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7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5.58K

本文為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包括數形結合教案、數字遊戲教案、幾何形狀教案、運算深化教案等多個方面。本文旨在為國小數學教師提供全面且實用的教學參考,幫助孩子們輕鬆學習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7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

第1篇

1.經歷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3.能應用所學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簡單的 教學重難點:

難點: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教學吸盤7個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歡吃土豆,你們喜歡嗎?小老鼠也很喜歡吃土豆,你瞧!(讓學生觀察教材第36頁情景圖)

師: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個土豆,它高興極了,急忙裝在口袋裏背上就跑,結果還丟了1個土豆。同學們發現了不少數學信息呢。這裏面就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課題:背土豆) 設計意圖: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從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導入新課,在觀察情景圖的過程中,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準備工作。 二探究新知

師:現在同學們仔細看看第一幅圖,看有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兩堆土豆,一堆有5個,另一堆有2個。

師:這也是老師想知道的問題?根據我們以前解決問題的方法,你想該怎麼解決呢?

生:左邊有5個,右邊有2個,一共有7個,就是把兩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師:説得很好。但是小老鼠並沒有揹走那麼多。不信你仔細看第二幅圖,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個大洞,口袋裏掉出了1個土豆,還剩多少呢?你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學生可能會這樣:

?擺出7顆棋子代表7個土豆,掉了1個,就去掉其中的1顆棋子,所以76,還剩6個土豆。

?可以畫7個圓表示7個土豆,掉了1個,就去掉其中的1個圓,所以7一i一6,也是還剩6個十百

師:小老鼠的口袋裏最初裝了7個土豆,外邊1個也沒有了,就是説外面有0個土豆(邊説邊板書算式記錄);當小老鼠的口袋裏掉出了1個土豆的時候,裏面有幾個土豆?用算式該怎麼記錄?

師:如果每次都從口袋裏掉出1個土豆,你能用算式記錄下每一次的結果嗎?可以用你手裏的棋子擺一擺,再寫算式記錄下來。

師:如果一直這樣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時候,口袋裏就1個也沒有了。現在把你記錄的算式跟大家説説吧!

生1:原來大魚缸裏有5條小金魚,現在又放進2條,這樣魚缸裏面一共有7條小金魚。

生2:原來有7個雞蛋,已經有2個雞蛋孵出了小雞,現在還剩5個雞蛋沒有孵出小雞。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用棋子演示“背土豆”遊戲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記錄,使學生懂得數學算式是記錄活動的簡單符號,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計算的'能力,更讓學生明白了7的組成,進一步體會到加減法的互逆關係。

師:同學們,能把前面學習加減法計算的方法應用到“得數是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計算”中,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是越來越棒了,希望今後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幫你解決更多的問題! 板書設計:

(考查知識點:得數是7的加法計算和相應的減法計算;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看圖計算得數是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集錦7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案精選 第2張

第2篇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頁的例題,第10~1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教材提供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會上下、前後的含義,認識上下、前後的方位,再組織學生領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想想做做”通過看一看、擺一擺、説一説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描述上下、前後位置關係的習慣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物體之間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1在具體場景裏體會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後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後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後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發展初步的位置觀念

1觀察:小朋友觀察自己寬敞、漂亮的教室,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黑板、講台、課桌椅、小朋友……)

3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一認它們之間的位置。(板書:認位置)

1出示主題圖——教室 提問:觀察主題圖,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教室)教室裏有些什麼(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説一説)告訴學生圖中四個小朋友的姓名

(1)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麼位置小明在小軍的什麼位置

(2)小組彙報。板書:國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軍前面

(3)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麼説小明在小軍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説

3分組討論 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討論後彙報: 地球儀在講台的上面,講台在地球儀的下面 小紅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紅的後面

4聯繫教室真實場景,感悟位置關係 小組學生相互説一説、指一指,教室裏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指出:兩物體之間有一定的位置關係,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麼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後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後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後認得準 三、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指一指、説一説,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後面的小朋友是 再讓學生轉換位置後説一説,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後面的小朋友是。

(3)小組採取互幫活動,把小朋友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

情境1:有幾隻小動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也高興地趕來了。(投影演示動物圖) 小朋友,你能説説這些動物之間的位置關係嗎 小組討論後彙報

情境2:小動物們為了答謝小朋友説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想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它們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來排排隊上來排隊的小朋友分別説一説,我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據冰箱裏物品擺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説一句話嗎

情境4:最後,小動物們還邀請小朋友去看電視呢!(投影演示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學知識説一説它們的位置關係嗎 小組交流後彙報

1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哪些本領 先讓學生互相説一説,再告訴大家

2回家以後,把家裏各種物品間的位置關係説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總評] 認位置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場景裏體會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能按上下、前後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裏的簡單問題。具體地講,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

2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描述物體所在位置,不但培養了學生用上下、前後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3選用了觀察、討論、遊戲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主動探索位置關係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識

4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能力培養。如小組同學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小組成員間開展互幫活動,把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等等。

第3篇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一冊第4頁的例題,第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1、 經歷對客廳全景觀察的過程,體會比較長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數學。

2、 聯繫生活實際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瞭解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較完整、正確地敍述比較的結果。

請一個小朋友上台和教師比身高,請學生説一説比的結果。(説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長和短也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到小紅家去作客,我們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好嗎?)揭示課題。

(1)、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説説客廳裏有些什麼東西。

(2)、指導學生比較兩根吸管,兩件衣服的長短,比較飲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説説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4)、交流反饋,説説比較物體長短、高矮的方法,重點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兩盆花草的高矮,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彙報交流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

(5)、以吸管為例,引導學生用誰與誰比長(高)或誰與誰比短(矮)表述兩個物體比較的結果,其餘3幅圖請學生在四人小組內相互説一説,再指名回答

2、 通過開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長短,高矮的方法。

(1)、提問:圖中哪些物體之間還可以比一比長短與高矮?

(2)、組織小朋友先在小組內交流講座,教師巡視指導,蒐集討論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導交流。

(3)、要求小組內推選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較物體,説説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 組織討論,加深學生對長短、高矮是比較結果的認識。出示一枝鉛筆,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樣高,這種説法你有意見嗎?

(2)、引導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

(3)、學生交流,説明自己的想法,發慌學生的推理能力。

(1)、提問:今天,在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比的結果怎樣?

(3)、要求學生回家在自己家裏找一些物體,比一比他們的長短、高矮。

第4篇

在學生認識上下、前後位置關係的基礎上,教學左右的位置關係。教材通過學生上課的情境圖,讓學生認識左右的方位,體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想想做做”通過學生的看一看、擺一擺、説一説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關係以及相對性,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後、左右等詞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係。

2、能按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敏鋭地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談話: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做個遊戲好嗎?我説,大家一起做。

誰來説一説,哪邊是上,哪邊是下,那邊是前,哪邊是後?

(學生對於上下、前後已經有所認識,教學中首先通過遊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為學習左右作好鋪墊)

1、圍繞身體的某些部分,讓學生初步認識左、右方位。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畫畫嗎?畫畫的`時候是用哪一隻手畫的,請把它舉起來,好嗎?你們知道舉的這隻手是什麼手嗎?(右手)舉起你的另一隻手,你知道這隻手叫什麼手嗎?(左手)

我們的手有左右之分,耳朵、眼睛、腳也有左右之分,你能指一指你的左眼嗎?右眼?摸一摸你的左耳、右耳。(請幾名學生上台表演跺跺左腳、右腳)

(1)談話:我們的手、腳、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麼我們坐的位置有沒有左右之分呢?我們一起看畫面中的小剛和小芳(手指圖)是同桌,你能説説小剛在小芳的哪面,小芳在小剛的哪面?

提問:小麗説“小剛坐在左邊”,這種説法對嗎?為什麼?

小結:在描述兩個人的位置關係時,要説清楚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

(從學生最熟悉的左手與右手教學左、右,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認識了左右手後,圍繞學生身體的某些部位:如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腳、右腳等進行教學,更好的讓學生理解了左、右兩個方位;圍繞學生間座位關係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所以在描述兩個物體位置時,應説清誰在誰的左邊或右邊。)

(1)談話:剛才,我們看着圖,知道了小剛在小芳的左邊,小芳在小剛的右邊,那麼你能説一説你座位的前、後、左、右各是誰嗎?

(2)多請幾位學生説一説,再指名回答。(讓學生説完整話)

(3)選同桌兩個小朋友,請其他小朋友説一説誰在誰的左邊,誰在誰的右邊。

2、選三個小朋友上台站成一排(與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bc),請小朋友説一説b所處的位置。

第5篇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本單元第一課時是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教材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從立體圖形中分離中平面圖形,從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面從體上來”,並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

1.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中,體驗“面在體上”實現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發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建立空間觀念。

4.通過設計拼組圖形的動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對圖形產生好奇心,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師:小朋友,你知道這輛漂亮的小汽車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嗎?請你來認一認、指一指。

據瞭解,雖然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平面圖形,但是學生們在生活中都已經認識了這四個平面圖形。因此在設計時,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並考慮到他們現有的起點,出示了一輛由各種平面圖形拼成的汽車,讓學生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現在這四個圖形就藏在你們桌上的那些物體裏,請你把它們都找出來好不好?並説給你組裏的小朋友聽一聽,你從哪裏找到了這些圖形?

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師:從長方體上找到上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圓柱上找到了圓;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這一過程的設計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平面圖形”這一抽象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學習的圖形原來是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中來的,是立體圖形中的一個面。

b、師:老師想把這四個圖形從這些立體中搬下來放在紙上,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師:那就請你們畫一畫,四人小組中,一人畫一個圖形。畫完後,請你把它剪下來。

師:那你説這四個你剛剪下的圖形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立體圖形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生:立體圖形不只一個面,這些圖形只是一個面;立體圖形能站立,平面圖形不能站立。)

這一過程的設計是在前一環節“找”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面從體上來”並且在想辦法搬的思考過程中,在畫的過程中,讓學生具體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之處。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只是一個薄薄的面,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平面圖形。(板書:平面圖形)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數學”不如“做數學”。學生對動手操作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上設計的操作情境,是為了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幫助學生在操作中體驗“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我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好的揭示了體和麪的關係,幫助這一環節的教學。

師:我們先來認識長方形,請你從學具袋中找出長方形。請你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組內討論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對邊相等,其中兩條邊較長,兩條邊較短。學生的説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這一過程通過看數、折、看等活動,讓學生自已發現長方形的特徵。

老師改就手中長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了,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長方形。

讓學生認識各種位置上的長方形,讓學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徵的就是長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嗎?(學生説)

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長方形的特徵。會用6根小棒搭長方形的學生一定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基本特徵。

師:請你用剛才的方法試一試,然後説一説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生:有四條邊,四個角,四條邊都相等。學生的説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老師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正方形,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正方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嗎?(學生説)

(生:有三條邊,三個角,學生的説明可能不完整,老師進行引導。)

老師改變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請小朋友認一認還是不是三角形,得出無論怎麼放都是三角形。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嗎?(學生説)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嗎?(學生説)

出示一個球,這個是不是圓呢?這是一個球,它跟我們今天學的圓有什麼不一樣呢?(摸一摸:圓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還可以拍,圓不能拍。)

這一過程設計中的小組活動在本課中非常重要。,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觀察、探索、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動手操作在這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很具體形象,只有讓他們自己動手去試,去發現,那樣得到的知識才能被他們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師:老師這裏有很多的圖形,請你在看見它時,大聲的喊出它的名字。

這一過程的設計為了避免練習的枯燥,我採用了這一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熟練認識這四個平面圖形,同時學生在練習時也很有興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樣。

師:今天你又認識了哪些圖形?下面我們要和這些圖形朋友説再見了。老師報一個,請你找到它和它再見,把它放回學具袋裏。

這一過程是檢驗學生是否已認識了這四個圖形,同時也養成學生整理學具的良好習慣。

第6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1~92頁。

鐘錶的認識是第一冊新增的學習內容,本節課是第一課時,要求學生認識鐘面,會看整時,並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在課前的瞭解中,我發現有好多孩子都驕傲地捋開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錶,有的是有分針和時針的,也有的是電子錶。雖然一部分學生不能迅速準確地看時間,但都瞭解鐘面內容,認識整時。因此,本節課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理解知識外,主要學習任務定位在:

1. 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並結合生活經驗會看整時。

3. 活動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歸納表達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識。

師:我們聽到的是鐘錶店裏的聲音,這節課我們就來和鐘錶兄弟們交朋友。

[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以聽一段美妙的音樂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於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走到7點整,小女孩起牀了。)

生:我發現牆上的鐘滴答滴答到7點時,小女孩就起牀了。

師:小紅每天早上都在7時準時起牀,在數學裏,我們通常把7點説成7時,我們也要學習小紅,遵守時間,按時起牀、上學。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看鐘,知道小紅是7時起牀,那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鐘表兄弟的臉上到底有些什麼呢,請組長拿出鬧鐘,我們一起來觀察鐘面。

生:我們看到有三根針在工作,我們還知道它們叫時針、分針和秒針。

生:短短胖胖的是時針,再長一點的是分針,最長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針。

師:哦,今天我們得委屈一下秒針弟弟,我們暫時不去理他,先來和時針和分針交朋友,好嗎?

歸納小結:鐘面上有12個數,長長的針叫分針,短短的叫時針。

生:他講得不好。先要看分針指在12上,然後我發現時針指着5,就説明是5時。

1. 師:我們每天在上午10時開始上第三節課,請你在自己的學具鐘上撥出10時。

2. 師:請同桌兩個小朋友一個撥,另一個説出是幾時;也可以一個小朋友説自己喜歡的時刻,讓另一個小朋友撥一下。

[基於知識點的淺顯,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怎樣看、撥整時,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暢,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養了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師:今天早上老師要在7∶00上班,到校門口時看了一下手機(課件顯示手機7∶00閃動),你知道老師有沒有遲到?你是怎麼想的?

生:中間兩個小圓點,後面有兩個0,説明是剛剛好,沒有多出來,前面是7,就是7時。

師:你的意思是説小圓點後面兩個0,是表示整時,對嗎?

師: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對的。我們在看手機上這樣的時刻時,中間有兩個小圓點,如果後面是00,那麼前面寫着幾就是幾時。

(投影展示一些票據如船票、超市收銀單、銀行結賬單等)

[讓數學走近生活實際,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如老師有沒有遲到?你還在哪裏見過?促使學生聯想,在生活經驗中搜集信息,體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之中,感悟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的樂趣。]

師:請每一小組內表示同一時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塊兒握手。

[遊戲雖簡單,但有音樂情境,有思考選擇,有活動體驗,同樣也被孩子們樂於接受。三種形式的時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鞏固強化。]

師:老師看到鼕鼕的一篇日記,記着一天裏他幹了些什麼,請你們小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記,然後根據畫面撥出鐘上的時刻,最後把日記寫完整。

小組看、撥、轉、寫,忙得不亦樂乎。抽一小組反饋結果。

師:星期天,明明和英英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讓我們先來聽一個電話。

師:那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再來聽一個電話。

師歸納:一天裏時針要走兩圈,有上午的8時,然後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時。想想,鼕鼕的日記上還應該補充一些什麼?在下課後把它完成。

[錄音中新奇的故事情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會與不會兩種意見爭論不休時,再聽結局,通過這一扣人心絃的生活中熟悉、具體的誤會,使學生明白地感受到時針一天走兩圈。]

鐘錶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時間就這樣一秒一秒地過去了,再也不回來了,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師:用今天新學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個快樂星期天。

[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既激發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初步認識鐘面。教材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於時間和時刻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據學習內容的自身特點,根據課標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繫生活;合作交流,人人蔘與。具體的有以下幾個特點。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才能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1)看手機,學會看電子錶: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手機、電腦、電視,對∶00這樣表示時間的電子錶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個看手機判斷老師是否遲到的活動。一來貼近生活,學生在生活中碰到過,學習後能為生活服務,二來通過具體事件豐富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

(2)看鼕鼕的日記,玩數學大轉盤:新理念下,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或改編教材,是教師的業務權利。我對92頁生活中的一天進行了加工,再創造,把整個內容科學、周密地設計成一個轉盤。看日記決定畫面撥鍾看鐘補充日記,整個活動呈現科學性、有趣性、多樣性。在這個遊戲情境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興趣盎然地進行了多個知識點的訓練。

(3)明明和英英的約會故事:能不能按時見面?為什麼?讓學生在具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具有挑戰性問題的思考、討論,自然而然地瞭解一天中時針轉兩圈,有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之分。我想,這兩個生動的電話,學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學難點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發展。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者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事物。

如認鐘面這一環節中,小組內觀察鬧鐘的鐘面上有些什麼,人人都參與觀察、表達、交流,感性地接觸到鐘面,然後在反饋中自由地説,盡情地説,再從小朋友自己的語言中拉出所要學習的中心內容。

再如:92頁教材結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我想到了轉盤和日記,利用小組合作優勢,強調人工協作,有不同意見商量磨合,每個學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

如摸一摸鐘面觀察;在人手一個的學具鐘上操作;同桌兩人互撥互説;轉動畫面撥時刻;練習書寫時刻。在這些活動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第7篇

統計這一單元是學生認識了象形統計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有關的統計知識,而《買氣球》又是本單元的第二節課,它是前面內容的擴展,同時又是今後學習統計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統計意識、學習統計過程的重要階段,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會直接影響到今後有關知識的學習。

1、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統計意識。

2、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繼續學習收集與整理數據,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通過統計結果,進行判斷與決策的過程,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通過活動,培養合作、交流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

?買氣球》是《組織比賽》之後的一節課,不同的是它是橫向統計圖,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所以學生學起來難度會相對減少。但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會有重複或遺漏的現象,為了學生收集數據的過程能順利進行,要向學生滲透有序思考及數學的科學性,嚴謹性。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教師通過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有效地組織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地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並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注重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統計意識。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教學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師要針對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採取個別輔導、啟發、引導、講解等方法來調控課堂教學,達到教學方法靈活性和實用性。

四種顏色的氣球,不同顏色的磁鐵,記錄表,橫向統計圖。

師:“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每個班級的小朋友們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都正積極準備着呢。你們喜歡用什麼來裝扮我們的教室呢?

師:五顏六色的氣球既經濟又實惠,我們就去買一些氣球來佈置教室,那你們想買什麼顏色的氣球呢?(板書:買氣球)

師:同學們的意見都不一致,這該怎麼辦呢?(生自由發表意見,提到統計,師適時導入)

師:那我們就一起用統計的方法來看看同學們喜歡哪種顏色的氣球最多,陳老師就能知道買哪種顏色的氣球多一些。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內部需求,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回答中使學生感到必須進行調查才能得出結果,讓學生體會到統計的目的,從而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陳老師想給大家買這四種顏色的'氣球,你瞧氣球好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顏色的氣球,把你最喜歡的顏色的磁鐵貼在黑板的氣球下面。

(每個學生手中都有磁鐵,把他最喜歡的顏色的磁鐵貼在黑板上,分小組上講台,全班參與,提高全班同學的積極性)

師:大家都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顏色,你能不能用你喜歡的記錄方法記錄上面這喜歡不同顏色氣球的人數呢?

師:現在請你拿出我們的記錄表,用你喜歡的方法記錄上面的結果。

師:請哪位小朋友上台展示他的記錄方法?(投影展示學生的記錄時,讓學生評價記錄方法是否簡便)

師(小結統計方法):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最喜歡的氣球顏色,都很有創意,而陳老師發現畫“√”,畫“○”,還有用“正”字表示的,這幾種方法都是比較簡便,美觀。

師:如果再完成一張統計圖,剛才畫“√”和寫字兩種方法,你會選擇哪種方法呢?

師:今天我們的小朋友都表現很不一般,那陳老師有個問題,選擇紅色氣球的人數有多少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板書:每種氣球下面寫下人數)

師:你們表現可真棒!為了能讓大家更清楚看出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的多少,我們可以畫統計圖。(在黑板展示統計圖)

師:每個格子就代表一個同學的意見,喜歡紅色的同學有10個,我就在這個統計圖上塗上10個格子。

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張橫向的統計圖,請小組長組織小組內的組員先一起討論用什麼方法制作出一張漂亮的統計圖,然後在方格中塗一塗。哪個小組先完成統計圖就貼到黑板上。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圖是長方形的直條,也很容易看出數量的多少。

師(小結):現在陳老師就知道該買什麼顏色氣球多一些,謝謝大家一起合作,這樣的活動體現我們公平並關注多數人的願望。你們是用什麼知識來幫助陳老師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交流,獲取更多的信息,聽取不同的意見,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不同,所以通過合作交流、小組討論,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助,讓不同的學生都有表達的想法、表現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壓抑學生的思考,要注重個性思維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調查和記錄。因為創新意識要在相對輕鬆的氛圍中才可能產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展示其獨特的想法與構思]

師:用調查統計方法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正確進行決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需要進行統計呢?下課找一找。

師:五顏六色的氣球既經濟又實惠,我們就去買一些氣球來佈置教室。(板書:買氣球)

師:售貨員阿姨説只剩下紅,黃,綠,藍四種顏色的氣球,陳老師不知道要買哪種顏色的氣球多一些,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來調查一下你們最喜歡哪種顏色。請你在紙上寫下你最喜歡的顏色,每個同學只能選擇一種顏色哦!

師:現在陳老師手中有你們寫的答案。可是我不知道到底哪種顏色喜歡的人多一些。我來念,你們拿出記錄紙,用你喜歡的方法幫陳老師統計一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