中長成果實。漁民有“七月菱老,八月菱落”的諺語。菱耐深水,夏秋水深2~3米的河溝湖蕩均可種植。水底土質以肥沃鬆軟,富氮腐殖質為宜。

東平湖菱角的食用部分主要是種子即菱果,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菱米含碳水化合物46.5克、蛋白質5克、脂肪0.7克、鈣36毫克、磷165毫克、鐵1.6毫克及其他微量元素,另外還含有麥角甾、鞣質及少量維生素。菱即可生食,又可當菜熟食。生食以剛從菱蔓上摘下來的嫩菱為佳。嫩菱不但形態可愛,而且皮脆肉嫩、質鮮清香,食用起來甜而不膩,淡而有味,到口消渴,齒頰留香。熟食則以老菱為上乘,老菱肉質雪白如銀,燉、燒、煨、煮皆可。菱燒瘦肉、菱燉子雞、菱燉排骨等均噴香誘人。

菱角去皮後成菱米,菱米有“水慄”之稱。菱米磨成菱粉後,可代糧做饅頭、烤餅、涼粉、糕點等食品,也可以用於釀酒、製糖等。東平縣飯店、賓館近年來開發的以菱米為主料、輔以白糖做成的菱粉窩窩頭,香甜可口,不僅是招待客人的名吃,更成為旅遊者喜愛的食品。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一些沿湖民營企業選取優質菱角,經過深加工,製成了包裝精美的袋裝菱米,成為人們喜愛的饋贈佳品之一。

東平湖菱角不僅是美果佳蔬,同時還具備良好的藥用功能。中醫學認為:菱性味甘、涼,生食可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熟食則益氣健脾、去疾強身。《本草綱目》記載:“菱性甘平,能解暑氣積食、消渴,可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行水,解毒。”《唐本草》曰:“菱作粉極白潤宜人。”《齊民要術》稱:“菱為上品藥。食之,安中補髒,養神強志,除百病,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餌之,長生神仙。”《滇南本草》説:“菱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風濕入竊之症。”現代醫學認為,菱角果肉還有抗癌的作用。菱全身是寶,其殼、莖、蒂等均入藥。臨牀實踐表明:以菱角殼煎湯內服,主治泄瀉脱肛、痔瘡,外用可治療黃水瘡等病症;用隔年老菱角殼、燒存性麻油調敷,亦可醫黃水瘡;取鮮菱莖50克煎湯內服,可治療胃潰瘍;菱蒂搗泥外敷或取其蒂中鮮水外敷,能除各種疣贅。

5、大安山全魚宴

全魚宴酒樓座落在商老莊鄉大安山,這裏瀕臨東平湖,豐富的湖產資源,為名餚佳吃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全魚宴系大安山人氏陳全福創制。陳氏早年拜師於名廚師馬德成門下,經過苦練烹調基本功,對湖產品的菜餚製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陳氏根據師承和傳統烹調方法,歷經幾十年探索,最終形成了風味獨特的全魚宴和全湖宴。

4、紅燒甲魚

紅燒甲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平縣新興名菜之一,近年常見於賓館、飯店。基本做法:準備好湖產活甲魚一隻(1000克左右),生雞半隻約300克,葱、姜、蒜片各少許。清湯500克,花生油500克,醬油20克,黃酒20克,醋10克,水澱粉20克,花椒油10克,八角1粒。

將甲魚肚朝上仰放在砧板上,待其頭伸出即斬,放血,將甲魚放在沸水中燙三分鐘取出,用刀颳去背殼和裙邊黑膜,剔去四爪白衣後洗淨。斬去腳爪和尾,從腹骨正中對剖,挖去內臟,割下背殼,每片斬成四塊(也有連背殼一起斬成塊狀者),生雞剁成方塊,放入盆中,加少許醬油拌勻稍醃。

然後,勺內放入花生油,燒至九成熱,下甲魚和雞塊,用旺火炸至呈紅色時撈出(裙邊不過油)。

勺內加白油少許,用旺火燒熱,下葱、姜、蒜片、八角熗鍋,烹入醬油、料酒、清湯,放入甲魚、裙邊、雞塊,燒沸後去浮沫,加蓋移至小火,燉約

1小時,至甲魚、雞塊熟爛,湯汁剩三分之一時,移至旺火,放味精,用澱粉勾芡,淋上花椒油即成。

此菜風味特點:色澤紅亮,鮮香味濃。

3、拔絲山藥

拔絲山藥是東平縣民間著名蔬類菜餚,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辦宴席,都少不了這道菜。它是僅次於雞、魚、肉的大件菜。

其製作方法是:

取山藥600克,雞蛋一隻,乾麪粉少許,幹澱粉刷30克,糖150克,生油500克(實耗30克)。將山藥削去外皮,切成滾刀塊,拌上乾麪粉。澱粉用水調成糊狀,加蛋清拌勻,放山藥塊下去拌勻。鍋內放生油。燒熱後將山藥逐塊放入,炸成金黃色,撈出濾油,熱油倒出,留少許,加糖,用筷子迅速攪動,待糖溶解成透明流質時,用小火熬至金黃色,即將山藥塊倒入拌勻後裝盆(盆內先塗上油,以免粘盆)。食用山藥塊先要在冷開水內蘸一下才脆。

山藥是一種藥食同用的食品。山藥味甘,性平,是中藥草中的補氣之藥。《本草綱目》説它“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含皂甙,粘液質,膽鹼,澱粉,糖蛋白,鞣質多種氨基酸,維生素C,多巴胺,山藥鹼等成份。現代醫學認為,山藥有誘生干擾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冠狀動脈及微循的血液作用;有滋補強壯作用和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2、泰安豆腐

豆腐原是泰安農家的四季菜,後來隨着歷代帝王到泰安祭泰山,先後建起了不少寺廟、庵堂,吃素吃齋者增多,豆腐便成為這裏的重要菜餚,在元朝以前,就已成為泰山和泰安地區一流名菜。乾隆年問修訂的《泰安縣誌》曾作這樣的記述:“凌晨街街梆子響,晚問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了當時泰安城豆腐業興旺的景象。李白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由湖北安陸遷來濟南後,以及杜甫客居山東時,他們都曾多次上泰山,並品嚐“泰安三美”菜餚之風味。“遊山不來品三美,泰山風光沒賞全”,這是當地長期流傳的讚譽三美菜餚的佳話。“三美豆腐”一直流傳至今,馳名中外。

1、泰山赤磷魚

赤鱗魚又名石鱗魚、時鱗魚、螭鱗魚、斑文魚,屬珍稀魚種,中國五大名貴魚之一。生長於海拔300~800米的泰山溪澗,成魚一般體長20釐米左右,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香而不腥、營養豐富而名揚四海。夏日置魚於巖石上,經烈日曝曬可以化油而流。除作高級佳餚外,還有很高的滋補和藥用價值。

1980年4月始,山東農學院受泰安地區科委委託,對赤鱗魚進行人工養殖孵化,先後飼養成魚1500多尾,在青島海洋學院和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的協助下,至1982年5、6月間,人工繁殖成功,孵出魚種4000多尾。1984年底,由泰安市水利水產局承擔,山東農業大學和省莊鎮協作,在上梨園村直溝水庫投放赤鱗魚種3600尾,進行不同密度試養和培育。當年繁育3000尾,成活率99%。1992年,在大津口鄉沙嶺村沙嶺(天龍)水庫北岸建成區內第二個赤鱗魚人工養殖和繁育試驗場,投養赤鱗魚3萬餘尾。1999年,在泰前辦事處上梨園村直溝(天東)水庫下游興建泰山赤鱗魚繁育養殖中心。是年3月破土動工,當年建成蓄洪截流壩1座,高標準養殖池1600平方米,歐式風格管理配套房380平方米,越冬保暖温室200平方米,娛樂垂釣池500平方米,同時劃定9平方公里的赤鱗魚自然保護區。至2000年5月底,泰山赤鱗魚繁育養殖中心建設全部竣工,投放赤鱗魚苗種8000尾。至2002年底,全區人工繁育養殖的赤鱗魚達8萬尾。

泰山赤鱗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關於申請給予泰山赤鱗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函》(泰山政發〔2006〕91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現轄行政區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