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5篇 "探索物體質量: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噸有多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W

本教案是針對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課程中的《1噸有多重》章節而設計的。通過本教案,學生將學會如何理解噸的概念和計算噸的重量,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5篇

第1篇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絕大部分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但有一個男孩説:“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 。我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並説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20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1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 “肯定把我壓扁”。並難為情地説:“老師, 1噸的大米我想我應該是搬不動的,太重了”。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説服了。

課堂是學習的平台,也是學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台。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説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説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説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説一説。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20千克 50桶( )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説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説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2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説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國小三年級上冊數學《1噸有多重》教案5篇

第2篇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説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頭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麪粉加以説明。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説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以上的反思,我設計了背一背這一體驗環節。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説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説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教學這一課時,我從學生身邊事物入手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比如實際提一桶重20千克的水,再想象一下50桶這樣的水會有多重,會是怎樣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得出1噸=1千克。進而解決小動物們過橋的問題,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設計的教學內容太多以至於每個環節都很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還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1、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實行彈性教學,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1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關於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陌生。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並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着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繫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於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儘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後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後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1噸到底有多重呢?如何讓學生感受到1噸的重量呢?在課前,我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糧油店觀察米店的擺放,記錄那裏一袋米、一筒面、一袋麪粉等的重量,然後一個一個的測量學生的體重。學生將自己的體重也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本上。最後我跟老闆商量讓孩子們提提20千克1袋的米。孩子們回到教室嘰嘰喳喳的議論着誰誰重些、輕些;誰有力氣等等。很顯然,大家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很感興趣。

乘着學生高興,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全班30人,一共有多重呢?學生立刻説:這麼多怎麼算啊?我説:我們不是學過估算嗎?大家可以估計一下啊。“哦。這就快了。”班上幾個小機靈連忙問旁邊的同學體重是多少,有的説“26千克”, 有的説“25千克” ,有的説“30千克” ,有的説“22千克” ,有的説“32千克”等等。於是,大家又議論了一番,覺得大家的體重在25千克上下,就用25乘以30,大約是750千克。我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覺得很奇怪,這樣一個得數有什麼用呢?我又在750千克旁邊寫了1000千克。我讓學生比較者兩個數的大小,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可是,這些似乎和噸沒關係啊。我呢還是慢慢的賣關子。我問:如果1個學生是25千克,這樣體重的學生要多少個才是1000千克呢?幾個超前學習乘除計算的孩子搶着説“40個”。其餘學生説“這麼多呀。”“好重啊!”“真的很重嗎?同桌互相背背看。”學生通過背體驗到幾十千克都比較重。這時,我讓學生説説剛才記錄的糧油的重量,同時想想1000千克米(一袋裝20千克)有多少袋? 1筒面500克,1000千克面有多少筒呢?如果要一次運走2000筒的面,選擇什麼運輸工具呢?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但是學生們絲毫不害怕,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着。最後大家一致認為1000千克的面要用面拖才能一次運完。這時,我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噸是生活中重的物品的質量單位。比如沙、水泥等的重量都用到噸。在動物中,大象、鯨的體重也是用噸來計量的。

至此,學生對於“噸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快樂的進行着。因此,選擇合適的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角度,就算是很抽象的事物也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這也就是教學的藝術吧。

第3篇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五冊第21頁、22頁“1噸有多重” “練一練”

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瞭解1噸的實際質量。

過程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快樂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動物朋友。課件出示大象的圖片。猜一猜這頭大象有多重?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有的同學都會用“噸”來表示大象體重了,真了不起,這節課我們一道來學習“1噸有多重”板書課題。

對於這個問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出想弄明白的問題)

學生猜這桶水的重量(猜後,教師出示精確的重量:20千克)。

50桶這樣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獨立計算後指名回答並板書:1000千克)

2、算一算:小組合作,看圖互相説一説多少物體的質量合起來是1噸。

3頭水牛約重1050千克,約1噸;10桶油約重1000千克,是1噸;

20袋麪粉重1000千克,是1噸;40人約重1000千克,約1噸。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

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之後,教師問:“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千克和克呢?”

小結:通過剛才的整理,你知道這三個質量單位哪個最重?哪個最輕?

小明體重35( ) 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噸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後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卡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駛而過,把我嚇了一跳!

有5台機器的重量分別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輛載重量是2噸的卡車來運,可以怎麼裝貨?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裏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脱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分小組提桶裝礦泉水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祕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改精神,現在比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提一提、算一算、舉一舉、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噸的重量。同時,在各環節中,我重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都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同時國外(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將解決問題列為重要目標。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為了不斷髮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練習階段,特別設計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繫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第4篇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一個環節: 教學1噸有多重, 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於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從遊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麼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節:小組彙報合作結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彙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衝擊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慾。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遊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是物品。

師:那麼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師:老師這裏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並在課堂上完成這張 實踐作業。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願意來挑戰困難?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閲讀並逐一解釋要求

生1:10千克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xx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

第5篇

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噸,瞭解1噸的實際質量。

過程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快樂。

⑴電腦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説一説。

一箱蘋果的質量是10千克。一付啞鈴的質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質量是100千克。一頭牛的質量是500千克。

⑷現在你知道了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噸了嗎?請閉眼想一想。

2、探究噸、千克、克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⑴同學們,生活中你是否觀察到用噸作計量單位的例子。

⑵我們一道來看看生活中的這些例子。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學生通過看圖觀察、估算、互相説等活動感知1噸有多重。

1、小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助解決一些問題,你們願意嗎?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快樂嗎!還有什麼想弄明白的問題嗎?下一節可我們再繼續研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