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反思8篇 《照亮人生的半截蠟燭:一次教學引發的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4W

本文反思了一位教師在教授半截蠟燭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改進措施,旨在提高學生的實驗水平和教學質量。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8篇 《照亮人生的半截蠟燭:一次教學引發的思考》

第1篇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我上過好幾次了,還聽過鎮江中山路國小特級教師薛翠娣老師對本課的教材解讀,故印象特別深刻。本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前,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危險越大,時間越緊迫,敵人越兇殘,才能越顯出伯諾德夫人一家的處境,才可以顯出他們一家的勇敢機智,才真正顯出他們一家的愛國,才使故事情節扣人心絃、引人入勝。如果按照按照往年的方法我可以連教本都不帶就可把課文講完。往年的“招”用過就想革新的我在今年怎麼上呢?因此,上課前,我仿照本文所述找來半截蠟燭(也插上小金屬管,內藏一紙條)並在課堂上同步點燃,為了渲染氣氛,我還用簡筆畫畫出一個“超級大炸彈”,有一根“導火索”,並根據課文進程及時用簡筆畫畫出“半截蠟燭”——不斷變短的半截蠟燭。再引導學生潛心讀文悟情,深入體會人物的心情,並適時地讓學生表演,並不斷指導朗讀,讓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進學生的心靈,把愛國深植於腦海中。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心理。隨着教學進程一次又一次地把蠟燭畫短——和課堂上點燃的蠟燭相呼應。並把“超級大炸彈”的“導火索”不斷變短,使學生深深感受越來越緊張的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的甚至於連空氣都似乎要爆炸的緊張局面。在教學中,我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演傑奎琳,讓她來説話。最後再把三位主人公——課堂上演得較好的同學請上來接受採訪,並説出自己的感言。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8篇 《照亮人生的半截蠟燭:一次教學引發的思考》 第2張

第2篇

師:同學們,伯諾德夫人一家先後遇到了幾個危急關頭?

生:因為書上寫如果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一家三口的生命將要結束。

生:我覺得這時候的危急在於如果出現以上現象,國家就會遭受更大的災難。

師:同學們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做?

生:伯諾德夫人望着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間裏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並把蠟燭吹滅了。

師:請你們在讀讀描寫伯諾德夫人的語句,想想她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我覺得伯諾德夫人很勇敢,因為在如此危急的時候,她是那麼的沉着冷靜。

生:我是從“急忙”和“輕輕”這兩個詞語中感受到的。

生:我覺得伯諾德夫人很機靈。因為當她看到危險就要來臨時,她又想到了這麼一個好辦法,把危機化解了。

師:你回答得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幾句話,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可以看出,,我們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以及周邊的環境加深對一個人的瞭解。下面老師請同學用上這種方法,來談談你對於傑克的瞭解……(生沉默)

師:可看看傑克的表現,從他的表現中你瞭解到了什麼?

生:當危險來臨時,傑克在鬥爭的最後時刻,從容地搬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覺得他很勇敢。

生:我覺得他很懂事,在危險到來時,他很從容,一點也不緊張。

師:危險越來越近了,這時候小女兒傑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請同學來讀一下這一段課文,儘量把你對人物的瞭解讀出來。(生讀)

師:(對指讀的學生)傑奎琳,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麼用這種語氣對少校説話?

生:因為我想大人都喜歡可愛一點的小孩,我這樣説的話,可以讓他對我放鬆警惕。

生:因為這蠟燭中裝有絕密的情報,因為我們要保衞我們的祖國。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如果要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就會打亂文章原有的嚴謹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體來輔助我的教學呢?在做好簡單的課件後,我隨即又否認了。因為我發現這對我的教學起不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不讓人有一種“通讀通講”的感覺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種要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長久以來,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在備教材的同時要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慮到。因此許多老師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以達到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殊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一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個詞或字,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再怎麼考慮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地發現教學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恰到好處地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如上例中教師讓學生用學習上段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迴應,老師就再次提醒學生看看傑克的表現,體會體會。儘管這樣做與備課中設計的有所不同,也有違老師的教學意圖,但仔細想想,這又有何不可呢?我們的教學不都為了能幫助學生感悟嗎?當學生出現一些“短路”現象時,教師就有義務及時地加以糾正。這不是教學“務實”的最好體現嗎?

第3篇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

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第4篇

今天是實習老師馬井建講的第十二課《半截蠟燭》,這是一篇較短的劇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閲讀興趣。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值得學習的是,實習老師的內容準備很充分,ppt製作非常有特色,特別是在圖文並列的那幾張,製作精美,給人以視覺享受。在開頭,老師導入劇本的學習,讓同學能更為具體的瞭解劇本這一特殊題材;在講解文章中,注重重點詞的説明;在課程接近尾聲時系統回顧課本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於通過文中人物的頒獎詞來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據我的觀察,學生們對這一點也很感興趣。

但是,課程進行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第一,在展示二戰照片時,我個人覺得畫面相當血腥,不應該過於清晰地展示給五年級的學生;第二,課程講解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不應該讓同學們讀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來進行記錄;第三,有些內容,如給課文分段並歸納大意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實習老師卻直接呈現出來,缺少讓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最後一點,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紀律問題。

本次的課程整體上還是很不錯的,需要實習老師更較注重課堂的實際學習效果。

第5篇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敍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為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為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為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

今天上完《半截蠟燭》,我現在再細細的品味,我覺得本堂課最大的亮點就是整個課堂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打破以往的教師牽鼻式引領學生探究文本的教學模式。新課標就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高效課堂的'理念就是“以學定教”“先生後師”基於這兩點。主體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學,這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學習單為導向,先讓學生自主畫一畫,伯諾德夫人一家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有關句子,瞭解在這些危機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如何與德軍周旋的。然後在讀一讀,讀中去想象,讀中去品味;最後再寫一寫,寫自己感受最獨特的地方;讓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進行品讀。然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圍繞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的討論,更細緻地把握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品質,最後小組彙報交流。整個過程以一個核心的問題展開交流,教學中我沒有任何的引導,重在學生自主的交流,將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達出來。可喜的是本班的學生在小組彙報時都非常積極、主動,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見學生自學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潛力的。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6篇

?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將收課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個孩子舉手説:“朱老師,我覺得德國軍官並不完全兇狠,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來,請他繼續解釋他的觀點。他説:“文中的小女兒傑奎琳要將蠟燭拿上樓時,一個德國軍官同意了,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説明他還不是完全的沒有人性。”

多麼燦爛的'思維的火花!多麼細心的發現、獨特的閲讀體會!我內心暗喜,卻不急着肯定,順勢將他的觀點拿來全班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儘管在戰爭中,德軍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學生們一定是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爸爸了。儘管文中的淡淡一筆,也閃爍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學生們也用自己善良的心發現了這一點。

閲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的閲讀往往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觀照下,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就應以保證閲讀實踐時間為前提,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為實施策略,從而使閲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閲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為真正的讀者。

第7篇

隨着我們的教育與教學,教師們都在琢磨着、奮鬥着、總結着……我也不例外,經過一學年的磨練我學到了不少,但還有很多需要我去努力去學習。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之前,沒來得及通知學生預習課文,所以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基本理解,但對問題的解答卻不能如魚得水。課後我經過問有經驗的教師總結出:應採取了很多的、不一樣形式、不一樣層次的讀的活動。如:自我讀,合作讀,指明讀,開火車讀,男女賽讀等形式。不但如此,學生在讀之前心中有明確的讀的`目標,這樣的閲讀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每一步都紮實有效。

1、備課充分,準備不精心。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僅有備課充分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課。備課是上好課的開端。

2、我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自身的基本功還要不斷的加強,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語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讓每堂語文課都能充分讓學生感受中華語言的魅力所在。

3、教師的評價語言上要更豐富、更具有激勵性,才能調動每一位學生的進取性,抓住課堂的興奮點。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既有精神的薰陶又有精神的享受,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第8篇

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第12課《半截蠟燭》,是一篇課本劇,課文講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伯諾德夫人一家與敵人鬥智,巧妙地保住了藏在半截蠟燭裏的祕密的故事。記得那時正是畢業班複習迎考的學習階段,為了讓同學們在緊張的複習階段中得到適當的調節,我把自選課文《半截蠟燭》的學習穿插在期末複習中進行。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分主角朗讀課文和分主角扮演劇中人物、分組進行課本劇表演競賽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走進文本,在生動趣味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引導學生把自我對課本劇的感悟品味,經過自我的朗讀和主角扮演充分表現出來,讓文本在愉悦的實踐活動中悄無聲息地進入學生的心裏,努力創設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景。當聽到教師宣佈要進行課本劇表演比賽時,教室裏頓時沸騰起來,同學們紛紛舉手爭着要上台扮演劇中的主角。為了滿足大家的表演慾望,我讓同學們自選主角、自由組合,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排練。然後推選出兩組同學參加課本劇表演比賽,教師和全體同學既當觀眾又當評委,表演出色的個人將獲得“最佳表演獎”和“最有創意獎”,優勝的小組全體成員將成為本班的“今日之星”。

比賽開始前,兩組的同學抓緊時間認真討論、練習,研究如何扮演才能擁有劇本當時場景的效果,才能吸引“觀眾”、讓“觀眾”高興,並得到他們的讚許。在課本劇表演比賽的過程中,台下的“觀眾”全神貫注地觀看,台上的每一位小演員都不甘示弱,他們各自發揮個人的智慧,認真投入於所扮演的主角之中。生動趣味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陣陣的笑聲,即使是一些的小小出錯也讓同學們樂得前俯後仰。尤其是第二組的小演員,事前準備充分,道具齊全。他們從家裏帶來了半截蠟燭和蠟燭台,把教室的講台當飯桌,按照課本劇的編排像一家人似的圍坐在飯桌旁交談。表演中配合自然、表情豐富、動作生動趣味。劇中德國軍官可惡的面孔,哥哥傑克得意的樣貌,妹妹傑奎琳天真的語氣、可愛的笑臉,伯諾德夫人與兄妹倆交談時的親切、慈祥以及在德國軍官面前鎮靜的神情,都模仿得挺象樣,把自我的表演“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得了台下觀眾熱烈的掌聲。台上的表演生動趣味,台下的觀眾興趣高漲。宣佈比賽結果後,課本劇表演在同學們的雀躍聲中結束了。下課了,同學們仍陶醉在剛才的表演情境中。

一、創設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進取探索,與文本對話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語文教師在新課程實驗中應當確立的新理念,也是語文教學的至高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進取性、主動性、創造性,能促使學生產生進取探索、主動走進文本的創造性學習動機。在愉悦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和情感交流,與文本產生共鳴,把自我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經過分主角朗讀與課本劇表演充分表現出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本事,同時也讓學生享受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對情境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學習環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的主體發展。

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誘發興趣、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書本、課堂、講台真正還給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滿足學生表達的慾望,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當“導演”、當“演員”。經過“我編我演”,再現課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各種形象生動的表演──朗誦、小品、課本劇、演講、複述故事……表達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化認識。在學生表演、表述時,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幫忙學生恰當運用語言,使語言更加規範、更加精煉。學生經過不斷的語言實踐,逐步內化語言、積累語言、豐富語言,進而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更好地與文本對話。

在《半截蠟燭》課本劇表演比賽中,兩組的演員都盡情發揮,生動趣味的表演,緊緊地吸引着台下的觀眾,小演員的精彩表演,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班內產生了良好的反應,給畢業在即的同學們留下了完美而難忘的回憶。

實踐證明,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僅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鍊了學生理解課文、朗讀、表演的本事,同時能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我的智慧與才華,創造生命的精彩,品嚐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的興趣。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戰的事。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述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並抓住描述母子三人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活動的文字,讓學生去品讀,體會到他們的鎮定、機智、愛國,同時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進行這一教學環節時,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經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經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經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機智與愛國,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閲讀教學要讓寫放進來,不必須當堂寫,能夠課內説,課外寫。可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終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終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最終落了地,可謂峯迴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倖躲過一劫。那裏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着這盞在最終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境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後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會想些什麼,並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説話練習,並提醒學生必須要注意當時的場合並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細細品味和我的及時提示,學生説得不錯。課後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本事和培養孩子想象本事,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