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請客》教學設計方案4篇 "萌寵陪伴,情境引領——《小熊請客》教學設計方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W

本文以兒童文學作品《小熊請客》為文本,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詳細的教學設計方案。通過情境化、遊戲化和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們提高閲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本教學設計也符合新課程標準,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熊請客》教學設計方案4篇

第1篇

一節成功的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多次的磨課、反思、再上課一點點成功的,對於我組織的數學活動《小熊請客》我從以下四方面總結。

目標一:能手口一致的點數五以內的實物,並説出總數。在活動中幼兒能夠手口一致的點數出蘿蔔4個、小魚3個、骨頭2個以及點卡上的總數並説出來。

目標二:能給1-5的實物進行點卡匹配。剛開始我問孩子你怎麼知道這個點卡上是4的孩子回答不上來,他們只是大概的説這邊兩個,那邊兩個所以總共4個,其實也是一種總結的方法,最後也有孩子能夠回答上來是用點數的方法確定是4個點對應4個蘿蔔。

目標三:能按照活動的規則進行操作,並樂於講述。1、在最後的操作環節我讓孩子們每人拿一個操作單時有的孩子找不到操作單,有的孩子竟然操作了兩張。但是最終原因還是因為我沒有説清楚,如果確定每組的人數孩子再去操作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2、孩子能夠按照我説的要求點數操作單上的小動物的數量再找相對應的點卡,這點目標是達成了。3、在操作結束後幼兒能夠大膽講述,例如我請子鳴講自己拿到的是什麼卡片,都有什麼的時候,他能清楚表達他拿得是小狗的操作單,有三個骨頭,對應的是三個點。

總的來説第一和第二個目標達成了,而第三個目標達成不太好。

本次活動總共準備的教具有小兔子、小狗、小貓各一個,骨頭、蘿蔔和小魚的圖片各一張以及相對應的點卡一套。學具有沒人一張操作單和對應的點卡。整體來説準備不充分,沒有1和5相對應的實物和點卡,不算完整的5以內的數物對應。

本次活動過程整體很流暢,但是有三點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1、在集體操作環節,請孩子操作後我試圖讓孩子説出自己是怎麼確定這張點卡對應的是相應的物體的時候,孩子怎麼都説不出來,這個時候我缺乏相應的引導,最後有的孩子已經説出來的時候我缺乏對這次經驗的總結,這是做的不到的地方。

2、最後一個環節是操作結束後幼兒講完自己的操作單過渡到一起參加舞會很突然,銜接不好,給人一種看不明白的感覺。

3、操作後如果能把操作單都粘貼到相對應的小動物的下面然後再進行舞會的話整個活動會稍顯完整。

本次活動我利用幼兒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和情景的方式導入,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集體操作環節孩子很容易被情結吸引,跟着我的思路進行,操作後幼兒找夥伴一起參加小熊的舞會極大的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動靜交替也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只有經過不斷的反思和磨練才能組織好一節活動,相信經過我不斷的反思總結我一定會組織好這節活動。

《小熊請客》教學設計方案4篇

第2篇

?綱要》中指出:語言是在運用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語言活動"小熊請客" 是根據我班幼兒現有語言表達水平設計的表演活動。根據孩子的水平設計了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它改變了以往的語言活動形式-----只注重藉助文學作品的學習方式,老師講孩子聽再回答問題,而將故事教學與木偶表演相結合,同時滲透了社會領域的內容的語言活動。活動中教師給孩子創設了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願意説、敢説、敢表達,並對不同能力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給每一個幼兒充分説的機會。在活動的組織上教師能在集中、分組的不斷變換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收方有餘。並根據幼兒的現有經驗分別設計了啟發性提問:用不同的聲調錶現不同的小動物;小動物在見到狐狸和小熊時説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通過問題的提出使幼兒瞭解並表現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從材料上看,材料的難易程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易於幼兒理解情節、體會情感。

幼兒對於這種表演的形式非常趕興趣,表演的慾望及高,但幼兒對故事的內容還沒有熟悉到不用教師指導的程度,幼兒在表演中的體態語還有所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

第3篇

1.結合“小熊請客”的具體情境,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小熊請客”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

本課先創設小熊請客的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拼擺圖形,整理4的乘法口訣,去驗證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正確與否,再與生活實踐聯繫,進一步感知體會4的乘法口訣的整理過程及運用。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合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繫,以及數學活動也充滿着探索與創造。

本校處於市郊,教學設施簡陋,本班41名學生,一部分來自礦區,一部分來自農村。有少部分學生對乘法口訣已有初步認識,並且能説出4的乘法口訣;而大部分學生對乘法口訣還很陌生,對乘法口訣的掌握還有一定困難。通過數、動手拼擺、交流、傾聽,使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加深印象,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師:(出示主題圖小熊請客,故事引入。)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請了幾位客人到家中做客,看,它在為客人準備什麼?看了它串的紅果,你能發現什麼呢?

師:根據小熊串的紅果圖,你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

師:同學們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相信你們也能解決這些問題。

師:請打開課本第20頁,數一數2串紅果有幾個紅果?3串呢?……9串呢?把答案直接填在這一頁的表格中。(學生都在看圖,數着,填着;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需要幾個紅果,各種答案都能在下面的表格中找到。

師:請看書,注意編乘法口訣時,寫出一個乘法算式的答案,接着就相應地編出一句乘法口訣。如,1×4=4,相應的口訣是“一四得四”。完成後,同桌交換,互相檢查一下,如果發現有錯,要告訴同伴,由他自己訂正。確信自己編的乘法口訣正確無誤後,再讀幾遍,爭取把它背下來。

生2:“四五二十”這句口訣最熟悉,加1個4,就是“四六二十四”;減1個4,就是“四四十六”。

師: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繫來加強記憶,是個很好的學習方法。老師真佩服你,善於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繫。

(五)聯繫生活,説一説運用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實例

師: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4的乘法口訣?讓我們找一找,説一説吧。

生1:一張課桌4條腿,我們組4張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條腿。

生2:我家養了3頭豬,每頭豬4條腿,“三四十二”,共12條腿。

生3:我們學校每層樓有4間教室,有5層,“四五二十”,共20間教室。

生4:我們每天上午4節課,每星期5天上課,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節課。

生5:教室前面國旗一邊有4個字,兩邊有8個字,“二四得八”。

師:你們擁有一雙善於觀察和發現的眼睛。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實際問題,回家以後請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説一説。

(1)獨立完成,完成後,與同桌合作,互相檢查、訂正,再説一説:你是怎麼連的。

(2)請一個學生彙報第1題的算式可以算出幾個不同的結果(4個:12,18,20,24),再請4位同學到黑板來,每人寫出其中一種結果的乘法算式。

生1:我是先計算,再把計算結果相同的算式連起來。

生2:我沒有想去計算,而是直連算式,連得很慢,都看花了眼。

師: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有什麼好辦法。想到好的辦法,事情就會做得又快又好。

2.第2題。請學生獨立完成。請先做完的兩位學生到黑板來,每人計算4道算式,為全班提供反饋。

生3:藍色正方形比*的少4個,可以用減法算藍色正方形的個數,20-4=16(個)。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4的乘法口訣,現在説説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師:看來大家的收穫還真多!回家以後,請把你們的收穫講給爸爸媽媽聽。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用4的乘法口訣來解決的問題,請你們再找一找,並告訴小組的同伴。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使課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通過小熊請客的故事,數、擺、再數、列乘法算式、編口訣等活動,使學生口、手、眼、腦多種器官參與,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學生在學習中表現為樂於學、善於學,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得積極主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還有許多不足,如在合作交流中,有一些學生還不太積極主動,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研究探索如何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4篇

常説教師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但是這種“創造”不是讓教師都成為教材的設計者。這種“創造”不應體現在對教學內容在結構和教授方式的改變上,因為一節教學內容的研製是眾多專家長期集體智慧的結晶,即便如此,有些內容仍有遺憾之處。試想,教師通過個人力量,來改造教材的結構,那結果一定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且教師也不該承擔這樣的壓力。因此,這種“創造”應主要體現在教師如何根據自己學生和周圍生活環境的具體情況,合理使用教材上。教材提供的只是一條教學的主線,通過教師的加工,她會變得非常飽滿。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隻玩具小熊讓大家猜,並用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導入,使學生一開始就有快樂的心情步入課堂,然後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題圖,主題圖色彩鮮明, 一定會讓學生們興趣盎然,並在以往的基礎上,他們會很快去找主題圖上的數學信息,並展示給同學們。他們肯定會説:小熊串的紅果串,每串4個,他已經穿了2串,他還要串也一定是4個4個串的,當然在這裏也有可能有的同學會把老師剛才所説的小熊過生日用紅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裏串紅果串等等,説得很完整,這時老師也不要怕耽誤時間,讓他説沒關係的,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這樣做不正做到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嘛。此時,老師適時點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個紅果,那麼2串、3串……9串呢?這時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的問題。這個教學設計,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師在高度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非常適宜地發揮了在教學中的“創造性”。“生日聚會”把小熊請客的內容變得有血有肉,所有的練習也都納入到了故事情節當中。這種加工沒有矯揉造作之嫌,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但對於激發二年級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卻極有幫助。

本設計的缺憾是第二部分“合作探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數一數9串需要多少個紅果?”時,給人的感覺是隻有盲目的嘗試,沒有教師恰到好處的引領。看不出,它與“探究”編制口訣的聯繫。任何探究活動都是有挑戰性的,需要教師認真預設探索過程中“腳手架”式的鋪墊性問題,以保證探究目標的實現。而“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結果的正確性。並試着編制口訣。”只是輕描淡寫編制的過程,很難想像學生能從中領悟到口訣編制的真諦。當然這個問題是個很大的難題,我也沒有找到好的案例,希望何老師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