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優秀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W

教案通常包括詳細的課程計劃,以指導教師如何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一份好的教案應該清晰地規定每堂課的教學步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優秀7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優秀7篇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1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着力於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閲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1課時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着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着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二、關於大氣污染:

1、説一説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説説原因。

2、閲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採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遊、名勝地,簡要説明那裏為什麼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並分析其原因。

4、説一説,我自己能做些什麼?

關於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閲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

4、人們想出了什麼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製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於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説明。

2、他們為什麼稀少?閲讀教科書,瞭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採取了什麼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着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2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製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重點】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鏽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裏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採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浮: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乾,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麼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後從兩個杯子裏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鏽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幹後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鏽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幹後留下的痕跡。加熱後,其中一個不鏽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麼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麼特點?

三、調製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隻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製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裏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後,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並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裏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係了。並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製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製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製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侷限於用食鹽做實驗,調製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閲讀資料:

閲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麼?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製液體

觀察—發現—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後記: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感知生活中有許多科學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中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願意傾聽別人的問題

4、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一、趣味實驗,引發問題

教師做趣味遊戲:聽話的乒乓球。

教師課前將乒乓球內部置人一塊鐵塊並封好;課上,將乒乓球放在紙屏前,手拿磁鐵在紙屏後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鐵,使乒乓球在紙屏上爬上、爬下。學生觀察實驗可發現乒乓球很聽話,從而產生疑問。

二、探究活動

(一)玩玩具,提出問題。

1、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如是什麼玩具、有什麼功能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玩的介紹提出問題。

2、學生交換玩玩具,互相向對方提出問題。

3、將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彙總提出的問題總數

4、引導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很重要。

(二)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颶風颳倒大樹的視頻,學生提出問題。

2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彙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三)列舉生活實例,提出問題。

1、學生列舉生活實例,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記錄,可以用文字、符號用案等記錄自己的問題

3、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記錄並介紹分別是什麼問題。

三、活動總結

學生分享本課的收穫。

四、拓展活動

教師佈置作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如在校園內進行觀察),提出問題,並將問題記錄下來。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斜面上、平面上運動的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蒐集證據;

4.能夠測量小車通過給定距離所需的時間;

5.能夠通過測量、蒐集、記錄數據,並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科學知識:

1.知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向前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2.知道小車行駛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3.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蒐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小車、各種木板(有長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捲尺)、墊木塊等。

2.小車、尺子、墊圈若干、計時器。

教學活動:

一、複習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請同學們説説你知道了哪些運動方式?(學生自由説)

2.教師用小車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觀察,問: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麼?

(教師引導: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是什麼方式?)

二、觀察並提出假設

1.師做小車從斜坡滾動實驗,讓學生觀察。

2.師質疑:小車從斜坡上衝下來,向前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1)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衝出去越遠;

(2)與斜坡長短有關,斜坡越長,衝出去越遠;

(3)與坡面有關,坡面越光滑,衝出去越遠;

(4)與車子重量有關,車子越重,衝出去越遠;

(5)與車型有關……

(6)與輪胎有關……

(注意:此處讓學生自行假設,學生假設的內容可能會很多,教師要注意選擇所作的假設,要儘量適合所準備的材料能夠操作驗證)

三、實驗驗證假設

1.師: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注意:教師要根據所準備好的材料讓學生討論交流在課堂上可以實驗驗證的假設,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加以方法上的正確指導,尤其要讓學生知道每種實驗哪些是要變化的,哪些應該不變?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第37頁下圖所提供的實驗報告記錄讓學生逐一討論各種實驗時應保持不變和需要改變的條件。)

3.學生分組進行不同實驗,領取相應材料,並完成實驗報告,師巡迴指導。

(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做幾次,以防數據出現的偶然性,數據測量時要做到認真、準確、記錄真實)

4.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結果,讓全體學生弄清小車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5.佈置課後任務:同學們,我們剛才做了一些實驗去驗證了我們的假設,但還有一些假設我們還沒驗證,課後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一些假設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並做好記錄。(教師課後可作適當指導)

四、研究影響載重汽車行駛快慢的因素

1.我們研究了影響小車從斜坡上衝出去的距離因素,現在再讓我們來研究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2.學生作假設,教師適當板書:

與動力有關,動力越大,走得越快;

與路況有關,路況越好,走得越快;

與貨重有關,貨物越輕,走得越快;

3.實驗驗證:

(1)師:我們採用什麼方法驗證我們的假設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學生討論交流)

(2)集體交流實驗方法,教師指導。

(提醒學生汽車的動力可用加墊圈的方法,如課本第39頁上圖所示,定好起點和終點,確定好行駛距離,指導學生使用計時器,用好計時器。)

(3)學生分組實驗,並完成實驗報告,師巡迴指導。

(4)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結果。

4.佈置課後任務:剛才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但有些假設我們還沒去驗證,課後也請同學們選擇一些假設去做實驗驗證,並做好記錄。

五、總結:

今天我們做了兩大項的研究:

一、研究了小車從斜坡上衝出去的距離與什麼有關;

二、研究了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什麼有關。通過學習我們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更學會了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再設計實驗驗證,並總結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希望我們同學能在以後的科學學習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能力。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6

1、觀察植物,並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徵。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植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在校園內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在上節課瞭解了有生命物體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展開研究。本課的編排始終圍繞植物的形態進行。通過對植物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獲取有關植物的多樣性、植物的外部形狀等方面的信息,滲透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知識。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入手,利用“説説認識的校園裏的植物”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植物”上,同時也為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尋找一個“增長點”。本課的主體活動是對植物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教學過程:

一、從整體認識植物

1、瞭解學生事先觀察到的校園植物:説説你認識的校園裏的植物有哪些。(可説名稱,也可描述外形。)

師生交流。

2、指導如何觀察,提出觀察要求:下面我們要到校園裏去觀察這些植物。出示表格,講解要求。

我認識的校園

裏的植物名稱 生長環境 生長特點

(可以寫也可以畫) 高矮排隊

(按由矮到高順序排出)

……

3、學生實地觀察,教師隨時指導。

4、彙報交流。

5、小結:植物的外部形狀是各種各樣的。

二、從局部認識植物

1、提出觀察任務:我們要去觀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樹皮、樹葉和花。

2、講解如何觀察樹皮:先摸,有什麼感覺?再拓樹皮,看拓下來的圖案有什麼不同?

3、講解如何觀察樹葉:在樹枝的一個節上看葉子是怎樣長的?把它畫下來。

4、講解如何觀察花:比較兩種花形狀的不同,也把它畫下來。

5、師生觀察後交流。

6、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我們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集中在都有根、莖、葉、花、種子等結構特點上,都需要水分、空氣、陽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長大,都要呼吸……)

三、認識植物多樣性,給植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17頁,提問: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還認識哪些植物?

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説説你想怎樣分類。

國小科學光和影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本單元選擇了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昆蟲,魚類四種動物,代表着不同種類,不同環境下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課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髮育,會繁殖後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

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

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以及總結能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

蝸牛、蚯蚓、螞蟻、金魚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視頻。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這一個單元中我們大家交了幾個動物朋友,大家還記得它們是誰嗎?(動物的圖片貼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們現在在幹什麼呢?(出示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a小組討論:四種動物有那些共同特點?。

教師建議:小組探究合作時的注意事項,教師巡視並參與問題的討論。

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碰到問題時是否能團結合作的完成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b小組彙報

c出示視頻

d引導學生從動物的這幾個方面:運動、反應、食物、繁殖(板書)等方面總結四種動物的共同特點。

2、總結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a師:我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動物?看看他們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點?

b學生回答

c師:世界上大約有一百五十多萬種動物,動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d生回答

e教師小結:他們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髮育,會繁殖後代。

3、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a比較,植物和動物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師:我們的動物朋友,我們的植物鄰居他們是怎樣在一起和諧相處的?關於他們你都發現了些什麼?知道些什麼?

b學生彙報並總結(植物給動物提供食物,動物為植物生長提供肥料,動物為植物除害。他們生長在同一環境,都會生長髮育……)

c用維恩圖區別植物和動物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學生板演維恩圖)

d介紹生物概念

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們一樣會生長髮育,都是從小到大長成的,最後隨着時間的推移,都會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三、歸納小結

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會生長繁殖、最後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作業設計

説一説:假如我是一隻小螞蟻……

假如我是一棵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