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篇 從第一朵杏花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教學是一個不斷反思、優化的過程。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教學方法,尋找更好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聚焦於“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探索教學者如何通過一朵杏花的教育實踐以及反思來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篇 從第一朵杏花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反思與思考

第1篇

師:讀了課題,我就發現很多同學舉起了手。看來同學們圍繞題目已經有了很多大大的問號,請大家把你的問號説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其實,總體上是圍繞2個問題來問:1.為什麼要寫?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問題1學生,有的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得到一個答案,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因為基礎不同,學習態度不一樣,對這些問題感到困難,而要在精讀中才能體會到。問題2則是可以通過朗讀完全解決的。

師:這些問題班級裏已經有些同學能解答了,可是還有很多同學不會,要想會很簡單,現在把課文自己讀一讀,我相信會的同學會更多的。自己把課文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思考這些問題。

師:同學們都讀過了,這些問題能解答了嗎?請你把你能解答的問題説一下,並讀一讀幫你解決問題的那個段落。注意了,老師還要檢查你書讀得準不準?

初讀課文,學生一定要讀透讀準,一定要多讀。這時候教師的引導就更加重要,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讓學生帶着不同的目的讀書,這樣效果才會更好。藉助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以尋找答案為藉口,促進學生多讀書,這時學生樂意去讀,真正落實讀書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組要形式。語文新課程力糾時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閲讀主體,指出:“閲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能夠自主閲讀,直接閲讀,教師是學生閲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重視閲讀在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中的意義,重視教材課文的構成,重視學生閲讀的面和閲讀的量,注重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積澱。注意培養學生閲讀一流作品興趣,提高閲讀的品位和趣味。重視學生學會閲讀,學會個性化的創造性的閲讀,學會和掌握閲讀的技能和方法。不把閲讀作為肢解作品的過程,讓學生用心靈去與作品碰撞,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倡多角度閲讀,比較閲讀,有創意的閲讀,多元解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讓學生閲讀的過程充滿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究,成為探索與創造的過程。

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7篇 從第一朵杏花中汲取的教育智慧: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禁的治學態度。

為了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瞭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但我以為這節課教師放的過多,今後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另外,這篇課文的對話較多,雖然我在教學時知道學生朗讀,但是個別同學得到了鍛鍊,全體同學鍛鍊的機會少,今後應採取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去感知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3篇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穫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佔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紮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於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緻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説説課文為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有句話説“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髮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裏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後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於學生來説是個很好的學習鍛鍊的機會。

第4篇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

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説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

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而且動作到位,如讀到孩子回答“是”的時候有的學生用力地點了點頭,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如:

1、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欠缺乏,導致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不能靈活把握。這就意味着課堂教學的失敗,這讓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3、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的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5篇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豔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麼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閲讀的興趣)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説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裏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麼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讚賞,並提出儘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後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第6篇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這篇故事就是反應他在物候方面的嚴謹態度、不苟的精神。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第一朵杏花”進行展開,讓學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義。文中的對話較多,教學中注意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及時作出評價。

如:在孩子向竺爺爺報告杏花開放的信息時,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我指定了兩名學生,分配了角色,展開了對話。學生的評價可多了,有的.説:因為孩子來得很急,竺爺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讀出“奇怪”的語氣。他讀得平淡了。有的説:“竺爺爺,杏花開啦!”這句讀得好,把小孩興奮的語氣和心情讀出來了。但是“什麼時候?”要讀出激動的語氣。還有的説:“是第一朵嗎?”表現了相信,又有點懷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語氣讀很好……通過朗讀、評價,把一個對科學研究十分執著、非常嚴謹的科學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現出來,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了。

第7篇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藴涵着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為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啟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為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之後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為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