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1W

教案對於教師專業成長,都是有價值的,教師們為了能夠更好地展開教學活動,都是需要提前準備好相關課程的教案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8篇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裏握着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裏有什麼,並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隻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着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

(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隻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麼?

(3)彙報;

4、小結:

(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説一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彙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説一説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説説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實例,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初步學會用噸作單位估計物體有多重。

2.知道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體重。

提問:能估計一下祁老師的體重嗎?

學生自由估計。

談話:同學們估計老師的體重,雖然數值上稍有差別,但使用的單位都是千克,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呢?

指出:計量比較輕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評析:從估計老師的體重引入質量單位千克,顯得親切自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引入噸做了鋪墊。]

2.引入“噸”。

(1)出示鯊魚圖(圖略),提問:你能估計一頭大鯊魚的體重嗎?

學生估計。(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鯊魚的體重很重)

出示:它的體重是3000千克。

談話:還有更重的呢!

出示鯨魚和恐龍的圖片以及它們的體重。

提問:對這些動物的體重,你有什麼感覺?

(2)出示教材例題的輪船、火車、集裝箱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有多重。

提問:計量這些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單位,結果會怎樣?(數很大,不夠方便)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出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估計大型動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並及時設疑,引入噸的概念,使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為下一環節充分感受和體驗1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身體驗,感受並想象1噸

1.初步感受1噸。

搬一搬: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輪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並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學生計算後彙報結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們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這樣的40袋就是1噸。想象一下,如果讓你來搬這1噸的大米,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指出:1噸是很重的,搬運這樣重的物品,需要藉助機械或機器的力量。

[評析:感受和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1噸是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難以用語言來敍述的,只有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藉助想象來把握。教師先讓學生搬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來想象1噸的重量,並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

提問:我們班有33個同學,全班同學體重的和有沒有1噸?學生猜測,然後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全體同學起立,學生觀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噸的認識》教案2》,

察並想象33個同學的體重。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頁第2題,先讓學生在小組裏説説圖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彙報。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你是怎樣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先讓學生在小組裏自由説,再在全班交流。

[評析: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裏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體驗,通過估算或計算,進一步豐富對噸的感知,以強化認識。]

三、實際運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生活中,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的例子?(學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圖: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它們各表示什麼意思?

談話:我們在統計農業、漁業產量的時候,也經常用噸作單位,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鹽城市的農業生產在全省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糧食總產量480萬噸,年產棉花20萬噸,居全省首位。

——摘自鹽城市商會網站

[評析:從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的實際運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裏。

學生練習後,組織全班交流。

3.談話:下面是小明同學前些日子寫的一篇數學日記,請你讀一讀。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芹菜,2噸萵苣,3千克雞蛋,20克的蘋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媽媽拎着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學生自由讀上面的一段話,在小組裏交流日記中用錯的質量單位,並改正過來。

啟發: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小明還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説説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麼嗎?

學生髮言後,教師指出:我們應該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評析:最後的改錯練習,以數學日記的形式出現,不僅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體會質量單位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還滲透了數學意識的培養。]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能把你的收穫寫到今天的數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後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學中有無限的奧祕,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現者。

[評析:全課總結另闢蹊徑。讓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穫,既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梳理,也在不經意間培養了學生寫數學日記的好習慣。]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3

設計説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節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組織算一算、估一估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質量單位噸。

1.創設情境,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很少,接觸這些質量單位的機會更少。針對這種情況,光靠教師的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課件,讓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主動接受信息,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2.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學生認識了噸,掌握了噸與千克的關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例8,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一猜同學或老師的體重。

2.講故事。

張伯伯的農場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收穫了好多的大米,張伯伯要把這些大米裝在袋子裏,準備運到城裏出售,他會選擇什麼樣的車呢?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遊戲和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師生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噸。

(1)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張伯伯要運送大米,選擇集裝箱和火車運送,你知道它們分別能裝多少噸貨物嗎?(學生看車廂上的數,説出它們的載質量)

(2)1噸到底有多重呢?還是讓這些大米告訴我們答案吧!

課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課題:這10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噸是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板書:1噸=1000千克)

2.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1)在班級裏找到一名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問:1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多少千克?

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呢?(指出: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1噸。然後讓班級的40名同學到前面站成密集隊形,體會1噸的視覺效果)

(2)讓學生完成課堂活動卡,豐富對噸的感性認識。

(3)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質量是1噸的物體。

(4)説一説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計量鯨、大象的體重,計量煤炭、建築用的沙石的質量等)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

教學難點: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米尺、紙條。

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師:誰來説説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米、釐米、毫米)

練習: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課件出示)

一隻螞蟻長約5(毫米) 一隻長頸鹿高約2(米)

一隻小花貓高約40(釐米) 一頭大灰狼長約8( )

質疑:一頭大灰狼長約8( ),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8米太長,8釐米太短了。

師:當長度一個比1米小而又比10釐米大。用什麼單位來計量最好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談話:你怎麼知道的?大家知道為什麼叫分米嗎?

講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長,用釐米表示太短,於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釐米看作1分米。請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釐米,這一段長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提問:分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2、尋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3、認識幾分米。

談話:拿出1米長的線,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線段與直尺比一比,相差遠的再調整一下。

交流:用線表示出2分米、5分米。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

4、米和分米的進率。

以分米為單位測測長為1米的木條,數一數1米中有幾個1分米,猜想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

質疑:米與分米之間是什麼關係?

1米等於10分米。(板書)小結: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認識了四種長度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各有什麼關係嗎?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實踐活動。

(1)現在同位合作,藉助手中工具測量我們課桌的長、寬、高,比一比誰測量得準確。

(2)指名彙報交流。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最後集體反饋訂正。

2、完成“練習五”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時説説是怎麼畫的,畫線段時要注意什麼。

3、完成“練習五”第7題。

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

組織交流。

四、課堂總結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也做個小小測量員,任選幾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再實際測量一下。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11、12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道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和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計重量的能力。

3、學生能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與同學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並通過學習滲透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對噸和千克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若干只裝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納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課前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體重,並組織每個學生提一提裝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創設情境:出示4個動物過橋圖: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發現小橋邊有一個標誌,是什麼呀?(限重1噸)

師:“限重1噸”表示什麼意思?

師:你對“噸”有什麼瞭解?

2、同學們説得對不對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出示課題,板書)

(二)新授:

1、直觀感受一噸水的重量

(1)估計:剛才每個同學都提了這樣的一桶水,你估計這桶水有多重?為什麼?(10千克)

(2)經歷:現在我把這樣的4桶水倒入這隻桶內,這隻桶中的水大約有多少千克?誰認為自己能提起這40千克的水?

(3)學生排隊嘗試

(4)這樣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這樣的水是40千克,100桶這樣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5)誰聽清楚了1噸就是()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裝了1噸的一桶水讓你提,你能提得起來嗎?

2、直觀感受學生體重,加深對1噸的印象。

(1)找個喜歡的同學相互做背一背的遊戲,瞭解對方有多重。

(2)彙報:你背的是誰?有多重?

(3)如果按每個同學25千克計算,4個同學有()千克,()個同學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噸。

(4)讓40個學生站立,相互觀望,感受40名學生的羣體。

3、聯繫生活,強化對“噸”的認識

(1)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重量用“噸“作單位。下面這些物體的重量都是1噸,你能用噸來説一句話嗎?

一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噸。

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2)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用噸來作單位?

(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用噸作單位的東西。課件出示:

藍鯨大象大型機牀

萬噸貨輪一車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一般用噸來作單位名稱。

4、在具體情景中進行單位化聚(注意讓學生説出推理過程)

(1)常見的拖拉機載重2噸,也就是()千克。

(2)t是“噸”的國際單位制符號。有段路路口有一個限載重5t的標誌,這個路口最多能讓一輛載重()千克的車通過。

(3)當年曹衝稱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噸。

(4)(課件出示地磅、車輛衡圖片)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現在可以用地磅、車輛衡直接稱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衝當年那麼麻煩了。

(三)解決問題

1、我們一共學了幾個質量單位?他們分別怎樣使用?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重約10()

(2)1頭豬重約120()

(3)1袋水泥重約50(),1拖拉機水泥約重2()

(4)中國舉重運動員張國政在雅典奧運會上將160()的槓鈴舉過了頭頂。

2、課件出示情境圖:“還記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馬一同來到了一座小橋邊想過橋的事嗎?他們能同時過橋嗎?怎麼過橋?”

3、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4、如果我們全班同學每人每天節約1千克水,大約多少天就能節約1噸水?

5、節水教育:在我國西北地區,是嚴重缺水的地區,出示圖片。倡導學生“節約用水。”

(四)課堂作業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6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悦。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繫,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釐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釐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釐米,也會用米和釐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後彙報

書的封面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 書的封面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彙報:書的厚度不到 1 釐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釐米;厚不到 1 釐米,20 釐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釐米,差多少?不到 1 釐米,那是多少?20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釐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釐米多,14 釐米多,不到 1 釐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麼?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釐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釐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釐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釐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釐米長中又發現了什麼?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釐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釐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釐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釐米10 毫米板書: 1 釐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釐米 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並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釐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説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釐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釐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並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敍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釐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1 釐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 52~53 頁例 1、例 2,第 54 頁的“想想做做” 。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觀察、測量、交流等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 長度觀念。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 段的長度,積累一些測量和估計的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3.使學生體會認識成都單位是實際生活中計量長度的需要,感受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價值,增強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份米長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學生每人準備一把直尺,一枚 5 角硬幣;每個小組準備一把米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導入新課

1.提問:誰能知道,教室的門大約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門有多高,可以用什麼作單 位來測量呢?1 米有多長?1 釐米呢?用手比劃比劃。

2.説明:米和釐米都是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個新的長度單 位 分米和毫米。 (板書課題)

二、實踐操作 認識新知

(一)認識分米

1.量一量。 出示一個長大約 20 釐米、 寬大約 10 釐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長邊和短邊的 長。明確: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 20 釐米,寬大約是 10 釐米。 指出:像 10 釐米、20 釐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用新的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 釐米 是 1 分米,20 釐米是 2 分米。分米是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書:分米 dm) 追問: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寬呢?

2.認一認。

讓學生拿出直尺,按照 10 釐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長度,看看有多長。 提問:從直尺上看,1 分米是幾釐米? 指出:從直尺上可以看出,1 分米正好是 10 釐米,也就是説,1 分米等於 10 釐米。 (板書:1 分米=10 釐米) 提問:你能用手比劃出 1 分米有多長嗎?先試一試,再與同學交流。

3.畫一畫。

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 1 分米的線段。 反饋:你是怎樣畫的?請同桌學生互相檢查一下,再看看 1 分米的線段有多長。

4.找一找。

反饋:找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 1 分米,同桌互相説一説。 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感受 1 分米的實際長度。

5.數一數。

讓各小組的同學輪流在米尺上數一數,看 1 米有幾分米。 (板書:1 米=10 分米)

(二)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有幾釐米,並和同學交流。 提問:數學書的厚度不到 1 釐米,要表示它的具體厚度,怎麼辦?你有什麼想法? 指出:表示不到 1 釐米的長度,就需要認識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大家在直尺上數一 數,課本的厚度有幾個小格。 指出:直尺上 1 釐米中間 1 個小格的長度是 1 毫米。 (板書:毫米)這是我們今天要認 識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現在請大家觀察直尺,並在直尺上指 一指 1 毫米,看看 1 毫米有多長? 學生活動後,組織交流,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都是 1 毫米。

2.數一數。

讓學生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 1 釐米裏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1 釐米等於幾毫米?(板書:1 釐米=10 毫米)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約是 1 毫米的物品(如,5 角硬幣、身份證等) ,説明它們的厚度大約 都是 1 毫米。然後讓學生在數學書上輸出 10 張紙,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再讓同桌 學生互相比劃 1 毫米的.長。 提問:測量吶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指出:毫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三、課堂練習 鞏固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 1 題。

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説一説各是多少毫米。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各是幾毫米的? 再問:你認為怎樣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 做“想想做做”第 2 題。

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説一説怎樣測量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交流測量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發現。 出示平行四邊形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並組織反饋。 提問:通過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你有什麼發現?

3. 做“想想做做”第 3 題。

完成測量後,讓學生説説課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幾分米,餅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 4 題。

讓學生分別估計數學書和講台的寬, 説一説估計的結果, 以及為什麼估計數學書的寬要 用釐米作單位,而估計講台的寬要用分米作單位。 讓學生分別測量數學書和講台的寬,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提問:數學書的寬正好是整釐米數嗎?比 18 釐米多幾毫米?可以怎樣表示? 再問:講台的寬正好是整分米數嗎?可以怎樣表示? 比較:請同學們比較估計和測量的結果,想一想是估計的結果準確一些,還是測量的結 果準確一些。

提出:估計時,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準確的結果,可以用大約是多少來表示,而測量得 到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可以用幾釐米幾毫米或者幾分米幾釐米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4. 閲讀“你知道嗎” ,並進行交流。

四、反思交流 總結收穫(略)

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量。

2、能力訓練點:

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操作,注意培養觀察、分析、綜合、動手、遷移、推理創造等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啟迪學生主人公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教學,初步滲透由量變到質變的辨證思維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概念,理解單位間的進率;

2、難點:用毫米和分米作單位準確測量。

三、教具、學具準備:

1分硬幣、米尺、紙條(待量)、電腦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提問:請同學們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們學過的哪些長度單位?(米、釐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問:我們在表示什麼物體的長度時用米作單位?舉例説説。什麼物體用釐米呢?為什麼?

3、出示1分硬幣,它的正面是什麼形狀?(圓形)請你來量量這個圓形最寬的地方大約是幾釐米?誰來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夠不夠1釐米?

4、引出課題,看來光有米和釐米這兩個長度單位還不夠用,我們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或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還需要一個更小的單位,誰知道是什麼?(可能有學生能回答出毫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電腦出示米尺放大圖。

提問:你能找到1毫米嗎?請認識的幾名同學上台給大家指指看。引導學生説出釐米中間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這幅圖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幣幫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幣,把1分硬幣的厚度對準尺子上的1小格,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説出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四人小組討論: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學生回答出步驟,説不全可互相補充。師強調:硬幣與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幣捏在指間,再把硬幣慢慢從指間抽出,指名説説指間留下的小縫大約有多寬?再把硬幣塞回去檢查一下。把硬幣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説説這條小縫的寬約是多少?

(4)小組活動:

數一數每一釐米有多少毫米?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得出:1釐米=10毫米,還能怎麼説?(10毫米=1釐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5)畫一畫:在紙上畫出1毫米有多長。最後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6)電腦出圖,看米尺填數。在紙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頁3題,看圖説出別針和釘子的長度。

(8)量數學書的厚度,指名彙報,説説產生誤差的原因。(書紙厚度不同)強調:量時從尺子的0刻度線量起。

2、認識分米:

(1)提問:量數學書的長度時用毫米作單位合適嗎?為什麼?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單位就好了,讓學生猜一猜有沒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請同學告訴大家。

(2)小組活動:量指定紙條的長度(10釐米),師説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釐米。讓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長,用手比比,説説1分米是幾釐米,再閉上眼睛想一想。(板書:1分米釐米)

(3)提問:請你用1分米紙條與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畫一畫:在練習本上1分米長的線段。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綵帶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填上合適的單位。

牀長2( ) 桌子高( ) 從家到學校500( )

橡皮長30( ) 文具盒厚4( ) 樓房高30( )

小組活動:藉助繩子作工具,量出杯子側面一週的長度。師巡視,指名彙報方法。

2、電腦出圖:小螞蟻爬房頂(三角形邊長分別為1米5分米,90釐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長?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釐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