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説課稿4篇 "獨具匠心的説課藝術:探祕精品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3W

本網站特為廣大教師精心準備了數十份優質的説課稿,涵蓋了多個學科,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每一篇説課稿都經過認真策劃和撰寫,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操作性強。教師們可以通過學習這些精品説課稿,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體驗。

精品説課稿4篇

第1篇

?老鼠娶新娘》這個故事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與我們以前聽過的“老鼠嫁女”很相似,老鼠xx找女婿,以及尋找過程中出現的一物降一物的情節,不同的是最後老鼠xx的女兒嫁給了老鼠阿郎,以及老鼠阿朗娶新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聰明機智、堅持不懈。故事畫面具有濃郁的“中國風”,且其中的童謠朗朗上口,藴涵了很多中國的習俗。、

我覺得故事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從而喜歡自己”。

1、圖書ppt,太陽、雲、風、牆、老鼠、貓的圖片。(知道自然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也就是老鼠xx找女婿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物降一物的中的情節)

2、漢字:照、遮、吹、擋、打洞、抓、揚長補短的漢字。(更好地認識到事物最強的地方)

1、體驗童話故事書傳達的濃濃的民俗情,探知事物相剋相生循環往復的有趣現象。(難點)

2、自信地表達自己的長處,真誠地欣賞同伴的長處。(重點)

故事一開始就是一首比較有中國民族風俗特點的歌曲《喜洋洋》來吸引幼兒,因為故事比較長,所以將故事分成三段式來演繹:

1、欣賞音樂: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大家在幹什麼? (喜洋洋的音樂)

?喜洋洋》音樂導入(出現且伴有一段喜慶的民間音樂旨在讓孩子初步感受中國的民風民俗)

講故事以問題來穿情節,通過看看、聽聽、講講幫助幼兒理解老鼠xx找女婿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物降一物的故事內容。(難點的突破)

展開討論,最後xx女兒嫁給誰了?突出老鼠阿朗的聰明機智、堅持不懈。最後,在喜慶的民間音樂的渲染中再次完整欣賞童謠,詣在讓幼兒進一步感受中國的民風民俗。最後一個環節的抬花轎恰好能釋放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可以説,活動最後的安排的遊戲既緊扣本次活動目標又尊重了幼兒的學習特點。

精品説課稿4篇

第2篇

?身邊的侵害與保護》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框題。本框題由“種種侵害”和“身邊的保護”兩個知識點組成,是學生在學完“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未成年人身邊的種種侵害及種種保護,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權利意識和法制觀念,為以後的學習提供理論依據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⑵、瞭解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

⑴、學會認識和判斷面臨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⑴、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自我保護的勇氣和信心。

⑵、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從學情上看,中學生身心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由於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權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時,也往往採取忍氣吞聲、自認倒黴的方式來解決;同時由於缺乏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在面對侵害行為、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時,往往因處於被動地位而受到傷害。基於這些認識,我把“瞭解身邊存在的種種侵害及危害”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把“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必要性”作為教學重點。

在“以學生成長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良好的集體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這一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需要,採用案例組織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外化為行動。

3、合作討論法:針對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根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精神,教學應“授人以漁”,我準備在指導學生學習和培養學習的能力方面採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針對案例自主探究,動腦思考,提出問題,相互談觀點,談看法,促進思維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2、閲讀討論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讀性的特點,組織學生閲讀-討論-歸納,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激發學習熱情,開拓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以適應開卷考試的需要。

3、參與學習法:在教學中儘可能多製造參與機會讓學生動起來,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提問、答問,學會質疑,學會傾聽,學會補充,學會歸納,學會評論。在相互影響下,彼此有所收穫。

1、故事中,陳伯飛的父親有沒有盡到作為一個父親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目的是運用視頻的良好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侵害,瞭解侵害主體的多樣性,危害的嚴重性,樹立安全防範意識。

1、圖片中的行為(多媒體展示)侵害行為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哪方面規定?

2、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家長、老師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呢?

目的是讓學生正確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法制觀念,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2、你覺得導致馬文波受到傷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3、如果你是馬文波,你在整個事件中會如何處理的?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模擬表演,加深對自我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學會在各種保護缺失的情況下保護好自己,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第3篇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為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繫,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為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説,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啟動學生主動學習,啟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7.1 設置問題,創設情景 1.提出問題:教室兩相鄰牆面與地面位置關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驗證兩平面垂直的實際問題。2.(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引導)建築工人在砌牆過程中,為了驗證牆面與地面是否垂直,常用一端繫有鉛錘的線來檢查所砌的牆面是否和水平面垂直 1.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驚訝,困感,感到棘手;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的過程。2.我們知道,學習總與一定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7.2 提供實際背景材料,形成假説 1.在實際生活中,建築工人用一端繫有鉛錘的線來檢查牆面與地面是否垂直,即若緊貼牆面的鉛錘的線,如垂直地面,則確定牆面與地面垂直,否則不垂直。2.緊貼牆面的線?這句話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學生討論,期望回答:即此線在牆所在平面)3.由此實際問題如何抽象為數學問題呢?(學生交流討論,期望回答:若平面過另一平面的垂線,則平面垂直) 1.教師站在稍稍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思維的最鄰近發展)通過問題引領,來促成學生形成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方式。

7.3 引導探索,尋找解決方案 1.如何證明上述假説呢?從已學過知識可知,只能從定義出發。2.定義的實質是什麼呢?即證明兩平面垂直的根據是什麼?期望回答:即證二面角的平面是直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做出呢?在本假説中,如何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關鍵在哪裏?(學生交流)期望回答:假説中已知平面的垂線故此垂線必垂直於兩平面的交線,所以關鍵在於在已知平面做與公共稜垂直的直線。儘可能地揭示出認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解決方法。

7.4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經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強調此定理的含義促進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導學生確實掌握"降維"的思想方法

7.5 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1.教師引導:在此判定定理中已經知道,欲證兩平面垂直,可以轉化為證明直線與平面垂直進行解決。下面繼續研究,已知平面α.β,直線l考察面α,β的位置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模型演示進行觀察。命題1:如果一個平面平行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事實上此命題實質是判定定理中若平面不經過已知平面垂線時,我們給予加上此平面與垂線平行這一條件。命題2:如果一個平面與另一個平面的平行線垂直,則這兩個平面垂直。3.教師引導:若問題中,只出現平面與平面位置關係時你是否能找出這樣一個命題證明兩平面垂直嗎?學生的演示模型命題3:如果一個平面垂直於兩個平行面中的一個平面則必垂直於另一個平面。 1.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積累了已有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相互評價,共同完成了面面垂直判定定理變式定義上的建構。2.這一問題設計試圖讓學生不唯書敢於和善於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創新素質的突出表現,讓學生不滿足於現狀,執着的追求。3.讓學生對教學思想方法,及其應情境達到較為純熟的認識,並將這種認識思維地貯存在大腦中,隨時提取和應用。

7.6 總結回授調整 1.知識性內容:證明兩平面垂直的方法,常有判定定理,命題1,命題2,命題3。2.對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新素質培養的小結:a.要善於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提練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發現作為一種意識,可以解釋為"探察問題的意識";發現作為一種能力,可以解釋為"找到新東西"的能力,這是培養創造力的基本途徑。b.問題的解決,採用了化歸降維等數學思想,體現了數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c.問題的變式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新思維活動過程中一種多維整合過程。重組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多維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高層次的知識綜合過程,是對教材知識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形成一個自我再生力強的開放的動態的知識系統,從而使得思維具有整體的功能,創新的能力。 1、知識性內容的總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轉化為學生的素質。2、運用數學方法,創新素質的小結能讓學生更系統,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理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這是每堂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7.7佈置作業反饋命師1、命題2、命題3的探究過程,並整理證明過程

第4篇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繫生活,紮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階段性,七年級年級着重培養一般的閲讀能力。《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其中所講的很多原則與方法對於今天的人還有很多借鑑的價值。課文節選部分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闡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啟發我們有益的學習方法。

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國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課標要求體現以人為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作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藴含的道理作為本課難點。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閲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 1

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本節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另外,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採用朗讀領悟、合作討論、 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閲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製作簡單的幻燈片。幻燈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創設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1、"朗讀"法貫穿讀、説、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2、品析語言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3、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2

第三遍小組內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採用花樣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讀,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藴)

文言文應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相機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

首先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後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老師用多媒體出示本課重點字詞及句子。最後由學生翻譯課文。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説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學法。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穫”變為創造。

首先,師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後,總結本文的語言特點,1、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2、有較強的邏輯性。先是以類比強調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兑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2.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

(以上環節重點是借“嘉餚”字理解析,引發拓展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師小結:同學們,作為國中生,我們未必對每一個漢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樣,我們一節課,我們也不可能窮盡每一個問題。但是,學習古文,瞭解漢字,熱愛漢字, 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