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模板4篇 "創意科學教案模板:中班必備"

來源:巧巧簡歷站 6.1K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是一份可供幼兒教師參考的教學指導,包括教案主題、目標、教學重點、教具準備、課堂活動等內容。該模板能夠幫助教師規劃好教學內容和步驟,提高教學效果,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和科學知識。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4篇

第1篇

1、認識各種各樣的鎖,會用圖表記錄的方式表示需要鎖的地方。

1、出示鎖和鑰匙:今天,老師帶什麼到幼兒園來了?小朋友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鎖和鑰匙,你帶來的鎖和鑰匙是什麼樣子的?你想玩一玩嗎?

3、交流: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鎖和鑰匙:它是鎖什麼的?你是怎樣玩鎖和鑰匙的?你的鎖有什麼用?

二、認識不同種類的鎖,瞭解它們的`用途。

1、分別觀察不同種類的鎖和鑰匙:這是什麼鎖?是什麼樣子的?它是用來鎖什麼的?

2、提出操作要求:説説圖上哪些物品需要鎖?在需要鎖的物品下面打√,不需要的則打×。

2、想一想,還在哪裏見過鎖?説一説鎖有什麼用處?

鎖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幼兒雖然認識鎖,但對鎖的認識還不多。為了讓幼兒瞭解鎖和鑰匙的關係,以及鎖的作用。

本次活動,幼兒通過探索、指認、操作活動,瞭解了鎖和鑰匙的關係是一一對應的,一把鑰匙只能打開一把鎖,同時也知道了鎖的用途和作用,明白了生活中什麼地方要用鎖,什麼地方不要用鎖。

中班科學教案模板4篇

第2篇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在指導幼兒觀察自然角時,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小朋友把那些裝有各種豆子的瓶子拿着搖晃,發出各種響聲,葉梓詢拿的瓶子裏面的豆子較少,他的瓶子發出的聲音最大,而湘湘的卻因為瓶子裏裝滿了花生髮不出聲音。湘湘急着跑過來問我:“老師,為什麼他的瓶子會響,我的卻不會?”新《綱要》指出:要以問題引領幼兒進行探索,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幼兒探索和經驗的建構提供適宜的支持性引導。我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幼兒回家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引導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究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1、在學習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2、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獲取經驗。

3、積極參與交流,樂於把探究各種各樣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本次活動的重點主要引導幼兒探究豆子的多、少、軟、硬、大、小在瓶子中發出聲音大小的關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幼兒比較豆子的大小、軟硬、多和少在瓶中產生的聲音大小的關係,使幼兒明白物體與聲音之間的關係。

材料準備: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紅棗、米、湯匙、紙張、盤子等。

1、以問題“豆子裝在瓶子裏,為什麼有的會響,有的不會呢?有的聲音較大,有的聲音較小呢?”引入,請幼兒談談自己回家尋找的答案。

(由於是幼兒自己提出的`問題,所以許多幼兒回家後都很積極的尋找答案,有的問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實驗。當然,老師在其中是起着穿針引線的作用,把今天的發現讓父母做一個瞭解,以便父母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2、向幼兒介紹各種操作材料,請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幼兒的答案。

① 介紹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感知豆子的軟硬、大小。

② 根據幼兒提出的方法,請幼兒選擇一種豆子進行操作。

師:小朋友説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③ 重點在幼兒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指導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軟硬、大小、多少在瓶中產生聲音的大小的關係。

(在操作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又有了新的問題的提出:怎樣才能更好地豆子裝到瓶子裏,而不讓豆子掉下來呢?)

請幼兒把自己裝好的瓶子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換瓶子,試試對方的瓶子,並能把自己實驗的結果與同伴分享。

①結論: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聲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聲音越大;根據豆子的軟硬、大小的特點,在瓶中發出的聲音也有所不同。

②針對操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的問題—怎樣把豆子裝到瓶子裏,豆子才容易掉下來呢?引導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

第3篇

1 、通過硬幣小實驗,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具有的慣性。

一、談話導入教師:"小朋友每天是怎樣來幼兒園的?"教師:"那你們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二、基本部分1播放視頻,讓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你們看看這輛車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人們都向前傾倒了呢?"2、教師給幼兒展示實驗。

(1)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答案就在這個實驗當中。"(2)操作過程:出示硬幣和紙條①手握成拳狀;②將紙條放在拳心上;③在紙條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幣(3)實驗暫停,讓幼兒猜一猜會有什麼結果。

教師:"將硬幣放在紙條的一端,另一隻手握成拳,在將紙條和硬幣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給幼兒看),如果老師用力拉紙條的這一端,你們猜猜會發生什麼事情?硬幣會怎麼樣?"(對幼兒的猜想給予鼓勵)(4)繼續實驗,另一隻手拉住紙條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師:"你們看到了什麼?""這個硬幣還在老師的`拳頭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5)教師:"你們想不想試一試?"讓個別幼兒上前試試,成功與否沒關係,"咦?為什麼他的硬幣掉在地上了,老師的硬幣沒有掉在地上呢?""老師是怎樣完成這個動作的?"引導幼兒討論,得出結果:只有快快的、穩穩的向外拉,才能讓硬幣不掉下來。

3、總結:當硬幣下面的紙條快速的抽出去之後,硬幣還是穩穩地呆在拳心上,沒有掉下來,這個就叫做"慣性"。我們剛才看的公交車突然剎車,人們就向前傾倒的原因就是"慣性"。

4、提供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操作,在操作過程中,讓幼兒多次嘗試,教師給予指導。

三、結束部分帶領幼兒到户外活動,玩盪鞦韆、快跑等遊戲,進一步感受慣性。

第4篇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瞭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誌)。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人可以吃。

(1)教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麼吃的?

2、教師小結:原來葉子有這麼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教師:今天,林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

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麼吃的,然後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裏。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教師:小朋友分得這麼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噹噹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

3、小結,請幼兒説説:你發現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麼分的。

4、教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看看好嗎?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説説這些葉子叫什麼,是怎麼吃的。

5、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這麼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裏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裏看到的農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