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冰的教案模板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寫每一篇教案我們都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與時俱進,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冰的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冰的教案模板5篇

認識冰的教案篇1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1.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創設了“鄉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撥鐘面”“製作作息時間表”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把對時間的認識與有趣的現實情境結合起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

2.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鐘面先在小組內進行活動: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由小組長向全班同學彙報。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安排了“找生活中的電子錶”“設計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幫小熊修鐘錶”“小小設計師”等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鐘面模型

學生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創設情境。

(1)展示課件:在一個美麗鄉村的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配有鬧鐘“嘀嗒”聲)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鬧鐘聲)誰家的鐘聲這麼響?

(2)課件出示主題圖。

①小紅正在幹什麼?(起牀)

②誰能告訴大家小紅是什麼時候起牀的?(7點、7時)

③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看牆上的掛鐘、牀頭櫃上的電子錶)

2.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演示,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導入新知,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又創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學習情趣高漲,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認識鐘面。

學生拿出實物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通過比一比、撥一撥、説一説認識鐘面。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

a.有兩根指針,一根長的,一根短的。

b.有從1到12這12個數。

c.12個數把鐘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

教師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

認識冰的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瞭解時鐘的結構及分針、時針的運行規律。

2、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3、引導幼兒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ppt、教師自制時鐘,老狼頭飾,小白兔頭飾。

三、活動過程

(1)謎語導入,引出主題。

1、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嘀嗒嗒不停走,叫我上學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你知道它是誰嗎?(時鐘)

2、出示ppt,你知道鐘的作用是什麼嗎?

小結:時鐘不停地走動,為人們顯示時間,人們按時鐘上的時間來進行工作,學習和休息。

(2)認識時鐘,瞭解鐘面的主要結構和運行規律。

1、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好朋友,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那我們歡迎一起把好朋友請出來吧,(出示課件鐘表和教師自制鍾)。

2、引導幼兒觀察鐘面,説出自己的發現。

教師提問:看完了老師帶來的這些好朋友,你發現了什麼,每個鐘面上都有什麼?(數字寶寶、針寶寶)有哪些數字寶寶呀?(1——12)那針寶寶有幾個?(2個,長長瘦瘦的針叫分針,矮矮胖胖的針叫時針),針寶寶是按什麼方向走動的?(按順時針方向)。

教師小結:雖然時鐘的大小、顏色、形狀不一樣,但是它們的鐘面上都有1—12的數字;還有三根長短、粗細不一樣的指針,其中長長瘦瘦的針叫分針,矮矮胖胖的針叫時針,最長最瘦的針叫秒針,他們都是按順時針方向走動的。

(3)認識整點、半點

1、認識整點:利用撥動的鐘面,出示整點時間,請幼兒觀察,現在時針和分針分別指着什麼數字上?現在是幾點?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小結:看幾點鐘時,先看時針,再看分針;當時針正指向某一個數字,分針又正好指在12上時,就表示幾點整,如時針指在1上,分針指在1上,就是1點。

2、認識半點:利用撥動的鐘面,出示半點時間,請幼兒觀察,説出是幾點半。

教師小結:先看時針,再看分針;當時針正指在兩個數字的中間,分針指在6上,就表示是幾點半,如時針指在7和8的中間,分針指在6上,就是7點半。

(4)遊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遊戲玩法:老師戴上老狼的頭飾拌老狼,由老狼撥動時鐘,由幼兒伴演小白兔問"老狼老狼幾點啦"老師撥動出時間,由小白兔説出是幾點?當老狼撥動時鐘到12點時,小白兔説出12點時,就要靜息在桌了上,不能説話,老狼就不會抓小白兔。

四、活動延伸

1、討論鐘錶對我們的作用,(時鐘可以隨時提醒我們工作、學習、睡覺、起牀等)讓幼兒知道時間是寶貴的,上幼兒園時不能遲到,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回家後可以與爸爸媽媽幫你製作一個時鐘。

認識冰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 通過一些實例的探究,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倒數的意義。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數的方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2. 使學生經歷倒數意義的概括過程,提高衙門觀察、比較、概括和歸納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學生親身參與探究活動,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積極的學習情感,養成合作探究問題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問題

1. 談話理解“互為”。

師:俗話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人在社會上除了親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們有自己的朋友嗎?

讓一名學生(甲)説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誰?(乙)

師:能用一句話表達兩人之間的朋友關係嗎?還可以怎麼説?能説甲是朋友,乙是朋友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互為兩個字的理解比較難,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這裏,我用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這一關係多次轉化,在自然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有一種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麼是“互為朋友”,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互為”的含義,分散了教學的難點。

2. 遊戲,按規律填空。

吞———吳呆———( ) 3/8 — — —( / )10/7 — — —( / )

(1 )學生觀察填空,指名回答,並説出是怎麼樣想的。

(2 )師:你們能按照上面的規律再説出幾組數嗎?(學生舉例,教師板書)

3. 學生觀察板書的幾組分數,看看每組中的兩個數有什麼特點?

同桌討論交流,然後全班彙報每組中兩個分數的特點,教師注意引導。(主要是分子、分母的數字特點和兩個分數的乘積方面。)

4. 師:能根據每組中兩個分數的特點,給這幾組分數起一個合適的名字嗎?

教師揭示課題:倒數的認識。

5. 師:看到這個課題,大家想提什麼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選擇板書。如:(1 )什麼是倒數?(2 )怎麼樣求一個數的倒數?(3 )認識倒數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學生探究的起點和動力,在談話、遊戲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 探究倒數的意義。

(1 )觀察3/8 與8/3 ,説説哪兩個數互為倒數?還可以怎麼樣説?

(2 )誰能説説10/7 與7/10 中誰和誰互為倒數?也可以怎麼樣説?

(3 )小組討論,什麼是倒數?

學生獨立思考後,組內交流。

全班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點撥引導。學生可能有的答案是:

a :分子、分母相互調換位置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b :乘積是1 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

師生共同歸納倒數的意義:乘積是1 的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教師板書)

2. 探究求倒數的方法。

(1 )學習例1 :寫出7/8 、5/2 的倒數。

a :學生試寫,教師巡視,提醒書寫格式。

b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7/8 的倒數是8/7 ,5/2 的倒數是2/5 。

師: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相等嗎?怎麼樣表示它的結果?也可用—(破折號)表示。

c :學生交流求一個分數倒數的方法。

(2 )師:同學們已經會求一個分數的倒數了。想一想,我們還學過哪些數?(整數、小數、帶分數),那麼怎麼樣求整數、小數、帶分數的倒數呢?選擇一種,在小組內探究。

a :學生選擇一種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b :學生交流彙報,教師分別板書一例。

c :引導學生概括求倒數的方法。

(3 )教師引導質疑:0 有沒有倒數?為什麼?學生討論釋疑。

1 ×( )=1 ,所以1 的倒數是1 。而0 ×( )=1 呢?

1 的倒數是它本身,0 沒有倒數。

求一個數(0 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換位置就行了。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探究知,理解並掌握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識。

三、鞏固聯繫、拓展深化。

1. 下面哪兩個數是互為倒數。

4/3 , 7/6 , 8 , 6/7 , 3/4 , 1/8

2. 寫出下面各數的倒數。

4/11 , 16/9 , 35 , 15/8 , 1/5

學生在課練本上寫出這些數的倒數,指名回答,並説出是怎麼樣求的,集體評價。

3. 爭當小法官,明察秋毫。

(1 )1 的倒數是1 。(2 )所有的數都有倒數。

(3 )3/4 是倒數。(4 )a 的倒數是1/a 。

(5 )因為0.5 ×2=1 ,所以0.5 與2 互為倒數。

(6 )7/5 的倒數是7/2 。

(7 )真分數的倒數都大於1 。 (8 )假分數的倒數都小於1 。

(9 )因為8 -7=1 ,3 ÷3=1 ,所以8 和7 ,3 和3 是互為倒數。

4. 填空。

3/4 ×( )=1 7 ×( )=1

2/5 ×( )= ( )×4= 5/4 ×( )=0.5 ×( )=1

5. 遊戲:找朋友。

師:剛才我們在上課時各自説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師覺得你的朋友太少了,現在我們就在課堂上再找幾個朋友吧,願意嗎?

一名學生説出一個數,誰能又對又快地説出這個數的倒數,誰就和這名同學互為好朋友。

(設計意圖)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伴隨着學生情感參與的遊戲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激起思維高潮,讓學生獲得愉悦的情感體驗。

四、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

五、佈置作業。

?倒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節課一開始創設“讓學生找朋友”的情境,通過此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互為”的含義,從而為構建新知掃清語言理解障礙。並在課中多次強調錶達的準確性,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運用數學語言清晰地、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討論與質疑。

本節課我採用了發現式教學法。教師只是通過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自己組織學習材料,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並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允許學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錯誤,並在修正錯誤中體會成功。以平等寬容的態度,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特別是在探究倒數的意義與求倒數的方法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觀察,去歸納,去總結。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數據特徵的基礎上,細心體會分子與分母的位置關係,嘗試發現求倒數的方法。設計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

“倒數”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比較、交流、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地指導學法,我還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嘗試發現,體驗到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全班交流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鑑,逐步完成對“倒數”的認識,有時還受同學啟發,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探究知,理解並掌握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識。

在課後的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爭當小法官,明察秋毫”、“填空”、“遊戲:找朋友”等題型,通過這些多層次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伴隨着學生情感參與的遊戲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激起思維高潮,讓學生獲得愉悦的情感體驗。

最後在全課的小結中再次提出問題,總結反思,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

認識冰的教案篇4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3課,學生在第2課的學習中已經通過“稱一稱”的方法測量了物體輕重的不同,體會了物體的一個基本特徵——質量。本課是藉助“擺放”這個活動,引導學生初步體會物體的另一個基本特徵——形狀。本課的研究主題是:“如果把物體裝進盒子裏,怎樣裝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體的形狀是怎樣影響其佔據空間的。

本課有兩個探究活動:1.哪種物體放的數量最多?2.換一種平鋪的方法,能裝得更多嗎?第一個活動的重點是通過比較木塊和乒乓球的數量,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平鋪的數量不同;第二個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平鋪方式擺放螺母,發現同一物體用不同側面擺放,會出現不同的擺放數量。通過兩個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物體的形狀對其佔據空間的影響。由此,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學生分析】

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徵(如:顏色、形狀、大小、輕重等),而且也學會了用簡單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輕重。這節課引導學生認識物體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形狀。這節課認識“形狀”是從“佔據空間”這個角度來理解的,為學生在國小階段建立對質量和體積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由於“佔據空間”這個概念對學生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教材用一個“固定大小的盒子”來使這個概念具象化。雖然教材對活動的難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課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在進行本課的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細緻的指導,在研討時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概念目標

1.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

2.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的平鋪方式。

科學探究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體的形狀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體,會有不同的擺放或堆放方式。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

2.認同物體的特徵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生活中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有可能其擺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許多物體有固定的形狀,並且從“佔據空間”的角度理解形狀是物體的重要特徵之一。

難點:探究多種“平鋪”方式,意識到物體形狀會影響其平鋪的方式。

【器材準備】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塊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內裝一個乒乓球和一塊橡皮)、課件、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了幾種物體的輕重。還記得是哪幾種物體嗎?

(學生回憶:乒乓球、木塊、塑料塊、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開布袋,你能猜猜裏面裝的是哪兩種物體嗎?是怎樣猜到的?引導學生用“摸”“看”的方法進行猜測,根據“形狀”判斷布袋內的物體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兩種物體——木塊和螺母,讓學生説説這兩種物體是什麼形狀。強調形狀也是物體的重要特徵。

4.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形狀》。

(課件展示猜測的方法及四種物體的形狀)

(板書:認識物體的形狀)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課研究的內容導入本課,體現了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將兩種形狀明顯不同的物體用布袋裝起來,讓學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測是什麼,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直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形狀上的不同。

5.提出問題。這裏有四個同樣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這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裝進裏面,怎樣才能裝得更多呢?學生交流裝盒子的方式,教師規定統一用“平鋪一層”的方式進行。21cnjy

(課件演示:“平鋪一層”)

二、探究將物體平鋪在盒內的方式

1.演示平鋪的方法,記錄數據。

怎樣平鋪一層乒乓球呢?請一位學生來演示平鋪的方法,並且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課件演示平鋪的方法及如何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指導學生理解平鋪的方法,並學會操作及記錄數據。

2.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將四種物體分別平鋪在盒內,並且將數據記錄下來。比一比,哪組最快,哪組裝得最多。

3.分組活動結束後,教師將各小組的數據填寫在班級記錄表單中。

設計意圖:用“比一比”的形式開展一個發散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擺放方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怎樣才能將四種形狀的物體儘可能多地平鋪到盒子中。當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時,數量肯定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學生自己在活動後產生的疑問。這時再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會產生影響,這樣知識對於學生是認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

三、研討:“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1.觀察班級記錄單:有什麼發現嗎?

引導學生髮現:每個小組乒乓球和木塊數量都一樣,而螺母和橡皮的數量就不一樣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2.交流展示“擺放”的方式: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物體都是怎麼擺放的吧。

(1)各小組將擺放的方式展示出來,並標清數量。

共同體驗: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擺放,真的能夠都擺進盒子嗎?師生共同確認上述問題後,將數據寫在對應的擺放方式旁邊。

(2)乒乓球和木塊只有一種擺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種擺放方式,而且擺放方式不同,裝的數量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將擺放的方式及對應的數據彙總在一起,方便學生觀察、比較。對於螺母的不同擺放方式,應該讓所有的學生都做一遍,親身體驗一下:物體是立體的,是有很多個面的,每個面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以不同的面放進盒子時,它們在盒子中佔據空間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為後面的分析奠定基礎。

3.分析研討:為什麼會這樣呢?

(1)同一種物體不同的平鋪方式佔據空間狀況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塊每個側面都是一樣的,所以怎麼擺都一樣,擺的方式只有一種,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會有變化,螺母“躺”着擺和“立”着擺是不一樣的,用來平鋪的“面”形狀不一樣,所以平鋪一層的數量也不一樣,橡皮“躺”“立”“側”,裝的數量都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大膽表述他們的想法。因為通過活動,學生已經意識到平鋪的面不同,會影響到擺放的數量,但是這只是學生心裏的感受,還需要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並能夠與夥伴分享。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狀對物體佔據空間的影響”。

(2)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平鋪時佔據空間的狀況不同。

思考:為什麼乒乓球能擺進盒子的數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塊少這麼多?分析:由於形狀的原因,乒乓球沒有將盒子鋪滿,中間有空隙,所以裝得少。

(如果學生認為是因為“乒乓球”比“木塊”大而造成上述結果,教師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與木塊同樣大小的空心塑料塊和乒乓球可以裝同樣多的沙子,説明乒乓球與木塊大小一樣,也可以將兩個相同的燒杯裝同樣多的水,將乒乓球和木塊輕輕按入水中後,看兩個燒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設計意圖: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比較”放在研討的第二個層次,是順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先通過展示、彙總數據,顯而易見的是:同樣的物體擺的方式不同,數量就不同。於是,學生很自然就會產生“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因此,順應學生的思維,緊接着就分析原因滿足了學生好奇心與認知的需要。而對於“乒乓球與木塊”的分析,則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從視覺上,乒乓球比木塊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塊數量少,並不是首先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當學生髮現“乒乓球”與“木塊”差不多大的時候,排除了“大小”這個因素,學生將思維再次定位於“形狀”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體,形狀不同,佔據空間的狀況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鋪一層和“立着”平鋪一層為例,引導學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滿了嗎?説説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認識物體的形狀

【相關表單】

認識物體的形狀

將平鋪放入盒子的物體數量記錄下來。

將物體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塊螺母橡皮

擺放數量

認識冰的教案篇5

一、活動目標

1、能辨認出鐘錶上的整點、半點。

2、知道時針、分針及其表示時間的關係。

3、幫助幼兒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幼兒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實物鐘錶4塊,幼兒人手一個鐘錶模具。

2、錄音機、磁帶。

3、太陽娃娃頭飾、一教師扮太陽娃娃

4、彩筆、長布、小籃子。

三、活動過程

一、創設嘗試情境,激發幼兒嘗試慾望。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到“天線寶寶樂園”去做客,你們高興嗎?(在《天線寶寶》音樂伴奏下幼兒做活動前的熱身運動,激發幼兒興趣,導入課題)

(一教師戴太陽娃娃頭飾,扮太陽娃娃)説:小朋友們好!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好多禮物,看看他們都是什麼?引出課題並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活動:通過觀察活動比較鐘錶上時針、分針的不同,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

師:觀察一下鐘面上都有什麼?

師: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麼排列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

師:比比看,兩根針什麼地方不一樣的?(長短、粗細)短短粗粗的這根針我們叫它時針,長長細細的這根針我們叫它分針。(加深鞏固)

三、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

幼兒理解並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

(觀察時間為12點鐘表)師: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師:請小朋友上來把分針撥1圈,看一看時針有什麼變化?(時針走一格)

師總結:當分針走1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他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

1、(對比時間為12點、1點鐘表)師: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分針都指向12)

師總結: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

2、(對比時間為12點半、1點半鐘表)師: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分針都指向6)

師總結:當時針指在兩個數字中間,分針指在6上,就是半點。進一步引導幼兒觀察總結出:分針指6,時針後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點半。

3、小朋友第二次嘗試練習:玩遊戲“我説你撥”

① 、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撥出整點、半點,小組中的幼兒相互檢查準確與否,並説一説時針、分針指向的數字。

②、每組推舉1位代表進行比賽,看誰撥的又對又快。

五、幫助幼兒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幼兒愛惜時間的好習慣。

1、師:小朋友,你們家裏有鐘錶嗎?你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鐘錶?為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錶呢?

2、教師歸納:鐘錶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小朋友認識了鍾,就可以按時起牀,按時上幼兒園了。時間離開我們就不會回來了,小朋友,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愛惜時間,你們記住了嗎?

六、延伸活動:嘗試設計鐘錶。

師:讓我們來當小小設計師,自己嘗試設計各種形狀、不同時間的鐘表。(幼兒在輕音樂伴奏下自由在布上設計鐘錶,畫玩後展示給客人老師)

師:今天太陽娃娃送給我們的禮物幫助我們學習認識了鐘錶,那我們把設計的鐘表回贈給太陽娃娃好嗎?

太陽娃娃:謝謝小朋友!讓我們一起把它貼到外面的走廊裏讓其他的小朋友也來學習認識鐘錶好嗎?跟我走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