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3的教案通用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8W

教案的制定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在教案的編寫中幫助教師提前準備好所需的教具、資料和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13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13的教案通用7篇

認識13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6、7;

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量;

3、會用手指頭表示6、7;

4、會寫6和7。

教學重、難點:寫6和7。

教學準備:

1、課件、貼紙、數字卡片6和7、可數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6-720分鐘,寫6、715分鐘,5分鐘互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請生用手指表示1--5。

2、請生用點點表示1--5。

3、看點點表示數字。

4、請生背數字兒歌。

5、看圖填數字。

6、按順序填順序

二、新授:

1、這是數字幾?引出6(出示課件)。用點點怎麼表示?誰會用手指表示?6像什麼?(6像口哨吹得響)(出示課件)誰會寫6?來數數有幾隻口哨?

2、看看老師的.手指是幾?引出7。用點點表示。數一數有幾隻口哨?誰還能數出7個其它物體?怎麼寫?像什麼?(7像鐮刀割小草)(出示課件)數鐮刀。

三、鞏固練習

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字。

3、請生來帶讀數字。

4、請生寫6、7。

四、作業寫6和7各8排。

教學反思:學生基本上上都會寫,但"7"有少數同學會寫反。

認識13的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意義及特徵,瞭解它的特性。

2、通過觀察、動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圖形的興趣和認識。

二、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抽象概括平行四邊形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老師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

1、老師動手拉它的一組相對的角,請同學們觀察:這個框架還是長方形嗎?為什麼?

(這個圖形不是長方形了,因為它的四個角不是直角)

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在黑板右上角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

2、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還有哪些平行四邊形?

(分類中的“其它四邊形”都是平行四邊形)老師把黑板上的“其它四邊形”改寫成“平行四邊形”)

問:同學們平時見過平行四邊形嗎?請舉例來説。(有一種防盜網上的圖形、籬笆上的圖形,有的編織圖案)

3、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老師又一次演示長方形活動框架)

(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有四條邊且對邊相等、它們都有四個角;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四個角必須是直角)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圖形——平行四邊形。

(二)通過活動,再次感知平行四邊形。

1、小朋友看過魔術表演嗎?咱們來變個魔術,請打開1號紙袋。看一看,裏面有什麼?(6根硬紙條,4個圖釘)

師:咱們要圍一個長方形框,得用幾根硬紙條?4根什麼樣的硬紙條?請小組的同學討論選出來。

學生討論篩選後,教師提問:你們選了什麼樣的?為什麼這樣選?

最後小組合作用圖釘固定出長方形框。

圍好後,請小朋友推一推,拉一拉,看圖形變了沒有?(學生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種圖形。請看屏幕。(課件顯示“紡織圖案”、“樓梯扶手”、“籬笆”,並閃動其中的幾何圖形再抽象出來。)

2、學生自己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的共同點。觀察後交流。

3、分組操作、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1)回憶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特點的方法。(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打開2號紙袋(裏面有兩張平行四邊形紙片),用剛才的方法,也可以想別的辦法,也可以觀察變平行四邊形框的過程,小組討論平行四邊形4條邊和4個角的特點。

(3)分組交流,教師小結。

4、辨認平行四邊形。

完成課本練習三十九第2題,指生訂正並説出理由。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四邊形。( )

(2)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 )

(3)一個四邊形,它的四條邊相等,這個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對邊相等的四邊形都是長方形。( )

(5)有個四邊形,它的四個角都是直角,那麼,這個四邊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 )

2、思考題:

有兩個大小一樣的長方形,長都是4分米,寬都是2分米。

(1)把這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你是怎樣拼的?

(2)把這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它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你是怎樣拼的.?

(五)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談一談。

教學反思1:

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將遊戲、活動引入教學。如在導入新課時,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教具有熟悉的長方形一拉動變成了要學的內容平行四邊形,既複習了舊知識長方形,又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都有內在聯繫。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鞏固拓展時,創始了讓學生“辨、拼、説”的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

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實踐與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實踐交流中思考,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空章。然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讓他們的手、眼、腦等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時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創造的通道,激勵了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活動。設計學生喜歡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創造的慾望。通過"變魔術"引出平行四邊形,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從而使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在輕鬆學習中學習數學。

教學中感到不足的是設計的練習不很多,題的類型不夠新穎,在練習的設計中,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究。

教學反思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本節課我讓學生把自己製作的長方形框架拿出來拉動後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入新課,激起探究的興趣。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的框架,比較一下,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再引導學生觀察平行四邊形,歸納、概括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學得非常積極主動:數學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數平行四邊形時,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主動探究規律,滲透有序思維的方法。整節課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的益處在於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成功,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不足:課中的練習量還是不夠,可以多做些練習突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認識13的教案篇3

課題:認識時間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教材第90-91頁裏1、例2,練習二十三的部分習題。教材主要分三個層次:認識時間單位“分”,認識半時(同時理解時分的關係)、認識幾時幾分。第一層次通過直觀演示、學生操作感知分與鐘面小格的對應關係,並學會利用5的乘法口訣與大格進行轉換;第二層次主要是理解時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認讀特殊的時刻幾時半;第三層次通過一組動態的時鐘認讀,整體感知幾時幾分的認讀策略,突破難點,整理方法。主要學習五分五分地數,認讀幾時幾分和時分的關係,半時只是其中的一個特殊時刻而已。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觀察、實踐操作的機會,為進一步學習一分一分地數認讀時刻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1.在數一數、填一填、説一説等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熟練掌握分針從12起,走到數字幾是多少分。

2.通過教具鍾演示及學生自主撥鍾驗證,理解時和分的關係,知道1時=60分。

3.通過説一説、撥一撥、寫一寫的活動,學生能正確地讀、寫幾時幾分。

評價任務:

1.能正確填寫學習單第一部分的內容,在説一説環節中能夠5分5分地數時間。

2.觀察教具鍾演示及自主撥鍾驗證後,能準確説出分針走一圈,同時時針走了一大格,進而知道1時=60分。

3.集體交流後,知道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分針從12起走過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分,並會用兩種方法表示時間。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鈴聲響了,上課時間到了,你們認識這個時間嗎?你是怎麼知道的?鐘面上還有什麼,誰來介紹一下?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關於時間的知識,太了不起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認識時間》(板書課題:認識時間)

二、認識時間單位分

師: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這時的時間你認識嗎?那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師:①時針指向8,是正對着8嗎?等2s,我們來看一看,是過了一點點。②走過了8一點點,是嗎?我們來看看,的確是這樣,你觀察的真仔細。

那分針呢?分針指向1是5分,你是怎麼想的?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分針從12起,“走一小格是1分”,(板書)。走兩小格是兩分,走三小格是三分,你來接着數,你來數。一大格里有5小格,所以“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板書)

那分針從12起走到2是多少分呢?10分表示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10小格就是10分。

師:拿出學習單,完成第一部分的內容。

師:誰來説説,你是怎麼填的?同學們來看大屏幕。(手從12起邊比劃邊説)

分針走到6是30分,30分表示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30分也可以説成半小時。

他寫的全部正確,對照一下你寫的,你寫對了嗎?把學習單放回桌角。

分針從12起走了一圈,是多少個小格?60個小格就是60分。

師:閉上眼睛讓我們小腦袋裏的分針也來轉一轉,滴答滴答分針從12起走到1是幾分?走到2呢?走到3呢?——12呢?

師:睜開眼睛看一看,你們都記對了嗎?如果沒有數字提示,你還會説嗎?分針從12起,走到 3是?走到6,你來説走到9,你來試試走到12。

師:有的小朋友回答的特別快,你用了什麼好方法呀!2s能和大家説説嗎? ?如果你還有其他好方法,可以和小夥伴們課下説一説。

?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你可以選擇好的方法去記憶。現在請同桌兩個互相提兩個。

三、認識時及時分關係

師:時針看見分針轉得那麼開心,也想和分針一起轉,請看,現在是什麼時間?請一位同學上來撥一撥。我們讓分針走一圈,看看鐘面上有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你也來説説?你們也發現了嗎?

讓我們拿起小鐘表都來試試。準備!開始!撥好了嗎?舉起來讓我看看,快速的把鐘錶放回桌角。這一組同學動作又快又輕,已經坐直了。

剛才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同時時針走了一大格,一大格是幾時?(1時)我們就可以説1時?=60分,反過來60分?=1時。(板書)齊讀:1時=60分,60分=1時

四、讀寫鐘面時刻

師:我們來看[8:30]這個時間你們認識嗎?你是怎麼知道的?恩,有道理。誰能再來説一説?你説的也不錯。

師:你們的意思是説時針走過了8,還沒到9,是8時多,多多少分呢?30分表示分針從12起走了30個小格是30分,所以是《8時30分》。

在生活中,8時30分也可以説成8時半

師:[8:45]這個時間你們認識嗎?

生:8時45分,9時45分》》

師:你們同意嗎?為什麼不是9時45分?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嗎?(時針在8和9中間→你再看看,時針?走過了8,還不到9。)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誰還能再説一説?你解釋的真清楚,快把掌聲送給他吧!

師:想象一下,如果是9時45分,時針和分針在什麼位置?你來説!你的意思是:時針走過了9,還不到10。分針從12起走到數字幾?9。是這樣嗎?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鐘面上,時針走過了8,還不到9,是8:45,這個鐘面上,時針走過了9,還不到10,是9:45,

師:我再來考考大家,時針走過了1還不到2是幾時多?時針走過了7還不到8是幾時多?誰想當小老師也考考同學們?請你,你來。

師:咱們已經認識了這些時間,和你的同桌説一説你是怎麼認識時間的?誰願意來説説你的想法?同學們總結的都很好

(①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多”,②分針從12起走過多少個小格是“多少分”。)

師:你們看,這是文字表示法,電子錶表示法怎麼寫呢?我請三位同學上來寫,其他同學寫到學習單的背面。他們寫的怎麼樣?誰來評價一下。

如果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佔位。把學習單放回桌角。

五、學習撥鐘錶

師:下面,我要邀請一個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跟我一起做遊戲,請你來撥2時半。同學們來當小老師,看看他撥的對不對。他撥對了嗎?你怎麼知道他撥對了?你説的真準確。咱們向他倆豎起大拇指吧!請回位。(小老師們看的可真仔細,你再調整一下吧?)

師:拿出小鐘表,撥2時50分。撥好了舉起來讓我看看,請你帶着小鐘表到前面來,把鐘錶平放在桌子上。他撥對了嗎?你是怎麼判斷的?

師:再來撥一個,請撥3時5分。同桌之間互相檢查一下撥對了嗎?(放一個學具)

現在把你的小鐘表輕輕地放到桌子的右上角休息一會兒。

六、鞏固練習

師:現在是3時5分,再過20分鐘是?你們知道嗎?每週五下午的這個時間是我們淮河路國小校本課程的上課時間,我們班的孩子最喜歡粘土課了,瞧,粘土課開課啦!看他們做的多認真吶!一個個胡蘿蔔真美味!

你認識這些時間嗎?請你把這三個時間寫在學習單的第二部分。

誰來展示?他寫的不僅全部正確,而且字跡工整,對照一下你寫的,不對的請訂正。

把學習單放回桌角。

七、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時間,(出示課題)你學到了哪些關於時間的新知識呢?

生活中還有這樣的時間,以後我們再來學習。

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5分。

1時=60分

8時5分 8時30分 8時45分

8:05 8:30 8:45

認識13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負數都小於0。

2. 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的產生與應用。

教學過程

課前遊戲

(1)對接反義詞(師説:前。生答:後)。

(2)教師做動作,學生對相反意義的動作。

引入談話: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意思相反的情況存在,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研究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達這些內容。

一、 初步認識負數,教學讀寫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片頭。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圖片及温度計圖。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

學生可能説出:每個城市的氣温或兩個城市氣温之間的比較。

追問:你是怎樣知道每個城市氣温的?你是怎樣看温度計的?

引出攝氏度℃和華氏度?塒的介紹,説明我國是用攝氏度來計量温度的。

引導:上海和北京的氣温一樣嗎?有什麼不同?(正好相反)在數學上怎樣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温度?

請會的學生介紹寫法、讀法。同時在圖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問:你怎麼知道的?

小結並板書:“+ 4”這個數讀作正四,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4的前面加一個正號,“+ 4”也可以寫成“4”;“- 4”這個數讀作負四,書寫時,可以寫成“- 4”。

[説明:“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温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並區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侷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4”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藉此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2. 鞏固氣温的表示方法。

練習第2頁的“試一試”。

介紹:氣候狀況與地形特點、海拔高度等有關。

二、 進一步認識負數,瞭解正、負數與0的關係

1. 課件出示例2直觀圖,介紹海拔高度的含義:海拔高度是指某地與海平面比較,得到的相對高度。(同步出現與海平面的比較)

提問: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麼?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這兩個海拔高度嗎?

學生嘗試表達,並説含義。

小結:以海平面為基準,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記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記作:-155米。

2. 歸納正數和負數。

小結:我們用這些數分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課件同時呈現:温度計和海拔高度圖,其中0℃和海平面用紅色線標出)

[説明:教師將温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零度刻度線、海平面是分界點。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為正數,反之,則為負數。這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係很有益處。]

引導:觀察這些數,你能把它們分類嗎?

請學生移動貼紙獨立分類,彙報。

提問:你為什麼這樣分?

學生可能出現: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氣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氣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於0,- 4、- 11、- 7、- 155都小於0。

小結:像+ 4、19、+ 8 844.4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 4、- 11、- 7、- 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完成板書)

3. 練習。

(1)完成第6頁第2題。

提問: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麼?(都是負數,低於海平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頁第5題。(圖序調整)

題目改為:讀一讀下面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麼?引導學生分別説出:水結冰的温度是0℃,水沸騰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温在南極,是- 88.3℃。

學生可能出現:這些數有的是正數,有的是負數,正數比0大或負數比0小。

[説明:教者將題中三個温度做了適當調整,先讓學生讀數,再談讀數後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水沸騰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説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温太低了。通過讀數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3)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讀一讀,指出下列各數中的正數、負數,並把它們填入相應的圈內。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問:

①0為什麼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觀察這些正數,你發現了什麼?(正數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③你是怎樣理解負數的?(負數要小於0,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説明:本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教師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

(4)完成第6頁第3題。

學生可能出現: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數、小數或整數(除0外)各種情況。

對於第一種情況,教師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讀一讀寫的正數和負數。

如1、- 1、2、- 2……感受正數和負數是相對的,正數有無數個,負數也有無數個。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這組正數讀起來越來越大,負數讀起來則越來越小。

對於第二種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去學過的除0以外的整數、小數、分數都是正數。

教師隨後用數軸表示出正數、負數和0的關係。

[説明:充分挖掘習題功能,在展示學生個性化表達的同時,豐富學生對負數的認識,這是對這道習題深入研究、靈活運用的結果。針對學生出現的第一種情況,巧妙引出正數和負數的對應關係,體會正數和負數是無限的;針對學生出現的第二種情況,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正數與過去所學過的數之間的聯繫,同時巧妙地引出數軸,為學生升入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作了很好的滲透。]

三、 在生活中應用負數,初步體會正負數是相反意義的量

1. 提問:在生活中你見過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嗎?(電梯間裏標識的樓層數、商場購物導示牌上的正負數)

2. 完成第5頁“練一練”第1題。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記錄。你能説一説小明家各項收入和支出的情況嗎?(收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義的一筆支出是什麼?

3. 推想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可以用正數或負數來表示。

介紹第9頁“你知道嗎”負數的產生史。

總説明

世界是由許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組成的。要想認識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就要從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數學研究亦是如此。奇與偶,正與負,左與右,一與眾,直與曲,動與靜等,是一組組對立概念,其中藴含了對立統一、聯繫發展這些最樸素的哲學思想,如何通過我們的數學課堂向學生滲透這些思想呢?

課始,引出對立的一組矛盾,用“4”這一個數無法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怎麼辦?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矛盾,在數前用不同符號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使這對矛盾在符號化的思想下得到統一,讓學生感受到符號的作用。

課中,利用學生隨意寫的5個正數和5個負數,引導學生觀察,以前學過的整數(除0外)、分數、小數都是正數,在這些數的前面增加一個負號,就有了負數的集合,這樣抓住了負數與過去所學的數之間的聯繫,感受了數的發展。

本課的讀數教學也很有特點,注意賦予讀數以新的內涵。如讓學生在讀過南極氣温、水沸騰的温度後聯繫自己的經歷説感受,這給了學生更多的體驗數的機會,“太冷了”“太燙了”,原來沒有生命的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數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再如,讓學生在讀數中加深對負數的認識。通過讓學生成對地讀數:1、-1……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負數與正數是對應的,理解負數集合與正數集合同樣無限;有序地引導學生讀正數或負數,1、2、3、4、5,-1、-2、-3、-4、-5,讓學生感受負號後的數越大,值越小,理解負數、0、正數三者間的聯繫,完成國小階段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認識13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正方體的基本特徵,能找到生活中正方體的物品,並能用語言描述。

2、比較並瞭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

3、嘗試利用不同的形體組合正方體。

活動準備:

1、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利用平面製作圖製作正方體;

2、記號筆、積木、ppt、相機。

活動預設:

一、出示幼兒之前區域活動中做好的正方體引入活動。

1、小朋友們,這是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做的什麼?(正方體)

2、你們在做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結合幼兒的照片講解,幫助幼兒認識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3、師小結:小朋友通過製作正方體發現了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二、請幼兒製作骰子,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引導語:正方體能變成什麼呢?(請幾名幼兒説説)我覺得這個提議很好,我們就來變正方體的骰子。

1、要求:做骰子的時候先想想可以用什麼標記來做骰子,一邊做標記一邊數正方體的.骰子有幾面。

2、幼兒動手做骰子,師提醒幼兒邊畫邊數,一定要數清楚骰子有幾個面。

3、師幼交流分享:你用什麼來做標記?你的正方體骰子有幾個面?請全體幼兒一起數一遍。

4、師小結: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三、玩“擲骰子”的遊戲。進一步鞏固對正方體的認識。

引導語:小朋友們真棒,都做好了正方體的骰子,我們來玩“擲骰子”遊戲吧。

遊戲規則:請一名幼兒擲骰子,全體幼兒根據骰子的數字回答問題。若扔出的骰子數字相同,就換一人重新擲一次。

問題1、説説圖中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哪些物品是正方體的。

問題2、 説説生活中有哪些正方體的東西?

問題3、 從圖中找出是正方體的物體。

問題4、請看大屏幕,這是什麼?猜猜看。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幾個小的正方體拼成的?請每桌用小正方體的積木拼出一個和照片中一樣的大的正方體,並數一數用了幾塊小正方體。比比哪桌最快。

問題5、請每人在規定時間內,用各種樣子的積木拼一個大正方體。(師將幼兒拼成功的正方體拍照,集體分享)

四、延伸活動:

師: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的遊戲就先玩到這裏,請小朋友到區域活動探索剩下的最後一個問題:這是什麼?它和正方體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認識13的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

一隻小兔大約重3( )。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

一頭大象約重5( )。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説説你的想法。

這裏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説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 )千克,也就是( )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3.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 )千克 3000千克=( )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 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 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認識13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組織有效的活動,激活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

每人一條1分米長的紙條,1分硬幣,磁卡,1釐米、1米的紙條,直尺,白紙1疊、米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身高圖。

問:你知道這個小朋友在幹什麼嗎?(量身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齊讀:1米32釐米

這裏面用到了兩個什麼單位?(長度單位)分別是什麼?(板書:米釐米)

2、複習米和釐米。

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貼出1米紙條。問:你感覺1米比較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1釐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貼出1釐米的紙條。問:你感覺1釐米的長度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釐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3、導入。

我們感覺1米和1釐米的長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們要去量課桌的長,用米作單位太大了,用釐米作單位又太小了,所以我們今天要認識米和釐米之間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認識分米

1、師貼出紙條,指出:這張紙條的長就是1分米。

請學生也拿出相同的紙條,問:這張紙條的長就是什麼?

2、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舉例説明。(插座的四條邊、軟盤的邊)

3、師:分米和釐米都是長度單位,那麼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呢?怎樣證實你的猜測?用直尺量一量紙條。得出結論,板書:1分米=10釐米

4、判斷:讀:我的文具盒,長大約20釐米,寬大約10釐米。

你能換種説法嗎?

5、你能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指名在實物投影儀畫線段。

問:1分米可以從刻度0畫到刻度10,還可以幾開始畫?如果從2開始呢?從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比劃給同桌看,讓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7、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計得對不對,還差多少。

8、我們知道了分米和釐米的關係,那麼分米和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圖,指名回答。

數一數,米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個1分米。回答後演示:10。

指名説説米和分米的關係。板書:1米=10分米

(二)認識毫米

1、導入。

師:你能説説數學書厚多少嗎?

師演示操作方法,學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結論:數學書厚度不到1釐米。

2、揭示。

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拿來了一個放大鏡(出示),發現數學書的厚度連一釐米都不到,説明我們還需要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毫米。板書:毫米。

3、認識。

放大1釐米。

師:在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比較短的刻度線,把1釐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演示從刻度線0到第一根小短線就是1毫米。

4、進率。

一格一格數,數到5毫米時停下,問:這根刻度線有什麼不同之處?指出:從刻度線0到這根刻度線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繼續往下數。填空:1釐米裏面有()個1毫米。

你知道釐米和毫米之間的關係了嗎?板書:1釐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覺1毫米比較怎樣?怎樣數比較方便?(用筆尖數)學生數一數。

5、舉例。

什麼東西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師示範量1分硬幣的方法,學生同桌合作。用同樣的方法量1元硬幣、銀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張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題。

(1)説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並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數的?想想怎樣看更方便。

(2)第2題,量出下面圖形每條邊的長。

學生獨立測量。

彙報交流。

(3)第3題。先估一估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後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分別是多少釐米?各接近幾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1)學生測量,記錄數據。

(2)彙報交流。

3、在()裏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鐵釘長2()。

(2)牀長2()。

(3)大米寬2()。

(4)黃瓜長2()。

讓小朋友獨立選擇,在交流時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選擇的長度單位,然後在小組裏交流為何選這樣的長度單位。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什麼單位?它們之間的關係你知道嗎?讀一讀。

五、課堂作業

六、板書設計:

認識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1釐米=10毫米

教後反思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

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並藉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藉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