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課稿模板7篇 説課稿模板:打造課堂精華,提升教學魅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7W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份“説課稿模板”。説課稿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對所教課程內容進行系統規劃和設計的重要工具。使用模板可以幫助教師更加合理、高效地組織和展示自己的教學思路,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份模板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準備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7篇 説課稿模板:打造課堂精華,提升教學魅力!

第1篇

本課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8-20頁《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學生已經在一年級的時候初次認識了圓柱,已經會辨別;圓錐這一立體圖形沒有見識過,從未接觸;在六年級上學期又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積累了一些觀察﹑探索立體圖形特點的學習經驗,這些都為本課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由於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已經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有意識地去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所以在教學時適宜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由於本課屬於觀察物體領域的內容,須藉助於直觀的實物或模型幫助體驗,感悟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名稱和它們的特點,因此我在設計時安排了兩個環節:1.課前準備(即收集生活中的實物和學具的製作)2.自學教材內容,自主探究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在課一開始,讓學生先回顧以前學過的一些立體圖形,拿出學生課前收集的一些實物,讓學生分別展示,介紹。從而自然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接着,讓學生小小組內交流預習作業,並提出交流和彙報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傾聽和主動發言的.機會,試圖改變只有少數幾個優秀同學唱獨角戲的局面。在大組彙報的時候,儘可能地讓學生代表邊演示邊介紹發現的圓柱和圓錐的名稱和相關特徵,其他小組提出相關補充或修改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述相機課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後面的比較﹑總結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圖片,再次感受數學的生活價值。

本環節安排了説一説,判一判,連一連,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動,試圖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練習單第4題在試教的時候發現學生在解題時有點難度,我覺得這時要適當點撥,指導一下。

本節課為了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為主,幫助為輔,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內容方面,本部分知識適合採取這種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動的空間。從學生方面,學生的求知慾較強,活動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們能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生情感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於本課準備得比較匆忙,有些環節的處理不夠細膩,不太成熟,對課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計不足,教學機智不夠靈活,所以還要有待於進一步提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説課稿模板7篇 説課稿模板:打造課堂精華,提升教學魅力! 第2張

第2篇

?碧螺春》是國小語文蘇教版十二冊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久負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來以及採摘、製作和品嚐的生動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勤勞、聰明的勞動人民的熱愛。

課文可分四段。文末引用了外國詩人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這是作者的匠心獨運,藉此既抒發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條理清楚,內容生動,語言優美,描寫細膩,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訓練。

根據本課的特點和所處的位置,針對學生的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碧螺春”的。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自然段。

情感目標: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心靈手巧。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背誦,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學難點: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心靈手巧。

自主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自主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使學生主體真正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本課可以嘗試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以優化課堂教學:

計算機 多媒體 輔助教學法。新大綱規定: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載體,它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只有遵循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網絡技術能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極大地豐富課程資源,它為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舞台。魯迅曾經預言:“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碧螺春》這篇課文的內容較生動,也是學生十分興趣的。學生的興趣來自對採茶和製作茶葉的興趣。遵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精心編輯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利用網上相當豐富的有關焙茶的信息資源,創設了一個有美麗風光,輕鬆活潑的學習課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單一的讀文、理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誦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文文字優美,讀來琅琅上口,意味深長,可以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實際朗讀水平,有效地指導朗讀,在停頓、輕重、韻律、情緒等的處理上着重指導強調。朗讀可由教師表情範讀、學生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分男女朗讀等,形式靈活多樣。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課文當中巧妙的藝術構思,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美的意境,凝練的語言,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在思想意義,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掌握。

啟發式教學法 教師應以啟發法、引導法貫穿全課,特別是在指導上更應以啟發為主。教師應真正落實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發揮出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過程理論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啟發地位,才能真正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優化。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採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帶着“你讀懂了什麼?”“你最喜歡讀課文的哪個部分?為什麼?”“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等包容性比較大的問題自學課文,同時可以觀看相關的錄象;接着,讓學生在彙報自學成果;然後,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總來檢測他們的學習效果;最後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句型來模仿聯繫

多種方法的綜合,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鍛鍊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活躍了課堂氣氛,優化了課堂教學。我想,這樣的教學能給學生以較大的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能真正實現學習目標的自主性、學習方法的自主性、體驗感悟的自主性、問題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與慾望,再加上現代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能實現學習成果之間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興趣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動力。一開始以“輕聲讀一讀,細細品一品‘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是否能讀出些什麼?” 這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所學知識暢談,既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又促使學生敢於説話,有話可説,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繼而以“同學們,這是你們的真實感受,相信走進課文後你們會有更多的體會、感受。”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順着“作者的足跡一起走進江南明媚的春光,走進清晨採茶圖。”這個話題,讓學生感悟:“結合欣賞課文中的插圖,看看你能看到什麼、能聽到什麼。”。因為學習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知識,理解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學,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當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也就能理解,從而體會採茶姑娘的勤勞靈巧和興奮喜悦的心情

應該説,六年級的學生對大自然的美景已有了相當多的表象儲備。此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和音樂,將學生帶到了藍天、白天、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情境之中,美麗的採茶春景,使學生心曠神怡,優美的音樂又激起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在這一過程中,,栩栩如生的情境,美侖美奐的畫面,會有力地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學生的思緒為放飛,飛出了狹小的課堂,飛進了廣闊的生活,原先積累的關於事物的表象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從記憶的閘門中奔流而出,並在不同的描述中相互補充啟發,在強烈的表現欲的驅動下,滔滔不絕的佳言妙語就成為學生再現生活、表達情感的渠道,更成為課堂教學中閃耀的閃亮點。

在作業設計上,我也力求體現自由度。為了進一步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加強思維訓練,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我設計的第一個作業是口頭練習,補全: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

第二個作業是接着在茶園中,除了書上描寫的,你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第三個作業是選用一些詞語,根據程度的不同分別説一句話,一段話,一大段話。學生們自由發揮,自主訓練,取得了很好的練習效果。

在《高山流水》的伴奏中,同學們朗讀讚美茶的名言詩句。在朗讀中,孩子們對其中的許多句子又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自由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3篇

1、教學內容: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在商店裏,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裏的2。50元、3。00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説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釐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在這裏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後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説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裏應用了比較法,便於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第4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我將圍繞教什麼,怎麼教與為什麼這樣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與教學過程七個方面來説明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美術( )冊第( )課,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明確了本課的課型屬於 設計.應用領域。(地位與作用)。

依據國中生的年齡特點與個體差異制定本課教學方法。國中生兩級分化已形成,個體差異明顯,形象思維往抽象思維轉化,但形象思維仍然佔主體地位,因而直觀性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

三、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教材人文與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維度來進行闡述。

四、依據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難點為:

學生準備:美術教材、收集的圖片、資料和繪畫工具。

依據本課實際,我以體驗、問答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本課內容,目的在於 。另外以多媒體課件貫穿課堂,通過直觀、詳盡的直觀演示,來達到教學目標。

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來組織課堂教學。我的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練習——作業展示——小結——拓展。

時間分配:導入5分鐘,講授新課10分鐘,學生練習20分鐘,展示活動10分鐘。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練習 教師指導 (小組合作練習,教師提出明確作業要求)

展示作業 評價交流 (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尊重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

本節學會了什麼? 體會是什麼?你喜歡今天這堂課嗎?

通過學生回顧本節內容,鞏固所學知識,為今後學習美術做鋪墊。

依據以人為本,用於賞識教育的教學理念,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交流,以愉悦的心情體驗課堂,培養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

第5篇

我將要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 》是版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材( )年級冊第()單元()的第()課時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 )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或數與計算等內容)的學習中,佔據()的地位。

基於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生活經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本着課程標準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根據新課標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1、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

1、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

2、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

為了更好的達成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老師需要做如下的教學準備:

本節課,我設置了()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二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三是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四是小結評價,這裏我着重講一下前三個環節。

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 )導入,這樣導入的目的是:

第二個環節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是達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重難點,便於學生掌握,我分成了()個層次進行教學,逐步遞進;首先是( )學生活動,目的是:

通過這( )個層次的學習,分散了重難點,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經歷了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有利於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感受( )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尤其是()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為了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置了三個梯度的練習內容,一是判斷題,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再現,需要所有學生都要掌握的;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中等以上學生掌握;三是拓展運用,這有一定的難度,便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進行研究,同時也為下節課或()知識作鋪墊和準備。

總之,本節課總體上是本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第6篇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發生變化前後的不同景象,以及這一舉世聞名的大瀑布是怎樣被葬送的原因,説明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已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大事。作者先寫巴西總統菲格雷特為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接着寫了大瀑布發生變化前後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們為它舉行葬禮的情形;最後,又回到課文開頭的場景,寫菲格雷特總統在葬禮中號召人們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本課是第四組課文的一篇自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訓練閲讀速度,理解課文內容,二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安排:

1、會認讀5個生字,積累自己喜歡的優美的四字詞。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由於本課是一篇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自讀課文,所以我給它確立了兩個重點,一是單元訓練的重點,繼續訓練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二是本課的重點,理解大瀑布消失的原因和葬禮的意義,旨在激發學生情感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心。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因為它是自讀課文,所以不同於一般精讀課文的講授,要更多地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悟,但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進行的。課前,我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學習提綱:

1、快速地自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你認為學好本文需要解決哪幾個問題,請提出你的問題和小組的同學在一起交流。

5、上網或者在課外書上查閲即將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準備課上交流。所以學法是以自學和小組交流討論為主。教師主要是通過製作課件和激情引導,為學生營造一個氛圍,去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能否將《大瀑布的葬禮》上成一堂情感四溢、充滿生命律動的語文課堂是我追求的境界,也是我本堂課是否成功的一個標準。基於這點認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教材選編本課的意圖:就是讓學生從對大瀑布消失的深深惋惜中,體悟到人類進行環保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二是基於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擔負着發展兒童心靈的任務。蘇藿母林斯基説:請你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因為教育只有真正波動學生的心絃,激發他們的真摯情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所以,本堂課就是通過合理的教學環節、恰當的教學手段和必要的教學藝術,使教學過程在學生情感、教師情感和作者文本的情感的碰撞、共鳴、交融中鋪設、展開、呈現。

上課伊始,我播放大瀑布葬禮的錄像,然後教師用語言描述這是在幹什麼,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悲傷的惋惜的情境中,然後話鋒一轉,如此隆重的葬禮卻為一條瀑布舉行這是為什麼?自然轉到第二個環節中。

在這個環節裏,我主要是圍繞重點問題,組織課堂對話,層層深入文本,並通過教師的激情範讀和訓練學生對重點段的有感情朗讀的手段,達到學生情感、教師情感和作者文本情感產生碰撞、共鳴交融的目的,並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激情範讀,整體感知,切入的問題是:你認為這是一場怎樣的葬禮?並説出自己的理由。讓學生自由地説,學生説出了隆重的、特殊的、有意義的、絕無僅有的`等獨特的感受。這個環節的安排,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總體的把握,同時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鼓勵他們敢於將自己的閲讀見解和同學老師分享的閲讀品質。

在討論第二個問題菲格雷特總統為什麼要為大瀑布舉行特殊而又隆重的葬禮時,學生説出了葬禮的目的是要號召人們保護環境,不使大瀑布的悲劇重演。我抓住悲劇一詞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例子説説自己對悲劇的理解。在這裏我為什麼要對悲劇一詞讓學生咬文嚼字呢?因為該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可能是知識的盲點。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已有經驗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重組的過程。因此,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對悲劇一詞建立感性認識,這樣才會有相應的情感支持。學生説出了深愛的爺爺死了是悲劇,寶黛的愛情是悲劇等等。這時,我拋出魯迅的對悲劇的名言:悲劇就是讓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那麼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消失是悲劇嗎?當然是,因為大瀑布曾經是世界上最雄奇壯觀的瀑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遊觀光者,是巴西和巴拉圭兩國人民的驕傲。

在這裏我又讓學生説説什麼是你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的?學生説出了萬里長城。這些都是讓學生儘快地和文本作者建立感情聯繫,喚醒他們原有的情感體驗和文本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要讓他們能和作者一樣發自內心地喜歡大瀑布的美,這樣才能為後面的悲作好感情鋪墊。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再次感受到大瀑布昔日的雄奇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強烈的情感反差中,更加深了對美好事物被毀滅的悲痛之情,從感性上理解了大瀑布的消失的確是個悲劇。

當學生為大瀑布的消失深感悲痛的時候,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大瀑布為什麼會消失?是誰讓大瀑布消失的?當學生自學了相關段落,總結了大瀑布消失的原因是人為的因素之後,我很嚴肅地問學生:大瀑布的消失都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如果我們人類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正在消失和即將消失的又僅僅是一條大瀑布嗎?用這個問題牽引學生進入拓展環節的學習。

學生交流了自己在課前瞭解到的由於人類不當的使用資源、毫無節制的亂砍濫伐和無盡的貪慾,造成的很多動植物滅絕和即將滅絕的例子,我用課件為學生演示一組人類破壞生存家園的圖片,並列舉了今年夏天,由於大氣氣候的平衡被破壞,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極端天氣。以上的例子和畫面都強烈地衝擊着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都產生了強烈的震撼。

所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的時候,學生都真情流露,有的説我們人類真可惡!我們一定要保護自然和動物,否則就會自取滅亡!此時,學生的情感已不在是對大瀑布的悲痛,而是昇華到關心整個人類的未來和命運,併產生了要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因為災難就在我們身邊了!

總之,這堂課我就是在喜和悲這兩個字上做足文章,要讓學生喜得熱烈,這樣才會悲得深刻,只有經過這樣的情感體驗,才會真正懂得保護自然的重要性,才會將情感意識外化成實際的行動,身體力行地去做對環保有意的事。那麼這一課的情感和價值觀目標也就得以實現。

第7篇

這一框題主要是講唯物主義辯證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在這一課中學生要掌握什麼是矛盾的特殊性,特別要搞清楚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現。本課題是對第一節"矛盾的普遍性"的繼續和深化,同時也是後面教學內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理論前提,是教育學生學習和堅持矛盾分析方法的關鍵環節。

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識記:矛盾特殊性的含義;理解:能各舉一例,説明矛盾特殊性是區別不同事物,區分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根據;運用:具體説明中學各門功課研究的矛盾各有什麼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能力。因為本框所運用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把矛盾的.特殊性分為三個方面去加以認識的過程,()就是分析的方法,而把對矛盾的特殊性各個方面認識聯結起來,綜合起來,形成對矛盾特殊性概念的整體認識的過程,就是綜合的方法。教學中注意運用這一辯證思維的方法,有助於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提高。

覺悟目標:在突出世界觀原理教育的前提下,應結合本框所涉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有針對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現,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從內容來看,學生對原理的理解並不困難,而學會運用這一原理,對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正確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確定其為難點,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空間上區分不同事物比較容易,而從時間上理解同一事物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存在着各具特點的不同發展階段,則比較難。

(一)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教學中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社會現象的分析,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景聯繫起來,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義。

(二)貫徹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扮演好"主導"的角色,通過學—導—學,培養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