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模板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教案通常包括詳細的課程計劃,以指導教師如何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需要定期評估和修改教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模板6篇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有興趣地探索影子的產生和變化,使幼兒發現影子的產生與變化是與光源的變化有關的。

2、培養幼兒間的協商、合作關係,鼓勵幼兒記錄實驗結果。

3、引導幼兒瞭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豐富幼兒對影子的認識。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一個手電筒,若干小玩具和圓柱體積木,每人一份記錄卡,每人一支記號筆,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手影遊戲導入:猜猜小動物

二、影子的產生。

1、第一次操作觀察:幼兒拿手電筒和玩具分組做影子實驗,探索發現光、物體和影子三者的關係。

2、交流:你是怎樣幫助物體找到影子的?

引導幼兒:打開手電筒,光照在板上——沒有影子,讓光照在影子上——影子出現在板上,關上手電筒——板上就沒有影子了。

3、小結:因為有光,物體擋住了光,所以有影子。

4、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光能照出影子來?

5、小結:生活中的太陽光、月光、燈光、火光都能照出物體的影子。

三、影子的變化

1、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幼兒展示生活中的影子圖片。

請幼兒觀察,都發現了哪些物體的影子?有什麼特點?光源是什麼?

2、交流:你發現這些生活中的影子都一樣嗎?

3、小結:影子有的大,有的小,還有各種形狀。

4、第二次操作觀察:引導幼兒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發現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

5、交流:你的影子是怎麼變的?

6、小結: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光在上,影子小;光在旁邊,影子大。

7、第三次操作記錄:讓我們再去試一試,把你試的結果記錄下來。

8、講評記錄卡。

四、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們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處?

2、小結介紹:人們用影子的原理髮明瞭電影;工程使用高樓的影子計算出高樓的高度;科學家用月球上山峯的影子計算出山峯的高度;藝術家用影子的原理髮明瞭一種很有趣的皮影戲。

3、討論:影子在生活中還會造成哪些不便?

4、介紹無影燈:在醫院,醫生動手術時如果有影子會讓他們看不清,就會發生醫療事故,所以他們向科學家求助,科學家就發明了一種無影燈,在這種燈下影子就會沒有了。

活動延伸:

向家長、老師瞭解無影燈的原理。

活動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是學生從做中學而進行的經驗重組的活動。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去做,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成為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的必經途徑。

以活動為載體,在實踐中感受自然,體驗生命的意義。聽別人説得津津樂道,不如親自做一做來得實在。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實驗、探究。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生活百味,收穫成功的喜悦。所以在設計《神奇的影子》這一主體活動時我充分的考慮到了這一點,活動主要就是以學生體驗為主,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在體驗中發現,在體驗中成長。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在手影遊戲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觀察、尋找影子的熱情。那麼在這一環節,我充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模仿各種動物,做出關於它們的手影動作,學生的積極性相當的高,同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手影的圖片,給學生以借鑑,這樣他們的興趣更高了,當模仿出一種或多種動物時,從他們的臉上我看見了成功的喜悦。在展示這一環節上更加讓我喜出望外的事,竟然有兩組學生利用自己製作的手影動作編出了兩個優美、風趣的手影故事,頓時,也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的喜悦,這喜悦是學生們賦予我的。課堂上到處洋溢着學生對自己作品的聯想,展現着孩子們獨具個性的作品和話語。傳達着一羣天真爛漫的孩子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高高興興地耕耘、收穫。在潛移默化的鍛鍊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活動為平台,在交流中綻放智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把教學過程視為一種交往合作的過程,是師生在社會這一廣闊天地中進行的多邊、多向、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強調把學習活動和社會活動結合起來,把學術的目的和社會的目的、個人的目的和羣體的目的協調起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一直以來諷刺着我們合作意識的淡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設多種機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進行手影遊戲和影子實驗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的意識,有目的的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活動,培養合作意識,鍛鍊交際能力。有的小組剛開始並不團結,導致有的學生能做手影,而有的學生做不了,糾其原因是沒有人幫助拿手電筒,自己就不能做,這樣,小組內的活動就比其他小組要慢了許多,想當然,肯定是編不了故事啦!在展示中就比其他小組要略遜一酬。在第二個試驗中,我就特意走到剛開始不團結的一小組,簡單的跟他們説了説上次的原因,同學們是很聰明的,一會就體會到了老師的意思,也感覺到自己本組不及別組的原因。馬上振奮起來,團結合作,有的紀錄、有的觀察、有的實驗、有的補充……這樣次,每一小組都很積極,得出來的結論也很真實特別,而且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哦。

經過一節課的活動,交流,漸漸的同學們都能聽取別人的建議和意見為自己所用了,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方法教給別人了。一方面在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交流中,每個學生是輕鬆的,安全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很多新奇的點子和語言都能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另一方面在學生心目中漸漸的形成這樣一個意識:做任何事,幾個人的智慧遠遠超過一個人,為合作意識的培養打下基礎。

這次活動只是本次活動的開始,真正精彩的還在後面的活動中,雖然在這節課上學生有想法,有收穫,有參與,但是我還是覺得課內還有一些細小環節需要在以後的活動中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雖然這門課程本身就還沒有完善,都還處在一個實驗、探索、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但是我相信自己能跟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起進步。

小百科:影子是一種光學現象。由於物體遮住了光的傳播,不能穿過不透明物體而形成的較暗區域,就是我們常説的影子。分為本影,半影。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天氣預報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天氣變化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係,學會根據天氣及時增減衣服。

2.嘗試用多種方式記錄天氣,能用連貫的語言播報天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提前觀看電視中的天氣預報,豐富有關天氣預報的經驗。

2.本地當天的天氣信息圖片,天氣符號圖片、背景音樂、教師教學資源。

3.紙、筆每人一份。

4.《我是天氣預報員》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聯繫幼兒生活,組織談話活動,瞭解天氣預報中的主要信息。

(1)請幼兒説一説自己今天穿的是什麼衣服,為什麼要這樣穿,引出天氣預報。

(2)請幼兒説一説從哪裏能預先知道天氣。

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電腦、手機、報紙和聽廣播等方法預先知道天氣。

(3)出示本地當天的天氣信息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瞭解當天的天氣情況和天氣預報中的主要信息。

根據需要可設計以下提問:如濟南表示什麼?10月15日表示什麼?晴表示什麼?12-24表示什麼?北風3-4級表示什麼?

小結:天氣預報主要告訴人們的信息有城市、日期、天氣、温度、風力、方向等。

2.認識天氣符號,瞭解其代表的天氣情況。

3.瞭解天氣變化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係,知道天氣預報對我們生活的幫助。

(1)請幼兒回憶一下平時在家裏還有誰關注天氣預報,並説説為什麼我們大家都要關注天氣預報。

(2)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如何根據天氣變化做準備,如增減衣物或準備雨具,天氣預報給我們帶來哪些幫助。

(3)出示冬暖式大棚、司機、遊客等圖片,知道更多的人們在關注天氣預報,進一步感知天氣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小結:天氣預報可以提醒我們根據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也可以根據天氣的情況決定是否出行,還可以提前知道一些惡劣天氣,提前做好防護準備。

4.請幼兒設計天氣預報表,嘗試用多種方式記錄天氣。

提醒幼兒用數字、符號表示各種天氣情況。

5.遊戲:看天氣做動作。

教師隨機出示天氣符號圖片,幼兒作相應動作。如,出示晴天符號,幼兒做出跑步跳繩等動作;出示雨天符號,幼兒做出打傘的動作。

活動延伸

1.為幼兒提供氣温統計表,請幼兒每天堅持觀察,並做好一週的天氣記錄。

2.每天利用生活環節,組織幼兒開展“我是天氣預報員“的活動,請幼兒在背景音樂中播報當天的天氣預報。

活動反思

在走上講台前,需要充分地備課。現在的備課不僅僅是利用教學參考書了。備課時候,首先是需要備詳案,充分考慮在天氣預報中所能出現的任何相關問題,並且要認真研讀教學參考書學習其中有利的東西。雖然我們的課堂模式沒有統一的式樣,但參考書畢竟是專家的成果,有我們借鑑的地方,尤其是資料的補充方面。其次是多媒體的設置。應該説現在的地理課堂多媒體課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在製作多媒體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相應的最近的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欄目,如果沒有辦法下載下來就用網頁顯示或者找到動畫的形式播報也是可以的。假如在多媒體制作時,沒有辦法找到天氣預報欄目,那麼多媒體也就沒有製作的必要了。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幻燈片切換的時候,弄點聲響出來的效果要好一些,並且在每個幻燈片上最好用和地理有關的圖片作為背景,尤其是在課件的首頁上。

到了正式上課的時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環境氛圍的設置。在現在的課堂,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知識了,還需要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能力得到提高,並且能快樂地成長。在蘇北目前的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設置的環境主要是由音樂提供的。其實,在製作課件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將背景音樂放在課件的首頁上,這樣既方便又能引人入勝。當學生從上一節課的疲勞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在優雅的輕音樂的陪伴下,他們是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的。背景音樂需要在課前就開始播放。

上課鈴響過後,就可以讓學生進入角色了。在講授新的知識前,需要讓學生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至於學生不知老師講的是哪個地方的內容。在這一節公開課中,學生就必須通過看書瞭解和天氣預報相關的知識點,如衞星雲圖上的顏色設置,天氣預報中常用的符號等等。

當學生簡單地看過課文後,就可以讓他們直接看中央電視台的整個的《天氣預報》欄目。學生在看節目時,是非常專注的,教者這個時候是不需要打擾學生的,甚至是最好不要發出任何聲響。或許有人認為看節目只需要直接看其中的預報部分,別的內容可以剪輯掉。但我認為這是不好的,因為一個情境的設置是需要時間來調配的,同樣學生也是需要時間來適應這個情境設置的,否則急功近利是得不償失的。學生們是喜歡看整個地節目,因為這樣更可以貼近他們的真正的生活而不是支離破碎的生活。當然了,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這樣做,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習慣了後,我們才可以簡單些。

看過節目後,我們可以結合天氣預報欄目,有重點地解剖相關的內容。首先是衞星雲圖的認識。衞星雲圖不一定用天氣預報中的,可以到網上下載一些最新的雲圖。在投影時,必須要將衞星雲圖放大,讓教室裏的每一個人都能看得清楚,並結合剛才的課文進行認識。這個時候的認識可以才用小組各自討論,然後彙報;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單個地進行彙報。這個環節可以留教多的空間給學生,需要讓他們充分地練習認識。認識衞星雲圖是課文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一個難點內容。後來,我通過抽樣發現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能認識衞星雲圖上的簡單常識,即使是個別反應慢的同學把海洋看成了“河”,也是非常可喜的。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雲和風的關係,產生探究的興趣。

2、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雲、風的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雨是這樣形成的。

1、教師故作神祕的説:我聽到笑話、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魚的歎息聲,他們都説太熱了,要被曬乾了。請大家幫他們想想辦法。

2、有個朋友是一定要來幫忙的,他就是雲,你們知道他能幫上什麼忙嗎?

3、原來會變。他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雲能自己變嗎?是誰幫助了他?怎麼幫他?許多雲聚在一起發生了什麼事?

4、無數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雲。當謝謝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負荷太重、漂浮不動就會嘀嗒一聲掉下來。那就是雨。

二、遊戲:雲彩和風兒

1、幼兒自由選擇角色扮演風或扮演雲彩。

2、扮演風的幼兒站在周圍一圈,用力吹起。當所有的雲聚在一起時,發出嘩啦啦的雨聲。

【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思路比較清晰、簡單的,通過圖片、欣賞課件、遊戲表演,一環緊扣一環,過渡也較自然,幼兒能隨着老師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題。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可以説是非常不錯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維也很活躍,常規紀律自覺遵守。大部分幼兒舉手發言很積極,思維至始至終都跟隨着老師,當然也有極個別幼兒雖然做似端正,卻沒有主動發言,他們應成為老師關注的焦點,要想辦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4

目標:

⒈在動手實驗中,探索潛水艇沉浮的簡單原理。

⒉能與同伴合作實驗,並大膽交流自己的發現。

準備:

⒈潛水艇沉浮的視頻。

⒉人手一份實驗記錄單、筆。

⒊繫有線的玻璃小瓶子若干、玻璃彈珠若干、透明水箱(6個)。

過程:

一、運用視頻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⒈(播放潛水艇沉浮的視頻)師:小朋友們看,這是什麼?

⒉師:潛水艇為什麼可以沉入水中,又可以浮出水面?是什麼幫助潛水艇一會沉、一會浮的?我們用瓶子當潛水艇一起來做個沉浮的小實驗就知道了。

二、實驗一:嘗試讓瓶子潛水艇下沉的小實驗

⒈師:如果把瓶子潛水艇放入水中,它會怎樣呢?誰來試一試!

(猜測後,請個別幼兒講解並演示)

師:發現情況,敵人來了!我們怎樣讓浮起來的瓶子潛水艇沉入水底呢?

(幼兒大膽講述能讓浮起來的瓶子潛水艇沉入水底的各種方法)

⒉師:大家想到了好多方法,這兒有一些玻璃小彈珠,看它們能不能讓輕輕的瓶子潛水艇沉下去。

要求:兩人合作實驗,輕輕地投珠子,記住投入幾顆時瓶子潛水艇就沉下去了,每次投入珠子後把瓶蓋擰緊再放入水中實驗,仔細觀察後認真地記錄在第一張記錄單上。

介紹記錄單:上面一格是瓶子所在的位置,下面一格是記錄所放珠子的個數。

⒊幼兒合作操作,做瓶子潛水艇沉下水的小實驗並進行記錄。

⒋交流操作結果:

師:你是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瓶子潛水艇沉到了水底?為什麼?

師:那怎樣讓它再浮起來呢?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把一定數量的玻璃彈珠放進去,瓶子變重了,它就沉下去了,取出玻璃彈珠後它又變輕了,就浮起來了。

三、實驗二:嘗試讓沉入水底的瓶子潛水艇懸浮在水中的小實驗

(播放潛水艇在水中懸浮潛行的視頻 ,幫助幼兒理解“懸浮”的概念)

⒈師:潛水艇能在水中沉浮自如,現在,潛水艇要偵察敵情,它要在水中潛行,你們能不能讓瓶子潛水艇也懸浮在水中,有什麼辦法?請你和好朋友去試一試,然後把你們的實驗結果記錄在第二張記錄單上。

⒉幼兒合作操作並記錄,教師提醒幼兒嘗試:放置幾顆才能使潛艇不沉到底又儘量少露出水面?

⒊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成功了嗎?請介紹一下你們的好方法?

師:有誰失敗了嗎?沒關係,我們一起來尋找失敗的原因。(視實際情況請幼兒上來演示操作過程,引導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師小結:當我們改變了瓶子潛水艇中珠子的數量時,潛水艇的重量其實也發生了改變,所以它能控制在水中的位置。四、經驗遷移:瞭解魚在水中自由沉浮的原因⒈師:其實潛水艇沉浮的本領是從一種動物身上學來的,請小朋友猜一猜是哪種動物?

⒉師:潛水艇還真的是學了魚的本領才能沉浮的,那到底魚身上有什麼奇特的東西讓魚沉浮自如呢?

⒊觀看ppt,瞭解魚鰾的作用:

——教師小結:原來潛水艇就是學了魚身上的魚鰾來讓自己沉浮的。

⒋師總結:聰明的人類從動物身上學到了很多本領,發明了很多東西來方便我們的生活。

活動設計説明:

科學源於生活,啟於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以下結合《源於生活的幼兒園科學活動》網絡講座精神談談我在設計大班科學活動《瓶子潛水艇》中的一些做法。

一、活動內容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於幼兒生活 ,因此我在選擇該科學教育的內容時,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了幼兒身邊較熟悉的事物——潛水艇來組織本次活動。那是在一次觀看動畫片的活動中,孩子們看到了潛水艇,很快便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尤其是一些男孩子,興奮地告訴我:“我在電影裏看到過!”還有的説:“我家有一本書,那上面就有潛水艇。”幾個小朋友都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潛水艇可以一會兒沉入水中一會兒又浮出水面?”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讓孩子瞭解潛水艇下沉和上浮的原理,我設計了這次科學實驗活動,讓孩子在實驗活動中主動探索、發現潛水艇沉浮的祕密。

二、活動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科學活動的載體,我們應慎重考慮科學活動中的材料選擇,並激發幼兒與材料發生相互作用,促進幼兒積極地去發現、去尋找、去探索科學奧祕的願望。根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幼兒園科學活動選擇材料應該生活化的觀點,我努力挖掘了幼兒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繫有線的玻璃小瓶子若干、玻璃彈珠若干、透明水箱等,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三、活動形式生活化

⒈融入電教設備,活動導入生活化。

潛水艇對於多數幼兒來説可能認識,但對於它的功能、原理等也許還不瞭解。本活動我結合生活教育理論,運用現代教育媒體——潛水艇視頻作為導入,以其具有的直觀、引人入勝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形象鮮明生動而又易於接受和理解,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通過生活中潛水艇的沉浮現象,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彌補了幼兒科學活動説教為主的不足,通過視聽信息的傳遞讓科學活動更富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實際。

⒉創設情景,過程組織生活化。

在科學活動過程的組織中,我靈活運用生活化的策略 ,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台,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在先後兩次實驗中,我創設了遊戲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情景,通過幼兒與同伴合作實驗、記錄與相互交流,幫助他們建構了嚴謹的科學概念。幼兒發現了往瓶子潛水艇中投入一定數量的珠子能使瓶體變重,讓瓶子潛水挺沉下去;而改變瓶中珠子的多少,也就是改變瓶子的輕重,從而能控制瓶子潛水艇在水中的位置。幼兒輕鬆地理解了潛水艇的工作原理——靠改變潛艇的自身重量來實現。潛艇它有多個蓄水倉。當潛艇要下潛時就往蓄水艙中注水,使潛艇重量增加超過它的排水量,潛艇就下潛。幼兒在身臨其境的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過程中,理解了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充分體驗到了與同伴合作以及實驗成功所帶給自己的喜悦,從而培養了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了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四、科學活動應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該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迴歸於幼兒生活,在活動的最後環節通過潛水艇這個點,幼兒感受到了其實生活中動物身上有很多本領是可以讓人類去學習的,當人類學習了動物的本領並運用到生活中去的時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整個活動中,幼兒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得整個探索過程具有無可估量的教育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能靈活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科學活動幫助幼兒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加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繫,讓科學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5

活動設計

?綱要》對於科學的目標中指出:“喜歡觀察、動手操作和實驗,積極尋求答案”。我們班的孩子在看了一部名叫《雨果》的電影后,頓時對齒輪的轉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聽到孩子們在討論“齒輪為什麼會轉”這個話題,他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説法。但齒輪並不是隨便就能觸手可及,也並不是隨處直觀可見的。在現實生活動中,孩子們只是知道齒輪轉動的結果,但對齒輪為什麼會這樣動,他們是無法實際操作進行研究的。

於是我將孩子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齒輪”作為這節教學活動的素材,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情景創設及利用algodoo軟件,讓幼兒對齒輪的轉動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發現。

活動目標

1、通過與多媒體的互動,發現與比較齒輪轉動時發生的變化。

2、樂於探究,萌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師操作用:ppt一套、記錄表、實驗軟件一套、觸摸式電視機。

幼兒操作用:建構材料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播放視頻,引出問題——激發幼兒對齒輪的興趣。

1、出示機器人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2、觀看機器人畫畫的視頻。

重點提問:你們知道這個機器人為什麼會動嗎?

:原來上了發條,機器人裏碰在一起的齒輪轉動,帶動了機器人的手寫字。

二、操作教具,感知變化——引導幼兒發現與比較齒輪轉動的變化。

1、教師展示多媒體教具,並記錄。

重點提問:這裏幾組齒輪?他們都一樣嗎?

(1)第一組是2個大小一樣的齒輪碰在一起。

(2)第二組是2個一樣大小的齒輪,中間還有一個小齒輪,他們3個齒輪也是碰在一起的。

(3)第三組齒輪的的大小都不一樣。

2、幼兒操作多媒體教具,分別驗證3組齒輪轉動的變化。

重點提問:這3組齒輪轉起來會怎麼樣呢?

(1)原來2個相同大小的齒輪轉得一樣快,但是齒輪轉動的方向相反。

(2)小齒輪帶着大齒輪轉動,2個大齒輪轉動的方向一樣。

(3)三個大小不一樣的齒輪碰在一起,小齒輪轉的快,大齒輪轉的慢。

三、探索構建,實物驗證——讓幼兒進一步感知齒輪的變化。

1、幼兒嘗試搭建,教師進行觀察。

教師觀察重點:幼兒在搭建中遇到的問題。

2、展示幼兒作品,解決齒輪搭建的問題。

活動延伸:

在區角遊戲中,利用齒輪搭建不同的.機器人。

活動反思:

優點:

1、運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活動,維持幼兒的興趣。

(1)軟件上的調整

利用新穎的algodoo軟件及觸摸式電視節來取代原有的多媒體軟件,通過algodoo軟件及觸摸式電視機,為幼兒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去探索、體驗齒輪轉動的變化及直觀觸碰的樂趣,使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積累有關齒輪轉動的科學經驗,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和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真正成為探究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支持者。

同時利用algodoo軟件在齒輪上加了追蹤器,幫助幼兒更清晰、更直觀的瞭解一些有關齒輪轉動的小祕密,為後面實物操作驗證環節積累了相關經驗。

(2)課件上的調整

原本是由時鐘引出齒輪,但考慮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時鐘似懂非懂,由時鐘的原理展開活動對孩子的理解上來説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將“時鐘中的齒輪”調整為“機器人中的齒輪。”機器人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個機械物,所以我從電影《雨果》中,截取了齒輪帶動手臂寫字的視頻來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

(3)材料上的調整

原本為了與第一環節的“時鐘”相呼應,設想將“貓頭鷹”改為“時鐘”,但根據幼兒平時在電子書包遊戲中,對於“時鐘”這一齒輪遊戲的興趣並不高,且考慮到要讓幼兒在理解齒輪“咬合”的情況下脱離圖紙搭建,有些難度。故將“時鐘引出齒輪”調整為“機器人引出齒輪”,將最後搭建“貓頭鷹的眼睛”調整為搭建“機器人的眼睛”。

由於此活動主要圍繞“齒輪”,故在設計最後搭建驗證的環節中,教師採用了將機器人框架事先搭建好,在活動中主要就圍繞齒輪展開操作。若機器人的造型事先由幼兒進行搭建,可能活動效果會更好,幼兒也會更有興趣。

(4)幼兒良好科學操作常規的培養

在幼兒平時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幼兒養成“用什麼、拿什麼”的良好習慣。在活動中,由於小零件比較多,一開始教師將給每組幼兒可以正正好好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會用錯零件,將別人的零件用完,導致他人無法完成搭建。故教師將材料按照每位幼兒的需要分入一個框中,鼓勵幼兒在自己的框中去尋找搭建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便於幼兒的自我創造。

2、目標的定位。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很樂意與觸摸式電視機及algodoo軟件進行互動並積極探索,成功的發現了齒輪轉動的祕密,活動目標的達成度較高。

3、注重活動的科學性。

(1)語言的科學性

此類科學活動非常考驗教師的科學素養,一字一句都需要經過反覆斟酌,以確保傳遞給幼兒的知識是正確的、科學的、嚴謹的,如何把科學知識變成容易被幼兒接納的是教師設計活動時重點思考的方面,如:對於機器人會動的原理最終確定為“原來上了發條,機器人裏碰在一起的齒輪轉動,帶動了機器人的手寫字。”又如:對於三組齒輪轉動時的變化進行時的用詞等都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的。

(2)教師的迴應。

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樂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應多給予幼兒説的機會,並對於説的對的孩子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幼兒大膽的進行表達,可以維持幼兒的探索興趣,同時也能夠增加幼兒信心。

不足和建議:

1、活動的科學素養性有待提高。

幼兒實物操作的機會較少,導致科探性還不夠強。若將活動過程做以下調整:實物操作,發現問題——利用軟件,引出問題——實物操作,驗證問題——欣賞視頻,拓展經驗。由孩子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再展開探索,更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研究的積極性,也更能符合《指南》中科學活動的目標。整個活動也會更有趣,更能體現孩子們的自主發現。

2、教師的迴應有待加強。

教師對於幼兒的回答應抓住重點,如:教師提問“機器人為什麼會動呢?”幼:“因為有齒輪在動,還要上發條。”此時教師在給予幼兒肯定的同時,可以讚揚幼兒説到了2個點“齒輪、發條。”當在幼兒説到“齒輪碰在一起在動”時,教師可抓住重點及時引出科學性的詞——“咬合”,讓幼兒對齒輪的瞭解更具有科學性。

大班科學光和影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搖動裝入不同物品的瓶子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效果。

2.自制各種瓶子樂器,並演奏簡單的樂曲。

活動準備:

1.各種飲料瓶、色紙、膠水、豆子、米、沙、石子等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導入課題。

1.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出示一個瓶子,一邊搖動一邊説:“這是一個會唱歌的瓶子,聽,我的瓶子發生什麼聲音了?”

2.為什麼我瓶子會“唱歌?”

3.猜一猜瓶子裏面有什麼?

4.教師出示另一個瓶子,問:“怎樣才能使這個瓶子也唱歌?”

二、幼兒自制瓶子樂器

教師説:“待會兒,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選一種你喜歡的東西,裝一勺子放入你的瓶子裏,然後擰好蓋子,就做好了一個瓶子樂器。”

三、幼兒感知瓶子發出的不同聲音。

1.你的樂器是用什麼做的?他會發出什麼聲音?

2.小朋友做的樂器發出的聲音都一樣嗎?為什麼?

小結:不同的東西放入瓶子裏會有不同的聲音效果。

四、用自制的樂器演奏樂曲

教師問:“我們可以用這些瓶子樂器做什麼?”(表演/演奏)

“我們的瓶子樂器除了會唱歌、還會跳舞。”幼兒演奏樂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五、幼兒裝扮自制的樂器

“我們的瓶子棒棒?”(棒)“那我們好好為它打扮打扮。請小朋友利用這些色紙打你的瓶子樂器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教師為幼兒準備各種色紙,幼兒根據自己意願裝飾樂器,發揮想象。

熱門標籤