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全縣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調查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

關於全縣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調查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無疑是先導和引領。鄉村文化作為一種植根於鄉村生活、迥異於城市文化的傳統文化形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強烈人文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讓每個鄉民真切地體會到“根脈”,尋找到鄉愁。費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鄉人的生命。鄉愁對於中國人來説,是綿延一生的文化記憶。鄉愁在,人生尚有來處;記憶在,鄉情仍有歸途。如何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這理應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一道“必答題”。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問題導向,圍繞“文化地標、精神家園”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組合拳,全面推進文化大禮堂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文化大禮堂23家,正在建設51家,逐漸成為老百姓延續鄉情鄉愁、凝聚民風民心的“精神家園”。

一、當前農村精神文化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極腐朽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行為肆意在農村沉渣泛起。

當前,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地區呈氾濫趨勢,一些農民在宗教中尋找精神寄託,把自己過上富足的生活歸因於受到神靈的庇護,而不是黨中央的惠民政策 ,這直接影響到黨在農村工作的開展以及黨的事業的發展,也給一些非法宗教、邪教組織提供了可乘之機。這些非法宗教、邪教組織打着合法宗教的旗號,肆意散播蠱惑人心的言論,對農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侵蝕,使一些思想覺悟不高的農民拒絕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與此同時,隨着宗教在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很多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唯心主義有神論思想在農村蔓延滋長,在一些地方,重修祠堂、廟宇等成為時尚,嚴重干擾了羣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據統計顯示,全縣60歲以上老人約23.2萬人,其中農村留守老人約6萬人,加入教會的人數多達3.7萬,約佔全縣老人總數的16%,且呈現增長趨勢。

(二)長期貧瘠的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了各類教會的快速發展。

長期以來,“政府送餐”成為基層文化活動的常態,從道具、舞台到服裝、演員均由政府包辦,基層幹部沒有變“送餐”為“點餐”的意識,更沒有引導和培訓羣眾自己動手做“快餐”。由於“菜不合胃口”,羣眾對“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不感興趣,常出現“台上演員比台下觀眾還多”的尷尬局面。雖然探索組織地方自產的“週末大舞台”等,但因各種原因,缺乏持久吸引力,羣眾多以撲克摜蛋、打小麻將日常娛樂。雖然各村都配備了農家書屋,但絕大多數是“金屋藏嬌”。由於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致使部分羣眾轉向宗教尋求慰藉。以立倉鎮陸瓦房村為例,該村離市區較遠,居民大多務農,户籍在冊3700多人,但常住居民僅1800多人,且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居多,固定信教羣眾達200多人。

(三)基層文化重視程度不夠,羣眾思想價值觀念日趨複雜多元。

鄉村承載鄉愁,是許多人的精神原鄉。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推進,有些地方經濟發展了,文化卻荒蕪了,鄉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把鄉村文化建設簡單等同於文化牆,忽視對村民的文化培訓,一些老藝人、老匠人手頭的手藝、民俗無人傳承。有的村小樓建起來,環境美了,卻沒有富腦袋,市場經濟追逐私利的特性,越來越深刻地改變着農村羣眾原本淳樸善良的本真,代表正能量的道德約束力越來越微弱,金錢和權勢在社會價值評價的權重上升。調查顯示,有42%的農民贊同“想辦法同時實現集體和個人利益”,只有9%的人選擇“犧牲個人利益,成全集體利益”,74%的人認為“有錢好辦事”,38%的人認為“有錢就有地位”,43%的人認為,當前農村缺乏創業精神,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嚴重,78%的村民選擇“賺錢後蓋房娶妻”,只有7%的村民選擇“積累資金,擴大生產”。

二、解決路徑:讓文化禮堂成為新時代農民羣眾的精神殿堂。

2016年啟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以來,×××縣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功能定位,打好“建管用育”組合拳,打造了集文體娛樂活動、思想道德建設、知識普及為一體的農村文化服務綜合體,已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一)因地制宜“建”,彰顯區域特色。

農民文化大禮堂的建設,首先要弄清楚建在哪,怎麼建?選址定位上,應優先考慮人口相對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功能定位上,不管改建、擴建還是新建,佈局應尋求村民文化需求與上級要求的契合點,以實用便民為原則。在區域特色方面,可利用轄區資源稟賦,廣泛收集村史村情、鄉風民俗等歷史資料,合理佈局展示。

目前,全縣23個省級美麗新村均按照標準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禮堂。文章系壹號祕書微信公眾號原創發佈,侵權必究。比如,×××鄉村文化大禮堂,設置了村民自治模塊(黨羣活動中心、鄉賢議事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應急廣播室等)、文化娛樂模塊(文化活動室、圖書閲覽室)、文化講堂模塊及大禮堂模塊。

×××村文化大院,設置了綜合文體廣場模塊(配置必要的户外健身器材和大舞台,供體育健身、文藝演出、露天電影放映等活動使用);文化牆模塊(可展示村史村情、先賢故事、家譜家訓、村規民約、好人榜等內容);鄉賢展覽室;居家養老活動中心等功能。×××社區文化大院,不僅具備公共服務、居家養老,還建有北冡文史館,讓人們參觀學習的同時,記住×××的歷史根脈,在歷史穿越中領略×××的滄桑鉅變。更可貴的是,鄉賢自建文化大院,帶動羣眾自娛自樂。

如×××社區文化能人王佑斌,利用20年前辦日化工廠留下的48間房子,經過簡單裝修整理,無償為鄉鄰辦起集休閒、娛樂、健身、閲讀於一體的佑斌文化大院。如今,遍佈全縣農村的大化大禮堂,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鄉村大地,滋潤羣眾心田。

(二)因勢利導“管”,提升運行質量。

在推動文化陣地建設中,規範制度是關鍵。2016年9月,縣政府較早編制了《×××縣文化禮堂五年建設規劃》,對全縣文化禮堂布點做了總體規劃設計,明確了各鄉鎮(街道)文化禮堂建設路線圖和時間表。同時,先後印發了《×××縣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實施意見》《×××縣文化禮堂建設考核細則》《×××縣文化禮堂星級評定管理辦法》《×××縣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實施方案》等5個規範文件,使文化禮堂建設工作更具方向性和指導性。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機制,如經費保障、活動開展、隊伍建設等,為文化禮堂“定規矩”。

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在管理經費方面,採取縣級財政撥一點、鄉鎮財政補一點、村級能人捐一點的模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建立專項基金,確保轉款專用。探索長效管理機制。採取縣指導、鄉統籌、村為主三級管理體制,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的方式,聘請“鄉賢文化能人”專人負責廣場、禮堂、文化活動室等場所的日常管理,落實好活動開展、設施維護、安全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確保“季季有主題、月月有安排、週週有活動、天天要開門”。

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將文化禮堂建設納入鄉鎮目標管理考核和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實行動態星級評定製度,評定結果作為發放補助、設備投入等依據。同時,每年開展優秀管理員、志願者、文化隊伍等評選,激發工作熱情,不斷提升管理運行水平。截至目前,財政(縣、鄉)投入文化禮堂資金270多萬元,專門用於文化禮堂提升、星級文化禮堂獎補、16名文化協管員工作經費等。

(三)因眾定製“用”,提升羣眾幸福感。

農民文化禮堂貴在管理、重在使用。如何使農村文化禮堂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讓大禮堂真正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蒙城縣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索。一充分利用文化禮堂的場所和平台,根據傳統節日、地方民俗,結合禮儀活動、榮譽表彰等,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娛活動。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圍繞傳理論、傳政策、傳法律、傳道德、傳新風、傳文化、傳科技等內容,每月開展集中宣講、故事宣講、文藝演出等各類傳習活動。鄉賢議事中心每週圍繞矛盾糾紛化解、公共事務管理、鄉風文明建設、村情民意調研等內容開展活動;

文化娛樂中心鼓勵村裏老藝人、文藝愛好者舉辦自編自導自演自娛自樂的小文藝演出、鄉村春晚、民俗活動,各種趣味、益智體育比賽等;黨羣議事中心每月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鄉風文明評選表彰活動;紅白理事會結合移風易俗、重大節日慶典,開展鄉情鄉宴等活動;文化部門開展“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今年以來,共開展送電影下鄉1965場、送體育活動下鄉1650場、“送戲進萬村”演出410場,文化資源共享活動1260場,舉行蒙城縣首屆農村文化禮堂健身舞巡演活動20餘場,極大地豐富了基層羣眾文化生活。

二探索文化樂園的共建共享模式,如×××社區文化樂園,採取禮堂由演出公司負責管理,社區給予一定支持,實現演藝公司排練有場地,羣眾看戲有去處,管理資金少投入的多贏效果,形成“場地用起來,喇叭響起來,舞台跳起來,禮堂活起來”的生動局面。“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放眼蒙城各鄉鎮,××ד村晚”揚琴表演、小車旱船舞、舞獅、嗩吶、葫蘆絲活動開展紅火;雙龍社區的段素蘭、柳義和夫婦組建了“自樂班”草根文藝隊到各村演出;×××集鎮的12支嗩吶班子,×××非遺傳承人×××的大鼓書等等。如今,活動豐富的文化禮堂,正悄然改變着鄉村生活,一批充滿鄉土氣息和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不僅點燃了鄉村文化的火種,也為鄉民心靈安放提供了精神寄託。

(四)因材施教“育”,築牢文化根基。

變“送文化”到“種文化”,真正讓文化樂園“活”起來必須加強鄉土文化人才培育。針對全縣宣傳文化隊伍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高、分佈不均的現狀,×××縣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羣眾文化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的通知》,對加強羣眾文化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目標任務、工作內容、管理機制及工作要求等進行了頂層設計。《通知》要求各鄉鎮、縣直有關單位通過集中學習、技術比武、實訓、交流、論壇等多種方式,積極組織開展羣眾文化輔導員藝術創作、藝術編導、手工技藝等分類業務培訓,推動羣眾文化體育輔導員不斷提高綜合素養,精通業務技能。

一是加大對文化輔導員隊伍的培訓,挖掘草根文藝典型,提升文化大院的“文化味”,真正讓農家小院“種”出大文化。截至目前,我縣羣眾文化輔導員共有1090人(其中:文藝骨幹207、社會文藝團隊428人、教師226人、大學生村官29人、學生114人、基層文化工作者86人)。二是多領域借力文化志願者。成立以鄉鎮文化站為主體,牽頭組建文藝團隊,用政策吸納當地文藝愛好者、退休教師、老幹部、老黨員等志願者進入“朋友圈”,加入“交流羣”。

三是重視文化帶頭人培育。縣文化部門牽頭組建專家文化指導團隊,與各村結對幫扶,挖掘培養一批鄉土文化能人、文藝骨幹。目前,全縣在冊各類文藝組織21個,已入庫書法、美術、民間文藝、演藝等各類藝術拔尖人才156人,其中國家級會員39人,並進行跟蹤培養;重視文化遺產挖掘、傳承、保護,文章系壹號祕書微信公眾號原創發佈,侵權必究。已成功申報省級非遺項目8個,市級項目6個,縣級項目36個,並確定非遺項目傳承人68人;成立校園曲藝社團12個,組織舉辦“曲藝進校園”、“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成果展示展演活動19場次;舉辦基層文化人才培訓班3期,受訓360餘人次。

三、進一步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建議與思考

×××縣農村文化大禮堂通過整合基層文化服務資源,傳承了文化,留住了鄉愁,凝聚了村民的集體歸屬感,煥發出鄉風文明新氣象,拓展了鄉村自治的層次和內涵,成為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但與滿足全縣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願望,與上級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為此建議:

(一)突出主體,精神為魂,強化農村文化禮堂的功能定位。

人最可怕的是精神的缺失、信仰的喪失,建設文化大禮堂不能罔顧精神歸宿缺失的問題。面對當下農村思想文化領域嚴峻形勢,必須認識到農村文化禮堂不應只是一個由政府興建,供大家開會、聽報告、看演出、看電影、看宣傳欄的空間設施,而應是從一個村莊的文化傳統和民眾需求裏生長出來的、村民可以在此寄託情感、獲得精神安慰的文化空間,是一個村的靈魂之所在。各級黨委要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將文化禮堂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從意識形態的高度,從黨的思想輿論陣地的高度、從道德教化的高度,注重把握思想性、教育性和傳承性,挖掘傳統文化,傳播現代文明,突出價值引導。農村文化禮堂好比“村莊客廳”,在建設佈局時,必須強化科學性、注重合理性,不論是新建的,還是改建的,要從有利於集聚人氣的角度考慮好選址問題,也要綜合考慮經濟實力、人口規模、羣眾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建設規模,避免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二)突出主線,內容為先,強化文化禮堂的內涵建設。

在禮堂的管理和使用上,怎麼管、演什麼、效果怎麼樣,羣眾最有體會,最有發言權。因此,要充分調動農民羣眾的參與熱情,激發內生動力,把文化禮堂的事變成羣眾“自己的事”,切實讓羣眾創造、讓羣眾表現,這樣才能真正動起來、用起來、火起來。農村文化禮堂推動幾年來之所以得到廣大羣眾的積極參與和廣泛好評,就是因為通過發掘和整合鄉村的歷史人文資源,充實文化禮堂的空間內容,為基層羣眾打造一個精神可以寄託的家園。許多文化禮堂皆因發掘了當地幾乎消逝的文化根脈和人文事蹟而激動民心,引發羣眾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和自己先人的緬懷,重拾中斷已久的精神聯繫,心靈的歸宿感變得生動具體起來。同時,要做好文化禮堂的“禮”字文章,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假日等文化禮儀活動,讓羣眾在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自覺參與,讓文化建設與村莊精神匯聚一起,使農村文化建設魂歸鄉土,接上地氣。

(三)突出主題,活動為要,強化農村文化禮堂的載體創新。

要把思想引導與價值觀的引領有機融入到文化活動中,注重活動多元,讓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有效融入羣眾生活。如舉辦“農民豐收節”“中秋·夢蝶詩會”,開展春節祈福、重陽敬老、兒童啟蒙、成人儀式等禮儀活動,開展名醫進村義診、司法調解進村莊,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星級文明户”等評選活動,使文化禮堂成為村民議事集會的重要場所。同時,培育和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鼓勵熱愛文化事業能人蔘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來,重視對農村文化能人的發掘和扶植,通過輿論引導、社會發動、政策扶持,積極培養基層文化工作的帶頭人和熱心人。此外,還要強化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運行保障,政府提供必要經費保障的同時,要探索和完善農村文化禮堂“鄉賢基金”“文化眾籌”等機制,拓寬籌資渠道,有效補充日常運行經費。

時間在變、鄉土再造剎那間,空間在變、鄉村舊貌換新顏!願我們温情脈脈的文化記憶與鄉愁追思不變,讓承載鄉土、鄉情、鄉愁的文化大禮堂照亮返鄉的“歸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