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4篇 探究千斤頂背後的重量之謎——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本教案旨在幫助國小三年級學生深入理解“噸”的概念,通過繪製圖表和實踐操作,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感受到“噸”的重量,從而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數學知識。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4篇 探究千斤頂背後的重量之謎——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

第1篇

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噸”,掌握 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能力目標:能用 “噸”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創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瞭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掌握“1噸 = 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在美麗的森林裏,動物醫生要給動物們體檢,大象第一個到,請你猜猜它的體重是多少?(課件演示測體重的過程。)小熊、小牛、小馬和小鹿四個好朋友也從河對岸趕來體檢,可到了小橋邊,它們卻停下來了。你知道為什麼嗎?原來,到了橋邊,小馬準備和大家同時過橋,可小熊指着橋邊的提示牌説:“限重一噸”。於是它們猶豫了。同學們,你給出個主意吧!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

3、學生自由發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一噸有多重

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一噸到底有多重,然後再幫助它們過橋好嗎?

1 、猜一猜:一頭水牛、1 袋麪粉、1 桶油的質量和一名三年級的國小生的體重各是多少?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課件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三年級的國小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小結: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書)教師強調: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哪位同學來説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做單位。(強化認識)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橋了,它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

(3)如果我們全班同學也去這個地方遊玩,我們能同時過這座橋嗎?為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彙報方法。)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裏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裏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説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説也有338噸重。

師: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限重13噸”,下面這些車能通過嗎?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説什麼? 假如你的親戚中有人是司機,你今天回去會對他們説些什麼?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4篇 探究千斤頂背後的重量之謎——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 第2張

第2篇

教者:瀋陽市和平區青年大街國小 馬巍,指導者:瀋陽市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冉紅

(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六冊)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

2、知道1噸是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師:這裏有一袋1千克大米,誰能來拎一拎説説你對1千克的感受。

師: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誰能拿一拿,説説你對10千克的感受。

導語:那就會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還用“千克”作單位就會很麻煩,所以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的質量單位“噸”。(出示課題)

師:對,湊夠了1000千克我們就可以叫做1噸,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裝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讓你去搬,你覺得怎樣?

電腦播放錄像,學生看錄相回憶課前自己在“挑戰極限”活動中的感受。

生10:一噸的大米就要工人裝成小袋抬上汽車來運了。

師: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請你算一算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師:我們經常在路旁橋邊看見這樣的標誌牌,50t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師:橋的載重量是50噸,就是指這座橋最多能承載50噸的重量。

(1)説説下面那些動物的體重試合用“噸”作單位?

生:用千克也行,只不過是用“噸”作單位簡單些,不用寫太大的數。

一隻大象重3( ) ;一輛卡車的載重10( )

舉重運動員石智勇在奧運會上舉起162( )榮獲金牌。

(5)動物王國新建成了一座載重量1噸的木橋,小動物們都高興地來觀看,它們都想上橋走一走於是就一齊湧向橋上,這是小馬大喊一聲,同學們猜一猜小馬會説聲麼?

生:小動物們的體重和是1240千克,超過了一噸所以橋會塌的。

生:大象、水牛、小馬和小熊的體重和起來就是1噸再加上獅子也一起過橋,橋一定會塌的。

(2)最多可以有哪幾只小動物通過這座木橋呢?説出數學理由。

生:大象、水牛、小馬和小熊的體重和起來就是1噸可以一起過橋。

生:最多四隻可以一起過,但是要注意體重和不能超過1噸。

小結:説得太好了,同學們也一定要注意外出時不要擠電梯、不要乘坐超載的交通工具,以免發生危險。

師:同學們現在有沒有稱大象體重的秤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生:我也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研究出更科學的秤。

各種感官參與,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的學習平台。教學中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框架為載體,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説一説、算一算、拿一拿等方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幫助學生感悟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特別在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小組中驅除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 噸的例子,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學習的平台。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首先課前讓學生搬一搬桶裝水,親自感受1桶20千克的水的重量,此時讓學生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有的學生還不能夠完全感受到,因為一些班級的“大力士”經常一個人為班級換水他會覺得20千克一桶水很輕。讓學生展開想象也會有一定困難。此時再通過感受50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班級裏沒有人能自己抬起,要六、七個男生一起抬還很費力呢。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進而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接着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中教師創設了動物過橋的情境和曹衝稱象的故事的教學情景,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引入,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並且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教育。同時對學生進了一次明確學習目的教育。

第3篇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培養觀察能力、估計能力、推理能力,初步發展空間想像能力;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後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為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過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質量單位“噸”;接着通過看一看、算一算、説一説來感受1噸有多重;再通過練一練,聯繫生活實際,鞏固千克、克、噸之間的關係;最後利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教材中還設計了多幅情境圖,有利於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噸有多重。本節課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薩爾圖區地處大慶市中心,學校的辦學條件比較好,教學掛圖、多媒體、實物投影等教學用具基本上能滿足教學的要求。教師的總體素質也比較好。經過兩年的課改實驗,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已經得到了初步發展。雖然,平時學生對 “噸”接觸得很少,但本節課是在上節課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較大質量單位“噸”的;並且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聯繫生活實際,運用視頻、圖像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獲得快樂的體驗,是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

師:同學們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嗎?誰來講給大家聽一聽?其他同學一定要認真聽,聽完故事還要回答提出的問題呢!(師可隨之出示掛圖或多媒體出示畫面,並請一位同學講“曹衝稱象”的故事。)

師:故事講得很生動,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你們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會用克、千克作單位,也有可能用噸作單位;也可能發出疑問: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師引導學生思考: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説明大象有多重,你認為合適嗎?從而自然引出質量單位“噸”。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

1.利用多媒體(或掛圖)出示書上畫面(也可以出示其他貼近學生生活的畫面)。

(1)小組內看圖互相説一説,1噸有多重。(師深入小組,對讀圖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通過小組計算(記錄員記錄數據),讓學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噸。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噸=1000千克,並介紹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掛圖或多媒體出示) 讓學生説一説每幅圖的意思,教師進行補充。

(2)讓學生再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師生共同進行分析。

1.獨立完成書上的練一練(重新調整練習題的順序),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2.學生做完後,教師實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集體訂正。

3.學生先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然後與同桌説一説思考方法。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彙報思考方法。

剛才同學們聽了“曹衝稱象”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曹衝稱了幾次才稱完?(掛圖或多媒體出示)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請看一下記錄表,我們先來估算一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然後找生彙報。

(2)請同學們討論:曹衝為什麼可以採用這個辦法稱象,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獨立計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計算結果。

(有關討論和計算這兩個小環節,教師可根據時間自行把握,如果時間不夠用,可作為課下作業。)

先讓學生説一説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如果有必要教師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加以補充。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質量單位噸的內容,請同學們留心身邊有關質量的信息,如果發現了,請認真觀察,把它記在數學日記上。

關於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陌生。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並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繫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於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儘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後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後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教師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本節課在教學環節和教學用具上,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條件和具體情況去選擇。

第4篇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教材先通過猜測大象大約三噸重的場景,導入課題並突出本課重難點,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噸”的應用,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3頭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體的重量,幫助學生學習並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接着,結合實際中的例子進一步學習噸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最後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及質量單位的合理運用。

基於以上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材設計意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感知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掌握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鞏固千克、克、噸質量概念之間的關係

4、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噸,知道1噸=1000千克並進行換算

初步形成噸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瞭解1噸的實際質量,理解數學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教案時擬體現以下幾點: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噸又是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用到的單位。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再走到生活中去。

由教師創設生動情景故事,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活動中去感知、發現,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聯繫實際能力。噸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對孩子來説,依然顯得抽象。為了能讓孩子對1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課堂上要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在親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現代版《曹衝稱象》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生、探究中。課堂接近尾聲,考慮到比較難調動學生情緒,因此又設計了《小“糊塗”日記》一情景,學習和運用“克、千克、噸“三個質量單位,並且能很好的對本堂課進行總結,又突出重難點。學生情緒激昂。

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較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略有所聞,但接觸並不多。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材料與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強大內動力。教師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積極實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同時,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使情節更生動,並突出重點,提高效率。

新課開始,我特意創設了現代版《曹衝稱象》的故事,併為後面單位換算留下伏筆。

為了讓故事生動,離現實生活比較貼近,我將曹操設計成一國小老師,由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湖邊進行綜合實踐體驗。曹操問學生:“有誰能稱出大象的體重?”正當學生圍坐湖邊發愁時,老師五歲的兒子曹衝來到學生當中,他利用船、石頭和磅秤將大象體重稱出。根據教材提供八次稱石頭的質量數據,讓學生算出:

像這樣的大宗物品還有其它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嗎?

學生會由課題猜想出質量單位“噸”,老師追問:為什麼用噸,1噸到底有多重呢?2800千克可以用噸表示成什麼呢?(板書2800千克=( )噸)這時老師及時引出課題並介紹噸的字母表示為“t”(板書:1噸有多重)“噸”用字母表示為“t”

這個環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舊故事新説法,使學生耳目一新,引發興趣。

首先提問:有哪位同學還記得前幾節課,我們學過千克、克的質量換算?

學生在做出1千克=1000克的回答時,我抓住時機繼續發問:

同樣是質量單位,你能推想出,當千克滿了多少可以用1噸表示呢?

學生根據千克、克的質量關係,能猜想出千克、噸之間的關係也是“1000”,從而得出:1噸=(1000)千克

這一環節非常簡短,通過老師引導性的發問和學生的猜想,從而引出新的質量關係,這樣的設計有利於知識之間的聯繫。學生對於自己成功的推斷會記憶猶新,並帶動全班的情緒,提高整堂課的效率。

考慮到現在班級都有飲水機,所以,我特別設計了《抬水》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1桶水(20千克)的重量,從而推想一噸有多重。

在學生已感受1桶水很重的狀況下,我讓生計算出:10桶、20桶、50桶的質量分別是多少後,從而引出50桶水約1噸重(電腦出示)。

再讓同學們想想:我們平常每天喝多少桶水呢?照這樣的速度,喝完一噸水差不多要多少天的時間呢?學生按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算出喝完1噸水需要50天的時間

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已感受到“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一般在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時,才會用噸作單位,並在計算10桶、20桶、50桶過程中驗證並鞏固了1噸=1000千克的換算關係。

數學來源於生活,只有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多的接觸和經歷有關情景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體驗,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電腦展示《生活中的一噸》,前面的抬水試驗,同學們已經瞭解到:1桶水20kg——50桶約1噸重

1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1大桶礦泉水的重量是20千克,1位老師體重50千克,請問你可以組成哪些1噸呢?(以小組合作可自由組合)

這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更好的數感,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質量關係建立起聯繫。使已經具備的數感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進一步加深了1噸=1000千克換算的理解。最後一個小組合作探究,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多方位進行思考得出1噸可以怎樣組成,加深鞏固學生對1噸的理解與應用。

此時,解決前面《曹衝稱象》留下的問題,即:2180千克還可以用什麼質量單位來表示呢?

通過計算2800千克=2噸800千克,學生知道:一頭大象大約有3噸重

將前面遺留的問題有始有終解決完畢,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這一環節,學生在建立1噸概念後,讓生初步建立幾噸的概念,併為第四課時內容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養成:面對不同情況,仍能發揮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

接着,讓學生自由發揮,説説生活中有哪些噸?例:這車煤有4噸;這輛貨車限重3噸等等,從中發現噸在生活中廣泛存在。

一節課結尾時,學生對於“噸”已有了初步地認識,但要正確區分並運用“千克、克、噸”這三個質量單位,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使學生能用比較的方法歸納所學內容,所以設計了《小“糊塗”日記》(電腦出示)一情景,日記上這樣寫到:

今天早晨起牀後,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個55千克的雞蛋,吃得飽極了。然後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貨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嚇了一大跳!

當我以誇張的語氣和肢體語言讀完時,學生已是捧着肚子大笑不已:

此時,我更加故意問到:“你們為什麼笑呢?有什麼好笑的地方?”

學生會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按常規,課尾時會很難調動學生情緒,但此時的學生卻各個情緒激昂。

我抓住時機馬上問到:“你想對小糊塗説些什麼?”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不亂用這三個質量單位嗎?

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下,能主動進行歸納小結出對三個質量單位的感受,從而替代了以往教師總結成詞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比較,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將學習內容歸納得系統、完整。

本環節先是通過一組題幫學生整理所學過的質量單位,使學生能夠準確分辨克、千克、噸,幫助學生組建知識結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