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0篇 "反思語言活動教學:走向更有效的語言教學模式"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5W

“語言活動教學反思”是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幫助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將分享一些教師們在反思語言活動教學中所做出的總結和思考。

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0篇

第1篇

活動選取的材料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好餓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現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在活動中孩子能大致説出水果的名稱或者是顏色,於是教孩子們一些新的詞,如:紅紅的,黃黃的,彎彎的等,提升幼兒已有的經驗。在整個活動中,除了語言領域的表達講述,還滲透了其他領域的元素。如:科學,一共出現了多少水果,以數序的形式讓幼兒理解。藝術:讓小朋友學着小蛇張大嘴巴,“啊嗚”吃東西的樣子,把孩子的興趣帶到了極高點。社會、健康:“你覺得小蛇這樣吃東西,好嗎?你會怎麼吃東西?”幼兒回答“應該洗乾淨,剝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兒如何正確的飲食方法。

?好餓的小蛇》活動一改我往日對於閲讀活動形式單一、呆板的閲讀方法,以幻燈的形式和幼兒共同閲讀,整個活動在一種輕鬆、有趣、和諧的環境下有序、有效的進行。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察、猜測和想象。由此產生了能使幼兒參與互動的話題內容,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進行適宜的迴應,如重複、解釋、追問等,將語言領域的指導要點發揮到了極致,使師幼之間始終保持着積極而有效的互動,既引導幼兒感受到誇張、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提升了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較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提高了幼兒的主動性。

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0篇

第2篇

?月亮的故事》本身是一個繪本故事的學習,但是由於故事的內容較長且其中的動物角色過於豐富,對於小班而言,接受繪本中的全部信息是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本活動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編,從最初的繪本學習改為故事學習,並且將故事的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和壓縮,將活動的重點落在故事中動詞的掌握和小動物對話的學習上,這樣既滿足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的需求也使得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在故事內容方面,考慮到故事中小動物的角色過於豐富,有小烏龜、大象、長頸鹿、斑馬等等,因此教師進行了難點前置,在活動的導入部分便將小動物的角色呈現出來,幼兒能夠通過觀看圖片便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動物,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故事的學習。

整個活動下來,教師發現,雖然故事較長,而且中間有一段是重複的句式學習,但是幼兒的參與度還是較高的。能夠在教師講述故事的時候認真傾聽,且在第一遍講述故事之後,幼兒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回憶出故事的名稱及其中包含的動物,而且能夠完整表述出今天小動物一起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上,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了過渡,引導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傾聽第二遍故事,並且能夠梳理出小動物先後出場的順序以及每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第二遍故事的講述教師是利用了課件的形式,形象直觀的方式使得幼兒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故事內容。第二遍講述之後,幼兒基本掌握了整個故事的內容,並且能夠按照順序説出先是誰想來夠月亮,第二個來的是誰,他們之間説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通過逐步提問的方式,教師和幼兒對故事有了更細緻的認識。但是在第二環節的教具擺放中,教師忽略了其他小動物對幼兒的干擾,而是應將未出現的小動物先擺在旁邊,然後根據提問逐次出現,這樣更便於活動的開展。

在幼兒完全掌握故事之後,教師對故事的主題進行了提升,從故事本身過渡到實際生活,通過觀看幼兒合作的照片,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並鼓勵幼兒學習故事中小動物的精神,能夠與同伴相互幫助、互相配合,共同解決困難,從而理解團結的力量,珍視與同伴的相處。

第3篇

新的學期開始,很多幼兒一時還不是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昨天在家裏還是一個眾心捧月的寶貝,現在又要來幼兒園生活了。可是我們都知道,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想在短短的時間裏讓個性迥異的幼兒融入一體,確非易事。他們會面臨一系列的變化,需要學習獨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聽講,安靜地坐一段時間等。讓我們營造愛的環境,幫助他們愉快地再次走進幼兒園,説聲:“幼兒園真好”,讓幼兒園在幼兒心目中變得可親可愛。

我所上的《幼兒園也是我的家》運用手偶講訴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簡短,文字很簡潔,中間有部分是重複的,講述的是一個名叫丁丁的小朋友非常喜歡幼兒園,而且也説明幼兒園比家裏好玩的地方。這個故事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跟每個孩子心理想的是一樣的。故事平實的語言中透露着温馨,在講述的時候,老師平和温柔的語言,很容易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很喜歡我手中的手偶,始終是很安靜地傾聽故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避免了個別提問。而是採用讓孩子反覆傾聽,多聽多感受,再引導幼兒跟老師一起説説故事中丁丁的話,從而理解故事,説説我們覺得幼兒園哪裏好。讓孩子一起説,一方面讓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比較完整的説出故事的情節以及自己感覺幼兒園的好地方,幼兒都笑着告訴我: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通過這個活動,我感覺不管是什麼樣的教學內容,不管採用什麼教學形式,關鍵是讓孩子對你的教學感興趣。有了興趣,孩子才會有需要。不要怕麻煩,不要怕重複,對孩子來説,重複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他們往往是在重複的過程中把老師所教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第4篇

蝸牛搬家是中班《勇敢的我》主題活動中的一個語言活動,故事中小蝸牛因為怕這怕那猶豫不決最後搬家沒有成功。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這樣的目標: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知道小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不開心的蝸牛進行導入,蝸牛開心嗎?引導幼兒關注蝸牛的表情,知道蝸牛很不開心,帶着蝸牛為什麼會不開心這樣的問題進入故事傾聽。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三個環節進行的。第一個環節是幼兒通過傾聽故事第一段,瞭解蝸牛為什麼搬家。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幼兒認為蝸牛住在石縫裏是很舒服的。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幼兒沒有理解“日曬之苦”這個詞的意思。幼兒結合天氣情況、親身感受,能夠理解“風吹”,冷,不舒服。但他們認為“日曬”,暖和,是舒服的。針對這一問題我先讓幼兒想一想,我們觀察過蝸牛,它們喜歡在什麼地方生活。然後再讓幼兒回憶,夏天户外活動時,小朋友們都喜歡涼快的地方玩,不願在太陽底下游戲,知道太陽曬,熱,不舒服。第二個環節重點是讓幼兒學説蝸牛與蜜蜂、蝴蝶、青蛙之間的對話,感知三個小動物幫助蝸牛搬家,但蝸牛都找出種種原因(害怕困難)沒有搬。問題出在蝸牛與青蛙的對話上,“天潮地滑,小土崗的斜坡爬起來很吃力。”這句話幼兒説起來很繞口,我忽視了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為此我降低難度,把這句話改為“下雨了,小土崗的斜坡太滑,會摔着我。”幼兒結合親身經歷,知道路滑,容易栽跟頭,易理解,説起來也簡單多了。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蝸牛並結合生活實際,用拋出問題進行討論來學習,當我提問“你是小蝸牛你會因為天氣不好放棄搬家嗎”,發現幼兒一下沒反應過來,我立即意識到是我的問題幼兒不理解,“放棄”一詞對這些孩子來説很陌生,於是我立即調整為“如果你是小蝸牛,朋友們來幫你搬家,你搬不搬?”馬上就有幼兒説:我會搬!我一定搬!不管颳風下雨我一定搬!當我問及幼兒:你平時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碰到天氣不太好的時候,你有沒有因為天氣不好不上幼兒園呢?幼兒回答都説會上幼兒園,讓幼兒明白蝸牛沒搬成家是因為害怕困難,從而教育幼兒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難的好孩子,並萌發戰勝困難的勇氣。

整個教學活動下來,我覺得故事的內容很獨特,裏面的對話工整、有序,闡述的道理明顯、易懂,整個環節把握的較好。

第5篇

大班的幼兒對身邊的事物總是那麼好奇,他們通過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現象,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經驗積累還不能解釋一些自己的疑惑,如:明天的天氣怎麼樣,是晴天還是下雨呀?等等。《倒黴的小白馬》一課就是通過有目的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小白馬的曲折經歷的同時,又使他們對於氣象方面的知識得到豐富,經驗得到提升,從而培養了他們收集天氣信息,觀察天氣的興趣,也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整個活動,我從出示小白馬手偶引出課題,到講述故事感受小白馬的倒黴經歷,再到天氣信息早知道,使孩子萌發觀察天氣的興趣這樣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我出示手偶小白馬,讓它與幼兒互相問好,並以小白馬的口吻説:“看看我的表情,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麼難過嗎?告訴你們吧,我前幾天遇到了許多倒黴的事。”然後我又讓孩子們猜一猜,“小白馬會遇到什麼倒黴的事呢?”讓幼兒展開思路、暢所欲談,讓每一位幼兒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幼兒積極主動,有效的參與接下去的學習。在第二個環節中,我共講述了故事兩遍。第一遍我是邊講述邊提問,使孩子對故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在第二遍完整講述時,我邊以角色化的語言講述故事邊出示相應圖片,使幼兒能邊看圖片邊聽老師講故事,利用掛圖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之圖片結合,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悟。第三個環節我通過幾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幼兒説出有關天氣信息的內容:在幫助小白馬糾正錯誤認識的同時,激發幼兒喜歡收集天氣信息,萌發觀察天氣的興趣。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反映也很活躍,基本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在活動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課堂上所存在的不足。如:課堂上,對一小部分孩子的關注度還不夠;經常叫舉手的幼兒回答,而舉手的也一直是這幾個,有些孩子從來都不願舉手。特別是在語言活動中,怎樣能引導這部分的孩子主動發言,我個人覺得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其次,我自己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也要有待加強,爭取讓每個孩子的回答都能得到有效的迴應。在教學上有許多問題,還需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6篇

在本次的“藝苗杯”優質課評比,我選擇了繪本《小房子》設計了一個大班的語言活動。該繪本藉助了“小房子”這一視角,展現了工業快速發展後人們居住環境的變化,畫面色彩豐富,前後對比強烈,雖是譯本,但故事用語規範,詞句優美,各種修辭手法滲透其中,是一本既具可看性、又具可聽性的故事繪本。

如何將這樣一個繪本呈現給孩子?他們能夠從中獲得什麼?

首先,分析繪本,故事中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直觀的畫面信息,前半部分四季變化中呈現出了鄉村田園在不同季節中的美和趣。美體現在畫面的佈局設計,以及色彩的變化,春,一片嫩綠,生機勃勃,夏,一抹深綠,盡顯鬱鬱葱葱的特點,秋,紅、黃、橙色中點綴綠色,凸顯了其五彩斑斕的特點,冬,銀裝素裹中人物衣着的亮色點綴,更襯托出了白色之美。而故事中的趣,正體現在不同季節人們的活動、勞作,如夏季的游泳、秋季的採摘、冬季的運動等。而後半部分以色調的變化、畫面事物的增多、佈局的豐滿,與前半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既體現了城市發展帶來的便捷,也呈現了污染、喧鬧、擁擠等不適感。而故事中的暗線則是小房子的心情,隨着鄉村建設變化而變化着,從愉快漸漸轉變為孤獨、傷心,繼而又轉變為高興,這也是作者要反映的主題,人與時代發展、居住環境之間的關係。

其次,思考孩子們的經驗是什麼?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他們能夠感受到城市生活帶來的便捷和愉快,也體驗到了霧霾等環境污染帶來的不便,同時,也具有對鄉村生活的直觀感受,這些已有經驗有助於他們對繪本故事的理解。

第三,通過該繪本的閲讀孩子們能夠獲得什麼?瞭解故事主要內容,明白作者講了什麼,當然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呢?這就需要立足幼兒的發展需要來思考,當我將這個繪本教學定位在語言領域,那麼我就需要聚焦語言領域的發展目標來思考。《指南》中關於閲讀的目標中有以下兩條闡述“喜歡通故事,看圖書。”“具有初步的閲讀理解能力。”由此可見,繪本閲讀不僅是看,解決看到了什麼的問題,還要理解,解決看明白了什麼的問題。怎樣才能引導幼兒仔細的看,怎樣能夠幫助他們看明白,判斷他們是否看明白?這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方法、手段來進行輔助、指導。

⒈單幅畫面的精細閲讀。繪本的閲讀從第一張畫面入手,引導幼兒自己觀察,比如畫面主角小房子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徵,表情神態等體現內心感受的特徵,以及周邊的、畫面角落的的、細節處的人、事、物。通過對單幅畫面的觀察,瞭解看的方法,並發現通過看可以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揣摩,勾起幼兒的已有閲讀經驗。

⒉多幅畫面的比較閲讀。為了突出繪本中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閲讀。同時呈現四幅畫面,便於幼兒在閲讀過程中進行對比賞析,色彩、人物活動、以及細節處理,在尋找、發現不同的過程中,關注細節、深入理解,感受、體驗人們、小房子的情緒和心理。

⒊多幅畫面的連續閲讀。為了突出故事後半部分小房子周圍的變化之快、變化之大,選擇了多個畫面連續閲讀的方式,將整個變化過程完整的呈現給幼兒,使他們在閲讀中關注到前後畫面之間的關聯,積累瀏覽式閲讀的經驗,當對整體變化有所瞭解的情況下,再有選擇的精讀,有助於對故事大框架的感知和理解。

閲讀活動中對畫面的觀察固然重要,但是理解和表達同樣是幼兒發展的目標,也是他們語言發展的核心經驗。如何推動他們理解和自主表達,提問是一種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不同維度的提問,能夠引發幼兒的不同經驗、以及多角度的思考和判斷。

⒈引發對畫面的關注和描述性表達。比如在第一環節中,以問題“這是一幢什麼樣的小房子?在它的周圍有什麼?”引發幼兒對畫面的觀察。又如第二個環節中,問題“小房子周圍的鄉村田園隨着什麼在變化?”需要幼兒對四個畫面整體觀察閲讀,而問題“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鄉村田園很美?”需要幼兒關注單幅畫面或畫面中的部分細節。幼兒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更多的是以描述性的語言居多,如有……,誰在幹什麼,……是什麼顏色的,……看上去怎麼樣等。

⒉引發對故事進一步思考和評價性表達。比如問題“你覺得小房子會喜歡城市生活嗎?為什麼?”和“有人建議要拆了它,而有的人覺不能拆,你們是怎麼認為的?”需要幼兒聯繫故事的前後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觀點,不僅需要看,還需要自己的思考。該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拆有拆的理由,不拆有不拆的原因,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的闡述觀點。思辨類的問題,可以引導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⒊藉助已有經驗進行表達。比如問題“城市是什麼樣的?”“多了什麼?少了什麼?”能夠激發對自己已有經驗的回顧和表述,實現同伴間經驗的分享、互補。該環節放在繪本閲讀中,有助於幼兒對城市發展必然性的理解以及城市發展中便捷、有利之處的感受,有助於對城市發展變化形成相對客觀的評價,不容易受繪本的主觀因素的影響,過多的放大城市發展帶來的弊端。

對於繪本的閲讀,以及其它文學作品的賞析,有其説的清道得明的地方,也有其説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因此可以藉助其它領域的內容和元素來輔助,幫助幼兒更生動、直觀地感受,增強體驗,豐富經驗。

在該活動的處理中,我藉助了多種音效對不同階段的小房子的情緒、感受進行烘托。比如故事開始部分,選用了自然界的鳥叫、狗叫和人的歡笑聲,營造一種置身於鄉村田園美景中的氛圍,引導幼兒感受小房子的心情。又如選用了歡快的吉他曲,來營造一種陽光燦爛、心情舒暢、愉悦的氛圍,烘托四季的美與趣。而當小房子周圍發生着一些列變化的時候,選擇了略帶傷感的音樂作為主基調,並隨着畫面內容的調整,加入了車流聲、工地施工的機械聲、高鐵行駛的聲音、人們的喧鬧聲等,將繪本所要表達的內容更立體、多元的呈現給幼兒,幫助他們與小房子產生共鳴,的更好的理解它的心情。

隨着活動的實施,還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去仔細的思考和推敲。比如活動第二環節中,我預設的目的是圍繞四季變化的美和趣兩個層次來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分兩個內容,一個是四季環境的描述,另一個是人們活動的描述,但活動中因為缺乏有效的迴應,使這塊內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導致幼兒的語言表達沒有得到提升、拓展,所用的詞彙、句式均是以有經驗。如何做好這一環節的有效迴應?又如故事的完整欣賞,由於內容長進行了縮減,怎樣縮減能更好的保留原文優美的詞句。

第7篇

?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的語言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敢説、想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此次活動是主題《七彩世界》中的一個語言活動,從生活中找到幼兒的興趣點,與天氣相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產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對自然界探究的慾望和對生活的熱愛。

通過《調皮的七彩光》這個故事讓幼兒知道:色彩來源於光的作用,是調皮的七彩光寶寶從天空來到地上“玩”出來的。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七彩顏色。有了七彩顏色,畫畫更美麗,打扮東西更漂亮,遊戲起來更有趣。本活動有利於幫助幼兒成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發現自然界中的許多奧祕,培養幼兒對自然界探究的慾望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受生活的樂趣。

從活動目標來看,整個活動目標明確,符合《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的保育教育目標,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原有經驗來制定,但缺乏情感方面的體驗,如在目標1中加入使幼兒感受故事中七彩光給大自然帶來的美,更能體現語言活動中情感的體驗,更具可操作性。目標2中瞭解光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作為語言活動的目標有些牽強,可作為另一個新的活動;續編,用詞不夠貼切,此次活動主要是讓幼兒關注大自然中的多種色彩,並能大膽表述。

從活動過程來看,在本次活動中,我把教學的意圖、內容、形式有機的交織在一起,通過視聽結合、交流、表達的形式,使幼兒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激發起他們進一步對自然界探究的慾望,從而達到我所需要達到的活動目標。活動中幼兒採用:視聽結合法、討論法、嘗試法來理解故事,欣賞故事,創編故事。通過幼兒互補學習,師幼合作來表現主題。層次清晰,活動緊扣目標。每一次的提問都有明確的目的,在第一次聽故事時要求幼兒帶着問題“七彩光寶寶會來到哪裏,那裏會有什麼變化。”

幼兒目的明確,但在幼兒回答後,我沒能及時地進行調整,讓幼兒繼續帶着問題聽第二遍故事,聽一聽裏面形容顏色的好聽的詞語,這樣不僅能使在第一遍中已經聽到那些詞語的幼兒進一步感受用詞的美,也能使沒聽到的幼兒有目的地聽,起到強化的作用。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平等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流;時時注意反思幼兒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尋找原因制定策略,作為一名新教師這是我所缺乏的機智,在幼兒回答出光線寶寶來到地上使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有了好看的顏色時,我若能及時追問延伸,讓幼兒關注大自然中的多種色彩,並運用好聽的形容詞來説一説,使幼兒在“做”中“學”效果會更好,也避免了老師枯燥地説教。在幼兒説到各種動詞時也要及時給於肯定和鼓勵,進行語言的隨機教育,使幼兒更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有趣和體驗用詞的美。

活動過程不僅包括人與人的互動,還包括人與物的互動,教師是否選擇了適合活動內容和幼兒實際水平的操作材料;教具是否有利於語言活動的展開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此次活動的教具雖然在課前我已經作了修改,但還是沒能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開展,如果在幼兒回答出光線寶寶來到了哪裏,那裏變成了什麼顏色後,製作一個動畫,使原本沒有顏色的地方變出顏色,使幼兒更形象地體驗到色彩的美。在引導幼兒説説光線寶寶還會來到哪裏時,給幼兒提供畫筆和小紙片,通過實際地操作來體驗色彩帶來的樂趣,同時也使幼兒在回答時更有目的性,避免發生幼兒的回答和討論時説的大相徑庭的現象。

從活動的環境來看,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我和同伴交流,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但在幼兒傾聽故事時我的無意“巡視”給幼兒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影響了幼兒靜心感受美的情緒,這是在以後的活動中我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在帶領幼兒嘗試複述故事時,如果我能以美的情緒帶動幼兒體驗文學作品中七彩光給大自然帶來的美效果將會更好。

在如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這一點的突破中,我扮演的是一個支持者的角色。從精神上尊重幼兒肯定幼兒每一步的探究和發現。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同時為幼兒的口語表達做充分準備,孩子們積極地參加活動,聽故事,逐步解決活動中的實際問題。大班幼兒雖然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他們已掌握了不少的詞彙,也有了不少的生活經驗,因此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活動,既要關注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又要以孩子的成長髮展為出發點和歸結點,活動既要有序、有組織,又要有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造了一個主動建構學習的環境:教學意圖、內容、形式有機結合和交織。靈活運用觀察、討論、提問、幼兒嘗試相結合的方法,積極主動的引導幼兒動腦、動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教師和幼兒互動,激發幼兒的興趣,與幼兒一同發現觀察、經驗交流,讓幼兒有成功的喜悦,不少幼兒在課後還積極地與我討論光線寶寶會來到哪些地方,可見他們對此次活動的興趣。

但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教材的鑽研還不夠透徹,只注意到教材表層所敍述的事件、描述的詞句,即“是什麼的知識”,很少考慮教材自身字裏行間所透出的較深層的內涵,即“為什麼的知識”或是“怎麼做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訣竅與技能。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內容的主線,在活動中對幼兒體驗自然界中多種的色彩,啟發引導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活動中我需要注意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的敏鋭性。

第8篇

“癢”雖然是一種生理反應,但結合在生動形象的文學情景之中,別具詼諧、滑稽的意味。幼兒在歡快的氛圍中,宣泄了鬱悶,鬆弛了心緒,體驗到從生理到心理的舒暢、愉悦。活動《怕癢的紅布頭》一開始我就和嵐嵐合作表演故事的第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情景表演方式,讓孩子們直觀、形象的認識了“癢”與“笑”的聯繫,接着我讓幼兒兩人一組合作表演這一部分,幼兒體驗着故事的情節的有趣和癢癢喚起的“笑”,以及疏泄鬱悶的心理感受。活動第二部分是理解故事的第二部分,由於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

當我問:“紅棉襖碰到脖子、碰到身上,小豬癢的怎樣?”

孩子們都説:“因為癢的舒服,癢的痛快,癢的開心。”

輝輝還説:“我們聽了這個故事也很開心,很舒服。”最後一個環節“誰穿了紅棉襖”更是把活動推入了高潮,它以遊戲的形式帶幼兒進入了氛圍,有了更為真切的體驗,在“嘻嘻嘻,哈哈哈”笑聲中我們結束了。

本節課不足之處就是在第一環節兩人合作表演時,有個別幼兒沒有參與,如果都參與表演的話,那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就更透徹,也就更能體驗“癢”這一生理反應令人發笑、舒暢的感受了。

第9篇

今天這次活動我看到自己許多的不足。本次教研組選擇了這節課,而且在教研活動時大家給我提了意見。但在實際活動時,我採用了電腦上的一節優質教案可能這節教案不適合我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最主要的是我在上課時,思緒較亂,各個環節處理的也不好。

特別是午睡室所有窗簾拉上,空間小,幼兒人數多,裏面太悶熱,幼兒在裏面坐不住,我也熱,加上副園長在,我也緊張,後來根本不知道孩子講些什麼,自己的整個環節也亂成一團。其次是在ppt播放時也存在問題,特別是這節課有個小朋友聽過這個故事。整個活動他都知道,以至於我在開展活動時不知所措。總之以後我要多研究教材,接受大家的意見,總結經驗,爭取以後有所進步。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並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繫,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奏的習慣。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2、在教師幫助下,幼兒探索樂器與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兒在集體演奏時學會控制樂器,不隨便發出聲音。

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能積極地配合我開展教學活動,對於樂器與故事非常感興趣,下面,就本節活動《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1、教師準備充分,教態親切,但是在語言上有教頻繁的口語出現;

2、活動個環節清晰,目標設立明確並在活動中逐一體現;

3、本活動為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貫穿、圍繞的是音樂的主題,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活動時卻沒有穿插使用背景音樂或其它音樂。

4、環境佈置可以再豐富些,體現音樂活動的音樂性、情景性。

5、我覺得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應該在誇張一點,還可以請配班老師跟幼兒一起參加遊戲,更好的完成教學與遊戲活動。

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這節課,我體深刻地會到,好的課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擊樂教學理念,相信以後打擊樂活動我會上得越來越好!

第10篇

小蝸牛為什麼會給大家送信?如果你是小蝸牛,你們會怎麼做呢?

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微笑》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蝸牛用微笑的方式給大家帶來快樂,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

本故事通過使幼兒懂得“微笑”的真正含義,來感染幼兒,美化幼兒的行為。《新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在活動中,我所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故事教學提高幼兒閲讀能力的發展,並且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根據問題制定了目標,但是從活動開展的情況來看,所設計的環節多數還是比較傳統的,所要體現的”閲讀“要求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根據這情況,我在設計環節中,需要與目標的制定達成一致,幼兒在初次閲讀後,教師安排幼兒繪畫活動。製作“微笑”標誌:幼兒自制兩枚“微笑”標誌,即在圓形卡片上畫上微笑的表情。啟發幼兒將其中一枚“微笑”標誌別在自己胸前,另一標誌則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圍中,活動自然結束。

通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我班幼兒的水平的,因此,在以後的語言教學中,我會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