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質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6W

寫教案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在寫教案的時候,需要遵守考慮變化性原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質7篇,感謝您的參閲。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質7篇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稜長的含義;

2、掌握正方體的基本特徵,體會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3、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教學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正方體與長方體的比較。

課前準備:

教法學法 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請大家回顧一下:長方體有哪些特徵?

2、口答:説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設疑:第4個圖形的長、寬、高相等,説明:這樣的物體叫作正方體。大家想不想研究它?這節課我們要研究它的有關知識。

(揭示課題:正方體的認識)

二、概括特徵

1、以小組為單位發學具。

2、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手中的正方體。建議:用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來研究。

3、自主探究。讓學生結合手中的實物進行探究,再讓他們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

4、彙報交流

(1)讓生結合實物説説面有什麼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讓學生説説稜有什麼特點?你是怎樣驗證的?從中明確:正方體的12條稜長度都相等。

(3)讓生説説有幾個頂點?你是怎麼驗證的?

5、提問:誰能完整地説一説正方體有什麼樣的特徵?

多指名幾個同學説特徵。

6、結合直觀圖小結: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條稜,每條稜的長度都相等。它還有8個頂點。

7、提問:依據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8、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運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正方體的特徵。然後找代表説一説。完成表格。

三、觀察比較,體會異同

1、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2、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歸納,再同桌交流觀察的結果。

3、彙報交流。相同點是: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4、根據比較結果,想一想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

不同點: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正方體每條稜的長度都相等。

練習 完成p20做一做

總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認識了正方體,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

正方體的認識

6個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體圖形正方體 12條稜 (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加深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能應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係。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1、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二、基本練習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2立方分米,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體積和是96立方分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3)把一個體積是18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削成的圓錐體積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個圓柱的體積、底面積與一個圓錐相等,圓錐的高是9釐米,圓柱的高是()釐米。

(5)圓錐的底面半徑是3釐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錐的高是()釐米。

2、判斷。

(1)圓錐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體積也擴大3倍。()

(2)一個正方體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相等,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是圓錐體積的3倍。()

(3)圓錐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體積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綜合應用

1、一塊圓錐形巧克力,體積是6立方厘米,底面積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個圓錐體積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釐米,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第八課時教學反思

教材中圓錐體積的相對練習較少,但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卻常常需要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以特別增加了一課時練習。

教學中的一組填空題,對於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圓柱與圓錐的聯繫很有價值。通過練習,學生們明確了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和為4個圓錐的體積(或4/3個圓柱的體積),而它們的體積相差2個圓錐的體積(或2/3個圓柱的體積)……。掌握這些知識對於解決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如將圓柱削成最大的圓錐,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圓柱的體積乘2/3(1—1/3)從而使計算簡便。

教學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學生不願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問題,可用算術方法列式又常常對“1/3”發憷。為了更好與國中銜接,我在本節課綜合應用環節儼然是一位“推銷員”,不斷給學生強化方程解法的優勢,但在實際應用中全班不足五人願意採納這種方法。而用算術方法解答,則必須首先明確:若圓柱和圓錐體積和高(或者是底面積)相等,那麼圓錐的底面積(或高)是圓錐的3倍。

[再教建議]針對學生思維習慣,在教學填空第4小題時不僅要講清原因,而且應要舉一反三,促使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切實掌握體積相等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聯繫。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後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於面、稜、頂點的特徵,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長方體的特徵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並思考:關於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麼?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徵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於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面、稜、頂點,長寬高)

師:對於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藉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徵?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徵。

交流彙報。(彙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並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稜,每條稜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稜、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稜長度相等”的結論。

(2)製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徵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徵,現在請你們動手製作一個正方體,製作完後,量出它的稜長是多少釐米,並向同桌介紹你製作的正方體的特徵。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製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後,學生已明確了面、稜、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徵,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師:我們都是從面、稜、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彙報後,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稜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餘兩個面有什麼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小結:從面、稜、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稜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課程名稱 五年級數學下冊

●課程類型 國小必修

●教學材料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五年級數學下冊》

●授課時間 65課時左右

●授課對象 五年級學生

●課程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展開圖的形狀,理解掌握長方體的表面積含義並能正確計算。

(3)結合具體情境,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4)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熟練地計算。

(5)掌握分數乘法、除法的數量關係,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6)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7)找題中的等量關係,並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能比較熟練地解方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

(8)使學生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數與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2.理解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重點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找題中的等量關係,並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5.瞭解長方體的幾何結構。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1.整數與分數的乘法的兩種意義之間的聯繫。

2.把被除數的分數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這個被除數的幾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結合具體情境與操作來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3.除數是分數的除法的意義,是從被除數中能夠分出多少個除數的角度來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能形象地描述這些體積單位實際有多大。

●課程內容與安排

本冊教材共分八個單元、四個領域: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按單元):分數加減法、長方體(一)分數乘法、長方體(二)、分數除法、確定位置、用方程解決問題、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總複習。

(一)數與代數(按領域劃分)

1.第一單元“分數加減法”。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它們的計算法則,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第三單元“分數乘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第五單元“分數除法”。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結合具體情境,藉助操作活動,探索並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藉助圖形語言,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瞭解倒數的含義,能求一個數的倒數;能應用方程解決有關的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長方體(一)”。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觀察、操作等,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及其基本特徵,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經歷展開與摺疊、尋找規律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和探索規律的能力。

2.第四單元“長方體(二)”。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通過操作活動,瞭解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包括容積)單位(米、分米、釐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米、1分米、1釐米以及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某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第六單元“確定位置”。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列、行的規則。能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4.第八單元“數據的分析和分析”。使學生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三)統計

第八單元“數據的表示和分析”。學生將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體會統計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能根據需要,選擇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通過實例,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不同特徵;能從報刊雜誌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並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四)綜合應用

本冊教材安排了兩個大的專題性的綜合應用,即“數學與生活”、“數學與購物”,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某一生活領域的實際問題。同時,還在其他具體內容的學習中,安排了某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活動。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中,將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方法,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的作用;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與複習

教材安排了兩個整理與複習。整理與複習改變單純做題的模式,注重發展學生自我反思的意識。每個整理與複習都分成三部分:對所學內容的整理,提出數學問題並嘗試解答和一些練習題目。

“你學到了什麼”這個欄目,目的是鼓勵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反思,能運用列表或採用其他的形式對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回顧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的體會與進步。

全冊教學內容及教時安排(以單元為單位)

(1)分數加減法8課時

(2)長方體(一)8課時

(3)分數乘法9課時

(4)長方體(二)10課時

(5)分數除法8課時

(6)確定位置 2課時

(7)用方程解決問題4課時

(8)數學好玩3課時

(9)數據的表示和分析6課時

(10)總複習6課時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通過發豆芽活動,瞭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運用多種途徑查詢和收集相關資料,並能運用數學的方法記錄和描述豆芽的生長情況,培養同學們動手實踐、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收集相關資料,並先做一次實驗。學生分組準備黃豆、綠豆各50g,以及發豆芽的器皿。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豆芽的生長過程嗎?你自己發過豆芽嗎?

2.學生根據查詢的資料和諮詢科學教師得到的知識進行交流。

3.根據學生的交流,提出:我們也來試一試發豆芽。

揭示課題:發豆芽。

二、討論交流,得出活動步驟

1.提問:發豆芽要做哪些準備?怎樣記錄發豆芽的過程呢?對最後的記錄如何分析呢?

結合學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動的主要步驟:調查與收集;發制與記錄;整理與分析;推測與應用。

2.學生結合教材瞭解4個環節應該做什麼,並在全班交流。

教師重點提問:發豆芽的統計圖畫什麼好?為什麼?如何計算髮豆芽的盈利情況?

三、學生分組活動

1.教師演示發豆芽的過程。

2.教師提出要求:

(1)發豆芽活動要做的事情比較多,我們要分組進行,每組5個人。

(2)為了方便觀察與記錄,我們都將豆芽統一放在教室裏進行觀察,每天每個組在固定時間進行澆水。

3.各組學生進行發豆芽實驗。

時間大約是6天。教師對各組實驗的情況進行適時的指導,對各組的記錄進行及時督促與檢查。各組在發豆芽完成後,及時進行數據分析,製作好相應的統計圖表,寫好分析總結。

四、小組交流,感受價值

交流發豆芽的具體做法和注意事項。

五、觀察、記錄、分析

1.觀察豆芽的生長情況。(大約6天時間)

2.記錄豆芽的生長情況。(每天進行記錄)

3.把豆芽的生長情況製成統計圖表。

4.分析統計圖表,寫好總結。

六、總結反思

小組結合統計圖彙報豆芽生長情況,説説在發豆芽活動中的收穫。

注:五、六兩個教學過程在課外進行。

[簡評:本課設計採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突出發豆芽的相關資料收集,討論發豆芽的活動步驟,對發豆芽活動進行分析、交流、評價。通過分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統一在教室進行,便於學生觀察、比較、交流、互相激勵。同時,把發豆芽活動的重點放在依據實驗數據製作、分析統計圖表上,以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現綜合應用的數學味。]

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並能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

2、運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歸納的能力。

4、培養學生團結合作、關心他人、先人後己等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商a/b(b≠0)的意義。

教學具準備:教學課件及3張完全相同的圓和剪刀。

教學過程:

一、設置疑問,揭示課題

1、請同學們計算下面各題,你能把商分為哪幾類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分類:

36÷6 = 6和80÷5=16的商為整數;

4÷5=0.8和5÷10=0.5的商為有限小數;

3÷7=和4÷9=的商為循環小數。

2、師指出:兩個自然數相除,不能整除的時候,它們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內容:分數與除法(板書:分數與除法)

二、創設情境,引導探索

1、創設情境,引入關係

師:“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今年的兒童節,學校要組織全校師生開展野遊活動,到了野外,還要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聯歡活動,前幾天我同班主任劉老師對想要買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計劃,知道買哪些東西了,具體怎麼分還沒有計算,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做一下詳細的計劃嗎?

生:願意!

師:好!那我們大家就一起來吧!

師:請看我們班級為這次活動準備的食品:

食品名稱食品數量班級人數平均每人分的數量

蘋果40個47 40÷47

飲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裏的商都不能用整數的商來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數來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數來表示呢?等我們學完了這節課,同學們自然會找到答案的。

2、層層深入,感知關係

師:我想調查一下,最近誰要過生日?指一名同學説説你過生日的時候必須要買什麼食品?(生:蛋糕)買了蛋糕是自己吃,還是同爸爸媽媽一起吃?

師:同學們願意幫xxx同學分一分蛋糕嗎?

生:願意!

師:出示例題: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師:這時,應該把什麼看作單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幾份?

怎樣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師:大家拿出練習本來計算這個商是多少?(用小數表示)

生:0.333…或

課件顯示:1÷3=0.333…或

師:這個商用小數表示太麻煩了,能不能用分數來表示呢?

請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

生:

師:對了!那麼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了,即:1÷3=(個)

(2)現在小組討論:1÷3=中,你發現整數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與得數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

(3)討論完畢後,指幾名同學代表自己的小組總結:學生口述的過程中,教師出示課件:被除數÷除數=

(4)師:現在大家會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了,那麼,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數用分數表示嗎?

生:會!

師出示:40÷47=?39÷47=?8÷47=?

3、,鞏固關係

師:“六一”聯歡的時候,我打算買3張非常好吃的比薩餅,想和班主任劉老師、還有兩名在這學期進步最大的同學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幫我們合理的分一下嗎?

生:想!

師:大家看問題:我想把這3張餅平均分給我們4個人,每人分得這3張餅的幾分之幾呢?

①議一議:討論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讓同學們充分考慮好後,説説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後各小組可以行動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拿出我們事先準備的三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和剪刀剪一剪,並把分好的四份擺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後,請同學們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個“餅”的幾分之幾?

④列一列:怎樣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餅的數量關係?誰會列式?

⑤算一算:師指一名同學板演算式:3÷4=(張)

答:每人分得張。

請板演的同學説一説自己是根據什麼這樣寫的?

⑥如果分別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和除數,分數與除法的這種關係怎樣表示?

學生回答,師板書:a÷b= (b≠0)

師:大家考慮:這裏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數?為什麼?

生:不可以,因為這裏的b≠0

師:左側b≠0,那麼右側的b是否可以是0?為什麼?

師:討論完後,教師用紅色粉筆標上:b≠0

(引導學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零,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零)

三、總結提升,歸納關係(師生共同完成)

1、讓學生説一説分數與除法的聯繫: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線相當於除法中的除號。

2、判斷:“分數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數”這句話對不對?

(最後教師總結:分數與除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除法是一種運算,而分數是一個數)

四、拓展延伸,發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塊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數表示)

4、“六一”聯歡的時候,大家都會帶好多自己愛吃的食品,你們願意與同學們共同品嚐嗎?如果願意的話,請説説你的打算,並編一道符合這節課學習內容的題目説給大家聽聽好嗎?

五、情感教育,教書育人

同學們,我剛才聽了大家的各種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學們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過“六一”兒童節了,到那時,我也會準備一些好吃的禮物與大家一起分享好嗎?但願我們同學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能互相關心,團結友愛,親如兄妹,讓我們的班級成為一個温暖的班級體!

板書設計:

分數與除法

a÷b= (b≠0)

3÷4=(張)

答:每人分得張餅。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説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為什麼?

20+17=37 12-y=4 a+12=35

21-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選3題讓學生説説想的過程。

集體訂正,幫有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頁的7~12題。

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指名回答,讓學生説説是怎樣想的。

使學生明白:根據等式的性質是含有未知數的一邊只剩下未知數,就能很快知道最後的結果。

第9題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學生説:錯在哪裏,幫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改正,我們在做題時要注意一些什麼?

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師要特別關注前面解題還有錯的學生,爭取人人過關。

集體訂正,分析錯誤原因。

第12題

學生讀題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説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師都要給於肯定。

三、課堂作業

第6頁的第10、11題。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7~10頁,例5、例6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即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質。

2、使學生掌握利用相應的性質解一步計算的方程。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在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這一等式的性質。

教學過程:

一、複習等式的性質

1、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誰還記得?

2、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除以一個數時0除外),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

3、生自由猜想,指名説説自己的理由。

4、那麼,下面我們就通過學習來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

二、教學例五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例五圖,並看圖填空。

2、集體核對

3、通過這些圖和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4、接下來,請大家要課練本上任意寫一個等式。請你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計算並觀察一下,還是等式嗎?再將這個等式兩邊同時除以同一個數,還是等式嗎?能同時除以0嗎?

5、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又有什麼發現?

6、引導學生初步總結等式的性質(關於乘除的)

7、板書出示: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8、練一練第一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⑶、你是根據什麼來填寫的?

三、教學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學掛圖,指名讀題,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例六圖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根據題意怎樣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麼想的?板書:40x=960

4、在計算時,方程兩邊都要除以幾?為什麼?

5、生獨立計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對

6、計算出x=24後,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個數是否正確?請大家口算檢驗一下。最後將例六填寫完整。

7、小結:在剛才計算例六的過程中,我們將方程的兩邊都同時除以40,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將等式兩邊都同時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試一試

⑴、出示x÷0.2=0.8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並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⑶、集體核對,指名口答:你是怎樣解方程的?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9、練一練第二題

⑴、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師巡視。

⑵、集體訂正。

四、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一題

⑴、請每位同學在小組裏説一説每一題應該怎樣解,指名口答。(第三組)

⑵、生獨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體核對

2、練習二第二題

⑴、指名讀題

⑵、生獨立填寫,師巡視。

⑶、你在填的時候是怎樣想的?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鬆愉悦的氛圍裏,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疑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課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二、課始集疑

1、揭題

2、集疑:同學們課前都進行認真的預習,現在請同學們把預習中沒有解決的、需要在本節課上請老師、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過渡:剛才這些問題都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課就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認識一件物體。

三、課中釋疑

認識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

認識等式

1、演示課件 寫出式子

在左邊放二個40克的物體,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0

再在左邊放一個30克的物體,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30>100

把左邊的一個30克的物體換成10克的,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100

再把左邊的10克與50克的物體換成未知的,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

再把左邊的未知的物體換成另一個未知的,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100

再把左邊的物體換成二個未知的,右邊另加上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怎麼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x + x=150

2、分類

剛才我們寫出了這麼多的式子,大家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分類嗎?請小組討論按照什麼樣的標準分?並把分類結果寫在卡片上。

展示同學們不同的分類,並説説你們是按照什麼標準分的?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結果。剛才同學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為了解決剛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一種分法。(分成等式與不等式兩類的)

3、理解概念

師:為什麼這麼分?你們發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麼特點? 左右兩邊相等

揭示:像這樣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書:等式)

誰來舉一些例子説説什麼是等式?

教學內容:

教材第64~65頁數學“實踐活動”。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裏的應用,能運用小數四則運算解日常生活裏的一些實際問題,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

1.每個學生帶一件物品作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説書等),用小數標明每件商品的價格,擺成購物小超市。

2.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為每個小組準備一些人民幣(面值大小不等)。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四則運算,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的方法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今天這節課,我們來運用小數運算的一些知識,進行一次超市購物的實踐活動。(板書課題)看看哪位同學到超市的任務完成得比較好。

二、組織活動

1.總價計算活動。

(1)瞭解活動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圖及商品價格,讓學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單價。説明這些商品的單價在我們的課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問:課本上要我們解決哪些問題?你會解決嗎?

(2)解決問題。

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題次根據需要選擇商品,作好記錄並計算結果。

(3)每個同學在小組裏交流自己購物和解決問題的情況。

(4)指名學生談談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在全班進行交流。

結合學生的交流提問:你最喜歡的玩具是哪幾種,買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買8包方便麪、一包餅乾、5瓶什錦菜和10枝鉛筆,帶50元。

錢夠不夠,你是怎樣計算的?

2.購物活動。

我們這裏已經有一個小超市,上面擺滿了小商品,先來進行一次購物活動。大家來推派一個小組的同學做小小營業員,其餘每組派兩名同學帶錢來購買你們喜歡的商品,並且要當面付款結清。買回商品後,向自己小組的同學彙報所買的物品和單價,以及所付的錢款和找回的餘錢。然後小組的同學幫助他們算一算,他們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錯誤。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購物結束後,讓每組學生交流自己小組的購物情況,説説買了哪些物品,怎樣計算購物總價的,一共付出多少錢,找回多少錢。

説明:我們在購物時,一般要選擇我們需要的商品,並考慮需要買多少。在購物以後,我們可以按單價乘數量計算出每種物品的價錢,再算出購物的總價。

三、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開展的什麼活動?你能把自己在活動中的做法和體會説給同學們聽一聽嗎?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正確掌握已學過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除得的結果有餘數,補“0”繼續除。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開學了,班級購置了打掃衞生用具,買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買4個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獨立計算:18.6÷624÷4

計算後説一説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異同。

二、對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師:複習題中的`兩道問題同學們解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它們稍作改動,你還會不會計算呢?

教師把情境題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嘗試,發現問題。

請你嘗試計算這兩題,你發現了什麼?

2、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有餘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麼繼續除?試算18.9÷6

3、討論交流,異中求同。

(1)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2)展示彙報。(可能出現第4頁中幾種不同的方法)

(3)對比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髮現,無論是轉化成整數,拆分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豎式的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可以添“0”繼續除,在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解釋為,18元裏有6個3元,9角里有6個1角,剩餘的3角可以換算成30分,30分裏有6個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應用方法,歸納總結。

豎式計算26÷4

(1)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除以整數有餘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後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嘗試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買16個玩具恐龍花了12元,平均每個玩具恐龍多少元?

2、錯題診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題的商哪些大於1,哪些小於1,再豎式計算。32÷812÷252.45÷3

4、一隻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時飛行11千米,蝴蝶每小時能飛行多少千米?

[課堂總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打掃衞生

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除到被除數的末尾有餘數時,要在餘數後邊添“0”繼續除

1、通過生活中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正確掌握已學過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除得的結果有餘數,補“0”繼續除。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開學了,班級購置了打掃衞生用具,買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買4個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獨立計算:18.6÷6 24÷4

計算後説一説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異同。

二、對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師:複習題中的兩道問題同學們解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它們稍作改動,你還會不會計算呢?

教師把情境題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嘗試,發現問題。

請你嘗試計算這兩題,你發現了什麼?

2、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有餘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麼繼續除?試算18.9÷6

3、討論交流,異中求同。

(1)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2)展示彙報。(可能出現第4頁中幾種不同的方法)

(3)對比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髮現,無論是轉化成整數,拆分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豎式的方法,都有一個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可以添“0”繼續除,在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解釋為,18元裏有6 個3元,9?裏有6個1角,剩餘的3角可以換算成30分,30分裏有6個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應用方法,歸納總結。

豎式計算26÷4

(1)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除以整數有餘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後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嘗試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買16個玩具恐龍花了12元,平均每個玩具恐龍多少元?

2、錯題診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題的商哪些大於1,哪些小於1,再豎式計算。

32÷8 12÷25 2.45÷3

4、一隻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時飛行11千米,蝴蝶每小時能飛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2、結合具體的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堆放情景,經歷探究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表面積的過程,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多個正方體盒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教師讓學生顧回上一節課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並對學生進行提問。

學生回答: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高×寬)×2;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課本插圖1,讓學生觀察一個稜長是50釐米箱子放在牆角處時,有幾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學生觀察圖片並計算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問題。(露在外面的面有3個;露在外面的面積是50×50×3=750(平方釐米)。

教師出示插圖2,讓學生觀察4個稜長為50釐米的正方體紙箱堆放在牆角處,有幾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從正面、側面、上面分別觀察數一數露在外面的有幾個面?並計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多少?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有9個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積是50×50×9)

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4個正方體學具換一種堆放方式來試一試,露在外面的面積是否有變化,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交流。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露在外面的面

從正面、側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教學內容]精打細算(第2-3頁)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掌握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淘氣打算去買牛奶,你從圖上得到了什麼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先自己想一想,並且嘗試計算,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

2、學生交流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3、請小組選派代表彙報討論結果,指名學生板演。

4、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彙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學生可能會將11.5元轉換為115角進行計算,老師應追問:為什麼要化成115角進行計算?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將小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學生直接運用豎式進行計算,老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5、理解算理:師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先讓學生説出自己的觀點,再進行引導。將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將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還剩1元,再將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單位是角,寫成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時,3應該寫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數點在3的前面,正好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或個位上的1是10個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總共是15個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分之一,因而小數點應在3的前面。教師視學生回答角度進行引導闡釋。

6、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7、學生嘗試計算乙商店牛奶價格,注意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四、總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小數除法在豎式計算中有什麼要注意的?

[板書設計]

精打細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小組討論,瞭解長、正方體的特點。

2、在操作中認識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瞭解長(正)方體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這兩種平面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些圖形都是平面圖形,今天我們要認識兩種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一)新課引入:指着各種形體的教具提問,哪些物體的形體是長方體?請學生把長方體挑出來。在日常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學生舉例。 我們為什麼把這些形狀稱做長方體呢?長方體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認識長方體。

1.教師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説明面、稜和頂點。

2.學生拿學具小組討論,並出示小組討論提綱,同時討論後填寫操作實驗報告。

面 稜 頂點 長方體 數量 形狀 大小 數量 長度 數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實驗報告。

(2)彙報討論結果。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4.引導學生 指出自己手中學具的長、寬、高,改變學具的位置,在指出長、寬、高。向學生説明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擺的位置不同而改變。

5.練習: 要求根據特徵判斷下面圖形是不是長方體?並説出長方體立體圖形的長、寬、高是多少釐米。

(教具)

(三)認識正方體

1.學生找出正方體實物來獨立觀察,觀察後按提提綱獨立回答問題,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 獨立觀察提綱:

(1)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有什麼特點?

(2)摸一摸,正方體有多少條稜?它們的長度相等嗎?

(3)找一找,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 面 稜 頂點 正方體 數量 形狀 大小 數量 長度 數量 位置 1.班集體討論,訂正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報告,並完成教師板書,注意啟發學生自己總結正方體的特徵 2.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何異同? 相同點: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不同點:形狀、大小、長短不同,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都相等,12個稜長都相等。 3.引導學生認識長、正方體的關係:

(四)新課小結

這結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還有什麼問題?

三、看書質疑(略)

四、鞏固練習

(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

(2)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 )

(3)正方體是由六個正方形組成的圖形。( )

(4)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使同學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對稱、平移、旋轉等現象。

2、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並能自身設計圖案。

3、同學感受圖形的美,進而培養同學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意識。

重點難點:

1、能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製精美的圖案。

2、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同學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利用課件顯示課本第7頁四幅美麗的圖案,配音樂,讓同學欣賞。

二、學習新課

(一)圖案欣賞:

1、伴着動聽的音樂,我們欣賞了這四幅美麗的圖案,你有什麼感受?

2、讓同學盡情發表自身的感受。

(二)説一説:

1、上面每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

2、上面哪幅圖是對稱的?先讓同學邊觀察討論,再進行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完成第8頁3題。

1、這個圖案我們應該怎樣畫?

2、仔細觀察這幾個圖案是由哪個圖形經過什麼變換得到的?

(二)拓展練習:

1、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作一個圖案。

2、 交流並欣賞。説一説好在哪裏?

四、全課總結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廣泛地應用於平面、立體的建築藝術和幾何圖像上,而且還涉和到其它領域,希望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都成為傑出的設計師。

五、安排作業:

教材第9頁第5題。

板書設計:

欣賞和設計

圖案1 圖案2

圖案3 圖案4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有廣泛的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